誰也說不清楚,趙頊的病,是因為積勞成疾,還是因為憂思過度,或者是最好的禦醫,在他重病之時,遠離了京城。


    趙頊在剛過了新年,病情就加重了。


    朝中大臣,都慌亂了起來,畢竟,那個時候,趙頊正值壯年,連四十都不到,不至於會病成那樣啊。


    王珪等人,懇請趙頊立朱氏德妃八歲的兒子趙傭為太子。


    趙頊也深感自己的身體狀況很不好,便答應立趙傭為太子,並賜名為趙煦。


    然而,趙煦的年紀畢竟太小,朝中另一幫人,卻不安於此狀,便開始一番另謀立新帝的之舉。


    當時,蔡確與邢恕經過一番商議,覺得趙傭年紀尚幼,不適宜成為帝王。


    趙頊的兩個同為高太後之子的雍王和曹王,兩人正當壯年,又頗具學識,比較適宜立為新帝。


    邢恕得到了蔡確的授意,便開始悄悄與高太後的兩個侄兒聯絡。


    他謊稱,說自己家的園子裏,長有白桃花,說書上有講,這種花,正好可以治皇上的病。


    高太後的兩個弟弟,一個叫高公繪,一個叫高公紀,聽到還有可以治皇上疾病的好藥,欣然前往。


    一進邢府,兩人就迫不及待地要去見那白桃花,邢恕便對他們說起,“今日請二位前來,是受了蔡相的囑托,並非看什麽白桃花,而是咱有意要與二位結交。”


    那話一出,高公繪和高公紀兩人都蒙了。


    邢恕便說起,如今若是推舉趙傭出來為帝,年紀太小,不合時宜。不如把高太後所生的兩位王爺,曹王和雍王中的任何一個,立為皇帝,更有利於大宋江山的穩固。


    高公紀和高公繪兩人嚇得麵如土色。


    “我等哪敢做此誅殺九族之事。”


    邢恕見沒法把兩人拉上他們的賊船,便在外麵大肆宣揚,說高太後與兩個侄兒,夥同王珪,密謀另立雍王和曹王為帝。


    那簡直就是倒打一耙。


    此計不成,邢恕和蔡確又想起一個法子。


    蔡確以商議大事為由,把王珪約到了一處密室。


    “王大人,如今皇上的病勢越來越嚴重了,咱做臣子的,可得關注這江山社稷之延續啊。”


    蔡確說那些話的意思,無非是想從王珪的嘴裏,套出些謀逆之語來。


    “蔡相,皇上乃九五之尊,又正當壯年,又有禦醫精心調治,會好起來的。”


    王珪根本不留下任何一點把柄。


    “王大人,延安郡王才八歲,實不宜執掌這大宋江山。大宋如今,哪堪折騰啊。”


    蔡確又進一步引導,隻要王珪妄言立儲之事,那可就是大逆不道。


    一旦王珪失言,隱伏在暗處的蔡京,就可以執劍斬之。


    王珪卻是極其沉穩地說道,“陛下自有子嗣,再說,陛下已經冊立了延安郡王為皇太子,我等怎有他意啊。”


    不管蔡確如何引導,王珪卻硬是不上當。


    邢恕和蔡確找不到口實,拿王珪沒有辦法,此事,最終也隻有作罷。


    這以後,邢恕和蔡確,幹脆態度極其鮮明的擁立趙傭,他們反倒成了策立新皇趙煦的有功之臣。


    不久,趙頊駕崩,趙煦繼大宋大統。


    趙煦大赦天下,封母親為朱太妃,封高滔滔為太皇太後。


    朝政並不是由趙煦的母親朱太妃垂簾聽政,朝政由趙煦的祖母,太皇太後高太後聽政。


    高太後臨朝,迫不及待地把保守派的代表司馬光召回到朝廷。


    司馬光一任宰相,立馬宣布,廢除新法,恢複舊製。


    保守派的人,得到消息,個個都拍手稱快,自王安石變法以來,他們吃盡了苦頭,受盡了磨難,現在,終於迎來了翻身的機會。


    高太皇太後,極其賢明,生活節儉,在朝堂上,受到了朝臣們的擁戴。


    西夏得知趙頊駕崩,小皇帝趙煦繼位,一麵派兵襲擾大宋邊境,一麵派出使者,前往大宋,希望大宋把先前攻取他們的五州之地,讓還給西夏。


    司馬光覺得,那苦寒之地,本來又沒有多大的用處,倒不如把那些地賜給西夏,省得他們總是發起戰事,攻取大宋的城池。


    朝中很多大臣,都表示反對。


    先帝費了那麽大的力氣,付出那麽多的代價,才攻取的地盤,怎麽可以拱手相讓呢。


    朝廷上,對於宋夏邊境的問題,都各執己見,司馬光把自己的認識,說給了高太皇太後,太皇太後支持司馬光的做法。


    於是,西夏索要的那五處地方,宋廷割讓了出去。


    然而,得了好處的西夏王朝,並沒有像司馬光所想象的那樣,隻要給西夏一定的利益,答應了他們的土地要求,西夏就會乖乖地守在自己的土地上,不向大宋發起領土的征戰。


    西夏從司馬光的執政中,嗅到了大宋的軟弱,先帝派王韶,好不容易才拿到手的河湟之地,就讓司馬光的幾句話,把那些土地,拱手讓給了西夏。


    西夏派兵圍攻河州東南。


    朝廷得到西北戰事,西夏得隴望蜀之舉,自然引起了宋廷的恐慌。


    先前那些極力反對割讓蘭州等地的官員們,提出要給西夏教訓,這才能夠防止更變本加厲的攻擊。


    於是,高太皇太後,派出了遊師雄,領兵前往回擊。


    遊師雄從小師從張載,雖然進士出身,卻是個有勇有謀的將才。


    他多年在西北戍邊,對西北的戰況,極其了解,因而,當西夏派使者前來,索要那河湟之地時,他是極力反對,認為那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然而,他的據理力爭,卻沒有得到司馬光的認同。


    遊師雄奔赴熙河前線,很快與當地劉舜卿取得了聯係。


    遊師雄派出探馬,很快偵察到吐蕃與西夏已經勾結在一起,西夏已經屯兵於天都山以東的通遠寨。


    劉舜卿有些擔憂地對遊師雄說,“遊大帥,以末將之見,咱們應堅守自己的城池,不可以貿然出擊。畢竟,敵況不明,敵眾我寡,很容易被全體殲滅。”


    遊師雄看著那作戰地圖,對劉舜卿說道,“行軍打仗,兵將不在多,而在伐謀。如今,夏軍屯兵於通遠寨,咱們與其等他們準備充分了,襲取我熙河之地,倒不如趁其不備,打他個措手不及。”


    遊師雄看著那地圖,很快,他的腦子裏,就形成了一套圍殲夏軍的方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淩風獨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淩風獨行並收藏大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