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舌戰太後
替嫁植物人王爺後,醫妃嘎嘎亂殺 作者:枕星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袁九安堅持要見褚皇,元太後卻找理由,死活不讓他見。
吵著吵著,居然把元太後的侄子元澤銘去吉州,被殺後砍了一隻手的舊賬翻了出來。
元太後滿臉冷意,怒視著他,“承宣王,哀家的侄子死在了你們吉州,你卻派人給哀家送回來了他的一隻手,這事哀家都還沒有找你算賬,勸你還是不要太過分了!”
袁九安眼神溫潤的看著她,微微一笑。
“巧了,這事本王也想找太後娘娘給我個說法。”
“令侄兒來了吉州,本王派官員把酒作陪,熱情相迎,但他身為遠來客,卻故意嫌東嫌西,當著大庭廣眾的麵處處刁難於他們,讓本王的手下人難堪。”
“不僅如此,令侄兒還大放厥詞,說自己的姑姑是當今太後,這吉州就是太後娘娘賞給他的封地,袁家隻不過是先帝身邊養的一條狗而已,這條狗現在已經沒用了,太後娘娘準備把這狗殺了吃肉,吉州官員誰要是不聽他的話,他就讓太後娘娘滅他九族。”
“這還沒完,令侄兒還在酒宴之上,辱罵吉州的官員都是一群廢物,沒有京城裏的官員高貴,吉州的百姓都是一群乞丐,比不上京城人士一根頭發。”
“本王就想問問,令侄兒說的可是太後娘娘的心裏話,你真覺得我們袁家是皇室養的狗,要把我們袁家剝皮抽筋,殺了吃肉?”
“太後娘娘派這樣的人來吉州,到底有沒有把本王放在眼裏,有沒有把吉州的百姓當成人看?”
袁九安說著,眼底就浮現出了陣陣怒氣和寒意,元太後見狀也嚇了一跳。
從袁九安昨天來京城到現在,他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溫和有禮的,很少會當眾動怒。
可是現在,他竟然當著這麽多大臣的麵,開口怨懟自己,元太後心裏不可謂不氣。
她冷聲道:“哀家派侄兒去吉州,隻是為了考察那邊的地理環境和風土民情,從來沒有跟他說過要把吉州作為封地賞賜給他,更不可能會說把袁家當成先帝的狗,還要把狗宰了吃肉。”
“哀家知道袁家對西蜀國所做的貢獻,從始至終都很感激你們袁家,你們能將吉州治理的這麽好,把西北管控的這麽安定,哀家又怎會做那種忘恩負義的事?”
“哀家也不知道這話王爺是從哪兒聽來的,讓你對哀家產生了這麽大的誤會,現在誤會能解開就好了。”
元太後嘴上這麽說,心裏卻把自己的侄兒罵了上百遍。
真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廢物。
她安排元澤銘去吉州,是想讓他提前跟吉州的官員打好關係,讓他能將這些人收為己用。
最好對方是袁九安身邊的心腹,這樣他們打探消息也好,撤藩收藩也好,有了人手做事情都會事半功倍。
可他倒好,去了吉州竟然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別人的地盤上狐假虎威,胡作非為,甚至還當著大庭廣眾的麵辱罵吉州的官員和老百姓。
那這樣的行為,袁九安又怎麽可能容得下他?
就在這時,又一道身影站了起來。
他廣額疏眉,兩頰甚豐,鬢角頭發花白,身穿深藍色朝服,腳蹬尖頭靴,一雙滄桑的眼睛炯炯有神,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傲然之氣。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元太後的親生父親元太尉。
他站起來後,麵帶不悅看向袁九安,語氣冷漠。
“王爺此話差矣,澤銘從小就被名師教導,學識淵博,待人有禮,是微臣看著長大的,王爺有什麽證據能證明,那些話是出自於澤銘之口,而不是有人在故意給他潑髒水?”
“微臣可是聽說,太後娘娘派澤銘去吉州的時候,王爺並沒有親自出麵見他,而是派了兩位官員去接待,王爺也沒有讓他住王府,隻是安排了一間驛站,讓他住在那裏。”
“再怎麽說,澤銘也是代表太後娘娘去的吉州,王爺如此不待見他,他心裏有氣這也很正常吧?”
“他還那麽年輕,也沒有犯什麽大錯,王爺為何要將他趕盡殺絕,還送一隻斷手回來羞辱我們?”
袁九安看向元太尉,嘴邊勾起了一絲淡淡的嘲諷。
“本王早就聽聞元太尉巧舌如簧,曾以一己之力在朝堂上罵哭蠻人使臣,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你們隻看見本王下令殺了元澤銘,難道沒派人查查,本王為何會殺他嗎?”
元太尉冷哼了一聲,咬牙切齒道:“還不是因為你怕太後娘娘會撤你的藩王之位,所以心裏有氣,才將西蜀派去的官員全部趕盡殺絕。”
袁九安笑了。
果然,他能說出這種話,就代表元太尉是知道元太後的真實目的的。
說不定,撤藩一事還是他給出的主意。
畢竟自己的藩王之位被撤了,得了便宜的還是他們元家,不是嗎?
袁九安眼神輕嘲的看著他,開口說道:“還好本王這次來的時候,帶了一件東西,諸位看過之後,再想想太後娘娘的侄子,到底該不該殺。”
他話音落下,身邊的侍衛影絕立馬遞上來了幾張告紙和一份結案文書。
袁九安接過拿在手裏,隨手抽出來了一張告紙。
他當著眾人的麵念了出來,“民女柳翠,年芳十七,吉州安平鎮柳家村人士,已有未婚夫,預計兩月後成親。”
“可天不遂人願,民女去城裏賣絹花之際,被京城官員元澤銘元大人看上,他派人將民女擄走,下藥強奸民女,事後直接將民女扔給自己的三位手下,任其淩辱一整夜,自己卻轉身離去,不顧民女死活。”
“未婚夫得知此事與民女退婚,村長要將民女沉塘,民女自知無顏麵再活在這個世上,希望縣令大人看見狀紙以後,能為民女討回一個公道,民女死而無憾。”
袁九安讀完之後,接著說道:“這位柳翠姑娘已經跳河自殺了,她的爹娘生了四個孩子,沒有經濟來源,她是家裏最大的,幾個弟弟妹妹都要靠她賣絹花刺繡賺錢供讀書。”
吵著吵著,居然把元太後的侄子元澤銘去吉州,被殺後砍了一隻手的舊賬翻了出來。
元太後滿臉冷意,怒視著他,“承宣王,哀家的侄子死在了你們吉州,你卻派人給哀家送回來了他的一隻手,這事哀家都還沒有找你算賬,勸你還是不要太過分了!”
袁九安眼神溫潤的看著她,微微一笑。
“巧了,這事本王也想找太後娘娘給我個說法。”
“令侄兒來了吉州,本王派官員把酒作陪,熱情相迎,但他身為遠來客,卻故意嫌東嫌西,當著大庭廣眾的麵處處刁難於他們,讓本王的手下人難堪。”
“不僅如此,令侄兒還大放厥詞,說自己的姑姑是當今太後,這吉州就是太後娘娘賞給他的封地,袁家隻不過是先帝身邊養的一條狗而已,這條狗現在已經沒用了,太後娘娘準備把這狗殺了吃肉,吉州官員誰要是不聽他的話,他就讓太後娘娘滅他九族。”
“這還沒完,令侄兒還在酒宴之上,辱罵吉州的官員都是一群廢物,沒有京城裏的官員高貴,吉州的百姓都是一群乞丐,比不上京城人士一根頭發。”
“本王就想問問,令侄兒說的可是太後娘娘的心裏話,你真覺得我們袁家是皇室養的狗,要把我們袁家剝皮抽筋,殺了吃肉?”
“太後娘娘派這樣的人來吉州,到底有沒有把本王放在眼裏,有沒有把吉州的百姓當成人看?”
袁九安說著,眼底就浮現出了陣陣怒氣和寒意,元太後見狀也嚇了一跳。
從袁九安昨天來京城到現在,他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溫和有禮的,很少會當眾動怒。
可是現在,他竟然當著這麽多大臣的麵,開口怨懟自己,元太後心裏不可謂不氣。
她冷聲道:“哀家派侄兒去吉州,隻是為了考察那邊的地理環境和風土民情,從來沒有跟他說過要把吉州作為封地賞賜給他,更不可能會說把袁家當成先帝的狗,還要把狗宰了吃肉。”
“哀家知道袁家對西蜀國所做的貢獻,從始至終都很感激你們袁家,你們能將吉州治理的這麽好,把西北管控的這麽安定,哀家又怎會做那種忘恩負義的事?”
“哀家也不知道這話王爺是從哪兒聽來的,讓你對哀家產生了這麽大的誤會,現在誤會能解開就好了。”
元太後嘴上這麽說,心裏卻把自己的侄兒罵了上百遍。
真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廢物。
她安排元澤銘去吉州,是想讓他提前跟吉州的官員打好關係,讓他能將這些人收為己用。
最好對方是袁九安身邊的心腹,這樣他們打探消息也好,撤藩收藩也好,有了人手做事情都會事半功倍。
可他倒好,去了吉州竟然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別人的地盤上狐假虎威,胡作非為,甚至還當著大庭廣眾的麵辱罵吉州的官員和老百姓。
那這樣的行為,袁九安又怎麽可能容得下他?
就在這時,又一道身影站了起來。
他廣額疏眉,兩頰甚豐,鬢角頭發花白,身穿深藍色朝服,腳蹬尖頭靴,一雙滄桑的眼睛炯炯有神,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傲然之氣。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元太後的親生父親元太尉。
他站起來後,麵帶不悅看向袁九安,語氣冷漠。
“王爺此話差矣,澤銘從小就被名師教導,學識淵博,待人有禮,是微臣看著長大的,王爺有什麽證據能證明,那些話是出自於澤銘之口,而不是有人在故意給他潑髒水?”
“微臣可是聽說,太後娘娘派澤銘去吉州的時候,王爺並沒有親自出麵見他,而是派了兩位官員去接待,王爺也沒有讓他住王府,隻是安排了一間驛站,讓他住在那裏。”
“再怎麽說,澤銘也是代表太後娘娘去的吉州,王爺如此不待見他,他心裏有氣這也很正常吧?”
“他還那麽年輕,也沒有犯什麽大錯,王爺為何要將他趕盡殺絕,還送一隻斷手回來羞辱我們?”
袁九安看向元太尉,嘴邊勾起了一絲淡淡的嘲諷。
“本王早就聽聞元太尉巧舌如簧,曾以一己之力在朝堂上罵哭蠻人使臣,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你們隻看見本王下令殺了元澤銘,難道沒派人查查,本王為何會殺他嗎?”
元太尉冷哼了一聲,咬牙切齒道:“還不是因為你怕太後娘娘會撤你的藩王之位,所以心裏有氣,才將西蜀派去的官員全部趕盡殺絕。”
袁九安笑了。
果然,他能說出這種話,就代表元太尉是知道元太後的真實目的的。
說不定,撤藩一事還是他給出的主意。
畢竟自己的藩王之位被撤了,得了便宜的還是他們元家,不是嗎?
袁九安眼神輕嘲的看著他,開口說道:“還好本王這次來的時候,帶了一件東西,諸位看過之後,再想想太後娘娘的侄子,到底該不該殺。”
他話音落下,身邊的侍衛影絕立馬遞上來了幾張告紙和一份結案文書。
袁九安接過拿在手裏,隨手抽出來了一張告紙。
他當著眾人的麵念了出來,“民女柳翠,年芳十七,吉州安平鎮柳家村人士,已有未婚夫,預計兩月後成親。”
“可天不遂人願,民女去城裏賣絹花之際,被京城官員元澤銘元大人看上,他派人將民女擄走,下藥強奸民女,事後直接將民女扔給自己的三位手下,任其淩辱一整夜,自己卻轉身離去,不顧民女死活。”
“未婚夫得知此事與民女退婚,村長要將民女沉塘,民女自知無顏麵再活在這個世上,希望縣令大人看見狀紙以後,能為民女討回一個公道,民女死而無憾。”
袁九安讀完之後,接著說道:“這位柳翠姑娘已經跳河自殺了,她的爹娘生了四個孩子,沒有經濟來源,她是家裏最大的,幾個弟弟妹妹都要靠她賣絹花刺繡賺錢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