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早年的兩次失利
觀《三國誌,曹真傳》篇首雲: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眾,為州郡所殺。太祖哀真少孤,收養與諸子同,使與文帝共止。
而其後裴鬆之又注文兩段,一為《魏略》、一為《魏書》
魏略曰:真本姓秦,養曹氏。或雲其父伯南夙與太祖善。興平末,袁術部黨與太祖攻劫,太祖出,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開門受之。寇問太祖所在,答雲:“我是也。”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故變其姓。
魏書曰:邵以忠篤有才智,為太祖所親信。初平中,太祖興義兵,邵募徒眾,從太祖周旋。時豫州刺史黃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獨遇害。
初看兩段注文曹真父親一會說為袁術部黨所害,一會說為黃琬所害,且時間一為興平、一為初平,頗有糊塗之感,不禁懷疑作者亂寫。但是無論《魏略》作者魚豢還是《魏書》作者王沈,他們都是和曹真同一時代的人,而且都是一殿之臣。故此兩書在在這問題上出錯的可能不大。故此仔細看下,才知道說的是兩人:
《魏略》之“伯南”已經明言姓秦,當為曹真生父。
《魏書》之“邵”則為曹操從兄弟,是為曹真養父。
但是即使如此,史家對次兩段真實與否質疑頗多,
一、《魏書》曹邵之死:
魏書曰:邵以忠篤有才智,為太祖所親信。初平中,太祖興義兵,邵募徒眾,從太祖周旋。時豫州刺史黃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獨遇害。
此段疑點有二:
1、時間問題――按《後漢書》、《後漢紀》等書,黃琬與中平六年九月為司徒,故此不可能於初平年對付曹操。
2、地點問題――曹操於兗州陳留己吾起兵,怎麽會在豫州被黃琬加害。
3、動機問題――黃琬為漢名臣,後亦為董卓餘黨進犯長安時所殺,為何要加害舉義兵討伐董卓的曹操?
以上三條看似有理,其實不然:
時間、地點問題,可參看《三國誌,武帝紀》:
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後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從上可知道兩點:
1、曹操東歸出關時,董卓尚未殺何太後,按《後漢書》,董卓於是年九月丙子,殺皇太後何氏。故此曹操在九月前何太後被殺前早已經東歸出關。而是時黃琬還未被任命為司徒。1而曹操起兵也不是初平年,而是中平六年十二月。《魏書》雲初平起兵,那是因為初平年間,關東諸侯群起結盟討伐董卓,《魏書》把曹操興兵算入這裏,但其實在上一年曹操已經著手招兵買馬了。故此時間無誤
2、《三國誌》雲:“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既然說散家財,當時曹操倉皇逃出洛陽,連側室卞夫人和門客都沒帶,當然也不可能帶著家財。要散家財,也得先回到老家沛國譙縣,變賣家產。沛國譙縣屬豫州,故此地點無誤。
而黃琬為什麽要對曹操起殺害之心,其實黃琬時為豫州牧,史書描述當時豫州:
又為豫州牧。時寇賊陸梁,州境雕殘,琬討擊平之,威聲大震。政績為天下表,封關內侯。(《後漢書、黃琬傳》)
可見黃琬為豫州牧,其主要精力都放在討伐賊寇了,當時曹操從弟曹仁“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旋淮、泗之間”,看來在黃琬眼裏,曹仁無疑也是使得“州境雕殘”的寇賊之一。而隨著曹操回家,諸曹、夏侯都先後帶著家兵、黨羽匯聚在曹操旗下。是時董卓還未必殺害何太後,隻是廢了少帝;關東州郡牧守也沒起兵。曹操此舉在地方官黃琬眼裏無異聚眾謀反。
而《後漢書,董卓傳》記載:
卓遷太尉,領前將軍事,加節傳斧鉞虎賁,更封?侯。卓乃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俱帶??詣闕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以從人望。於是悉複蕃等爵位,擢用子孫。
從上可見,黃琬既然應董卓控製的東漢政府所征召為三公,又和董卓一起為當時黨錮之禍的士人平反,可見當時黃琬是認同董卓的。相比一邊是要平反為宦官迫害士人的董卓,一邊卻是在自己轄境內招集兵馬的宦官子弟曹操。以黃琬的立場,當然來個雷霆手段抓捕曹操一黨。關於此役,除了《魏書》記載外,《太平禦覽》卷四百六十七《曹操別傳》另有記載:
拜操典軍都尉。還譙、沛,士卒共叛,襲擊之。操得脫身亡走,竄平河亭長舍,稱曹濟南處士。臥養足創**日,謂亭長曰:“曹濟南雖敗,存亡未可知。公幸能以車牛相送,往還四五日,吾厚報公。”亭長乃以車牛送操,未至譙,數十裏騎求操者多,操開帷示之,皆大喜,始悟是操。
上文裏曹操被部下叛變,這個部下共叛變,當是因為黃琬下令討伐曹操,曹操所散家財招募的士兵一看州牧下令,就懷了二心反叛,而正因為是豫州牧黃琬通緝曹操,故此曹操逃亡到平河亭長處,不敢表露身份。畢竟賈詡曾說過::“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可見英雄單行,一亭長足以捕之。曹操才自稱是濟南曹處士,這並非順口胡扯,而是曹操有意為之,因為曹操曾任濟南相,所以可以說一口濟南鄉音冒充濟南人來蒙騙過亭長,使之不起疑心。
此役曹操招募的士兵大多叛亂,而曹操本人和部下離散,住在平河亭長家,也重傷到不能下地**天,可見曹操被黃琬收拾得一敗塗地,僅以身免而在此役中。在這**天裏,外麵根本不知道曹操死活,甚至有曹操已死的謠言,結果當時和曹操一樣逃出洛陽的袁術還真向曹操在洛陽的側室門客報了曹操的死訊,後來才知道是虛驚一場:
後隨太祖至洛。及董卓為亂,太祖微服東出避難。袁術傳太祖凶問,時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歸,後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還家,明日若在,何麵目複相見也?正使禍至,共死何苦!”遂從後言。太祖聞而善之。(《三國誌,魏書、卞皇後傳》)
可是“募徒眾,從曹操周旋”的曹邵就沒這麽幸運了,是真正的一去不返。故此其後曹操不敢在豫州停留,而是跑到陳留,陳留太守張邈是曹操的生死之交,不但不會為難,反而還和曹操一起舉兵反董。2而當地孝廉衛茲更以家財資助曹操,組建了一支有五千人的部隊。3
二、《魏略》秦伯南之死
真本姓秦,養曹氏。或雲其父伯南夙與太祖善。興平末,袁術部黨與太祖攻劫,太祖出,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開門受之。寇問太祖所在,答雲:“我是也。”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故變其姓。
這段史家質疑主要為兩點:
一、時間問題――各書均未記載興平末年曹操和袁術之間發生戰爭。
二、地點問題――各書均未記載袁術和曹操在沛國譙縣有過交戰。
其實這兩點隻要仔細推敲史書,則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釋,同樣是《三國誌、武帝紀》記載:
十二月(興平二年),雍丘潰,超自殺。夷邈三族。邈詣袁術請救,為其眾所殺,?州平,遂東略陳地。是歲,長安亂,天子東遷,敗於曹陽,渡河幸安邑。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軍臨武平,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
從上麵可以知興平二年十二月,也正是興平末,曹操東略陳地。當時陳王劉寵兵強馬壯、糧草充足。4而陳地除了正牌陳相駱統外5,還有袁術私委的陳相袁嗣。從“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軍臨武平,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可以看出,曹操這次所謂的略陳地是和袁術開戰。在雍丘之戰雖然張超自殺,張氏被曹操族滅,可張邈卻跑到袁術那求救。曹操雍丘之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抓背叛他的張邈。故此引軍南下和袁術開戰,而時間為“興平末”的6十二月到下一年建安元年一月。
而當時就在武平東麵的沛國,其國相舒仲應,為袁術所委任,7且在建安年間江淮大饑荒的時候,袁術尚一次給舒仲應米十萬斛軍糧,可見沛國當時駐紮有袁術重兵。曹操此次和袁術開戰,武平東麵沛國的袁術軍當然會有所行動。
是年曹操和呂布拚殺個兩敗俱傷,曹操軍已經慘到吃人肉地步。而在建安元年的曹軍,在去洛陽迎天子路上,也隻能靠地方供應的桑葚、檬豆做軍糧。8同時的袁術卻一次向呂布供應米二十萬斛。9以曹操的餓殍之卒和袁術的飽食之士交戰,勝負可知。故此一戰下來,出現了下麵情況:
袁術部黨與太祖攻劫,太祖出,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開門受之。寇問太祖所在,答雲:“我是也。”遂害之。
而《三國誌,武帝紀》每逢袁術、曹操交戰,若曹操占優,必大書“大破”,得地必書“拔之”,斬將必書“斬之”。此處卻但書“軍臨武平,袁嗣降”,可見無破軍,無得地也無斬將。這一戰的結果是更加堅定了曹操走“挾天子令諸侯”的決心。
曹真兩父一若曹操早投張邈必不死,一因曹操追殺張邈而亡,真是天意弄人。
1《後漢書、獻帝紀》: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歲。遷皇太後於永安宮。大赦天下。改昭寧為永漢。丙子,董卓殺皇太後何氏。乙酉,以太尉劉虞為大司馬。董卓自為太尉,加?鉞、虎賁。丙戌,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甲午,豫州牧黃琬為司徒。
2《三國誌,呂布傳》: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人也。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太祖、袁紹皆與邈友。辟公府,以高第拜騎都尉,遷陳留太守。董卓之亂,太祖與邈首舉義兵。
3《三國誌、武帝紀》注引《世語》: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
4《後漢書》:寵善弩射,十發十中,中皆同處。中平中,黃巾賊起,郡縣皆□城走,寵有強弩數千張,出軍都亭。國人素聞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陳獨得完,百姓歸之者?十餘萬人。及獻帝初,義兵起,寵率?屯陽夏,自稱輔漢大將軍。國相會稽駱俊素有威恩,時天下饑荒,鄰郡人多歸就之,俊傾資賑贍,並得全活。後袁術求糧於陳而俊拒絕之,術忿恚,遣客詐殺俊及寵,陳由是破敗。
5《三國誌,駱統傳》注引《謝承後漢書》:俊字孝遠,有文武才?,少為郡吏,察孝廉,補尚書郎,擢拜陳相。值袁術僭號,兄弟忿爭,天下鼎沸,群賊並起,陳與比界,奸慝四布,俊厲威武,保疆境,賊不敢犯。養濟百姓,災害不生,歲獲豐稔。後術軍眾饑困,就俊求糧。俊疾惡術,初不應答。術怒,密使人殺俊。
6《三國誌,呂布傳》注引《獻帝春秋》:袁術議稱尊號,邈謂術曰:“漢據火德,絕而複揚,德澤豐流,誕生明公。公居軸處中,入則享於上席,出則為眾目之所屬,華、霍不能增其高,淵泉不能同其量,可謂巍巍蕩蕩,無與為貳。何為舍此而欲稱製?恐福不盈眥,禍將溢世。莊周之稱郊祭犧牛,養飼經年,衣以文繡,宰執鸞刀,以入廟門,當此之時,求為孤犢不可得也!”按本傳,邈詣術,未至而死。而此雲諫稱尊號,未詳孰是。
7《後漢書、袁術傳》:加天旱歲荒,士民凍餒,江、淮閑相食殆盡。時舒仲應為術沛相,術以米十萬斛與為軍糧,仲應悉散以給饑民。術聞怒,陳兵將斬之。仲應曰:“知當必死,故為之耳。寧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於塗炭。”術下馬牽之曰:“仲應,足下獨欲享天下重名,不與吾共之邪?”
8《三國誌,賈逵傳》注引《魏略》:楊沛字孔渠,馮翊萬年人也。初平中,為公府令史,以牒除為新鄭長。興平末,人多饑窮,沛課民益畜乾椹,收?豆,閱其有餘以補不足,如此積得千餘斛,藏在小倉。會太祖為?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將千餘人皆無糧。過新鄭,沛謁見,乃皆進乾椹。太祖甚喜。
9《三國誌,呂布傳》注引《英雄記》:“將軍連年攻戰,軍糧苦少,今送米二十萬斛,迎逢道路,非直此止,當駱驛複致;若兵器戰具,它所乏少,大小唯命。”
觀《三國誌,曹真傳》篇首雲: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眾,為州郡所殺。太祖哀真少孤,收養與諸子同,使與文帝共止。
而其後裴鬆之又注文兩段,一為《魏略》、一為《魏書》
魏略曰:真本姓秦,養曹氏。或雲其父伯南夙與太祖善。興平末,袁術部黨與太祖攻劫,太祖出,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開門受之。寇問太祖所在,答雲:“我是也。”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故變其姓。
魏書曰:邵以忠篤有才智,為太祖所親信。初平中,太祖興義兵,邵募徒眾,從太祖周旋。時豫州刺史黃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獨遇害。
初看兩段注文曹真父親一會說為袁術部黨所害,一會說為黃琬所害,且時間一為興平、一為初平,頗有糊塗之感,不禁懷疑作者亂寫。但是無論《魏略》作者魚豢還是《魏書》作者王沈,他們都是和曹真同一時代的人,而且都是一殿之臣。故此兩書在在這問題上出錯的可能不大。故此仔細看下,才知道說的是兩人:
《魏略》之“伯南”已經明言姓秦,當為曹真生父。
《魏書》之“邵”則為曹操從兄弟,是為曹真養父。
但是即使如此,史家對次兩段真實與否質疑頗多,
一、《魏書》曹邵之死:
魏書曰:邵以忠篤有才智,為太祖所親信。初平中,太祖興義兵,邵募徒眾,從太祖周旋。時豫州刺史黃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獨遇害。
此段疑點有二:
1、時間問題――按《後漢書》、《後漢紀》等書,黃琬與中平六年九月為司徒,故此不可能於初平年對付曹操。
2、地點問題――曹操於兗州陳留己吾起兵,怎麽會在豫州被黃琬加害。
3、動機問題――黃琬為漢名臣,後亦為董卓餘黨進犯長安時所殺,為何要加害舉義兵討伐董卓的曹操?
以上三條看似有理,其實不然:
時間、地點問題,可參看《三國誌,武帝紀》:
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後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從上可知道兩點:
1、曹操東歸出關時,董卓尚未殺何太後,按《後漢書》,董卓於是年九月丙子,殺皇太後何氏。故此曹操在九月前何太後被殺前早已經東歸出關。而是時黃琬還未被任命為司徒。1而曹操起兵也不是初平年,而是中平六年十二月。《魏書》雲初平起兵,那是因為初平年間,關東諸侯群起結盟討伐董卓,《魏書》把曹操興兵算入這裏,但其實在上一年曹操已經著手招兵買馬了。故此時間無誤
2、《三國誌》雲:“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既然說散家財,當時曹操倉皇逃出洛陽,連側室卞夫人和門客都沒帶,當然也不可能帶著家財。要散家財,也得先回到老家沛國譙縣,變賣家產。沛國譙縣屬豫州,故此地點無誤。
而黃琬為什麽要對曹操起殺害之心,其實黃琬時為豫州牧,史書描述當時豫州:
又為豫州牧。時寇賊陸梁,州境雕殘,琬討擊平之,威聲大震。政績為天下表,封關內侯。(《後漢書、黃琬傳》)
可見黃琬為豫州牧,其主要精力都放在討伐賊寇了,當時曹操從弟曹仁“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旋淮、泗之間”,看來在黃琬眼裏,曹仁無疑也是使得“州境雕殘”的寇賊之一。而隨著曹操回家,諸曹、夏侯都先後帶著家兵、黨羽匯聚在曹操旗下。是時董卓還未必殺害何太後,隻是廢了少帝;關東州郡牧守也沒起兵。曹操此舉在地方官黃琬眼裏無異聚眾謀反。
而《後漢書,董卓傳》記載:
卓遷太尉,領前將軍事,加節傳斧鉞虎賁,更封?侯。卓乃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俱帶??詣闕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以從人望。於是悉複蕃等爵位,擢用子孫。
從上可見,黃琬既然應董卓控製的東漢政府所征召為三公,又和董卓一起為當時黨錮之禍的士人平反,可見當時黃琬是認同董卓的。相比一邊是要平反為宦官迫害士人的董卓,一邊卻是在自己轄境內招集兵馬的宦官子弟曹操。以黃琬的立場,當然來個雷霆手段抓捕曹操一黨。關於此役,除了《魏書》記載外,《太平禦覽》卷四百六十七《曹操別傳》另有記載:
拜操典軍都尉。還譙、沛,士卒共叛,襲擊之。操得脫身亡走,竄平河亭長舍,稱曹濟南處士。臥養足創**日,謂亭長曰:“曹濟南雖敗,存亡未可知。公幸能以車牛相送,往還四五日,吾厚報公。”亭長乃以車牛送操,未至譙,數十裏騎求操者多,操開帷示之,皆大喜,始悟是操。
上文裏曹操被部下叛變,這個部下共叛變,當是因為黃琬下令討伐曹操,曹操所散家財招募的士兵一看州牧下令,就懷了二心反叛,而正因為是豫州牧黃琬通緝曹操,故此曹操逃亡到平河亭長處,不敢表露身份。畢竟賈詡曾說過::“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可見英雄單行,一亭長足以捕之。曹操才自稱是濟南曹處士,這並非順口胡扯,而是曹操有意為之,因為曹操曾任濟南相,所以可以說一口濟南鄉音冒充濟南人來蒙騙過亭長,使之不起疑心。
此役曹操招募的士兵大多叛亂,而曹操本人和部下離散,住在平河亭長家,也重傷到不能下地**天,可見曹操被黃琬收拾得一敗塗地,僅以身免而在此役中。在這**天裏,外麵根本不知道曹操死活,甚至有曹操已死的謠言,結果當時和曹操一樣逃出洛陽的袁術還真向曹操在洛陽的側室門客報了曹操的死訊,後來才知道是虛驚一場:
後隨太祖至洛。及董卓為亂,太祖微服東出避難。袁術傳太祖凶問,時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歸,後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還家,明日若在,何麵目複相見也?正使禍至,共死何苦!”遂從後言。太祖聞而善之。(《三國誌,魏書、卞皇後傳》)
可是“募徒眾,從曹操周旋”的曹邵就沒這麽幸運了,是真正的一去不返。故此其後曹操不敢在豫州停留,而是跑到陳留,陳留太守張邈是曹操的生死之交,不但不會為難,反而還和曹操一起舉兵反董。2而當地孝廉衛茲更以家財資助曹操,組建了一支有五千人的部隊。3
二、《魏略》秦伯南之死
真本姓秦,養曹氏。或雲其父伯南夙與太祖善。興平末,袁術部黨與太祖攻劫,太祖出,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開門受之。寇問太祖所在,答雲:“我是也。”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故變其姓。
這段史家質疑主要為兩點:
一、時間問題――各書均未記載興平末年曹操和袁術之間發生戰爭。
二、地點問題――各書均未記載袁術和曹操在沛國譙縣有過交戰。
其實這兩點隻要仔細推敲史書,則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釋,同樣是《三國誌、武帝紀》記載:
十二月(興平二年),雍丘潰,超自殺。夷邈三族。邈詣袁術請救,為其眾所殺,?州平,遂東略陳地。是歲,長安亂,天子東遷,敗於曹陽,渡河幸安邑。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軍臨武平,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
從上麵可以知興平二年十二月,也正是興平末,曹操東略陳地。當時陳王劉寵兵強馬壯、糧草充足。4而陳地除了正牌陳相駱統外5,還有袁術私委的陳相袁嗣。從“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軍臨武平,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可以看出,曹操這次所謂的略陳地是和袁術開戰。在雍丘之戰雖然張超自殺,張氏被曹操族滅,可張邈卻跑到袁術那求救。曹操雍丘之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抓背叛他的張邈。故此引軍南下和袁術開戰,而時間為“興平末”的6十二月到下一年建安元年一月。
而當時就在武平東麵的沛國,其國相舒仲應,為袁術所委任,7且在建安年間江淮大饑荒的時候,袁術尚一次給舒仲應米十萬斛軍糧,可見沛國當時駐紮有袁術重兵。曹操此次和袁術開戰,武平東麵沛國的袁術軍當然會有所行動。
是年曹操和呂布拚殺個兩敗俱傷,曹操軍已經慘到吃人肉地步。而在建安元年的曹軍,在去洛陽迎天子路上,也隻能靠地方供應的桑葚、檬豆做軍糧。8同時的袁術卻一次向呂布供應米二十萬斛。9以曹操的餓殍之卒和袁術的飽食之士交戰,勝負可知。故此一戰下來,出現了下麵情況:
袁術部黨與太祖攻劫,太祖出,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開門受之。寇問太祖所在,答雲:“我是也。”遂害之。
而《三國誌,武帝紀》每逢袁術、曹操交戰,若曹操占優,必大書“大破”,得地必書“拔之”,斬將必書“斬之”。此處卻但書“軍臨武平,袁嗣降”,可見無破軍,無得地也無斬將。這一戰的結果是更加堅定了曹操走“挾天子令諸侯”的決心。
曹真兩父一若曹操早投張邈必不死,一因曹操追殺張邈而亡,真是天意弄人。
1《後漢書、獻帝紀》: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歲。遷皇太後於永安宮。大赦天下。改昭寧為永漢。丙子,董卓殺皇太後何氏。乙酉,以太尉劉虞為大司馬。董卓自為太尉,加?鉞、虎賁。丙戌,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甲午,豫州牧黃琬為司徒。
2《三國誌,呂布傳》: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人也。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太祖、袁紹皆與邈友。辟公府,以高第拜騎都尉,遷陳留太守。董卓之亂,太祖與邈首舉義兵。
3《三國誌、武帝紀》注引《世語》: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
4《後漢書》:寵善弩射,十發十中,中皆同處。中平中,黃巾賊起,郡縣皆□城走,寵有強弩數千張,出軍都亭。國人素聞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陳獨得完,百姓歸之者?十餘萬人。及獻帝初,義兵起,寵率?屯陽夏,自稱輔漢大將軍。國相會稽駱俊素有威恩,時天下饑荒,鄰郡人多歸就之,俊傾資賑贍,並得全活。後袁術求糧於陳而俊拒絕之,術忿恚,遣客詐殺俊及寵,陳由是破敗。
5《三國誌,駱統傳》注引《謝承後漢書》:俊字孝遠,有文武才?,少為郡吏,察孝廉,補尚書郎,擢拜陳相。值袁術僭號,兄弟忿爭,天下鼎沸,群賊並起,陳與比界,奸慝四布,俊厲威武,保疆境,賊不敢犯。養濟百姓,災害不生,歲獲豐稔。後術軍眾饑困,就俊求糧。俊疾惡術,初不應答。術怒,密使人殺俊。
6《三國誌,呂布傳》注引《獻帝春秋》:袁術議稱尊號,邈謂術曰:“漢據火德,絕而複揚,德澤豐流,誕生明公。公居軸處中,入則享於上席,出則為眾目之所屬,華、霍不能增其高,淵泉不能同其量,可謂巍巍蕩蕩,無與為貳。何為舍此而欲稱製?恐福不盈眥,禍將溢世。莊周之稱郊祭犧牛,養飼經年,衣以文繡,宰執鸞刀,以入廟門,當此之時,求為孤犢不可得也!”按本傳,邈詣術,未至而死。而此雲諫稱尊號,未詳孰是。
7《後漢書、袁術傳》:加天旱歲荒,士民凍餒,江、淮閑相食殆盡。時舒仲應為術沛相,術以米十萬斛與為軍糧,仲應悉散以給饑民。術聞怒,陳兵將斬之。仲應曰:“知當必死,故為之耳。寧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於塗炭。”術下馬牽之曰:“仲應,足下獨欲享天下重名,不與吾共之邪?”
8《三國誌,賈逵傳》注引《魏略》:楊沛字孔渠,馮翊萬年人也。初平中,為公府令史,以牒除為新鄭長。興平末,人多饑窮,沛課民益畜乾椹,收?豆,閱其有餘以補不足,如此積得千餘斛,藏在小倉。會太祖為?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將千餘人皆無糧。過新鄭,沛謁見,乃皆進乾椹。太祖甚喜。
9《三國誌,呂布傳》注引《英雄記》:“將軍連年攻戰,軍糧苦少,今送米二十萬斛,迎逢道路,非直此止,當駱驛複致;若兵器戰具,它所乏少,大小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