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至尊,皇權至上。”
“什麽是皇權至上?”
“你想坐穩這江山,就得明白一點,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你這一生,會遇到很多臣子,寵臣、弄臣、謀臣、奸臣、忠臣、逆臣……還有權臣。”
“天下事有那麽多,但天子隻有一個,總有天子耳不能聽、目不能視之處,那麽有些事必然得讓別人去做。無論是誰去做,都叫放權。”
“權力放了出去,便很難收回來,接手權力的人,嚐過了權力滋味的人,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的將權力拱手送回來。”
“所以,天子最重要的一課,就是要明白,雷霆雨露、生殺予奪均是天恩,底下人的生死榮辱,都係於天子一人。”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跪著死,臣便不能站著生。”
“你有把握,讓陳小七做到這一點嗎?”
趙煦反駁道:“皇祖母,太傅曾說,禦下之道無定數,恩不可專用,罰不可獨行,王者之兵,當德行相參,恩威並行。”
“小七重情,我便回之以情;先生重信,我便報之以信,難道隻一味地讓人懼怕才叫天子之威嗎?”
高滔滔:“你若隻是個將軍,或者隻是一縣之主,自然是無須顧忌的;可你是一國之君,你若重情,任由自己的喜好憎惡,便有寵臣佞臣應運而生。”
“皇祖母,小七不會是什麽寵臣佞臣,”趙煦說,“她說她是要開山立派的,她的目標從來就不在廟堂。”
高滔滔一時啞口無言。
趙煦追問道:“皇祖母,當年的劉林兩家的真相究竟是什麽?是父皇犯了什麽需要遮掩的錯嗎?”
高滔滔的視線轉向寶慈殿外。
月朗星稀,天高而遠,暑熱已消,清風拂麵。
是個很舒服的仲夏之夜。
“皇祖母,難道連孫兒都不能知道當年的真相嗎?”
高滔滔收回視線,對他點了點頭:“那哀家便告訴你,什麽叫做無情最是天子家。”
“當年的永安裏之亂,哀家並不清楚來龍去脈,哀家心中確實有諸多疑惑,想借陳小七之手查一查。”
“但今日看到大理寺卿的奏章,王大郎說的這些話令我茅塞頓開。”
“當年你父皇病重,第一個防的便是哀家,他的親娘。”
“原因是什麽,哀家不說,你也能懂。”
“你不能親政時怨恨過哀家,哀家知道,因為你的父皇也有過同樣的怨恨。”
“準確的說,你的父皇誰都不信。”
“其中他最不信的,便是順妃和昌平王。但他不想死,當然,誰都不想死,哪個帝王不想要長生不老,皇權永在。”
“他從沒想過立老七為太子,他屬意的一直就是你。”
“因為若是立了老七,就是將大宋江山拱手讓人。”
“不管順妃她們找到的奇人異士能不能讓他長生不老,他都要殺昌平王和順妃。”
“但他顯然低估了聖墟子。”
“這位聖墟子,哀家至今想不明白他……”
“當年的永安裏之亂,哀家所知道的並不比你多,哀家知道如今的樂寧不是樂寧,卻不知道她從何而來;哀家知道七星借命,卻不知道它因何而借……”
高滔滔收住了話頭,又重新說了回去。
“我原以為林府是跟著昌平王反了,但從王大郎的供詞裏看,林府分明是無辜的。”
“王大郎說,他不知為何流言說的是林家藏有遺詔,死的卻是劉家,為何又是林家父子殺的劉家,昌平王和順妃若要搶遺詔,為何又去了劉家翻撿?”
“若換個角度來說,王大郎當年編造的流言,卻恰恰好編中了真相,你父皇真有遺詔,隻不過不在林家,而在劉家。”
“但劉家自己不會將自己有遺詔的事說出去,那是誰說出去的?”
“你父皇低估了聖墟子,也想錯了七星借命。”
“於家的這夥人來得十分蹊蹺。”
“也許沒有什麽借命,你父皇和李昱白一樣,都隻是被人奪舍了。”
“他一時能控製自己,一時被別人控製了。”
“林家若是冤枉的,能讓整個林府到死都不敢喊冤的,世上唯有一人。”
“陳小七查來查去,該為林劉兩家負責的,或許是你父皇。”
“他們要為林劉兩家家翻案,屆時你該怎麽辦?”
趙煦仍想據理力爭:“皇祖母,即使最後查到與父皇有關,但那不是父皇的錯,而是控製他那人的錯……”
高滔滔:“那你來告訴我,若是你替你父皇認了錯,世人皆知你父皇同李昱白一樣被人奪了舍,你讓天下人還怎麽相信皇族乃授命於天,皇帝乃真龍天子?”
“世人都想著你皇帝也不過肉體凡胎,是不是誰都想坐一坐這龍椅,皇帝這位置今年到他家,明年又該換一家了?”
趙煦沉默了一陣,才問道:“皇祖母,聖墟子是怎麽死的?”
若是當年和今日一樣,聖墟子和先皇同命共生,是誰殺了他們倆?
“小六,你知道當年我身在洛陽,為何能在關鍵之時趕回宮中嗎?”
順妃和昌平王試圖通過聖墟子而控製先皇,他們應該是成功了;
先皇能成功殺了他們,除了自己的原因,還有潤王在背後作祟;
潤王後來居上,意圖鎖宮而搞個兄終弟及,卻功敗垂成……
若不是宮中有人,太皇太後怎麽能做到將潤王調開,召老臣來,擁立太子?
“你父皇讓朱太妃用老仆給我送了信……”
“小六,你的父皇再不好,他也是顧著你的。”
“還有你錯了,我並不想李昱白死,而是誰也沒法讓李昱白不死。”
清醒時的李昱白,不會容許自己最終活成別人。
“同樣,我不是不喜歡陳小七,而是陳小七心中本就沒有對皇權的畏懼,若她查到最後,她能不能因為你而接受劉林一個粉飾太平的結果?”
“若她能,她是心腹;若不能,她就是心腹之患。”
“若她是心腹之患,我今日聽之任之,便已經算得上心慈手軟了。”
“通知今夜跟隨小陳大人劫人的眾位,若有險,不需救。”
……
“什麽是皇權至上?”
“你想坐穩這江山,就得明白一點,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你這一生,會遇到很多臣子,寵臣、弄臣、謀臣、奸臣、忠臣、逆臣……還有權臣。”
“天下事有那麽多,但天子隻有一個,總有天子耳不能聽、目不能視之處,那麽有些事必然得讓別人去做。無論是誰去做,都叫放權。”
“權力放了出去,便很難收回來,接手權力的人,嚐過了權力滋味的人,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的將權力拱手送回來。”
“所以,天子最重要的一課,就是要明白,雷霆雨露、生殺予奪均是天恩,底下人的生死榮辱,都係於天子一人。”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跪著死,臣便不能站著生。”
“你有把握,讓陳小七做到這一點嗎?”
趙煦反駁道:“皇祖母,太傅曾說,禦下之道無定數,恩不可專用,罰不可獨行,王者之兵,當德行相參,恩威並行。”
“小七重情,我便回之以情;先生重信,我便報之以信,難道隻一味地讓人懼怕才叫天子之威嗎?”
高滔滔:“你若隻是個將軍,或者隻是一縣之主,自然是無須顧忌的;可你是一國之君,你若重情,任由自己的喜好憎惡,便有寵臣佞臣應運而生。”
“皇祖母,小七不會是什麽寵臣佞臣,”趙煦說,“她說她是要開山立派的,她的目標從來就不在廟堂。”
高滔滔一時啞口無言。
趙煦追問道:“皇祖母,當年的劉林兩家的真相究竟是什麽?是父皇犯了什麽需要遮掩的錯嗎?”
高滔滔的視線轉向寶慈殿外。
月朗星稀,天高而遠,暑熱已消,清風拂麵。
是個很舒服的仲夏之夜。
“皇祖母,難道連孫兒都不能知道當年的真相嗎?”
高滔滔收回視線,對他點了點頭:“那哀家便告訴你,什麽叫做無情最是天子家。”
“當年的永安裏之亂,哀家並不清楚來龍去脈,哀家心中確實有諸多疑惑,想借陳小七之手查一查。”
“但今日看到大理寺卿的奏章,王大郎說的這些話令我茅塞頓開。”
“當年你父皇病重,第一個防的便是哀家,他的親娘。”
“原因是什麽,哀家不說,你也能懂。”
“你不能親政時怨恨過哀家,哀家知道,因為你的父皇也有過同樣的怨恨。”
“準確的說,你的父皇誰都不信。”
“其中他最不信的,便是順妃和昌平王。但他不想死,當然,誰都不想死,哪個帝王不想要長生不老,皇權永在。”
“他從沒想過立老七為太子,他屬意的一直就是你。”
“因為若是立了老七,就是將大宋江山拱手讓人。”
“不管順妃她們找到的奇人異士能不能讓他長生不老,他都要殺昌平王和順妃。”
“但他顯然低估了聖墟子。”
“這位聖墟子,哀家至今想不明白他……”
“當年的永安裏之亂,哀家所知道的並不比你多,哀家知道如今的樂寧不是樂寧,卻不知道她從何而來;哀家知道七星借命,卻不知道它因何而借……”
高滔滔收住了話頭,又重新說了回去。
“我原以為林府是跟著昌平王反了,但從王大郎的供詞裏看,林府分明是無辜的。”
“王大郎說,他不知為何流言說的是林家藏有遺詔,死的卻是劉家,為何又是林家父子殺的劉家,昌平王和順妃若要搶遺詔,為何又去了劉家翻撿?”
“若換個角度來說,王大郎當年編造的流言,卻恰恰好編中了真相,你父皇真有遺詔,隻不過不在林家,而在劉家。”
“但劉家自己不會將自己有遺詔的事說出去,那是誰說出去的?”
“你父皇低估了聖墟子,也想錯了七星借命。”
“於家的這夥人來得十分蹊蹺。”
“也許沒有什麽借命,你父皇和李昱白一樣,都隻是被人奪舍了。”
“他一時能控製自己,一時被別人控製了。”
“林家若是冤枉的,能讓整個林府到死都不敢喊冤的,世上唯有一人。”
“陳小七查來查去,該為林劉兩家負責的,或許是你父皇。”
“他們要為林劉兩家家翻案,屆時你該怎麽辦?”
趙煦仍想據理力爭:“皇祖母,即使最後查到與父皇有關,但那不是父皇的錯,而是控製他那人的錯……”
高滔滔:“那你來告訴我,若是你替你父皇認了錯,世人皆知你父皇同李昱白一樣被人奪了舍,你讓天下人還怎麽相信皇族乃授命於天,皇帝乃真龍天子?”
“世人都想著你皇帝也不過肉體凡胎,是不是誰都想坐一坐這龍椅,皇帝這位置今年到他家,明年又該換一家了?”
趙煦沉默了一陣,才問道:“皇祖母,聖墟子是怎麽死的?”
若是當年和今日一樣,聖墟子和先皇同命共生,是誰殺了他們倆?
“小六,你知道當年我身在洛陽,為何能在關鍵之時趕回宮中嗎?”
順妃和昌平王試圖通過聖墟子而控製先皇,他們應該是成功了;
先皇能成功殺了他們,除了自己的原因,還有潤王在背後作祟;
潤王後來居上,意圖鎖宮而搞個兄終弟及,卻功敗垂成……
若不是宮中有人,太皇太後怎麽能做到將潤王調開,召老臣來,擁立太子?
“你父皇讓朱太妃用老仆給我送了信……”
“小六,你的父皇再不好,他也是顧著你的。”
“還有你錯了,我並不想李昱白死,而是誰也沒法讓李昱白不死。”
清醒時的李昱白,不會容許自己最終活成別人。
“同樣,我不是不喜歡陳小七,而是陳小七心中本就沒有對皇權的畏懼,若她查到最後,她能不能因為你而接受劉林一個粉飾太平的結果?”
“若她能,她是心腹;若不能,她就是心腹之患。”
“若她是心腹之患,我今日聽之任之,便已經算得上心慈手軟了。”
“通知今夜跟隨小陳大人劫人的眾位,若有險,不需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