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長長地嘆息一聲,繼續道:「醒來才知道這夢是多麽淒涼,好像死去的人不是朋友,而是我……我一直惦記著這件事,整夜都沒睡好,最後分不清到底感到淒涼的是醒來的自己,還是夢裏的自己,不知道是夢裏的自己做了個歡喜夢,還是我做的。隻是哪怕在夢裏,明明是充滿了歡喜,我自己也感到淒涼——人們常說,夢是反的啊……」


    時橋南感覺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但他不得不硬著頭皮跳下去。


    「根據心理學研究,夢都是可以用科學解釋的,『我們夢見我們所見、所聞、所思或所為』。在夢裏,我們被從清醒的意識世界遷走,進入一個神秘的意識世界,那些見、聞、思、為就會化作各種象徵,按照你本身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人生閱歷和思維方式,重組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那裏有起承轉合,甚至有完整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時橋南頓了頓,想說這個夢隻是說明她潛意識裏知道這一切無法實現,但話到嘴邊他又咽了回去——這跟她所謂的夢是反的有何區別?


    林寂像是猜到了他未出口的話和他的心思,沒有接話。


    後麵的時間裏,車廂內再度恢復了尷尬的沉默。


    車子停在林寂家樓下時,仿佛車子都鬆了一口氣。


    林寂下了車,邀請時橋南上去喝杯咖啡,被時橋南委婉拒絕。


    時橋南沒有馬上開車離開,他看著林寂刷卡進門,聽到樓裏電梯聲響,摸出煙點上。直到煙霧繚繞,他不得不打開車窗,這才意識到自己在抽菸。


    由於唱歌,他一直都克製著抽菸頻率,回國前甚至成功戒掉了煙,儲物箱裏的煙還是關鐸放進去的,他沒想到自己竟然鬼使神差地摸出來抽上了。他並沒有將其掐掉,而是慢條斯理地、享受一般重溫香菸帶來的愉悅,感覺到尼古丁融進血液循環,疲憊感才真正減弱。


    等到一支香菸壽終正寢,時橋南才發動車子。


    也就在這時,他聽到微信提示音,拿起手機,他看到了林寂的消息。


    「時醫生,你說的我都懂,但是我還是想義無反顧一次。人生短暫,誰也不知道錯過了這次,往後的日子裏我還會不會遇到同樣的人、擁有同樣的心情,萬一這就是我生命裏至死不渝的那個人呢?」


    她都懂。


    可時橋南知道她懂的絕非他擔心的。


    她以為她遇到了那個人,他卻知道那個人或許是她的至死不渝,卻絕非她的初衷。


    他站在命運天平的中間,看著兩端,那都是她人生的籌碼,他可以隨意加減,她的人生掌握在他手中,他舉手投足之間都是她的悲與喜。


    他左右為難。任何一點加減,她所有的好與壞都會成為他的責任,更重要的是他不知道哪種選擇於她而言更好。


    他更不知道林寂自己已經做出了選擇。


    兩天後,時橋南與人約在蘇州北路的一家鮮花餐廳吃飯,飯後沿著蘇州河散步。同行的是兩位女生,一個是他的初戀,一個是初戀的閨密。多年未見,當初的心動正如冬日的蘇州河,難起波瀾,隻是懷念太溫暖,遠遠勝過現實,讓人忍不住流連。


    正在這時,時橋南意外地看到了林寂。


    林寂像是在尋找什麽,認真地按照建築標識牌一棟一棟地往下找。


    時橋南看了她好一會兒,卻並沒有上前打招呼的意思,畢竟除卻醫患關係,他沒有資格過問她的生活。


    初戀任語初問:「認識的人?」


    時橋南搖搖頭,道:「一個病人。」


    話題便就此轉開。


    他和任語初的關係發展於大一開學後不久。同是外地生,來到江南後對一切都充滿了興趣。一次蘇州之行,兩人在一個評彈社結識,明明是第一次見麵卻意外合拍,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戀人。然而,兩個同樣驕傲的人,年輕氣盛,都不善於委曲求全,也不懂得包容和磨合,熱戀過去,矛盾越來越多,最終竟是不告而別。


    人生中第一次感情來得倉促,去得匆匆,時橋南一開始大受打擊,然而彼時他正好拿到哈佛醫學院的offer(要約),無暇他顧,忙著遠渡重洋。


    海外數年,他從青澀蛻變到成熟,偶爾想起她,會為那份難得一遇的感覺和默契惋惜,卻也心知肚明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數年間,他成長的絕不僅僅是醫術,更多的是對人生和感情的認知。


    這次重逢,是任語初主動聯繫的,她沒有點明,他不明就裏。往事太美好,他從不敢輕易碰觸,整個過程都靜觀其變。自從看到林寂,他原本就複雜的心情忽然被什麽生生壓了下去,時橋南雖然仍維持著風度和禮貌配合二位女士的話題,但明顯情緒收斂,心事重重。


    任語初並非癡傻,稍微動動腦筋便想通了其中緣由。但她太了解時橋南了,既然他說那是病人,那就說明他有著不可逾越的原則,即便動了心,他也會因這原則鑄就的高牆束手束腳。同時,她心中暗暗嘆息時光匆匆,他們之間又何嚐沒有天塹鴻溝。


    這樣聊下去也是無趣,任語初便藉口還有事情,拉著閨密告辭離去。


    此時他們已經走到了外白渡橋,目送任語初二人上了計程車離去,時橋南緩步上橋。這座橋始建於1856年,那時還叫威爾斯橋,是座木橋,後來改建成同為木質的花園橋,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建成如今這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現代橋樑,後來幾經修繕,如今它存在的最重要的價值或許早已不是交通行道,而是這座城市的地標之一。這裏是過去與現代的結合,也是閱歷與期冀的交匯,更是往昔與未來的連接和溝通。橋歷經風雨多滄桑,人閱盡千帆往往越內斂,收起的是光芒,也是心扉。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在我的故事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湫山夏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湫山夏石並收藏在我的故事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