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成良又看看自己這身上穿的這一身,想想這一個星期熟悉的環境和生活情況。
再加上現在有一個鐵匠鋪的空間,他覺得是時候該做出點改變了。
前身大伯,意外出事故去世,真沒有留下什麽錢。他的工資是挺高,但是藥罐子嬸子每月花銷太大。
所以大伯的工資每月正好連吃帶家用,堪堪能填補藥罐子嬸子吃藥看病的窟窿。
甚至在大伯去世以後還留的有外賬。軋鋼廠發的幾百塊錢補貼,前身還清外賬以後也就剩100多塊錢。
前身這兩年,每個月都從牙縫裏摳出來10塊錢存進銀行。從存款單上看,現在大概全部家底兒總共有300塊錢出頭的存款。
而且,他還都是存的一年定期自動轉存,所以秦淮茹找他借錢,他手裏還真沒有多少現金。
平時他也就是留夠日常花銷,還有吃飯的錢。日子過得節儉的很,這兩年基本上家裏和他自己就沒添置過東西,身上除了工廠裏發的勞保服裝,一身衣服鞋都不舍得買。
這也是從小在家裏不受待見,養成的生活習慣,有點兒錢都要想盡辦法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就像那個快過冬的小鬆鼠一樣。
可是段成良現在心裏知道呀,往後幾年錢多錢少,倒在其次,物資緊張才是最重要的主旋律。
在記憶中,現在北京城生豬肉的供應,基本上是城鎮戶口憑證購買,每人每天限購一塊錢的豬肉。
可是大概等到明年這個時候,就要憑票供應了,而且很快會越來越少,再想憑正規渠道沾點兒葷腥,難上加難。
而雞蛋從今年1月已經開始限量供應,憑《bj市居民副食購貨證》每戶每月供應1斤,隻有超過十口人的“大戶”,每戶每月才增加1斤。
而再過一兩年,雞蛋是想買都買不著。甚至還會對普通居民直接停供。“雞屁股銀行”就會徹底關門了。
總之一句話,1958年就是一個開始,往後的幾年,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搜腸刮肚,想著辦法怎麽能給自己的肚皮找東西吃。
現在雖然有鐵匠鋪空間,但是主動的去做準備也是應該的,錢最起碼不能再按前身的生活習慣存在銀行裏了,要趕快取出來,把能買的物資都買了,放進空間裏才是應該的。
比如說豬肉,現在一天去買一塊錢的,一個月就能存30塊錢的豬肉,到明年這個時候就能存幾百塊錢的。
而且他一個煤場的裝卸工,幹的是重體力活,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天天去買一塊錢的豬肉吃,別人頂多說他嘴饞,也說不上其他的。
另外,試驗一下那空間小院裏能不能養東西,如果能的話,最起碼先養上幾隻母雞。能保證平常有個雞蛋吃。
先不想那麽多了,最起碼明天抽時間請個假也得趕快把錢取出來。
真是的,什麽年代呀,還有把錢放在銀行裏吃利息的想法。
放在以後那是有錢就要買房,放在現在有錢先換成東西。當然前提是有地方可以儲存。正好他現在就有。
進了東直門,一直往西走,在路過北新橋的時候。段成良摸摸自己兜裏還有幾塊錢。幹脆拐到了石雀橋胡同西口北側的副食品商場。
這兒在這一大片老百姓嘴裏都親切的叫“菜市場”。平常老百姓家裏過日子,吃的喝的用的都能在這買到。是一個大型的綜合副食品市場。
段成良不是來買東西的,因為他身上什麽本兒也沒帶,想買也買不了,再說了也沒有瓶子和碗兒,買個醋、油或者是黃醬,人家也沒地兒給他盛。
他就是來轉轉,這地兒他來一個多星期了,隻聽說過,還沒轉過呢。
因為快要臨近春節,副食品商場裏顯得物品特別豐富,可以稱得上是琳琅滿目,喧囂熱鬧,根本不是你印象中的物資凋敝的情況。但是,估計等到明年就差不多,該冷清了。
從副食商場朝西的兩個正門進去,靠牆兩側各一排玻璃櫃台。
左側賣粉腸、蒜腸、小肚、香腸等熟肉製品和豆腐、五香幹、素雞、豆泡、雜拌、還有豆腐等豆製品。
右側賣油鹽醬醋糖等各種調料。
醬油、醋裝在缸裏,油裝在鐵桶裏,售貨員用提子和漏鬥灌進老百姓自帶的瓶子裏。
買芝麻醬、黃醬、甜麵醬,看見排隊的老百姓手裏邊還都帶著碗,售貨員用勺把醬盛在碗裏,不但醬一點兒也沾不到碗邊,而且分量往往也十拿九準。
再往裏邊兒有賣生肉的,有賣菜的,賣水果的,賣幹貨調料的,還有賣水產品的……。
總之,這兒特別像後來的大型綜合農貿市場。說實話,段成良今天在這副食品商場裏,總算是找到了一點後世的熟悉感覺,體會到一點人間煙火氣。
比較失望的是,這裏水產品竟然不賣活魚,都是凍魚。而且大多數都是海魚。淡水魚,像鯉魚,鰱魚,鯽魚很少。
最讓段成良感到奇怪的是,賣魚的售貨員每來一個人買魚,他都要推銷一下旁邊堆成一堆的帶魚。
可是偏偏每一個買魚的顧客都不要帶魚。可是在段成良看來,那賣的帶魚是相當不錯呀,每一條都在四指寬。應該算得上是優品帶魚了。
他搜索了一下前身的記憶,才明白,原來在這個時代,北京人還真不待見帶魚,大多數人沒聽說過,也沒吃過,也是從前一兩年才開始有帶魚出現在北京城,所以這是一個新鮮的陌生玩意兒,在北京人的眼中上不得台麵。
大多數北京人,對這種看起來長得怪模怪樣的魚沒有啥好感,目前來看接受度很低。
找了個機會,趁著售貨員稍微空閑,段成良問道:“同誌,帶魚怎麽賣的呀?”
沒想到他很普通的一句問話,竟然讓售貨員很激動。“您要買帶魚?”
而且,售貨員沒有給段成良拿帶魚,而是從櫃台裏邊遞給他一張報紙。
他這個舉動把段成良弄得有點發懵。
然後他聽見那售貨員指著報紙對他說:“您看看,前幾天的人民日報才發的消息。介紹了帶魚的很多優點,而且還專門列了四五道菜譜教給咱們市民回家怎麽做帶魚。真的,這帶魚挺好吃的,我照著報紙上的菜譜做了,很好吃。這魚你別看它長得嚇人,其實刺兒少肉還緊實。回去用醋加蒜一燉,別提多香了。如果家裏有多餘的麵,你再掛點麵糊,哎呀,好吃的很。”
段成良目瞪口呆的看著滔滔不絕向他大力推銷的售貨員。他不禁在心裏暗想,“誰說這年頭的售貨員不熱情?”
不過,他還真是第一次在這個時代,被人麵對麵的進行推銷呢。在他印象中這個時代都是排著隊搶東西,哪有這樣讓售貨員給你如此熱情洋溢的介紹著推銷東西。
最關鍵的是不用售貨員說,他也知道帶魚該怎麽吃好吃啊?穿越前在小館子裏喝酒,必不可少一盤炸。帶魚段,已經是酒精考驗的下酒菜了。
再加上現在有一個鐵匠鋪的空間,他覺得是時候該做出點改變了。
前身大伯,意外出事故去世,真沒有留下什麽錢。他的工資是挺高,但是藥罐子嬸子每月花銷太大。
所以大伯的工資每月正好連吃帶家用,堪堪能填補藥罐子嬸子吃藥看病的窟窿。
甚至在大伯去世以後還留的有外賬。軋鋼廠發的幾百塊錢補貼,前身還清外賬以後也就剩100多塊錢。
前身這兩年,每個月都從牙縫裏摳出來10塊錢存進銀行。從存款單上看,現在大概全部家底兒總共有300塊錢出頭的存款。
而且,他還都是存的一年定期自動轉存,所以秦淮茹找他借錢,他手裏還真沒有多少現金。
平時他也就是留夠日常花銷,還有吃飯的錢。日子過得節儉的很,這兩年基本上家裏和他自己就沒添置過東西,身上除了工廠裏發的勞保服裝,一身衣服鞋都不舍得買。
這也是從小在家裏不受待見,養成的生活習慣,有點兒錢都要想盡辦法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就像那個快過冬的小鬆鼠一樣。
可是段成良現在心裏知道呀,往後幾年錢多錢少,倒在其次,物資緊張才是最重要的主旋律。
在記憶中,現在北京城生豬肉的供應,基本上是城鎮戶口憑證購買,每人每天限購一塊錢的豬肉。
可是大概等到明年這個時候,就要憑票供應了,而且很快會越來越少,再想憑正規渠道沾點兒葷腥,難上加難。
而雞蛋從今年1月已經開始限量供應,憑《bj市居民副食購貨證》每戶每月供應1斤,隻有超過十口人的“大戶”,每戶每月才增加1斤。
而再過一兩年,雞蛋是想買都買不著。甚至還會對普通居民直接停供。“雞屁股銀行”就會徹底關門了。
總之一句話,1958年就是一個開始,往後的幾年,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搜腸刮肚,想著辦法怎麽能給自己的肚皮找東西吃。
現在雖然有鐵匠鋪空間,但是主動的去做準備也是應該的,錢最起碼不能再按前身的生活習慣存在銀行裏了,要趕快取出來,把能買的物資都買了,放進空間裏才是應該的。
比如說豬肉,現在一天去買一塊錢的,一個月就能存30塊錢的豬肉,到明年這個時候就能存幾百塊錢的。
而且他一個煤場的裝卸工,幹的是重體力活,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天天去買一塊錢的豬肉吃,別人頂多說他嘴饞,也說不上其他的。
另外,試驗一下那空間小院裏能不能養東西,如果能的話,最起碼先養上幾隻母雞。能保證平常有個雞蛋吃。
先不想那麽多了,最起碼明天抽時間請個假也得趕快把錢取出來。
真是的,什麽年代呀,還有把錢放在銀行裏吃利息的想法。
放在以後那是有錢就要買房,放在現在有錢先換成東西。當然前提是有地方可以儲存。正好他現在就有。
進了東直門,一直往西走,在路過北新橋的時候。段成良摸摸自己兜裏還有幾塊錢。幹脆拐到了石雀橋胡同西口北側的副食品商場。
這兒在這一大片老百姓嘴裏都親切的叫“菜市場”。平常老百姓家裏過日子,吃的喝的用的都能在這買到。是一個大型的綜合副食品市場。
段成良不是來買東西的,因為他身上什麽本兒也沒帶,想買也買不了,再說了也沒有瓶子和碗兒,買個醋、油或者是黃醬,人家也沒地兒給他盛。
他就是來轉轉,這地兒他來一個多星期了,隻聽說過,還沒轉過呢。
因為快要臨近春節,副食品商場裏顯得物品特別豐富,可以稱得上是琳琅滿目,喧囂熱鬧,根本不是你印象中的物資凋敝的情況。但是,估計等到明年就差不多,該冷清了。
從副食商場朝西的兩個正門進去,靠牆兩側各一排玻璃櫃台。
左側賣粉腸、蒜腸、小肚、香腸等熟肉製品和豆腐、五香幹、素雞、豆泡、雜拌、還有豆腐等豆製品。
右側賣油鹽醬醋糖等各種調料。
醬油、醋裝在缸裏,油裝在鐵桶裏,售貨員用提子和漏鬥灌進老百姓自帶的瓶子裏。
買芝麻醬、黃醬、甜麵醬,看見排隊的老百姓手裏邊還都帶著碗,售貨員用勺把醬盛在碗裏,不但醬一點兒也沾不到碗邊,而且分量往往也十拿九準。
再往裏邊兒有賣生肉的,有賣菜的,賣水果的,賣幹貨調料的,還有賣水產品的……。
總之,這兒特別像後來的大型綜合農貿市場。說實話,段成良今天在這副食品商場裏,總算是找到了一點後世的熟悉感覺,體會到一點人間煙火氣。
比較失望的是,這裏水產品竟然不賣活魚,都是凍魚。而且大多數都是海魚。淡水魚,像鯉魚,鰱魚,鯽魚很少。
最讓段成良感到奇怪的是,賣魚的售貨員每來一個人買魚,他都要推銷一下旁邊堆成一堆的帶魚。
可是偏偏每一個買魚的顧客都不要帶魚。可是在段成良看來,那賣的帶魚是相當不錯呀,每一條都在四指寬。應該算得上是優品帶魚了。
他搜索了一下前身的記憶,才明白,原來在這個時代,北京人還真不待見帶魚,大多數人沒聽說過,也沒吃過,也是從前一兩年才開始有帶魚出現在北京城,所以這是一個新鮮的陌生玩意兒,在北京人的眼中上不得台麵。
大多數北京人,對這種看起來長得怪模怪樣的魚沒有啥好感,目前來看接受度很低。
找了個機會,趁著售貨員稍微空閑,段成良問道:“同誌,帶魚怎麽賣的呀?”
沒想到他很普通的一句問話,竟然讓售貨員很激動。“您要買帶魚?”
而且,售貨員沒有給段成良拿帶魚,而是從櫃台裏邊遞給他一張報紙。
他這個舉動把段成良弄得有點發懵。
然後他聽見那售貨員指著報紙對他說:“您看看,前幾天的人民日報才發的消息。介紹了帶魚的很多優點,而且還專門列了四五道菜譜教給咱們市民回家怎麽做帶魚。真的,這帶魚挺好吃的,我照著報紙上的菜譜做了,很好吃。這魚你別看它長得嚇人,其實刺兒少肉還緊實。回去用醋加蒜一燉,別提多香了。如果家裏有多餘的麵,你再掛點麵糊,哎呀,好吃的很。”
段成良目瞪口呆的看著滔滔不絕向他大力推銷的售貨員。他不禁在心裏暗想,“誰說這年頭的售貨員不熱情?”
不過,他還真是第一次在這個時代,被人麵對麵的進行推銷呢。在他印象中這個時代都是排著隊搶東西,哪有這樣讓售貨員給你如此熱情洋溢的介紹著推銷東西。
最關鍵的是不用售貨員說,他也知道帶魚該怎麽吃好吃啊?穿越前在小館子裏喝酒,必不可少一盤炸。帶魚段,已經是酒精考驗的下酒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