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易青摸了摸兒子的頭,輕聲地說:“東升懂事了……”
兩個孩子鬧矛盾那天,齊瑩就帶著胡無暇離開了,後來顧易青派人告訴齊瑩放心,並將顧東升的話也告訴她了。他知道,那天的事情,齊瑩或許已經對顧東升失望了,他必須要為兒子的無知刷好感。
齊瑩聽到燕王府下人的傳話,含著淚說:“我齊瑩還不至於與一個孩子置氣。”都是太皇太後的意思,東升還小,自然分不清。
陳誌望被請到京城,來齊瑩府上待了一會兒,齊瑩的這些事情他同情,卻也管不了,他表示歉意,齊瑩說胡家的刁難,他已經幫了她很多,齊瑩再一次表示了感激。
二人談了一會兒,陳誌望臨走時對齊瑩道:“慶幸你出身齊家,否則更是她們的工具,生不如死,但也因為是齊家女兒,除非國家危急存亡,你將不得再穿上戰袍,齊瑩,如果沒有其他的抱負,卸下官職吧,你有能力,齊家有能力,皇家會不放心的。”
“我想保護我的孩子。”
“量力而為,你不過是個女人而已。”陳誌望說:“老夫的話難聽,但你救過老夫,老夫不會害你。”
齊瑩輕輕搖頭,“一但沒有信任,不管我有無官職,都不會信任我。我現在已經不是一個人了,我必須為我的女兒著想,我不希望無暇重複與我當年同樣的命運。”
陳誌望看了她半晌,直呼自己老了,又問她:“你的兒子呢?”
“他有太皇太後疼愛,有燕王疼愛,他並不需要我,或許我的存在,對他來說並不好,老先生你的話齊瑩會認真思考的,或許,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我會考慮告老辭官。我不止有女兒,還有兒子。”
陳誌望笑著點頭。
“京城是是非之地,老先生什麽時候離開?”
“再等一段時間,你兄長請我來京,最重要的事情還未做呢?”
齊瑩雖不解,但沒多問,隻說:“可需齊瑩相助?”
陳誌望笑著搖頭,“這件事情你不要參和,對外,你也不要說是你兄長請我來京。”
齊瑩點頭。
第611章:結局
世家之所以稱之為世家,其家族歷史必定不短,不說世家人在朝任職所積累的人脈,就論一年一年積累的財富,細追究起來,恐怕會讓人震驚。
每個帝王都會防世家起異心,景帝在位時更是如此,當今小皇帝八歲,但經過景帝的耳濡目染,也在防世家。
太後因齊家受了委屈,對齊家一直耿耿於懷,她的兒子自然也不喜齊家,所以比起景帝,小皇帝似乎更忌憚齊家,他認為齊成染的腿是故意摔傷的,一個人會傻到自殘麽?事反則妖,小皇帝覺得齊家有大算計。
齊成染自然不能任由小皇帝滋長剷除齊家的心,所以他暗下請了陳誌望進京。他向陳誌望說明目的,希望陳誌望給小皇帝上一課。
陳誌望當時反問:“世子希望老夫讓皇上放下戒心,卻焉知世子真的沒有異心?而且,世子能代表齊家?若非你打著北燕的名頭,老夫必是不會見你。”
齊成染道:“我若有異心,這條腿,也不會這樣了。”
陳誌望卻道:“那或許皇上的猜測是對的,若你以進為退,故意自殘……”
似乎不管齊成染怎麽說,陳誌望都不相信他,最後齊成染隻得說:“老先生知道如今的局勢,大魏退兵,卻還有各國對北燕虎視眈眈,若世家造反,別國趁機攻擊,世家能得好?北燕國力越發強盛,世家此時造反也不一定能得好,老先生,在您眼中世家如此狡猾,還會做這種以卵擊石之事?”
陳誌望摸了摸鬍子,“我可以去勸皇上,但這樣對我有什麽好處?”
“於國,皇上可以將盯著世家的眼睛轉移到百姓身上,百姓安定了,北燕強大了,才能不被大魏壓製,於私,老先生與齊瑩交好,自然也不希望齊瑩時刻被皇上盯著。當然於晚輩,晚輩也不希望自己被盯著。”
陳誌望其實還有顧慮,如果他聽了齊成染的話去勸小皇帝,然而若齊成染本就有那個意思,等小皇帝放下戒心,他齊家反了如何是好?顧東升是齊瑩的兒子,如果齊家打著顧東升的名義起勢……
陳誌望完全有理由這樣想,但他還是見了齊成染,因為他心裏還有一個想法,其實,他也覺得幾任皇帝在世家身上放了過多的精力,這才導致了北燕國力不如大魏,魏無極是少有的英才不錯,但大魏卻不是每一當權者都有這樣的才能,但為什麽,大魏仍舊比北燕強大?原因就是這點了。
所以陳誌望最後進了京,他早就有心進言。
小皇帝得知陳誌望進京很高興,他請陳誌望進宮裏住,然後陳誌望卻婉拒了,他堅持住在他昔日的學生的府上,等小皇帝召見。
那天一老一少談了許久,陳誌望慢慢將話題引到世家,小皇帝微微苦著臉,談世家的權力太大,他自己又因為年齡太小,離不開世家的扶持,總得給世家好處,這又助長了世家,小皇帝說他擔心將來世家的權柄更大,不好約束。
陳誌望輕輕搖頭,“不可再給世家權柄了,皇上有憂慮之心是好,但必須拿出行動來,否則將他們胃口養大了,將來約製更難。”
小皇帝憂道:“不給不行,朕需要他們。”
“可世上不是任何人都適合給甜頭,皇上處在這個位置,可以給他們甜頭,卻並非要拿出自己的東西,那麽多的世家,那麽多的朝臣,有與皇上一條心的,也有不是一條心的,皇上可以琢磨,怎樣才能損失敵人的東西,來為你自己謀利。”
小皇帝眼睛一亮,“朕明白了,隻是老先生,我擔心被奪利益的世家反了,我壓不住。”
“這個世上,還有製衡一詞。世家的權力不能太大,必須要被牽製,皇上不想世家做大,卻並不一定要親自牽製,整個北燕那麽多股勢力,已經足夠皇上去牽製。”
小皇帝立刻請求陳誌望教教他,陳誌望卻說:“老夫已經遠離朝堂數十年,早不理朝事,那些朝中機密之事,也不該老夫知道了,皇上可以自己琢磨,如有不懂之處,可以向燕王請教。”
小皇帝一直記得父皇臨終前對他說燕王可信,他點了點頭,的確可以向燕王請教,卻又聽陳誌望說:“皇上可以向燕王請教,但燕王到底是親王,有爵位有封地,風頭無兩,他雖無異心,但有些事情,上位者的思想並不重要,皇上可以信任燕王,因為燕王可信,但皇上卻不能過分的信任燕王,因為燕王一係,並不止燕王一個人。”
小皇帝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又聽陳誌望說了一通百姓的重要性,這才將自己的重心從世家身上轉移,轉移到百姓身上。
小皇帝聽陳誌望的話,因為該避嫌的地方,陳誌望絕不染指半點,再加上沒有利益衝突,所以小皇帝信任他,而對於燕王,小皇帝雖信任燕王,但始終不敢深信,不止因為陳誌望的話,更還有母後說皇祖母既疼愛燕王和東升弟弟,小皇帝一直有個疑問,既然皇祖母那疼愛那對父子,卻為何堅持他做皇帝呢?
小皇帝不明白這點,但他卻知道,自己一旦做上了這個位置,就沒有退路了。
</br>
兩個孩子鬧矛盾那天,齊瑩就帶著胡無暇離開了,後來顧易青派人告訴齊瑩放心,並將顧東升的話也告訴她了。他知道,那天的事情,齊瑩或許已經對顧東升失望了,他必須要為兒子的無知刷好感。
齊瑩聽到燕王府下人的傳話,含著淚說:“我齊瑩還不至於與一個孩子置氣。”都是太皇太後的意思,東升還小,自然分不清。
陳誌望被請到京城,來齊瑩府上待了一會兒,齊瑩的這些事情他同情,卻也管不了,他表示歉意,齊瑩說胡家的刁難,他已經幫了她很多,齊瑩再一次表示了感激。
二人談了一會兒,陳誌望臨走時對齊瑩道:“慶幸你出身齊家,否則更是她們的工具,生不如死,但也因為是齊家女兒,除非國家危急存亡,你將不得再穿上戰袍,齊瑩,如果沒有其他的抱負,卸下官職吧,你有能力,齊家有能力,皇家會不放心的。”
“我想保護我的孩子。”
“量力而為,你不過是個女人而已。”陳誌望說:“老夫的話難聽,但你救過老夫,老夫不會害你。”
齊瑩輕輕搖頭,“一但沒有信任,不管我有無官職,都不會信任我。我現在已經不是一個人了,我必須為我的女兒著想,我不希望無暇重複與我當年同樣的命運。”
陳誌望看了她半晌,直呼自己老了,又問她:“你的兒子呢?”
“他有太皇太後疼愛,有燕王疼愛,他並不需要我,或許我的存在,對他來說並不好,老先生你的話齊瑩會認真思考的,或許,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我會考慮告老辭官。我不止有女兒,還有兒子。”
陳誌望笑著點頭。
“京城是是非之地,老先生什麽時候離開?”
“再等一段時間,你兄長請我來京,最重要的事情還未做呢?”
齊瑩雖不解,但沒多問,隻說:“可需齊瑩相助?”
陳誌望笑著搖頭,“這件事情你不要參和,對外,你也不要說是你兄長請我來京。”
齊瑩點頭。
第611章:結局
世家之所以稱之為世家,其家族歷史必定不短,不說世家人在朝任職所積累的人脈,就論一年一年積累的財富,細追究起來,恐怕會讓人震驚。
每個帝王都會防世家起異心,景帝在位時更是如此,當今小皇帝八歲,但經過景帝的耳濡目染,也在防世家。
太後因齊家受了委屈,對齊家一直耿耿於懷,她的兒子自然也不喜齊家,所以比起景帝,小皇帝似乎更忌憚齊家,他認為齊成染的腿是故意摔傷的,一個人會傻到自殘麽?事反則妖,小皇帝覺得齊家有大算計。
齊成染自然不能任由小皇帝滋長剷除齊家的心,所以他暗下請了陳誌望進京。他向陳誌望說明目的,希望陳誌望給小皇帝上一課。
陳誌望當時反問:“世子希望老夫讓皇上放下戒心,卻焉知世子真的沒有異心?而且,世子能代表齊家?若非你打著北燕的名頭,老夫必是不會見你。”
齊成染道:“我若有異心,這條腿,也不會這樣了。”
陳誌望卻道:“那或許皇上的猜測是對的,若你以進為退,故意自殘……”
似乎不管齊成染怎麽說,陳誌望都不相信他,最後齊成染隻得說:“老先生知道如今的局勢,大魏退兵,卻還有各國對北燕虎視眈眈,若世家造反,別國趁機攻擊,世家能得好?北燕國力越發強盛,世家此時造反也不一定能得好,老先生,在您眼中世家如此狡猾,還會做這種以卵擊石之事?”
陳誌望摸了摸鬍子,“我可以去勸皇上,但這樣對我有什麽好處?”
“於國,皇上可以將盯著世家的眼睛轉移到百姓身上,百姓安定了,北燕強大了,才能不被大魏壓製,於私,老先生與齊瑩交好,自然也不希望齊瑩時刻被皇上盯著。當然於晚輩,晚輩也不希望自己被盯著。”
陳誌望其實還有顧慮,如果他聽了齊成染的話去勸小皇帝,然而若齊成染本就有那個意思,等小皇帝放下戒心,他齊家反了如何是好?顧東升是齊瑩的兒子,如果齊家打著顧東升的名義起勢……
陳誌望完全有理由這樣想,但他還是見了齊成染,因為他心裏還有一個想法,其實,他也覺得幾任皇帝在世家身上放了過多的精力,這才導致了北燕國力不如大魏,魏無極是少有的英才不錯,但大魏卻不是每一當權者都有這樣的才能,但為什麽,大魏仍舊比北燕強大?原因就是這點了。
所以陳誌望最後進了京,他早就有心進言。
小皇帝得知陳誌望進京很高興,他請陳誌望進宮裏住,然後陳誌望卻婉拒了,他堅持住在他昔日的學生的府上,等小皇帝召見。
那天一老一少談了許久,陳誌望慢慢將話題引到世家,小皇帝微微苦著臉,談世家的權力太大,他自己又因為年齡太小,離不開世家的扶持,總得給世家好處,這又助長了世家,小皇帝說他擔心將來世家的權柄更大,不好約束。
陳誌望輕輕搖頭,“不可再給世家權柄了,皇上有憂慮之心是好,但必須拿出行動來,否則將他們胃口養大了,將來約製更難。”
小皇帝憂道:“不給不行,朕需要他們。”
“可世上不是任何人都適合給甜頭,皇上處在這個位置,可以給他們甜頭,卻並非要拿出自己的東西,那麽多的世家,那麽多的朝臣,有與皇上一條心的,也有不是一條心的,皇上可以琢磨,怎樣才能損失敵人的東西,來為你自己謀利。”
小皇帝眼睛一亮,“朕明白了,隻是老先生,我擔心被奪利益的世家反了,我壓不住。”
“這個世上,還有製衡一詞。世家的權力不能太大,必須要被牽製,皇上不想世家做大,卻並不一定要親自牽製,整個北燕那麽多股勢力,已經足夠皇上去牽製。”
小皇帝立刻請求陳誌望教教他,陳誌望卻說:“老夫已經遠離朝堂數十年,早不理朝事,那些朝中機密之事,也不該老夫知道了,皇上可以自己琢磨,如有不懂之處,可以向燕王請教。”
小皇帝一直記得父皇臨終前對他說燕王可信,他點了點頭,的確可以向燕王請教,卻又聽陳誌望說:“皇上可以向燕王請教,但燕王到底是親王,有爵位有封地,風頭無兩,他雖無異心,但有些事情,上位者的思想並不重要,皇上可以信任燕王,因為燕王可信,但皇上卻不能過分的信任燕王,因為燕王一係,並不止燕王一個人。”
小皇帝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又聽陳誌望說了一通百姓的重要性,這才將自己的重心從世家身上轉移,轉移到百姓身上。
小皇帝聽陳誌望的話,因為該避嫌的地方,陳誌望絕不染指半點,再加上沒有利益衝突,所以小皇帝信任他,而對於燕王,小皇帝雖信任燕王,但始終不敢深信,不止因為陳誌望的話,更還有母後說皇祖母既疼愛燕王和東升弟弟,小皇帝一直有個疑問,既然皇祖母那疼愛那對父子,卻為何堅持他做皇帝呢?
小皇帝不明白這點,但他卻知道,自己一旦做上了這個位置,就沒有退路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