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聚寶門,馬車直奔胭脂巷旁的仙鶴坊,最後在一座看上去有些破敗的宅院門口停了下來。男子下車,早已守在門口的一個老奴立時迎了上來,看看男子的臉,笑道:“老爺總算回來了,這一趟可瘦了好些!”


    男子一笑,道:“這次我出外,也多虧了你操持家業。你的功勞我是記著的!回頭去帳房,支二十貫錢喝酒!”


    “謝老爺!”老奴喜笑顏開,趕緊上前欲扶男子。男子擺了擺手,直接提腳登階進府。


    一進府中,景色就是一變。從外麵看上去,這宅子雖占地不小,但粉牆早已剝落,大門上的朱漆也都殘缺不全,就像一個破落許久的大戶人家。但進入院中,卻發現裏麵煥然一新。不僅中庭內遍栽名木,各間房屋也都是雕欄玉徹,極盡奢華。男子進入花廳,裏間早已擺好一張八仙桌,上麵擺著熱氣騰騰的精緻酒菜。男子見了食慾大開,立時大快朵頤。酒足飯飽,他又來到浴房,那裏澡具早已備齊。男子在兩個婢女的侍候下除去衣衫,抬腳進入裝滿熱水的木桶中,頓時全身的毛孔都舒展開來。這時婢女又走到桶跟前要侍候他沐浴,男子卻揮了揮手,命她們退出房外。待二人離去,男子便全身蜷入桶內,靠著桶壁想起心事來。


    這名男子叫沈文度。是明初吳中巨商沈萬三的獨子。當年沈萬三家財億萬,號稱海內第一富豪。但正所謂樹大招風,坐擁如此巨富,沈萬三也引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注意。後來朝廷重建南京城牆,沈萬三被勒令捐建其中三成,事畢後,朝廷仍不罷休,最終抄籍其家,沈萬三也被發配雲南,客死異鄉。


    沈家雖然敗落,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僅抄家遺漏下的各項財產,也足夠沈文度幾輩子吃喝不盡的了。不過身上流著巨商血液的沈文度並不打算坐吃山空。經歷了洪武、建文兩朝的蟄伏,到永樂即位後,他終於決定捲土重來。吸取父親的教訓,這次沈文度出山,首先要做的就是找一個堅固的靠山,而他選中的就是令世人聞名色變的錦衣衛都指揮使紀綱。沈文度摸準這位緹帥貪財好色的本性,首先收集各式奇珍異寶奉上,成功拜入紀綱門下。隨後,其又親自到蘇杭搜羅江南美女獻上,成功討得紀綱歡心。而在賺錢的門道上沈文度把目光對準了販私鹽。


    鹽在明朝由官府壟斷,商賈要想販鹽,需遵循開中之法,先運糧至官府指定的邊塞要地,換取鹽引,再去鹽場憑引支鹽到指定處販賣。不過沈文度卻不守這規矩,他仗著紀綱的庇護,又成功買通了長蘆鹽運司都轉運鹽使,直接從河間府的長蘆鹽場取鹽,再根據行情運往各地販賣,所獲之利是普通鹽商的數倍之多!


    不過雖然收穫不菲,但販賣私鹽的利潤尚需與紀綱以及長蘆鹽運司的官吏們分贓,這極大的降低了沈文度本身的收益,對此他一直不大滿意。去年年底時,沈文度運鹽至大同,在那裏結識了一個太原商人,一番交談下來,沈文度有了新的想法。


    大明江山取自蒙元,故從建國伊始,明朝便對北遁塞外的蒙元殘部實行嚴厲的封鎖政策,嚴禁中原漢民與塞外胡人互市貿易,而這其中對蒙古各部影響最大的,就是鹽鐵之禁。


    鐵乃軍國利器,鹽則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此二物均非塞外盛產,多需通過與中原互市方可得到。朝廷頒布禁令,這無疑是掐住了蒙古各部的命根子。經過四十多年的封鎖,當年元廷北遁時從中原帶走的鐵製軍器已在無數征戰中被折損了七七八八,鹽的情況雖然好些,但也捉襟見肘。


    按照漠北千年流傳下來的老習俗,但凡草原上得不到的東西,就到中原的花花世界去搶。可是現在的大明王朝正如日中天,反觀蒙古自己,卻已四分五裂,無論是韃靼還是瓦剌,都無實力侵入中原。但鹽鐵又是漠北部落所急需的,在這種情況下,走私便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一些明朝商人與邊軍勾結,將私貨偷運出塞,從牧民手中換回牛皮羊皮脫手,收益之豐令人瞠目結舌。當然,這也要承擔極大風險,萬一被官府查獲,按律輕則抄家,重則殺頭。不過在高額的利潤麵前,仍有膽大的商人趨之若鶩。


    在搞清了走私的收益後,沈文度便動起了心思。他先到長蘆鹽場買了一批海鹽,然後通過太原商人的路子,賣到塞外的瓦剌,一下賺了個盆滿盛滿。刨去給邊軍的賄賂和太原商人酬金,他仍有五六倍的純利!在見識了出塞走私的巨大利潤後,沈文度再也不甘在中原小打小鬧,他要打通出塞的路子,為自己攫取更大的收益,重現父親當年海內第一富豪的榮光!


    “老爺!”窗外傳來一個聲音,將沈文度從遐想中拉回現實,“去紀大人府上的人已經回來了!”


    沈文度精神一振:“哦!他怎麽說?”


    “紀大人言,今天天色已晚,請老爺明日午後去別館相見!”


    “唔,知道了!”沈文度答應一聲,臉上浮出一絲淺淺的笑容。


    第二日中午,沈文度吃完飯,旋戴上頂萬字巾,換上一件天藍色直裰袍子出府。出仙鶴坊後,他沿著西城牆一路向北,一直走到清涼門內的清涼山下。


    清涼山是南京的發源地。東漢建安十六年,吳主孫權遷都至秣陵,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這便是這座石頭城的由來。其後歷經六朝風雨,石頭城一直是金陵城西北的望江要塞。到唐朝後,江水改道西移,清涼山不再與長江相接,石頭城遂逐漸荒廢,轉而成為金陵士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到明初時,清涼山以石城霽雪、清涼問佛二景名聞天下,引得無數士人香客心向神往。不過沈文度此番前來絕非賞景拜佛。到山腳下後,他沿著一條青石小路向東側山林深處走去。左彎右拐了好一陣,一道木門出現在路中間,門口站著兩個家奴打扮的小廝。沈文度上前,笑道:“煩請二位通報一聲,說沈文度求見老師!”說完便掏出兩張寶鈔。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樂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殷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殷明並收藏永樂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