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當年陷害解縉後,兩人的友誼已經成為過往雲煙。這次解縉回京述職,高熾親自出麵為二人調解。黃淮因著內心的愧疚,本也有意向解縉道歉。但解縉在高熾麵前雖不敢說什麽,但心中卻始終不能釋懷。黃淮幾次拉下臉,到黔寧王府解縉住處遞帖子,解縉明明在家,卻偏就閉門不見,甚至連自己的名帖都不收。經此一事,黃淮徹底明白,這位生性狂傲的昔日老友已經恨透了自己,兩人終生再無和解之日。想明白這一點,黃淮在愈發羞愧的同時,心中也泛起一陣隱憂。
解縉在永樂朝是翻不了身了,但他與高熾私交甚篤,曾經在最關鍵的時刻幫助高熾登上太子寶座,憑著這份恩情,一旦今上晏駕,太子登基,頭一個要起復的就是解縉。屆時,憑著過人的才學和名望,以及那份至關重要的擁立之功,解縉要重新壓過自己實在是輕而易舉的事。真到那一天,解縉會如何對待自己?每念及此,黃淮莫不寢食難安。
黃淮雖然也是飽讀詩書,但心胸一向狹窄,由己度人,他生怕今日幫解縉開脫,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個掘墓人!
除了擔心解縉報復,即便是戳穿漢王陰謀本身,也讓黃淮頗為顧忌。站在東宮的立場上,黃淮當然能看清流言背後的真相,但從永樂的角度卻就未必。雖然漢王勢力已不如當年,但黃淮卻十分清楚,若拋開皇長孫的因素,起碼在皇上心裏,對漢王的寵愛還是遠遠勝過太子的。一旦將此事與漢王扯到一起,卻又拿不出有力證據,那自己就成了挑撥兩位皇子之間的關係,這個罪名壓下來,他黃淮的下場絕不比解縉要好!黃淮是忠於太子,但他想的是借高熾之力更上一層樓,而絕非成為其入主幹清宮的墊腳石。想到這裏,黃淮更加認定,絕不能貿然出這個頭。
“黃愛卿!”就在黃淮心亂如麻之際,永樂低沉的聲音又在房中響起,“會否是有人藉機以謀一己之利?”
這句話聽上去既像是懷疑有人幕後捏造謠言,但又仿佛在說或有人想通過太子提前登基為自己謀取好處。黃淮弄不清永樂所指為何,又不敢多問,隻得含糊應道:“究竟如何,一查便知!”
永樂沒有再問。沉默半晌,他緩緩將奏本方回書案,道:“爾道乏吧!”
“阿!”黃淮趕緊答應一聲,遂行禮告退。待退到房門口,黃淮突然停下了腳步。稍一躊躇,他又回過頭,小心地道:“若果有人謀逆,則必須一查到底,否則後患無窮!”說完,他臉上頓覺一陣發燒,連忙把頭垂得更低,大氣也不敢吐一口地等著永樂的回覆。
永樂仍沒有吭聲。他頗有深意地望著黃淮,好一陣方道:“朕自有分寸!”
黃淮長籲口氣,如蒙大赦般忙不迭地退出房間。待出了幹清宮,他才發現自己的後背已被冷汗浸濕。
禦書房內,永樂半靠在鋪著明黃色坐墊的黃花梨木交椅上,雙目呆呆地望著房頂橫樑,腦子裏卻急劇思索著。
平心而論,對這個充滿了詭異的民間流言,永樂心中一直抱有懷疑。但多年的帝王經驗使他明白,這也絕不會是空穴來風。至少有一點很清楚:不管流言是真是假,這事最終都牽涉到自己屁股下的這個皇帝寶座。有了這層計較,永樂自然不可能置之不理。
若流言是假,那這幕後的主謀隻能是解縉的仇家,甚至是自己的二兒子高煦。不過永樂很快排除了其他人——此事不光針對解縉,還牽涉到東宮!解縉狂妄自大,得罪的人不少,但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文官同僚。高熾一向甚得文官之心,就是他們要構陷解縉,也不會用這種辦法,何況萬一事發,太子必然會將此人恨到死處。為整區區一個解縉而擔如此大的風險,這是殊為不智的。
真是煦兒?永樂心中不由一咯噔。不過他很快又否定了這個想法。他知道高煦對東宮之位一直賊心不死,但用這種下作手段,永樂覺得還不至於。在永樂的印象中,自己這個二兒子一直都是個直來直去的武人性子,這幾年雖然沉穩了些,但這種陰毒伎倆應該還是做不來的。而且在他內心深處,也不願意把此事和高煦聯繫到一起。
不是別人陷害,難道流言是真的?永樂繼續思考。雖然他與解縉的接觸也不少,但那畢竟是好久以前的事了。自打永樂五年解縉出京以來,永樂已有整整四年沒再見過這位曾經的愛臣。雖然當年的解縉的確是耿直放逸的名士風度,但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尤其是到交趾這個戰火紛飛的蠻荒之地,其悽苦悲憤之下,性情大變也是不無可能的。思及於此,永樂突然想起了什麽,起身走到椅後的書櫃前,從一個堆滿盒子的方格中拿出一個小匣子,將它打開,從中抽出幾張箋紙,然後再將匣子鎖好放回原處,自己則回到案後坐下,重新審視箋紙中的內容。
這個小匣子是紀綱在三天前送進來的。當初進京稱帝後,出於對自己“得位不正”的恐懼,為防臣子中有暗懷怨望者,永樂命紀綱暗中偵刺大臣私下言行。這種舉動在其即位的頭幾年裏十分頻繁。隨著時間日久,自己帝位漸固,永樂已不再像當年那樣狐埋狐搰,但這緹騎密奏的規矩也並未廢止。這一次紀綱送來的密報中,有解縉的幾篇詩作,之前永樂讀後並未覺得有什麽不對。不過現在出了流言的事,他再重新看過,卻發現了一些問題。
</br>
解縉在永樂朝是翻不了身了,但他與高熾私交甚篤,曾經在最關鍵的時刻幫助高熾登上太子寶座,憑著這份恩情,一旦今上晏駕,太子登基,頭一個要起復的就是解縉。屆時,憑著過人的才學和名望,以及那份至關重要的擁立之功,解縉要重新壓過自己實在是輕而易舉的事。真到那一天,解縉會如何對待自己?每念及此,黃淮莫不寢食難安。
黃淮雖然也是飽讀詩書,但心胸一向狹窄,由己度人,他生怕今日幫解縉開脫,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個掘墓人!
除了擔心解縉報復,即便是戳穿漢王陰謀本身,也讓黃淮頗為顧忌。站在東宮的立場上,黃淮當然能看清流言背後的真相,但從永樂的角度卻就未必。雖然漢王勢力已不如當年,但黃淮卻十分清楚,若拋開皇長孫的因素,起碼在皇上心裏,對漢王的寵愛還是遠遠勝過太子的。一旦將此事與漢王扯到一起,卻又拿不出有力證據,那自己就成了挑撥兩位皇子之間的關係,這個罪名壓下來,他黃淮的下場絕不比解縉要好!黃淮是忠於太子,但他想的是借高熾之力更上一層樓,而絕非成為其入主幹清宮的墊腳石。想到這裏,黃淮更加認定,絕不能貿然出這個頭。
“黃愛卿!”就在黃淮心亂如麻之際,永樂低沉的聲音又在房中響起,“會否是有人藉機以謀一己之利?”
這句話聽上去既像是懷疑有人幕後捏造謠言,但又仿佛在說或有人想通過太子提前登基為自己謀取好處。黃淮弄不清永樂所指為何,又不敢多問,隻得含糊應道:“究竟如何,一查便知!”
永樂沒有再問。沉默半晌,他緩緩將奏本方回書案,道:“爾道乏吧!”
“阿!”黃淮趕緊答應一聲,遂行禮告退。待退到房門口,黃淮突然停下了腳步。稍一躊躇,他又回過頭,小心地道:“若果有人謀逆,則必須一查到底,否則後患無窮!”說完,他臉上頓覺一陣發燒,連忙把頭垂得更低,大氣也不敢吐一口地等著永樂的回覆。
永樂仍沒有吭聲。他頗有深意地望著黃淮,好一陣方道:“朕自有分寸!”
黃淮長籲口氣,如蒙大赦般忙不迭地退出房間。待出了幹清宮,他才發現自己的後背已被冷汗浸濕。
禦書房內,永樂半靠在鋪著明黃色坐墊的黃花梨木交椅上,雙目呆呆地望著房頂橫樑,腦子裏卻急劇思索著。
平心而論,對這個充滿了詭異的民間流言,永樂心中一直抱有懷疑。但多年的帝王經驗使他明白,這也絕不會是空穴來風。至少有一點很清楚:不管流言是真是假,這事最終都牽涉到自己屁股下的這個皇帝寶座。有了這層計較,永樂自然不可能置之不理。
若流言是假,那這幕後的主謀隻能是解縉的仇家,甚至是自己的二兒子高煦。不過永樂很快排除了其他人——此事不光針對解縉,還牽涉到東宮!解縉狂妄自大,得罪的人不少,但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文官同僚。高熾一向甚得文官之心,就是他們要構陷解縉,也不會用這種辦法,何況萬一事發,太子必然會將此人恨到死處。為整區區一個解縉而擔如此大的風險,這是殊為不智的。
真是煦兒?永樂心中不由一咯噔。不過他很快又否定了這個想法。他知道高煦對東宮之位一直賊心不死,但用這種下作手段,永樂覺得還不至於。在永樂的印象中,自己這個二兒子一直都是個直來直去的武人性子,這幾年雖然沉穩了些,但這種陰毒伎倆應該還是做不來的。而且在他內心深處,也不願意把此事和高煦聯繫到一起。
不是別人陷害,難道流言是真的?永樂繼續思考。雖然他與解縉的接觸也不少,但那畢竟是好久以前的事了。自打永樂五年解縉出京以來,永樂已有整整四年沒再見過這位曾經的愛臣。雖然當年的解縉的確是耿直放逸的名士風度,但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尤其是到交趾這個戰火紛飛的蠻荒之地,其悽苦悲憤之下,性情大變也是不無可能的。思及於此,永樂突然想起了什麽,起身走到椅後的書櫃前,從一個堆滿盒子的方格中拿出一個小匣子,將它打開,從中抽出幾張箋紙,然後再將匣子鎖好放回原處,自己則回到案後坐下,重新審視箋紙中的內容。
這個小匣子是紀綱在三天前送進來的。當初進京稱帝後,出於對自己“得位不正”的恐懼,為防臣子中有暗懷怨望者,永樂命紀綱暗中偵刺大臣私下言行。這種舉動在其即位的頭幾年裏十分頻繁。隨著時間日久,自己帝位漸固,永樂已不再像當年那樣狐埋狐搰,但這緹騎密奏的規矩也並未廢止。這一次紀綱送來的密報中,有解縉的幾篇詩作,之前永樂讀後並未覺得有什麽不對。不過現在出了流言的事,他再重新看過,卻發現了一些問題。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