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船隊不大,一共約有船四十餘艘,而率領他們的不是別人,正是大明巡洋總兵正使、內官監太監鄭和!


    原來鄭和鑑於舊港城易守難攻,便與施進卿一番密謀,定下了引蛇出洞之計。隨後,鄭和率領船隊以歸國為名,大張旗鼓地揚帆北上。而當走到滿剌加海域時,鄭和將船隊交給王景弘統率,自己則帶了四十艘精銳戰船折返南下,準備回擊陳祖義。


    本來,陳祖義對鄭和殺回馬槍也有所防範,其圍攻施進卿之餘,亦派遣好些哨船在舊港大島與滿剌加之間來回遊弋。不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鄭和為隱匿行蹤,一路上晝伏夜出,採用星辰定位法,並藉助之前出航時繪製的牽星圖樣及海嶼水勢山行圖,成功避開了滿剌加沿岸星羅密布的暗礁及海寇哨船,終於神不知鬼不覺地趕到了海寇水師的背後,而直到此時,陳祖義仍如在夢中,懵懂不知。鄭和一身戎裝,神采奕奕地從望台上遠遠看去,隻見前方海寇船隊一片死寂,唯寥寥幾支火把閃爍搖曳,顯是對自己的到來沒有絲毫察覺。見狀,鄭和冷哼一聲,扭頭對一旁的副使張謙道:“命各船列陣,準備炮擊!”


    “兵主!”張謙猶疑道,“夜間布陣,僅憑月光肯定不夠,需舉燈籠以為聯絡。一旦舉燈,敵寇必然察覺。現我軍艦船不過四十艘,刨去水船,能戰者不過三十五六,而敵船之數,則在百艘以上。一旦交兵,未必有全勝之算。依在下愚見,莫如等天明之後再戰,到時舊港內的施進卿也會出來相助,如此似更為穩妥。”


    “不了!”鄭和搖搖頭,自信地道,“我軍雖少,但皆是大船,戰力遠超海寇。何況待到天明,敵寇察覺後必然嚴陣以待,彼時再戰反而不美。且據陰陽官言,明晨或有陣風,屆時船體顛簸,火炮準星更差,反不如此時開火,打他個措手不及!”


    見鄭和如此自信,張謙遂不再吭聲,隻命旗官打起燈籠,指揮各船列陣。鄭和船隊出海兩年,戰陣早已演練得爐火純青。此番旗語大出,各船火長立刻指揮舵工開始操舵,水手和民梢們也開始奮力搖櫓。不一會兒,十二艘戰座船便駛到鄭和座船之前,呈人字形麵向前方擺開。同時,左右兩翼,也各有十艘馬快船列成展開方位隊形,四艘體型較小的戰船則布於船隊尾翼,以為警戒。至於剩下的幾艘糧船和水船,則都聚集到鄭和座船周圍形成衛幕,保衛主船安全。此陣乃鄭和船隊航海時的通用陣型,但有交戰,以此陣迎敵,則各船可互通聲氣,進退如一。先前因為要隱匿行蹤不能舉火,故鄭和冒險捨棄此陣,隻命各船首尾相望,列單縱隊潛行。而此時已無在隱匿必要,自然需要恢復常製。


    鄭和這邊一舉火,前方的海寇就察覺了。而明軍的突然出現,大大出乎陳祖義所料,猝不及防之下,海寇立刻陷入一片混亂。直到鄭和列陣完畢,全軍向前逼近,海寇仍在倉皇整軍。見己方前衛距離敵船已不過裏餘,鄭和下令停止前進,接著“倏”地一聲抽出佩劍,向前方穩穩一指。旗官見著,立刻將指令化作燈語打出,隻聽得“轟轟”一片作響,海寇船隊中便傳來一陣驚呼之聲。


    開炮的是十二艘前衛戰座船。此類戰船每艘上頭皆配有二十四門碗口將軍。上百門大炮一起開火,其威力之大可想而知。海寇們雖橫行南海多年,與南海諸國也交過無數次手,但那些番邦小國之水師,又豈能與鄭和的船隊相比?隻見明軍戰船火炮齊鳴,無數炮子呼嘯飛來,海寇戰船本就不算堅固,此刻又無準備,被明軍一陣炮擊之下,頓時更加混亂。一時間,一些膽小的便開始驅船脫離戰場,剩下的雖欲結陣,但在明軍炮擊和潰散船隻的雙重幹擾下,卻無論如何也列不成型。


    短短半個時辰,已有十餘艘海寇艦船被擊中覆沉。直到此時,海寇才稍稍緩過勁來。在陳祖義的指揮下,約二十餘艘艨艟和海鰍被放了出來。這些小艇上各裝載數十軍士,他們仗著船小速快,硬是在明軍炮火的縫隙中殺出一條血路,逐漸向前衛的戰座船逼近。


    而與此同時,明軍兩翼的馬快船也殺了出來。此類戰船身形狹長,船頭猶如尖刀狀,它們的參戰,極大限製了海寇小船的發揮。馬快船上的明軍將士人手一門手把銃,望見敵船上的海寇便打,不一會兒,幾艘海鰍便被打了個精光。艨艟船體邊緣有女牆相護,海寇們龜縮牆內,隻從懸眼往外放箭,明軍一時奈何他們不得。不過當明軍戰船殺上時,僵持局麵頓被打破。隻見無數明軍弓手衝上戰船甲板,將萬千火箭自上而下射向艨艟。一時間,艨艟上的篷、索、帆、板盡皆起火,海寇們再也堅持不住,紛紛跳入海中,隨即被明軍射殺殆盡。


    戰鬥持續了兩個時辰,到拂曉時,海寇終於崩潰,盡管陳祖義在自己的三層樓船上狂呼亂叫,但事到如今,再也無人聽其號令。一些小船紛紛從兩翼出逃,更多的則放棄抵抗,走上甲板向衝殺過來的明軍棄械投降。陳祖義見大勢已去,無奈下隻得糾集了數艘大船,欲強行殺開一條血路,但很快便被明軍大小艦船團團圍住。最後,當投海自盡的陳祖義被明軍水手撈起,五花大綁地送到鄭和麵前時,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海上梟雄,終於低下了高傲的頭顱。


    經此一戰,陳祖義部兩萬海盜悉數被殲,其舊港老巢聞信後也向明軍投降。而此戰過後,鄭和水師的威名傳遍南海,列國歡呼海盜覆沒之餘,對大明亦更加敬服。按照約定,鄭和將舊港治權付於施進卿,作為其充當誘餌的獎賞,並答應回朝後為其請封。略事休整後,鄭和在舊港華人的歡呼聲中揚帆起航,追上王景弘的主力大部,一道北返歸國……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樂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殷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殷明並收藏永樂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