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看出了建文的疑慮,孝孺沉聲道:“陛下,其實河北之事無需過多擔心。眼下朝廷要短期內剿滅燕藩已無可能,當今之計,唯有一方麵將燕藩鉗製在北平省境內,以防其坐大;另一方麵則抓緊收集流散潰兵,重新整練軍隊。隻要進展順利,快則一年,慢則兩載,朝廷至少可再整編出三十萬大軍。到時候便有能力與燕藩再戰。有此計較,德州、真定以及濟南於此期間隻要堅守不失便可,無須出城作戰。三城不失,北兵縱然南侵,也不能持久,終究還是要退回去。而有兩淮軍馬支援,我軍雖無力與北兵野戰爭雄,但守住城池還是不成問題的。”
“恩!”建文聽了,覺得似有些道理,但仍放心不下,遂道,“不過兩淮無重兵把守,朕的心終究不安!”
孝孺微微一笑道:“臣有一策,可為兩淮留得十萬大軍!”
“什麽?”建文瞪大了眼睛,以不可思議的神情望著孝孺。兩淮現在總共也不過十萬駐軍,抽七八萬去了德州和真定,哪裏又尋得十萬大軍來?
孝孺不慌不忙地解釋道:“自燕藩反叛來,河北、山東烽火連天,百姓南逃者不計其數。這些流民現多滯於兩淮間,且衣食無著。陛下可遣一幹將,攜糧餉去兩淮招募義勇,想必會應著雲集。朝廷再將他們集中起來,屯於徐州、淮安和鳳陽三鎮,如此既可免流民滋事,又可為朝廷募得一支守土重兵,確保兩淮重鎮的安全。如此豈不是一石二鳥?”
建文眼睛一亮。燕軍不善攻城,流民雖不能和行伍軍士相比,但守城還是可以的。把他們組織起來,確實不失為一個應急之法,何況還為朝廷免去了流民滋事的隱憂。這是個好策!
“先生以為派誰去最合適?”建文興沖沖地問道。
這一下倒把方孝孺問住了。夾河慘敗以後,朝中風向又變,如今的右班武臣又漸漸不安分起來,這一點孝孺心中一清二楚,所以要找一個合適的人出來還真不容易。想了半天,孝孺方說道:“依臣看,唯有魏國公徐輝祖和駙馬都尉梅殷較為合適!”
孝孺的想法與建文不謀而合。梅殷是朱元璋第二女寧國公主的駙馬,他為人恭謹、且頗有韜略,又善於騎射,當年便很受朱元璋的賞識。朱元璋臨終前專門指定梅殷為託孤重臣,讓他輔佐建文。不管從能力還是忠心來說,梅殷都是個不錯的人選。
魏國公徐輝祖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作為中山王徐達的嫡長子,徐輝祖繼承了父親的武勇。洪武年間,他多次到陝西、北平、山東、河南等地練兵,其能力也飽受朱元璋讚譽。尤為難得的是,徐輝祖還很忠心。削藩以來,徐輝祖一直堅定地站在建文這邊,哪怕是後來燕王謀反,建文一度對徐輝祖頗有猜疑,可他依然忠心不二。因著這份赤誠忠心,建文漸漸消除了對徐輝祖的疑慮。白溝河一戰時,建文便曾讓他帶兵增援李景隆。隻不過他還沒到,李景隆便已敗了,所以沒來得及和燕軍交手。
“梅駙馬、魏國公!”建文口中喃喃有詞地念著,心中一時倒犯了躊躇。兩淮不是河北。河北敗得再慘,朝廷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調兵遣將,而兩淮直接關係著京師的安全,一旦出岔子,燕軍便可飲馬長江,所以擇帥之事務須謹慎小心,必須要有最得力的幹將前去鎮守。
想了半天,建文終於下定了決心,派徐輝祖出馬。梅殷也很有本事。但不足的是,這位駙馬雖是託孤之臣,但從未真正帶過兵。經過李景隆的事兒後,建文對將帥的經歷十分注重,徐輝祖帶兵多年,經驗豐富,所以讓他去比較保險。
“便用徐輝祖吧!先生下去後即刻擬旨。”建文摸了摸鼻翼,做出最後決定。
“遵旨!”方孝孺拱手領命。
交待完意見,建文眼光一瞥,這才發現茹嫦也在屋內,遂問茹嫦道:“茹愛卿,朕的安排,爾意下如何?”
茹嫦心中已是老大不爽。就在方才,建文與方孝孺你一言我一語,把用兵方略一股腦兒全部敲定,而他這個正牌子的兵部尚書,卻連一句話都插不上。直到最後,建文才想起來徵詢自己意見。可這時大事已定,建文連擬旨的話都說出來了,他茹嫦豈還能再加置喙?不過茹瑺雖有不滿,但兵事畢竟是其職責所在,對方孝孺的計劃,他也有自己的想法。略一沉吟,茹嫦擠出一絲笑容,對方孝孺道:“孝直之策不可謂不佳,但仆有一慮:若燕藩孤注一擲,繞過德州不攻,而堅持南下京師,如之奈何?先生之募兵兩淮,所集畢竟隻是百姓。其用來守鳳陽、徐州、淮安等堅城尚可,要想出城截擊北兵,豈非螳臂當車?屆時北平不取重鎮,而直接渡江,朝廷又何以拒之?”
“孤注一擲?”孝孺一愣,隨即笑道,“這絕無可能。北平與京師相隔三千裏,中間皆朝廷地盤。北兵孤軍南下,路途遙遠,糧餉也接濟不上,如何能夠久持?”
“可若燕藩就這麽做了呢?”茹嫦絲毫不讓,緊逼問道。
方孝孺一怔,隨即心中生出一絲不快。在他看來,燕軍完全沒有可能在沒有根據地的情況下如此長途奔襲,茹嫦這麽說,倒有些抬槓的意思了。不過他既提出問題,方孝孺自也需有個答覆。略一沉吟,孝孺抬頭從容道:“若果真如此,反倒更好。朝廷隻需命兩淮三鎮堅守不出,如此北兵在直隸便無可依憑之基。從北平到淮河,前後兩千餘裏,待北兵突入江淮時,其勢早已竭了,到時候朝廷再遣京師之十二衛親軍,迎擊北兵;後起德州、真定全部人馬,尾隨而下;同時,淮安、鳳陽、徐州三鎮兵馬群起而上,對北兵四麵合圍。以燕藩實力,拋去北平三府守城士卒,燕庶人最多能帶出區區十萬人馬,而朝廷傾巢而出,總兵力不下三十萬,何愁不能取勝?”
</br>
“恩!”建文聽了,覺得似有些道理,但仍放心不下,遂道,“不過兩淮無重兵把守,朕的心終究不安!”
孝孺微微一笑道:“臣有一策,可為兩淮留得十萬大軍!”
“什麽?”建文瞪大了眼睛,以不可思議的神情望著孝孺。兩淮現在總共也不過十萬駐軍,抽七八萬去了德州和真定,哪裏又尋得十萬大軍來?
孝孺不慌不忙地解釋道:“自燕藩反叛來,河北、山東烽火連天,百姓南逃者不計其數。這些流民現多滯於兩淮間,且衣食無著。陛下可遣一幹將,攜糧餉去兩淮招募義勇,想必會應著雲集。朝廷再將他們集中起來,屯於徐州、淮安和鳳陽三鎮,如此既可免流民滋事,又可為朝廷募得一支守土重兵,確保兩淮重鎮的安全。如此豈不是一石二鳥?”
建文眼睛一亮。燕軍不善攻城,流民雖不能和行伍軍士相比,但守城還是可以的。把他們組織起來,確實不失為一個應急之法,何況還為朝廷免去了流民滋事的隱憂。這是個好策!
“先生以為派誰去最合適?”建文興沖沖地問道。
這一下倒把方孝孺問住了。夾河慘敗以後,朝中風向又變,如今的右班武臣又漸漸不安分起來,這一點孝孺心中一清二楚,所以要找一個合適的人出來還真不容易。想了半天,孝孺方說道:“依臣看,唯有魏國公徐輝祖和駙馬都尉梅殷較為合適!”
孝孺的想法與建文不謀而合。梅殷是朱元璋第二女寧國公主的駙馬,他為人恭謹、且頗有韜略,又善於騎射,當年便很受朱元璋的賞識。朱元璋臨終前專門指定梅殷為託孤重臣,讓他輔佐建文。不管從能力還是忠心來說,梅殷都是個不錯的人選。
魏國公徐輝祖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作為中山王徐達的嫡長子,徐輝祖繼承了父親的武勇。洪武年間,他多次到陝西、北平、山東、河南等地練兵,其能力也飽受朱元璋讚譽。尤為難得的是,徐輝祖還很忠心。削藩以來,徐輝祖一直堅定地站在建文這邊,哪怕是後來燕王謀反,建文一度對徐輝祖頗有猜疑,可他依然忠心不二。因著這份赤誠忠心,建文漸漸消除了對徐輝祖的疑慮。白溝河一戰時,建文便曾讓他帶兵增援李景隆。隻不過他還沒到,李景隆便已敗了,所以沒來得及和燕軍交手。
“梅駙馬、魏國公!”建文口中喃喃有詞地念著,心中一時倒犯了躊躇。兩淮不是河北。河北敗得再慘,朝廷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調兵遣將,而兩淮直接關係著京師的安全,一旦出岔子,燕軍便可飲馬長江,所以擇帥之事務須謹慎小心,必須要有最得力的幹將前去鎮守。
想了半天,建文終於下定了決心,派徐輝祖出馬。梅殷也很有本事。但不足的是,這位駙馬雖是託孤之臣,但從未真正帶過兵。經過李景隆的事兒後,建文對將帥的經歷十分注重,徐輝祖帶兵多年,經驗豐富,所以讓他去比較保險。
“便用徐輝祖吧!先生下去後即刻擬旨。”建文摸了摸鼻翼,做出最後決定。
“遵旨!”方孝孺拱手領命。
交待完意見,建文眼光一瞥,這才發現茹嫦也在屋內,遂問茹嫦道:“茹愛卿,朕的安排,爾意下如何?”
茹嫦心中已是老大不爽。就在方才,建文與方孝孺你一言我一語,把用兵方略一股腦兒全部敲定,而他這個正牌子的兵部尚書,卻連一句話都插不上。直到最後,建文才想起來徵詢自己意見。可這時大事已定,建文連擬旨的話都說出來了,他茹嫦豈還能再加置喙?不過茹瑺雖有不滿,但兵事畢竟是其職責所在,對方孝孺的計劃,他也有自己的想法。略一沉吟,茹嫦擠出一絲笑容,對方孝孺道:“孝直之策不可謂不佳,但仆有一慮:若燕藩孤注一擲,繞過德州不攻,而堅持南下京師,如之奈何?先生之募兵兩淮,所集畢竟隻是百姓。其用來守鳳陽、徐州、淮安等堅城尚可,要想出城截擊北兵,豈非螳臂當車?屆時北平不取重鎮,而直接渡江,朝廷又何以拒之?”
“孤注一擲?”孝孺一愣,隨即笑道,“這絕無可能。北平與京師相隔三千裏,中間皆朝廷地盤。北兵孤軍南下,路途遙遠,糧餉也接濟不上,如何能夠久持?”
“可若燕藩就這麽做了呢?”茹嫦絲毫不讓,緊逼問道。
方孝孺一怔,隨即心中生出一絲不快。在他看來,燕軍完全沒有可能在沒有根據地的情況下如此長途奔襲,茹嫦這麽說,倒有些抬槓的意思了。不過他既提出問題,方孝孺自也需有個答覆。略一沉吟,孝孺抬頭從容道:“若果真如此,反倒更好。朝廷隻需命兩淮三鎮堅守不出,如此北兵在直隸便無可依憑之基。從北平到淮河,前後兩千餘裏,待北兵突入江淮時,其勢早已竭了,到時候朝廷再遣京師之十二衛親軍,迎擊北兵;後起德州、真定全部人馬,尾隨而下;同時,淮安、鳳陽、徐州三鎮兵馬群起而上,對北兵四麵合圍。以燕藩實力,拋去北平三府守城士卒,燕庶人最多能帶出區區十萬人馬,而朝廷傾巢而出,總兵力不下三十萬,何愁不能取勝?”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