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德州倒是夠了,但要出戰仍遠遠不足!”盛庸淡淡一笑道,“濟南城下雖挫了燕軍銳氣,但其實力並無損失!如今燕軍總數,恐已有十五萬之多,能外出作戰的亦超十萬之數,且皆是百戰精銳!要想像當初那般大舉北伐,一兩年內恐無可能!”
鐵鉉神色一黯。不過他很快又笑道:“這也無妨,我軍雖屢遭重創,但朝廷聚天下之力,實力勝過燕藩百倍。隻要咱們能將燕軍鉗製在北平境內,假以時日,必又能聚起百萬之師!到時候再攻北平不遲!”
“鼎石兄說得不錯!”盛庸亦打起精神道,“我已命河間徐凱部移師滄州。滄州毗鄰運河,乃北平與德州間的要衝之地。隻要守住此城,便能與我德州成犄角之勢,相互呼應。真定那邊,兵部已調晉南的潞州、寧山等衛移師增援,現兵力亦恢復到近十萬,足以抵禦北兵。隻要德州、真定不失,燕庶人便沖不出北平!”
“徐凱移防滄州的事我也聽說了!滄州雖處要地,但隻是一州城,小且不說,城防也年久失修。徐凱部雖有四萬之眾,但多是屯田士卒,戰力不強,能守住這殘缺之城麽?”鐵鉉不無憂慮地道。
盛庸一笑道:“鼎石兄勿憂。我已命徐凱在原先老牆外再築一新牆。隻要城牆建成,就不怕他燕山鐵騎!”
“話雖如此,可築城非一日之功。若城未築成,北兵已至,徐凱區區四萬屯田弱卒,又何以當之?”盛庸與鐵鉉正聊得火熱,身後忽然傳來一陣冷冷的聲音。
盛庸一看,說話的是山東道監察禦史王度,遂笑道:“子中所慮不無道理。但燕人自四月初兵,及至本月初方退回北平,在外征戰達五個月之久,將士必然疲憊;且其兵困濟南城下近三個月,更是士氣大衰。現其剛剛返回北平,正應抓緊休整,又豈會輕易出兵?且如今已是深秋,馬上就到冬季,值此之際,北兵更無道理出兵!”
“那也未必!”王度卻不依不饒,“北兵雖出師日久,但其間連獲大勝,士氣高昂,後雖困於濟南,但並未大敗,軍心縱有小挫、但遠談不上頹喪。且寒冬作戰,正是北兵所長。去歲鄭村壩一戰,可不就是寒冬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兵主若小看燕庶人,必將遭致大敗!”
盛庸無奈一笑。王度原先的身份是都察院山東道監察禦史。禦史雖肩負監察地方官員行止之責,但其實卻是個京官,並不需要到所掛名的地方履任。不過王度一腔熱血,以報國為己任。白溝河大敗後,山東局勢糜爛,他主動上表請纓,要赴山東參贊軍務,並在十日前隨著宣旨的行人來到了德州,充任參軍一職。對王度的勇氣和才能,盛庸倒是十分讚賞,隻是此人太過氣盛,話語間絲毫不給人留情麵。就拿剛才的話來說,盛庸好歹是一軍主帥,王度卻當著鐵鉉和其他扈從文武的麵兒,直言盛庸思慮不周,布置失當。這要是放在李景隆那會兒,這小小的參軍立馬就被趕回京師去了!
不過盛庸不是李景隆。寬容一笑,盛庸耐心解釋道:“子中擔憂的是,但你卻急躁了些,也不待本帥把話說完。北兵要攻滄州,必是沿運河南下,本帥已在滄州北麵的青縣駐下二千精兵。隻要北兵出動,青縣得知必然飛騎回報滄州,屆時滄州軍馬便可從容退回德州;若僅是偏師出動,徐凱大可以退至舊牆後距守,我德州大營則傾巢而出,一舉剿了這支偏師!”
“可若北兵全師出動,逼走徐凱,趁機扒掉滄州城牆,那咱們不是白忙活了嗎?”這下不僅王度,連鐵鉉都有些疑惑。
盛庸自信一笑道:“本帥不認為燕庶人會出兵。不過即便他果真出征,自也是為破軍而來。此番其若不能殲滅徐凱,必然是得不償失。至於滄州城牆,他燕人若要扒掉,怎麽也得費個十來日。一來一回,這次出師又得花上月餘功夫。”說到這裏,盛庸狠狠道,“十萬燕軍,大冷天裏勞師動眾一個多月,光糧草就要五六萬石!我估摸著北平存糧最多不過百萬石,且還是坐吃山空!隻要這麽耗上他幾回,到時候咱就是把德州騰成空城,他燕庶人也不想來取了!”
“原來如此!”鐵鉉恍然大悟,當即撫髯笑道,“盛帥深思熟慮!咱們不缺糧,到時候即便滄州失守,隻要兵馬無恙,其實也是賺了一筆!”
“不錯!”盛庸眼中精光一閃,道,“燕庶人贏在軍勢強大,我則勝在糧餉充足!北兵再強,沒糧也是枉然!我軍雖暫處弱勢,但隻要能把住要隘重鎮守上一兩年,到時候即便朝廷不再撥援軍,咱也能將他北兵的肚子給耗癟了!”
說完這些,盛庸又看看王度,王度思慮再三,也點點頭道:“兵主布置十分妥當。但仍需命徐凱萬分小心。最好能趕快把城築好,這樣無論北兵來與不來,我軍都無大礙!”
“子中言之有理!”盛庸點點頭,遂扭頭對身邊的親兵道,“傳本帥軍令,命徐凱加緊築城,下個月中旬以前,定要把牆修好!”
……
不過盛庸終究還是失算了!他以為燕軍不大可能馬上出兵,但朱棣卻真就把大軍拉了出來,而且兵力達十一萬之多!十月十五日,燕軍慷慨誓師,出城遠征。
與襲取大寧一樣,燕軍仍打著征伐遼東的幌子;但實際上,這次出征的目標卻正是山東!到直沽後,燕軍沿運河疾速南下,直撲滄州。在此之前,朱高煦親率兩萬精騎先行一步,趁夜偷襲了青縣。青縣猝不及防,立時失守,兩千守軍或死或降,剩下少數想逃跑的,也被遊弋於城外的朵顏三衛韃騎斬殺得幹幹淨淨,竟連個風都沒透出來。
</br>
鐵鉉神色一黯。不過他很快又笑道:“這也無妨,我軍雖屢遭重創,但朝廷聚天下之力,實力勝過燕藩百倍。隻要咱們能將燕軍鉗製在北平境內,假以時日,必又能聚起百萬之師!到時候再攻北平不遲!”
“鼎石兄說得不錯!”盛庸亦打起精神道,“我已命河間徐凱部移師滄州。滄州毗鄰運河,乃北平與德州間的要衝之地。隻要守住此城,便能與我德州成犄角之勢,相互呼應。真定那邊,兵部已調晉南的潞州、寧山等衛移師增援,現兵力亦恢復到近十萬,足以抵禦北兵。隻要德州、真定不失,燕庶人便沖不出北平!”
“徐凱移防滄州的事我也聽說了!滄州雖處要地,但隻是一州城,小且不說,城防也年久失修。徐凱部雖有四萬之眾,但多是屯田士卒,戰力不強,能守住這殘缺之城麽?”鐵鉉不無憂慮地道。
盛庸一笑道:“鼎石兄勿憂。我已命徐凱在原先老牆外再築一新牆。隻要城牆建成,就不怕他燕山鐵騎!”
“話雖如此,可築城非一日之功。若城未築成,北兵已至,徐凱區區四萬屯田弱卒,又何以當之?”盛庸與鐵鉉正聊得火熱,身後忽然傳來一陣冷冷的聲音。
盛庸一看,說話的是山東道監察禦史王度,遂笑道:“子中所慮不無道理。但燕人自四月初兵,及至本月初方退回北平,在外征戰達五個月之久,將士必然疲憊;且其兵困濟南城下近三個月,更是士氣大衰。現其剛剛返回北平,正應抓緊休整,又豈會輕易出兵?且如今已是深秋,馬上就到冬季,值此之際,北兵更無道理出兵!”
“那也未必!”王度卻不依不饒,“北兵雖出師日久,但其間連獲大勝,士氣高昂,後雖困於濟南,但並未大敗,軍心縱有小挫、但遠談不上頹喪。且寒冬作戰,正是北兵所長。去歲鄭村壩一戰,可不就是寒冬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兵主若小看燕庶人,必將遭致大敗!”
盛庸無奈一笑。王度原先的身份是都察院山東道監察禦史。禦史雖肩負監察地方官員行止之責,但其實卻是個京官,並不需要到所掛名的地方履任。不過王度一腔熱血,以報國為己任。白溝河大敗後,山東局勢糜爛,他主動上表請纓,要赴山東參贊軍務,並在十日前隨著宣旨的行人來到了德州,充任參軍一職。對王度的勇氣和才能,盛庸倒是十分讚賞,隻是此人太過氣盛,話語間絲毫不給人留情麵。就拿剛才的話來說,盛庸好歹是一軍主帥,王度卻當著鐵鉉和其他扈從文武的麵兒,直言盛庸思慮不周,布置失當。這要是放在李景隆那會兒,這小小的參軍立馬就被趕回京師去了!
不過盛庸不是李景隆。寬容一笑,盛庸耐心解釋道:“子中擔憂的是,但你卻急躁了些,也不待本帥把話說完。北兵要攻滄州,必是沿運河南下,本帥已在滄州北麵的青縣駐下二千精兵。隻要北兵出動,青縣得知必然飛騎回報滄州,屆時滄州軍馬便可從容退回德州;若僅是偏師出動,徐凱大可以退至舊牆後距守,我德州大營則傾巢而出,一舉剿了這支偏師!”
“可若北兵全師出動,逼走徐凱,趁機扒掉滄州城牆,那咱們不是白忙活了嗎?”這下不僅王度,連鐵鉉都有些疑惑。
盛庸自信一笑道:“本帥不認為燕庶人會出兵。不過即便他果真出征,自也是為破軍而來。此番其若不能殲滅徐凱,必然是得不償失。至於滄州城牆,他燕人若要扒掉,怎麽也得費個十來日。一來一回,這次出師又得花上月餘功夫。”說到這裏,盛庸狠狠道,“十萬燕軍,大冷天裏勞師動眾一個多月,光糧草就要五六萬石!我估摸著北平存糧最多不過百萬石,且還是坐吃山空!隻要這麽耗上他幾回,到時候咱就是把德州騰成空城,他燕庶人也不想來取了!”
“原來如此!”鐵鉉恍然大悟,當即撫髯笑道,“盛帥深思熟慮!咱們不缺糧,到時候即便滄州失守,隻要兵馬無恙,其實也是賺了一筆!”
“不錯!”盛庸眼中精光一閃,道,“燕庶人贏在軍勢強大,我則勝在糧餉充足!北兵再強,沒糧也是枉然!我軍雖暫處弱勢,但隻要能把住要隘重鎮守上一兩年,到時候即便朝廷不再撥援軍,咱也能將他北兵的肚子給耗癟了!”
說完這些,盛庸又看看王度,王度思慮再三,也點點頭道:“兵主布置十分妥當。但仍需命徐凱萬分小心。最好能趕快把城築好,這樣無論北兵來與不來,我軍都無大礙!”
“子中言之有理!”盛庸點點頭,遂扭頭對身邊的親兵道,“傳本帥軍令,命徐凱加緊築城,下個月中旬以前,定要把牆修好!”
……
不過盛庸終究還是失算了!他以為燕軍不大可能馬上出兵,但朱棣卻真就把大軍拉了出來,而且兵力達十一萬之多!十月十五日,燕軍慷慨誓師,出城遠征。
與襲取大寧一樣,燕軍仍打著征伐遼東的幌子;但實際上,這次出征的目標卻正是山東!到直沽後,燕軍沿運河疾速南下,直撲滄州。在此之前,朱高煦親率兩萬精騎先行一步,趁夜偷襲了青縣。青縣猝不及防,立時失守,兩千守軍或死或降,剩下少數想逃跑的,也被遊弋於城外的朵顏三衛韃騎斬殺得幹幹淨淨,竟連個風都沒透出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