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韃騎的劣勢所在。與燕山鐵騎不同,朵顏韃騎無論是戰馬還是騎士本人,都少有披甲上陣的。如此雖保證了其可以輕裝上陣,機動靈活,可一旦身陷陣中,馬速停滯,則成了敵軍的活靶子。隨著南軍陸續緊逼,此時韃騎雖未被圍,但轉圜餘地已大大減少。而馬速一慢,銃手瞄準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隨著銃聲不斷響起,箭矢也漫天飛來,韃騎中間已出現騷動。
脫兒火察、安出和忽剌班胡三個頭領已是叫苦不迭。強行沖陣自來就不是韃騎的強項,草原上的胡人自古都是來去如風,講究的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此番沖陣,本以為能借著燕軍他部之勢,一鼓作氣突入敵後,哪知卻碰上這麽一支火銃隊。連綿的銃響聲,再加上近在眼前的耀眼火光,使部分戰馬明顯受驚,雖不至於就此大亂,但短時間內再想重新向前就難了。
“撤!撤!”終於,脫兒火察忍受不住,用韃語大肆叫囂著開始折回。兀良哈人與南軍並無深仇大恨,他們前來純粹是履行承諾,給燕軍幫忙的。既為幫忙,那自然不能充當冤大頭,和南軍血戰到底的事他們是不會幹的。
三衛當中,以朵顏衛韃騎人數最多,其實力也是最強。脫兒火察一開溜,福餘、泰寧二衛也泄了氣,安出和忽剌班胡兩個頭領見勢不妙,亦帶著所部族人紛紛轉進,在繞了個大圈後,他們從南軍右翼方陣的東北角打開了個口子,狼狽不堪地脫離了戰場。
在三衛之後,丘福正率燕軍左翼士卒,在韃騎衝出的凹口處浴血奮戰,以免韃騎被敵軍合圍。見三衛開溜,丘福破口大罵之餘,也隻能收縮陣型,從凹口又退了出來,以防被南軍反噬。
就在燕軍左翼攻勢限於停滯之時,南軍中軍與左翼的方陣縫隙間,馬和卻率著一千鐵騎如鬼魅一般穿插進去。
先前韃騎沖陣,丘福亦率軍緊步跟進,當馬和率燕王親軍趕到戰場時,前方燕軍和南軍已攪和在一起,正殺得是熱火朝天。馬和眼見兩軍膠著,便知自己再加入戰團也隻是陷入混戰,於破陣並無大益。略一思忖,他遂收了尾隨韃騎助其一臂之力的意思,轉而帶著一千騎士沿戰場飛馳,看能不能尋覓到其他機會。
此時的鄭村壩已成為一個大修羅場。北風肆虐下,三十萬大軍聚集在這方圓二十裏的開闊平地裏,大家呼喊著,叫囂著,舉著自己手中的兵器,進行著周而復始的來回廝殺。馬和率著鐵騎,在戰場邊緣來回飛馳,漸漸發現了一個機會。
原來當韃騎攻進南軍右翼後,李景隆認定這就是朱棣最後的奇兵。為確保右翼不失,他將自己中軍的銃手全部派往右翼,其餘機動馬步軍馬也開始向右翼移動,爭取能集中力量,將這萬餘韃騎吃掉。這一轉移便出了問題。
南軍出戰兵力超過二十萬,這支大軍排成一個巨大的矩形方陣,其中又分為左、中、右三大方陣,裏麵還有無數小陣。李景隆從中軍調兵增援右翼,在大兵移動時,中軍與左翼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混亂。
此時馬和正率部遊弋到南軍中軍大陣的左端。在這裏,兩軍正處於僵持狀態。李景隆雖在陣後調兵,但陣前的防線並未鬆弛。燕軍雖加強進攻,但因兵力有限,一時間也難以攻破。
馬和眼見大陣後方塵土飛揚,便明白這是景隆正在分兵,他心念一動,突然冒出了個主意。
待飛塵漸漸消散,馬和見南軍過的差不多了,遂大喝道:“眾將士隨我來!”隨即向前方南軍陣中猛衝過去。後麵的千餘將士齊聲大喊,趕緊跟上。
一千鐵騎,對於南軍二十餘萬大軍的總數來說幾乎不值一提。但當他們集中力量攻擊南軍一點時,其威力卻是強大無比的。南軍和燕軍本就處於僵持狀態,雙方在戰線上旗鼓相當。但當馬和這一千人凶神惡煞般衝進戰團時,南軍中軍和左翼交合處的這一段戰線便無可避免的出現了崩潰。一陣刀劍撞擊聲後,南軍方陣的外陣被突破了。
“深入敵後,有進無退!”殺散南軍外陣士卒,馬和揚劍高呼,帶著手下鐵騎,又向南軍戰陣的中央撲去。
馬和此舉頃刻間在南軍中間引起了騷動。本來,方陣之要義是“陣中容陣、薄中厚方”,布陣之時,在大陣四周皆屯重兵,但陣中兵力配置卻相對較少。當然,為避免敵軍一旦突破外陣,引起陣中大亂,在大陣之中,又會布下無數個小陣,如此一來,即便有一兩支敵軍突入陣中,各個小陣也可以應聲而動,展開防禦,將入陣敵軍死死纏住。屆時,擁有雄厚兵力的外陣可趁機封鎖缺口,將入陣敵軍困於陣中,而內部各個小陣則可展開合圍,將這些深陷重圍的孤軍從容剿殺。故通常來說,破方陣之法大多是在其外陣處撕開條大口子,以致其陣勢崩潰;僅憑一二孤軍突入便想破陣,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現在情形不同。李景隆剛剛調兵到右翼,此時中軍內部已空虛不少,而剩下的部眾則因方才的大軍移動,將其本已組成小陣衝散,正在重新組陣當中。馬和不早不晚,就趁著這個節骨眼突入陣中,立刻就引起了一陣騷亂。方陣之中,皆是步卒,沒有陣勢的依憑,他們麵對燕軍鐵騎時根本就無還手之力。很快,馬和他們便殺退一些零散步卒,漸漸向李景隆所在的望台逼近。
此時南軍中軍後陣中的一半兵力已調到右翼,其餘的也大都在重新組陣當中,很難擋住鐵騎猛衝,見這支燕軍鐵騎竟殺向自己,李景隆嚇得魂飛魄散。他並不清楚馬和的意圖,還以為這支燕軍的目標就是自己。慌亂之下,李景隆趕緊命旗官揮舞令旗,命附近各小陣向望台靠攏,以保自己萬全。
</br>
脫兒火察、安出和忽剌班胡三個頭領已是叫苦不迭。強行沖陣自來就不是韃騎的強項,草原上的胡人自古都是來去如風,講究的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此番沖陣,本以為能借著燕軍他部之勢,一鼓作氣突入敵後,哪知卻碰上這麽一支火銃隊。連綿的銃響聲,再加上近在眼前的耀眼火光,使部分戰馬明顯受驚,雖不至於就此大亂,但短時間內再想重新向前就難了。
“撤!撤!”終於,脫兒火察忍受不住,用韃語大肆叫囂著開始折回。兀良哈人與南軍並無深仇大恨,他們前來純粹是履行承諾,給燕軍幫忙的。既為幫忙,那自然不能充當冤大頭,和南軍血戰到底的事他們是不會幹的。
三衛當中,以朵顏衛韃騎人數最多,其實力也是最強。脫兒火察一開溜,福餘、泰寧二衛也泄了氣,安出和忽剌班胡兩個頭領見勢不妙,亦帶著所部族人紛紛轉進,在繞了個大圈後,他們從南軍右翼方陣的東北角打開了個口子,狼狽不堪地脫離了戰場。
在三衛之後,丘福正率燕軍左翼士卒,在韃騎衝出的凹口處浴血奮戰,以免韃騎被敵軍合圍。見三衛開溜,丘福破口大罵之餘,也隻能收縮陣型,從凹口又退了出來,以防被南軍反噬。
就在燕軍左翼攻勢限於停滯之時,南軍中軍與左翼的方陣縫隙間,馬和卻率著一千鐵騎如鬼魅一般穿插進去。
先前韃騎沖陣,丘福亦率軍緊步跟進,當馬和率燕王親軍趕到戰場時,前方燕軍和南軍已攪和在一起,正殺得是熱火朝天。馬和眼見兩軍膠著,便知自己再加入戰團也隻是陷入混戰,於破陣並無大益。略一思忖,他遂收了尾隨韃騎助其一臂之力的意思,轉而帶著一千騎士沿戰場飛馳,看能不能尋覓到其他機會。
此時的鄭村壩已成為一個大修羅場。北風肆虐下,三十萬大軍聚集在這方圓二十裏的開闊平地裏,大家呼喊著,叫囂著,舉著自己手中的兵器,進行著周而復始的來回廝殺。馬和率著鐵騎,在戰場邊緣來回飛馳,漸漸發現了一個機會。
原來當韃騎攻進南軍右翼後,李景隆認定這就是朱棣最後的奇兵。為確保右翼不失,他將自己中軍的銃手全部派往右翼,其餘機動馬步軍馬也開始向右翼移動,爭取能集中力量,將這萬餘韃騎吃掉。這一轉移便出了問題。
南軍出戰兵力超過二十萬,這支大軍排成一個巨大的矩形方陣,其中又分為左、中、右三大方陣,裏麵還有無數小陣。李景隆從中軍調兵增援右翼,在大兵移動時,中軍與左翼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混亂。
此時馬和正率部遊弋到南軍中軍大陣的左端。在這裏,兩軍正處於僵持狀態。李景隆雖在陣後調兵,但陣前的防線並未鬆弛。燕軍雖加強進攻,但因兵力有限,一時間也難以攻破。
馬和眼見大陣後方塵土飛揚,便明白這是景隆正在分兵,他心念一動,突然冒出了個主意。
待飛塵漸漸消散,馬和見南軍過的差不多了,遂大喝道:“眾將士隨我來!”隨即向前方南軍陣中猛衝過去。後麵的千餘將士齊聲大喊,趕緊跟上。
一千鐵騎,對於南軍二十餘萬大軍的總數來說幾乎不值一提。但當他們集中力量攻擊南軍一點時,其威力卻是強大無比的。南軍和燕軍本就處於僵持狀態,雙方在戰線上旗鼓相當。但當馬和這一千人凶神惡煞般衝進戰團時,南軍中軍和左翼交合處的這一段戰線便無可避免的出現了崩潰。一陣刀劍撞擊聲後,南軍方陣的外陣被突破了。
“深入敵後,有進無退!”殺散南軍外陣士卒,馬和揚劍高呼,帶著手下鐵騎,又向南軍戰陣的中央撲去。
馬和此舉頃刻間在南軍中間引起了騷動。本來,方陣之要義是“陣中容陣、薄中厚方”,布陣之時,在大陣四周皆屯重兵,但陣中兵力配置卻相對較少。當然,為避免敵軍一旦突破外陣,引起陣中大亂,在大陣之中,又會布下無數個小陣,如此一來,即便有一兩支敵軍突入陣中,各個小陣也可以應聲而動,展開防禦,將入陣敵軍死死纏住。屆時,擁有雄厚兵力的外陣可趁機封鎖缺口,將入陣敵軍困於陣中,而內部各個小陣則可展開合圍,將這些深陷重圍的孤軍從容剿殺。故通常來說,破方陣之法大多是在其外陣處撕開條大口子,以致其陣勢崩潰;僅憑一二孤軍突入便想破陣,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現在情形不同。李景隆剛剛調兵到右翼,此時中軍內部已空虛不少,而剩下的部眾則因方才的大軍移動,將其本已組成小陣衝散,正在重新組陣當中。馬和不早不晚,就趁著這個節骨眼突入陣中,立刻就引起了一陣騷亂。方陣之中,皆是步卒,沒有陣勢的依憑,他們麵對燕軍鐵騎時根本就無還手之力。很快,馬和他們便殺退一些零散步卒,漸漸向李景隆所在的望台逼近。
此時南軍中軍後陣中的一半兵力已調到右翼,其餘的也大都在重新組陣當中,很難擋住鐵騎猛衝,見這支燕軍鐵騎竟殺向自己,李景隆嚇得魂飛魄散。他並不清楚馬和的意圖,還以為這支燕軍的目標就是自己。慌亂之下,李景隆趕緊命旗官揮舞令旗,命附近各小陣向望台靠攏,以保自己萬全。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