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葛誠心中卻有疑慮:這幾個月來,朱棣一直稱疾不出,就連葛誠也難得見上幾麵。方才朱棣見他時倒確是一副精氣皆衰之態,讓袁忠徹算命也證明其病得不輕。但葛誠是個精細人,方才朱棣閱邸報時那凶光一閃,讓他心中一凜:“那絕非久病之人能露出來的!”不過盡管有懷疑,葛誠也不敢再試,忙行禮退出。
葛誠的身影方從殿外大門消失,朱棣便倏地挺身而起。道衍等人此時亦從議事閣中走出。朱能“噗通”一聲跪倒在地,沉聲道:“使長,朝廷無道,竟逼死湘王!此等行徑,實讓我等心寒!如今北平四周皆為齊、黃爪牙,殿下已漸成籠中之鳥,再無動作,必將被奸佞所害!還請王爺痛下決心,早作決斷!”
朱能聲色激憤,其餘眾人互視一眼,也一溜兒跪了下來。丘福激動地說道:“我等久隨使長,忠心不二。隻要殿下一聲令下,我丘福二話不說,立將謝貴、張昺之流剁成兩段!”眾人紛紛各表心誌,齊聲相勸,場麵甚是激昂。
朱棣此時心亂如麻。經過數月來的接連禍事,尤其是湘王自焚,朱棣已對建文不抱任何希望。他知道,用不了多少,朝廷的削藩大刀便會架到自己脖子上。朱棣半生戎馬、實乃梟雄之姿,又豈能就此束手待斃?但他方被眾臣說得心中火熱,卻又似遭冷水一澆,一下子涼了下來:三個兒子還在京師,自己反旗一舉,高熾三人豈不是立馬人頭落地?朱棣隻有這三子,他不可能置他們於不顧。
眾人見朱棣本來神色激昂,卻又突然頹然下來,心中頓也明白了原因:三子不歸,燕藩如何能反?一時間大夥兒垂頭喪氣,殿內一片沉寂。
過了好一會,道衍方抬頭緩緩道:“世子與兩位郡王質於京師,於我燕藩實如鯁在喉。眼下太祖小祥已過,王爺可奏請朝廷放三位小王爺歸燕。”
朱棣尚未回話,袁容已苦笑道:“小祥雲雲,不過是一個由頭而已。眼下皇上正在謀燕,又豈會放諸位小殿下返燕?隻怕奏章一上,齊泰等人便會再找個理由相留,等到燕藩削了也回不來。”
李讓卻道:“成與不成都得一試!依兒臣之見,父王不妨上一道奏章,說自己身染沉屙,欲讓三子歸家侍奉。父疾子歸,亦是天理人倫。父王已稱病數月,朝廷又有什麽理由不準?”
“李儀賓說的好,正是成與不成都得一試!”道衍點頭贊道,“其實皇上雖掐了我燕藩咽喉,但他自己日子也不好過。湘王被逼自焚,亦出其所料,如此慘事,皇室之間豈無怨言?且上月方孝孺更改官製,六部尚書均升為正一品,文官勢力大漲,朝中勛貴必然不滿。今削藩出了亂子,他們焉能不乘機而動,興風作浪?如臣所料不差,如今齊、黃、方等人必為朝中勛戚嫉恨,就是皇上,也免不了遭人腹誹!王爺此時隻需添上一把幹柴,朝堂之上必然狼煙四起。而我等正好火中取栗,賺得三位殿下出來!”
道衍一番分析,讓原本滿臉愁雲的朱棣如沐春風,一時精神大振。朱棣興沖沖地問道:“依師傅所見,本王又該如何添這把幹柴呢?”
道衍微微一笑說:“若是王爺自己去添,那豈不是授柄與人?要成此事,須借他人之手。”
朱棣眼角一跳。他當然明白這個他人是誰。不過此人至關重要,除了道衍和一幹子婿,饒是朱能、張玉等心腹愛將,他也從未露得半點口風,因此此時也不點破,隻頷首道:“也罷,此事由本王親自布置!”
朱棣與道衍一番啞語,殿內的文武僚屬們皆雲山霧繞。不過大家都是久隨燕王,什麽該問什麽不該問自是懂的。作為燕王女婿,李讓心中自是有數,遂沉著道:“既然王爺有計救三位小殿下,那此事可暫且擱下。隻是北平這邊,眼下張昺、謝貴氣焰熏天,城中諸衛皆落人其手,父王若無有準備的話,真到萬一之時,恐將措手不及!”
“讓兒之意,我當如何?”朱棣目光深邃。
“盡快將城中諸衛兵權奪回來!”
“如何奪法?”
“釜底抽薪!”李讓堅聲答道。
“釜底抽薪?”朱棣一愣,“如今兵權在謝貴手中,莫非爾欲拉他歸附本王?”
李讓一笑道:“謝貴乃齊泰死黨,讓他歸附,自是絕無可能。不過謝貴雖不可圖,但其他將領卻就未必。若能將其中一、二關鍵人物策反,緩急之間或有大用!”
朱棣陷入思考中。李讓之言是有道理的。眼下風聲已是越來越緊,朝廷若真削燕,自己恐也免不了作拚死一搏了。真到那時,北平諸衛必須牢牢控製在自己手裏。可如今北平都司衙門已被朝廷把持,這對自己掌握軍權造成了很大麻煩。雖說北平諸衛皆已舊部,將士也都多承己恩惠,可造反不比出塞擊虜,若無夠份量的大將領頭,自己雖有威望,想鼓動大夥兒行此逆天之舉也是頗為不易。甚至,若軍中將帥皆盡忠王室,那下麵的普通將士縱有反心,恐怕也不敢輕舉妄動。朱棣帶兵多年,這其中道理自是清楚得很。
“讓兒言之有理!”朱棣先是一讚許,繼而又道,“隻不知爾欲策反何人?”繼謝貴任職北平後,齊泰又從外省調了幾名大將過來,現今北平都司衙門的要職俱被朝廷要員所掌。這些新來的將領都非北軍出身,朱棣對他們並不熟悉。
</br>
葛誠的身影方從殿外大門消失,朱棣便倏地挺身而起。道衍等人此時亦從議事閣中走出。朱能“噗通”一聲跪倒在地,沉聲道:“使長,朝廷無道,竟逼死湘王!此等行徑,實讓我等心寒!如今北平四周皆為齊、黃爪牙,殿下已漸成籠中之鳥,再無動作,必將被奸佞所害!還請王爺痛下決心,早作決斷!”
朱能聲色激憤,其餘眾人互視一眼,也一溜兒跪了下來。丘福激動地說道:“我等久隨使長,忠心不二。隻要殿下一聲令下,我丘福二話不說,立將謝貴、張昺之流剁成兩段!”眾人紛紛各表心誌,齊聲相勸,場麵甚是激昂。
朱棣此時心亂如麻。經過數月來的接連禍事,尤其是湘王自焚,朱棣已對建文不抱任何希望。他知道,用不了多少,朝廷的削藩大刀便會架到自己脖子上。朱棣半生戎馬、實乃梟雄之姿,又豈能就此束手待斃?但他方被眾臣說得心中火熱,卻又似遭冷水一澆,一下子涼了下來:三個兒子還在京師,自己反旗一舉,高熾三人豈不是立馬人頭落地?朱棣隻有這三子,他不可能置他們於不顧。
眾人見朱棣本來神色激昂,卻又突然頹然下來,心中頓也明白了原因:三子不歸,燕藩如何能反?一時間大夥兒垂頭喪氣,殿內一片沉寂。
過了好一會,道衍方抬頭緩緩道:“世子與兩位郡王質於京師,於我燕藩實如鯁在喉。眼下太祖小祥已過,王爺可奏請朝廷放三位小王爺歸燕。”
朱棣尚未回話,袁容已苦笑道:“小祥雲雲,不過是一個由頭而已。眼下皇上正在謀燕,又豈會放諸位小殿下返燕?隻怕奏章一上,齊泰等人便會再找個理由相留,等到燕藩削了也回不來。”
李讓卻道:“成與不成都得一試!依兒臣之見,父王不妨上一道奏章,說自己身染沉屙,欲讓三子歸家侍奉。父疾子歸,亦是天理人倫。父王已稱病數月,朝廷又有什麽理由不準?”
“李儀賓說的好,正是成與不成都得一試!”道衍點頭贊道,“其實皇上雖掐了我燕藩咽喉,但他自己日子也不好過。湘王被逼自焚,亦出其所料,如此慘事,皇室之間豈無怨言?且上月方孝孺更改官製,六部尚書均升為正一品,文官勢力大漲,朝中勛貴必然不滿。今削藩出了亂子,他們焉能不乘機而動,興風作浪?如臣所料不差,如今齊、黃、方等人必為朝中勛戚嫉恨,就是皇上,也免不了遭人腹誹!王爺此時隻需添上一把幹柴,朝堂之上必然狼煙四起。而我等正好火中取栗,賺得三位殿下出來!”
道衍一番分析,讓原本滿臉愁雲的朱棣如沐春風,一時精神大振。朱棣興沖沖地問道:“依師傅所見,本王又該如何添這把幹柴呢?”
道衍微微一笑說:“若是王爺自己去添,那豈不是授柄與人?要成此事,須借他人之手。”
朱棣眼角一跳。他當然明白這個他人是誰。不過此人至關重要,除了道衍和一幹子婿,饒是朱能、張玉等心腹愛將,他也從未露得半點口風,因此此時也不點破,隻頷首道:“也罷,此事由本王親自布置!”
朱棣與道衍一番啞語,殿內的文武僚屬們皆雲山霧繞。不過大家都是久隨燕王,什麽該問什麽不該問自是懂的。作為燕王女婿,李讓心中自是有數,遂沉著道:“既然王爺有計救三位小殿下,那此事可暫且擱下。隻是北平這邊,眼下張昺、謝貴氣焰熏天,城中諸衛皆落人其手,父王若無有準備的話,真到萬一之時,恐將措手不及!”
“讓兒之意,我當如何?”朱棣目光深邃。
“盡快將城中諸衛兵權奪回來!”
“如何奪法?”
“釜底抽薪!”李讓堅聲答道。
“釜底抽薪?”朱棣一愣,“如今兵權在謝貴手中,莫非爾欲拉他歸附本王?”
李讓一笑道:“謝貴乃齊泰死黨,讓他歸附,自是絕無可能。不過謝貴雖不可圖,但其他將領卻就未必。若能將其中一、二關鍵人物策反,緩急之間或有大用!”
朱棣陷入思考中。李讓之言是有道理的。眼下風聲已是越來越緊,朝廷若真削燕,自己恐也免不了作拚死一搏了。真到那時,北平諸衛必須牢牢控製在自己手裏。可如今北平都司衙門已被朝廷把持,這對自己掌握軍權造成了很大麻煩。雖說北平諸衛皆已舊部,將士也都多承己恩惠,可造反不比出塞擊虜,若無夠份量的大將領頭,自己雖有威望,想鼓動大夥兒行此逆天之舉也是頗為不易。甚至,若軍中將帥皆盡忠王室,那下麵的普通將士縱有反心,恐怕也不敢輕舉妄動。朱棣帶兵多年,這其中道理自是清楚得很。
“讓兒言之有理!”朱棣先是一讚許,繼而又道,“隻不知爾欲策反何人?”繼謝貴任職北平後,齊泰又從外省調了幾名大將過來,現今北平都司衙門的要職俱被朝廷要員所掌。這些新來的將領都非北軍出身,朱棣對他們並不熟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