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說完,方孝孺也轉過頭來,目光相對,齊泰與黃子澄這才看清這位一代文宗的真容。隻見方孝孺麵色枯黃,顴骨凸出,臉頰和眼眶都深深凹陷進去,顯是長年清苦所致;唯獨一雙眸子炯炯有神,瞳仁中迸發出的灼熱精光,讓黃子澄看了心中一動,“這是一個堅韌不可奪其誌的人啊!”念及於此,子澄敬意大增,遂對孝孺拱手笑道:“久聞孝直兄大名,今日得見,足慰平生。”
方孝孺忙還了一揖禮,謙遜說道:“實不敢當,兩位大人乃國之重臣,孝孺漢中末吏,豈敢受大臣之禮!”方孝孺進京前為漢中府學教授,從九品,故有此說。
三人又寒暄一陣,建文方問道:“二位愛卿今日有何事?”
齊泰見殿內雜人過多,便含糊答道:“前些日陛下交待的事,臣與黃子澄已商議過了,現特來回稟。”
建文會意,一揮手,殿中內官悄然退下,隻剩下君臣四人。建文笑道:“方先生乃忠義之人,亦朕之股肱,兩位愛卿不必瞞他,詳細奏來便是。”
齊、黃二人見建文一口一個“先生”,便知方孝孺已極受皇帝信任,不日即將大用,便將削藩之議說了,並把二人所爭之事也一併奏上,請建文親自決斷。
建文聽後,沉吟半晌方道:“兩位愛卿所言俱有道理,燕藩之事,事關削藩大局,確需慎重。”隨即又對方孝孺說道,“方先生有何看法?”
方孝孺還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君臣密議,在感激建文信任之餘,仍不免有些緊張。且此事關係重大,孝孺思量了好一陣,方才緩緩奏道:“臣常年居於偏僻之地,此等國家要事,以臣之微能,實不敢妄加評斷。隻是這幾日隨侍下來,臣見皇上敦儒修文,頗有大興文治之意。文治之道,不外一個‘禮’字。燕藩之強,實為諸王之首,先削燕藩,確能震懾諸王,削藩一事必能事半功倍。不過燕王為人並無過失之處,若強行削之,於禮恐有不周,且於法無憑。此確是兩難。如此大事,臣不敢妄言,還需陛下親決。”
方孝孺剛引出個“文治”,齊泰已瞅著建文微微頷首,後來方孝孺雖各列利弊,恭請聖裁,但齊泰便知皇上心意已對己方不利,忙奏道:“陛下,燕藩乃朝廷心腹之疾,若不速削,恐生大患啊。”
方孝孺徐徐又道:“齊大人之法固是捷徑,但也有弊端。燕王雖無過錯,但其內心畢竟不為人知,若削燕詔書一下,燕王抗旨不遵,興兵造反,朝廷倉促間恐難應付。北平諸衛俱燕王舊部,如今雖權歸朝廷,但將校都是燕王簡拔,是否忠於朝廷尚不可知。若是北平諸衛歸附燕王,恐怕河北頃刻間便會生靈塗炭,此事不可不慮!”
方孝孺一語中的,直指削燕之弊,齊泰頓時語塞。他千算萬算,卻偏偏沒把這種局麵算進去,一時之間倒拿不出話來反駁。
黃子澄見狀,忙趁熱打鐵奏道:“方先生所言極是。削藩之事,穩妥最為要緊。先除諸王,便是循序漸進、先易後難。一旦諸藩俯首,燕王再強,也是孤掌難鳴!”
方孝孺的分析起了作用,建文被打動了。而黃子澄“求穩”之論更與其心思不謀而合。畢竟,一旦領頭的燕王被逼急了扯旗造反,諸王很有可能望風而從,那樣必定天下大亂,這不是朝廷所願意見到的。
建文用讚賞的眼光望了孝孺一眼,轉向子澄道:“依愛卿之見,削藩大計應從何處開始?”
建文如此一問,子澄已知皇上贊同自己所見,不由一喜,遂將心中已計較多日的下文托出道:“以臣之見,可先削周藩。周藩為內地諸藩之首,封國開封,位居中原,乃逐鹿天下之地。周王為燕王同母親弟,兩王關係素來親密。周藩一除,燕王便失一臂,且河南重地在手,便可北遏燕山,燕王若想謀反,必然更加艱難。”
“不錯,周藩若除,既減燕王羽翼、又可起敲山震虎之效。但師出尚須有名,朝廷又應以何名目廢周呢?”建文又問。
黃子澄道:“洪武二十二年,周王擅離封國赴中都鳳陽,當時太祖震怒,將其扣於京師,兩年後才放回。太祖在時周王便有不臣之心,何況今日?”略頓一刻,子澄壓低聲音道,“前幾日皇上曾跟臣說過,周王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密告其父與世子有燉意欲謀反,陛下可還記得?”
“有爋?”建文一愣,隨即擺手笑道,“此事過於荒唐,朕特地查了玉牒,有爋是洪武二十三年生,滿打滿算也不到十歲,哪裏懂得這些?應是下麵奸人搗的鬼。”
“陛下!”黃子澄急道,“項托七歲知事、甘羅十二相秦,童子早慧也是有的。此事牽涉謀逆大罪,且與削藩關聯重大,陛下不可因汝南王年幼而不問啊!”
建文一陣沉默。黃子澄的意思很明白:這個節骨眼兒上冒出周王謀逆的事,無論真假,對削藩都是大有好處。隻要將意欲謀反的帽子扣到周王頭上,朝廷除周便師出有名。
良久,建文方以徵詢的語氣對齊泰、方孝孺道:“二位愛卿意下如何?”
齊泰本欲除燕,卻被建文否了,心中不免梓梓然。且既已用黃子澄之策,他也不便多言,便含糊道:“全聽陛下意旨。”
</br>
方孝孺忙還了一揖禮,謙遜說道:“實不敢當,兩位大人乃國之重臣,孝孺漢中末吏,豈敢受大臣之禮!”方孝孺進京前為漢中府學教授,從九品,故有此說。
三人又寒暄一陣,建文方問道:“二位愛卿今日有何事?”
齊泰見殿內雜人過多,便含糊答道:“前些日陛下交待的事,臣與黃子澄已商議過了,現特來回稟。”
建文會意,一揮手,殿中內官悄然退下,隻剩下君臣四人。建文笑道:“方先生乃忠義之人,亦朕之股肱,兩位愛卿不必瞞他,詳細奏來便是。”
齊、黃二人見建文一口一個“先生”,便知方孝孺已極受皇帝信任,不日即將大用,便將削藩之議說了,並把二人所爭之事也一併奏上,請建文親自決斷。
建文聽後,沉吟半晌方道:“兩位愛卿所言俱有道理,燕藩之事,事關削藩大局,確需慎重。”隨即又對方孝孺說道,“方先生有何看法?”
方孝孺還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君臣密議,在感激建文信任之餘,仍不免有些緊張。且此事關係重大,孝孺思量了好一陣,方才緩緩奏道:“臣常年居於偏僻之地,此等國家要事,以臣之微能,實不敢妄加評斷。隻是這幾日隨侍下來,臣見皇上敦儒修文,頗有大興文治之意。文治之道,不外一個‘禮’字。燕藩之強,實為諸王之首,先削燕藩,確能震懾諸王,削藩一事必能事半功倍。不過燕王為人並無過失之處,若強行削之,於禮恐有不周,且於法無憑。此確是兩難。如此大事,臣不敢妄言,還需陛下親決。”
方孝孺剛引出個“文治”,齊泰已瞅著建文微微頷首,後來方孝孺雖各列利弊,恭請聖裁,但齊泰便知皇上心意已對己方不利,忙奏道:“陛下,燕藩乃朝廷心腹之疾,若不速削,恐生大患啊。”
方孝孺徐徐又道:“齊大人之法固是捷徑,但也有弊端。燕王雖無過錯,但其內心畢竟不為人知,若削燕詔書一下,燕王抗旨不遵,興兵造反,朝廷倉促間恐難應付。北平諸衛俱燕王舊部,如今雖權歸朝廷,但將校都是燕王簡拔,是否忠於朝廷尚不可知。若是北平諸衛歸附燕王,恐怕河北頃刻間便會生靈塗炭,此事不可不慮!”
方孝孺一語中的,直指削燕之弊,齊泰頓時語塞。他千算萬算,卻偏偏沒把這種局麵算進去,一時之間倒拿不出話來反駁。
黃子澄見狀,忙趁熱打鐵奏道:“方先生所言極是。削藩之事,穩妥最為要緊。先除諸王,便是循序漸進、先易後難。一旦諸藩俯首,燕王再強,也是孤掌難鳴!”
方孝孺的分析起了作用,建文被打動了。而黃子澄“求穩”之論更與其心思不謀而合。畢竟,一旦領頭的燕王被逼急了扯旗造反,諸王很有可能望風而從,那樣必定天下大亂,這不是朝廷所願意見到的。
建文用讚賞的眼光望了孝孺一眼,轉向子澄道:“依愛卿之見,削藩大計應從何處開始?”
建文如此一問,子澄已知皇上贊同自己所見,不由一喜,遂將心中已計較多日的下文托出道:“以臣之見,可先削周藩。周藩為內地諸藩之首,封國開封,位居中原,乃逐鹿天下之地。周王為燕王同母親弟,兩王關係素來親密。周藩一除,燕王便失一臂,且河南重地在手,便可北遏燕山,燕王若想謀反,必然更加艱難。”
“不錯,周藩若除,既減燕王羽翼、又可起敲山震虎之效。但師出尚須有名,朝廷又應以何名目廢周呢?”建文又問。
黃子澄道:“洪武二十二年,周王擅離封國赴中都鳳陽,當時太祖震怒,將其扣於京師,兩年後才放回。太祖在時周王便有不臣之心,何況今日?”略頓一刻,子澄壓低聲音道,“前幾日皇上曾跟臣說過,周王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密告其父與世子有燉意欲謀反,陛下可還記得?”
“有爋?”建文一愣,隨即擺手笑道,“此事過於荒唐,朕特地查了玉牒,有爋是洪武二十三年生,滿打滿算也不到十歲,哪裏懂得這些?應是下麵奸人搗的鬼。”
“陛下!”黃子澄急道,“項托七歲知事、甘羅十二相秦,童子早慧也是有的。此事牽涉謀逆大罪,且與削藩關聯重大,陛下不可因汝南王年幼而不問啊!”
建文一陣沉默。黃子澄的意思很明白:這個節骨眼兒上冒出周王謀逆的事,無論真假,對削藩都是大有好處。隻要將意欲謀反的帽子扣到周王頭上,朝廷除周便師出有名。
良久,建文方以徵詢的語氣對齊泰、方孝孺道:“二位愛卿意下如何?”
齊泰本欲除燕,卻被建文否了,心中不免梓梓然。且既已用黃子澄之策,他也不便多言,便含糊道:“全聽陛下意旨。”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