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的進攻力量消耗殆盡了。被逼著再衝上來的敵人以精疲力竭,一個個象喝醉酒一樣搖搖晃晃、東倒西歪。傍晚,25師發起全線反擊,師團幹部帶著部隊一起殺向敵人。敵人潰不成軍,狼狽而逃。全師一氣追殺七八裏,直把敵人趕到白沙河邊,才返回陣地。


    講完這3次拚殺過程後,許世友停下腳步,對我說:“萬源防禦戰,是我一生中經歷過的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也是極為殘酷的堅守防禦作戰。我軍經過70餘天的艱苦奮戰,挫敗了劉湘主力十幾萬人的多次猛攻,大量地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敵人妄圖消滅我軍的企圖,為全麵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許世友停了一停,滿懷深情地說,在過去的作戰中犧牲了很多優秀的幹部、戰士,打出來一個新中國,那是值得的。這次是為中越兩國人民友好而戰。我們必須發揚過去那種敢打敢拚的戰鬥作風,英勇殺敵,打出一個和平的邊界,打出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我們不要越南的一寸土地,但我們也不能放棄我國的一寸土地。我們這次作戰是有限目的、有限時間、有限空間的作戰,達到懲罰黎筍集團的目的就撤軍回國,守住我國的南疆。


    說到這裏,許世友抬起頭向南方遠眺,目光中充滿了堅定、果敢和勇敢、又飽含著對未來美好的遐想。他象是對我,又象是對自己緩緩地說道:“我們不願意打仗,但我們不懼怕戰爭。”


    第04章 秣馬厲兵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都知道軍隊主動權的重要性,充分準備是掌握主動權的重要一環。作戰之前,他們都很懂得並高度重視戰前準備工作的重大意義。許世友是一位久經沙場的名將,他十分清楚準備工作與作戰的勝利有著密切的關係。為了實現他嚴懲越南侵略者,徹底完成中央軍委給他的任務,寫好自己戰爭生活史的最後部分,他對準備工作抓得很緊。


    根據軍委的戰略意圖,按總參謀部規定的時間,他首先把參戰部隊調到戰場附近,進行臨戰訓練。在這期間,各級指揮員和各級領導機關進行各項準備工作。


    戰前的準備工作,在黨中央、中央軍委、各總部領導下,在廣大群眾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支援下,經過廣西前線廣大指戰員的萬眾一心的努力,製定了作戰計劃,補充了兵員和物資,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戰前動員和臨戰訓練,開設了指揮所和後勤補給、修理、救護設施。各項準備工作在戰役發起前不能說進行得很充分,但可以說做到了基本就緒。


    雲集邊疆


    1978年12月中旬,許世友指示:“廣州軍區參戰各部隊,按軍委規定的時間,從現住地出發,向廣西邊疆地區開進,按時到達,不得有誤。”司令部按照這個指示,先在司令部進行傳達,爾後組織各部局完成各自的行動文書,組成整個的行動計劃,組織各部隊行動。許世友認為,這次除一個單位是徒步行軍外,其餘各參戰部隊都是摩托化開進或者是鐵路運輸,這一特點,就決定了道路、橋樑成為這次開進的主要保障。途中的主要障礙是珠江的東江和西江,為了安全,也為部隊通過的快,許世友決定在這兩條江上架設浮橋。這兩條江都比較寬,東江水麵寬400米左右,西江主流和支流共1000多米寬,水流湍急,波濤起伏,流速一般為每秒1.8米,要想架通浮橋,必須集中全軍區的舟橋部隊及器材,為此研究擬定了架橋計劃,指定了每一座橋的組織指揮人員,各舟橋部隊到達指定地點後,由被指定的架橋指揮員組織指揮架橋。這些工兵不愧是開路先鋒,先後花了25個小時,3座浮橋就出現在珠江江麵上,按時完成了架橋任務。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歷來軍事行動的一條原則。許世友認為,現在不但是糧草要先行,由於軍隊大多是摩托化開進,油料供應和修理已成為順利開進的重要條件。軍區後勤部為此派出大批幹部和分隊,在沿途設立糧油供應站、車輛加油站、修理站、衛生防疫站、保障各路部隊順利開進。為了順暢通信和指揮不間斷,司令部製定了通信聯繫計劃,規定在開進中15瓦電台保持長期守聽,無特殊情況不發訊。許司令員指示:“兵不厭詐!要盡量迷惑敵人。旅以上留在營區的留守電台仍保持正常發訊,以迷惑敵人。有線電通迅由各部隊派出人員沿途設立通話點,有事就在這個點上通訊。為了保密,行動開始後,各部隊一律使用新的代號。”


    按照許司令員、向政委批準的開進計劃,這次摩托化開進是以旅為單位組成一個梯隊。各部隊先後於12月中旬出發,向廣西各自的集結地域前進。各部隊接到命令後,登上軍區加強配給的汽車和自己建製內的車輛,從各自的營區出發,一個旅象一條上百公裏的長龍蜿蜒曲折向廣西運行,數十條長龍向廣西邊疆集結。軍區行動命令中明確規定,通過廣州市的每個部隊,必須與黃昏前在廣州市北郊吃飽飯、加滿油、修好車,於22時至第二天的4時之間通過廣州市。按照許世友的意圖,我們在一天晚上檢查一個旅通過中心區的情況,這已經是第五個通過廣州市區的單位了。我站在路邊的一個高坎上,有部隊派出的調整哨,秩序很好。大家邊看邊議論,有人說這次野營訓練,真象個樣子,到底是正規軍。有的人說不是野營,過去的野營從不走大城市。有一位身穿舊軍裝的轉業軍人,很有把握地說,我肯定這不是野營。大家都轉向他看,有人問:你為什麽說這不是野營?這位同誌說:“你們注意看了沒有,這以是第五批了,每批都是同樣的汽車牌子,難道這五批都是一個單位嗎?”他又繼續說:“這些車牌子字頭都是廣西的,我在廣西當過兵,我知道,難道這些都是廣西軍區的?”我回來後,第二天向許世友匯報了檢查的情況,也談到了我聽到的群眾議論。許世友聽後說:“中國能人多!”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許世友的最後一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德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德禮並收藏許世友的最後一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