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一個走偏的項目,陸地機動采礦平台的新項目正式展開。


    這個新的項目計劃以全新的履帶式機動底座為底盤,加上小型核電站和一座現代化的采礦工廠,配上精煉設備和運輸機平台,以實現可以在各種惡劣環境下進行異質礦的采礦作業。


    科研部表示,采礦模塊的部分沒有任何難度,早在105避難所的攻略期間,白區的部隊就才用過激光切割機,那種激光切割機正是原本的激光采礦機的原型,經過這麽長的時間,這種技術早就非常成熟了,至於小型核動力發電機組,就有現成了,而且莫白在十級避難所的新圖紙庫裏,不僅找到的有大型核電機組,同時還有可移動式小型核電機組的圖紙,這種機組本身是為了給大規模軍團作戰提供移動式電力供應的,功率充足而且自動化維護簡單,整體體積大約隻有大半個集裝箱的大小,重量不到十噸。


    同時可以機動的精煉廠倒是簡單,直接從精煉工廠拆出一個高級精煉機就可以了,采礦模塊采出的礦石直接送進精煉車間,需要的異質礦直接存在儲物倉內,多餘的礦石精煉成各種材料,供整個采礦平台日常使用,隻需要給采礦平台配備一個標準的萬能工作車間就可以了。當然如果想這個平台可以長期運作,就需要一個食品加工機和淨水機,這些都是可以從係統直接購買的。


    唯一需要花點功夫的,就是底盤和履帶式行進裝置了,現有的地盤隻有dt30基於t62坦克改裝的地盤,還有文昌文星發射基地內的超重運輸車。但是這兩者明顯都有不足的地方。莫白隻能在係統的圖紙庫裏一頓翻找,結果同樣是沒有匹配的,他隻是找到了一款可以用的強大電機圖紙,這種電機的動力非常充足,隻要安裝六台就可以驅動兩千噸的運載平台。而且體積不大完全可以接受。


    最後科研部和防衛部的載具部門聯手,幹脆重新設計了一種全新的履帶式底盤,為了承載上麵可能重達三千噸甚至五千噸級的采礦平台,這種新的履帶式底盤履帶的寬度達到了創紀錄的三米寬。四組這樣的雙履帶行進係統組成了一個長寬各二十米的基礎重型載重模塊,然後四個這樣的基礎模塊作為基座通過一個平台組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座長度和寬度都超過一百五十米的正方形可移動的巨大底盤。


    在這樣的底盤上,一個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塊拚接在一起,用管線相連接,中間的核動力機組,分到四個基礎載重模塊上的電機組,還有激光采礦模塊,精煉模塊,生產模塊,生活模塊等,如果需要,還可以為它添加駐守部隊的自動化哨塔火力點,在這座采礦平台的一邊,還有兩個可以起降直升機的平台。


    而科研部最強調的是,這座移動式采礦平台最大的問題在於超重,如此複雜龐大的一座現代化平台,整體預計的重量就已經超過了六千噸,這還不算上麵的生活和工作的人員以及需要儲存的礦產,所以即使四個載重模塊理論上是可以驅動這樣的龐然大物的,但是超重的問題依然困擾著他們,可以富裕的空間和載重嚴重困擾著他們。


    而莫白在研究了幾天這個計劃之後,給他們最核心的超重問題提出了兩個解決辦法。


    第一個,基於新的異質礦“振石”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振石這種異質真正的作用並不是震動,或者說震動頻率本身隻是它的副作用,它的真正本質是一種會產生反重力效應的超導礦石。


    如果把“振石”和合金融合,隻要在細微通電的狀態下,它就可以實現部分的反重力效果,這種反重力效應依然在研究過程中,不過並不妨礙它的實際作用,莫白認為如果在采礦平台的基礎框架平台上采用這種技術,就可以在通電的情況下減輕整個平台的重量,實際效果大約是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間,具體點就是能把八千噸的平台重量減輕到五千多噸左右,這樣就可以在行車時大大減輕載重模塊的負擔。


    同樣的,在停駐模式和采礦模式下,就可以關閉反重力模塊,這時的采礦平台本身已經停止運動並且可以使用液壓支架支撐起整體平台,不給行進係統的載重模塊增加壓力,同時原本用來給反重力模塊供電的發電機也可以把能源轉向采礦模塊的運作。


    這個理論和計劃的可行性都是很高的,關鍵在於“振石”的產量,目前的庫存的振石總量估計最多也就能完成一個采礦平台的建造,後麵的就需要采礦平台本身去尋找並采掘礦石了。


    第二個解決辦法是從另外一種方向上減重,那就是把龐大的采礦平台的一部分功能或者說一部分組成部分分到由dt30為主體的全地形運載車輛上來,比如部分的礦物儲物倉,食物倉庫,還有一部分的人員住宿艙等,把這些功能性的艙室從平台上切割下來一部分,在采礦平台不用移動的時候,就可以形成圍繞平台本身的一個功能區,這樣就不僅可以節約下一部分平台的重量,還能大大擴展采礦平台的功能性。


    同時配給給采礦平台的護衛和偵查部隊也可以乘坐這些伴隨車輛,即使有些dt30損壞,也可以通過平台維修,最壞的情況即便完全拋棄,隻要不是太多,也不會影響采礦平台的運作。


    莫白提供的解決思路很快被科研部所接受,新的方案在重新修改後開始在中央超級電腦上模擬,最後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


    不僅如此,這次專門研發的超重型運載模塊在必要時可以進一步加裝到平台上,不斷的擴大平台的麵積和規模,隻要能源供應跟得上,理論上他們可以像拚樂高積木一樣製造出規模難以想象的怪物。可以說就算是一座移動城市或者移動要塞都是可能的。


    在移動采礦平台的計劃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莫白也沒有忘記前往美洲的另外一條可行性路線。


    防衛部的地圖上,一條紅色路線沿著東南亞的海灣群島和海岸蜿蜒曲折向南,最後從澳大利亞南部繞過去,抵達南美洲。


    “好大的一個圈啊!”


    張智看著眼前的路線圖,嘖嘖稱奇!


    這也是沒有的辦法,和有彎彎島還有海南島擋住了大部分太平洋的狂暴季風不同,東南亞的半島和島嶼鏈直接麵對太平洋上的超級風暴和龍卷風,即使在邊沿部分,收到的影響也是可想而知。


    氣象部門和海軍第一艦隊在努力之下也隻達到了原先越南的海防港,現在的第一艦隊,就連海防港島對麵的海南島之間的海麵都難以穿越,可想而知太平洋氣候的惡劣,即使萬噸級的巨艦,離開大陸超過五十海裏,隻要離開了大陸架的淺海範圍,就很有可能被瞬息萬變的巨型風暴卷入。在那種十幾米高的巨浪麵前,即使數萬噸級別的航母也無法保證安全。


    現在的第一艦隊隻能沿著海岸線逐步南下,一邊搜索幸存者和各種物資,一邊研究周邊海域的氣候特點,這樣也就代表了海軍的進展可以說是相當的緩慢,再過兩個月也最多能達到馬來西亞,距離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還有很遠的距離。


    但是海軍有一個頗為實用化的提議,那就是使用潛艇作為主要的海上交通工具。


    要知道海麵上的 風暴雖然猛烈,但是一般情況下即使水麵上颶風肆虐,海麵之下五十米就等於是風平浪靜。即使太平洋中心海域難以抵達,凡是邊沿部位的東南亞海域,隻要潛艇在一百米左右的深度,大部分地方還都是可以到達的。


    這種提議極為具有實際操作價值,隻是問題在於,國內的重要海軍基地基本上都已經不複存在了,目前為止一艘能找到的潛艇都沒有,當然,海軍學院做博物館展覽的除外。


    如果要新造潛艇倒不是不可以,但是問題同樣不少,科研部的資料庫有多種國產的潛艇圖紙甚至還有核動力攻擊潛艇的圖紙。但是這些潛艇先不說現有的船塢能不能造,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的目的在於探索和運輸人員前往美洲,而不是和人開戰,原本的的魚雷發射艙,導彈發射係統統統都沒用,進行改裝的話,工作量不亞於重新設計一款。


    這時在采礦平台上得到了大量經驗和靈感的科研部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建議。建造一艘長度一百一十米,排水量一萬到一萬三千噸之間的核動力潛水艇。


    聽著這個建議,莫白也是頗為震驚,自己的聯盟都已經擁有可以自建大型核動力潛艇的能力了嗎?


    科研部解釋道,這種核潛艇和傳統意義上的核動力攻擊潛艇還有核動力導彈潛艇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首先,它隻是采用核動力驅動,本身的武器配置非常有限,隻有六枚位於艇首魚雷艙的魚雷和六枚可以自動裝填的備用魚雷,尾部幹脆就沒有魚雷艙,而導彈艙的數量非常少,本身不具備水下發射導彈的能力,垂直發射的導彈倉隻有一組十二聯裝的發射井,不具備發射彈道導彈的能力,隻能發射巡航導彈和自衛用的防空導彈,並且數量有限。


    它的艇身比一般的潛艇要寬大的多,二十多米的寬度,更接近於當年前蘇聯研製的台風級潛艇,非常寬大,擁有足夠的廳內空間和巨大的排水量。


    這艘新潛艇的艇內空間可以裝載一艘小型半潛式無人攻擊艇和兩艘類似的半潛式載人運輸艇。內部的載員艙可以保證一個全副武裝的就加強偵察排的全部裝備還有空餘,如果減少一艘半潛艇的話,它甚至可以搭載兩架毒蜂武裝攻擊機。


    看著科研部的科學家們口水橫飛的解說,莫白隻是一臉震驚的看著眼前的圖紙,然後說到:


    “你們直接說,想要建造一艘潛水航母不就行了?”


    聽到莫白的話,李博士卻是兩眼發光:


    “對,沒錯,我們應該再大膽一些,要什麽自行車,什麽深潛能力,隻要能潛下一百五十米就可以了,長度加到一百二十米,寬度到三十米以上,這樣排水量就能有兩萬噸,我們可以在裏麵塞下一整座機庫。潛水式兩棲登陸艦,太棒了。”


    不得不說,李博士的腦洞的確是夠大,而且這種設計方案的難度並不大,二戰中日本就建造了潛水航空母艦這種超時代的艦艇,在大幅度減少了關於潛深和速度這樣硬性數值之後,換來的是潛艇內巨大的空間和寬大的甲板。新一代的潛水母艦終於在慢慢完善。


    這一切的設計方案,其實都限製於聯盟的三級船塢的尺寸限度,一百四十米的船塢,生產120米的超級潛艇,如果沒有伸縮跑道的話,也就隻能裝備直升機,或者昆式飛機了。


    果然,科研部關於在昆式運輸機基礎上縮小尺寸設計昆式多用途戰鬥機的方案被提交了上來。


    這個方案就簡單多了,設計一塊小型化的昆式運輸機,裝備輕型武裝並且可以運送一個作戰班執行潛入作戰任務。


    其實這倒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等於是小型化的半隱形昆式旋翼機可以擔任更多的戰術任務,非常適合成為艦載機或者加裝其他模塊使得本身多用途化。


    莫白批準了這項計劃,估計同樣能在兩個月內製造出第一架樣機。


    同時被批準下來的,還有潛水母艦的主構架建造方案,天津港的船塢終於開始動工了。和原本動輒一年兩年的潛艇建造期不同,這艘前所未有的巨艦隻需要一個月就可以完成主構架和80%艇殼的建造工作,新的量產型強化鋼強度比原本的鈦合金還要高,重量還輕一成,關鍵是成本並不高,數量還管夠。使用新的強化鋼的話,這艘潛水母艦的最大潛深可以達到兩百米。


    原本的艦用清水核反應堆被係統的移動式自動核反應堆取代,輸出功率更大,更穩定。而且體積更小。最後是已經在075京都號上應用過的智能化艦船管理係統,可以統一管理這艘巨大的潛水母艦,把用於駕駛潛水母艦的海軍人數壓到了五十人,如果算上飛行員和後勤人員,也不過七十人,最後加上可以運輸超過五十名戰鬥人員的載員艙住宿空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末日避難所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麵包在漫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麵包在漫步並收藏我的末日避難所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