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部左侍郎李淵已經在府衙外等候。
農部的府衙坐落在洛陽新城的最外圍,因為府衙的後方就有好大一片試驗田,放在城中的話屬實是浪費土地。
自從農部設立以來,實際上一直沒有一個合格的尚書能夠擔任此職。農部畢竟是從戶部中分出去的,所以一開始隻是讓戶部尚書陳叔慎掛個名兼任,甚至李藎忱還專門把戶部侍郎於德調了過來臨時擔任農部左侍郎,作為農部實際上的主持者。
而在李藎忱設想中應該承擔起來農部重擔的李淵,到底隻是初出茅廬,沒有經驗,因此李藎忱隻是讓他擔任農部主簿,是農部真正跑腿和幹活的。
隨著農部一點點步入正軌,再加上戶部一直缺人,所以於德調回戶部繼續擔任戶部侍郎,而李淵因農耕順利之功進位農部左侍郎,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心裏都清楚,隻要農部再有點兒成績,那麽李淵進位農部尚書也是必然的,誰都擋不住。
作為當年金陵書院第一屆學生中成績最優秀的一個,又是李藎忱親自關照的天子門生,李淵本來就有根正苗紅的背景。
之所以沒有直接委以重任,而是一步一步往上走,在大家看來也應該是陛下為了防止年輕人過於驕傲而迷失了本心——真正的原因,就算是李藎忱說出來大家也不可能相信的。
李淵應該也是這麽認為的,所以不管在哪個位置上,他都鬥誌昂揚。未來可期,還有什麽能夠攔得住自己努力上進?
這個年紀坐在侍郎的位置上,放眼滿朝文武,也就隻有得天獨厚的陳叔慎了,那是皇上的小舅子,也是內府和外廷聯絡的關鍵人物,別說是一部尚書了,就算是都官尚書,他也做得了。
沒法比。
因此對於陛下的垂青,李淵有的,隻是濃濃的感激。
見到李藎忱前來,李淵當即大步向前,鄭重的躬身九十度行禮:“弟子拜見陛下。”
行弟子拜見恩師之禮,自然是因為金陵書院的第一屆學生都算作天子門生,如此,李淵便是李藎忱的記名弟子,所以自稱“弟子”絕對不是失禮,而是表示自己和李藎忱之間親密的關係。
就跟李藎忱在朝堂上往往直呼蕭世廉和裴子烈之表字一樣,關係、出身,也是維係君臣關係的一種手段。
這就是元從派係的第二代啊。
李藎忱心中忍不住感慨。
朝中南北派係分明,文武又相互對立,現在內府和外廷表麵上合作的很快樂,但是背地裏要是能夠下絆子,一個兩個絕對都不會心慈手軟。
想要從中維持和平,可不是那麽簡單的。
光憑李藎忱一人顯然還遠遠不夠,維持元從派係的力量便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式。元從派係實際上人數並不多,以蕭世廉和裴子烈為核心把持軍隊,而像是蕭摩訶這樣還在外征戰的老一輩,以及蕭世略等兄弟子侄輩,其實都是元從派係。
他們的生死榮辱都已經和大漢捆綁在一起。
當然了,還有楊素這個表麵上的關中世家代言人,因為弘農楊氏和皇室之間已經得到雙方默認的血脈關係,所以真正有什麽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楊素以及弘農楊氏肯定是要站在皇室這一邊的。
就跟曹魏時期的夏侯氏和曹氏一樣。
正是因此,李藎忱才把楊素放在太尉這個位置上,出身文官卻管理武事,實際上也是借助楊素八麵玲瓏之性格,調和各方矛盾,並且還能保證在矛盾難以調和的時候,這個關鍵位置依舊為皇室所掌控。
不過隻是憑借這些人,顯然是很難支撐起來元從派係下一代的。
南北官員隻會源源不斷的產生,而元從派係都是因為有從龍征戰之功而能夠躋身朝堂甚至掌握大權。等到他們的下一代,可不見得就有這樣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會被排擠出去,等到再下一代,十有八九就隻剩下祖輩傳下來的爵位了。
大漢之爵,並非世襲罔替,而是代代降級,因此不好好努力,連爵位可能都沒了。
李藎忱不能依靠硬是提拔這些勳貴的無能之後輩來維持元從派係的規模,所以他隻能選擇在書院上下手。
把一部分學生變成天子門生,這就是最簡單的辦法。
天子門生,會變成這些還沒有步入社會、本身沒有什麽官銜和名號的學生最深厚的背景,大家都會把他們當做天子門生、當做陛下的人來對待,自然不可能虧待。而他們也會從中收到好處,從而更加願意坐實自己這天子門生之名。
如此一來,他們的效忠對象,自然而然的就不是朝中某一個團體,而是皇室。
不管從什麽角度上來講,他們都已經和元從係臣子沒有區別。
不過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成為天子門生的。
各個頂級書院的第一屆學生,作為大漢新的教育體製成功建立起來的象征,自然都是天子門生,他們都是受到過李藎忱親自接見,甚至聆聽過陛下教誨的。
尤其是李淵等人,那是真的曾經追隨陛下平定江南世家叛亂的。
有從龍之功。
在此之後,每個書院之中都隻有學習最優秀或者在某些方麵最為突出的,才能獲得如此殊榮,而且每個人也都需要經過李藎忱的親自考核。
畢竟李藎忱需要的,是精兵強將,是能夠服眾並且可以維持秩序的人。元從係起的就是朝中定海神針的作用,人多了不見得就有用。
李淵,顯然就是李藎忱選定的元從係重要接班人之一。
這家夥雖然不是個老實人,但是李藎忱不能白白丟下如此人才不管不問,更何況曆史上李淵應該還是屬於比較穩重的那種。
隋朝都已經亂七八糟了,結果他作為一方重臣,造個反還得屬下設套、半推半就。
因此李藎忱相信,隻要大漢國祚穩定,那麽李淵永遠都隻會甘心為大漢效勞。
尤其是現在站在李藎忱麵前的李淵,雖然身著官府,但是人甚是瘦削精幹,皮膚曬得黝黑,風吹日曬的,臉上都有了些褶皺。
這活脫脫一個勤勞樸實的老農啊。
經曆不同,心境不同,人生的選擇,自然也就不同。
農部的府衙坐落在洛陽新城的最外圍,因為府衙的後方就有好大一片試驗田,放在城中的話屬實是浪費土地。
自從農部設立以來,實際上一直沒有一個合格的尚書能夠擔任此職。農部畢竟是從戶部中分出去的,所以一開始隻是讓戶部尚書陳叔慎掛個名兼任,甚至李藎忱還專門把戶部侍郎於德調了過來臨時擔任農部左侍郎,作為農部實際上的主持者。
而在李藎忱設想中應該承擔起來農部重擔的李淵,到底隻是初出茅廬,沒有經驗,因此李藎忱隻是讓他擔任農部主簿,是農部真正跑腿和幹活的。
隨著農部一點點步入正軌,再加上戶部一直缺人,所以於德調回戶部繼續擔任戶部侍郎,而李淵因農耕順利之功進位農部左侍郎,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心裏都清楚,隻要農部再有點兒成績,那麽李淵進位農部尚書也是必然的,誰都擋不住。
作為當年金陵書院第一屆學生中成績最優秀的一個,又是李藎忱親自關照的天子門生,李淵本來就有根正苗紅的背景。
之所以沒有直接委以重任,而是一步一步往上走,在大家看來也應該是陛下為了防止年輕人過於驕傲而迷失了本心——真正的原因,就算是李藎忱說出來大家也不可能相信的。
李淵應該也是這麽認為的,所以不管在哪個位置上,他都鬥誌昂揚。未來可期,還有什麽能夠攔得住自己努力上進?
這個年紀坐在侍郎的位置上,放眼滿朝文武,也就隻有得天獨厚的陳叔慎了,那是皇上的小舅子,也是內府和外廷聯絡的關鍵人物,別說是一部尚書了,就算是都官尚書,他也做得了。
沒法比。
因此對於陛下的垂青,李淵有的,隻是濃濃的感激。
見到李藎忱前來,李淵當即大步向前,鄭重的躬身九十度行禮:“弟子拜見陛下。”
行弟子拜見恩師之禮,自然是因為金陵書院的第一屆學生都算作天子門生,如此,李淵便是李藎忱的記名弟子,所以自稱“弟子”絕對不是失禮,而是表示自己和李藎忱之間親密的關係。
就跟李藎忱在朝堂上往往直呼蕭世廉和裴子烈之表字一樣,關係、出身,也是維係君臣關係的一種手段。
這就是元從派係的第二代啊。
李藎忱心中忍不住感慨。
朝中南北派係分明,文武又相互對立,現在內府和外廷表麵上合作的很快樂,但是背地裏要是能夠下絆子,一個兩個絕對都不會心慈手軟。
想要從中維持和平,可不是那麽簡單的。
光憑李藎忱一人顯然還遠遠不夠,維持元從派係的力量便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式。元從派係實際上人數並不多,以蕭世廉和裴子烈為核心把持軍隊,而像是蕭摩訶這樣還在外征戰的老一輩,以及蕭世略等兄弟子侄輩,其實都是元從派係。
他們的生死榮辱都已經和大漢捆綁在一起。
當然了,還有楊素這個表麵上的關中世家代言人,因為弘農楊氏和皇室之間已經得到雙方默認的血脈關係,所以真正有什麽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楊素以及弘農楊氏肯定是要站在皇室這一邊的。
就跟曹魏時期的夏侯氏和曹氏一樣。
正是因此,李藎忱才把楊素放在太尉這個位置上,出身文官卻管理武事,實際上也是借助楊素八麵玲瓏之性格,調和各方矛盾,並且還能保證在矛盾難以調和的時候,這個關鍵位置依舊為皇室所掌控。
不過隻是憑借這些人,顯然是很難支撐起來元從派係下一代的。
南北官員隻會源源不斷的產生,而元從派係都是因為有從龍征戰之功而能夠躋身朝堂甚至掌握大權。等到他們的下一代,可不見得就有這樣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會被排擠出去,等到再下一代,十有八九就隻剩下祖輩傳下來的爵位了。
大漢之爵,並非世襲罔替,而是代代降級,因此不好好努力,連爵位可能都沒了。
李藎忱不能依靠硬是提拔這些勳貴的無能之後輩來維持元從派係的規模,所以他隻能選擇在書院上下手。
把一部分學生變成天子門生,這就是最簡單的辦法。
天子門生,會變成這些還沒有步入社會、本身沒有什麽官銜和名號的學生最深厚的背景,大家都會把他們當做天子門生、當做陛下的人來對待,自然不可能虧待。而他們也會從中收到好處,從而更加願意坐實自己這天子門生之名。
如此一來,他們的效忠對象,自然而然的就不是朝中某一個團體,而是皇室。
不管從什麽角度上來講,他們都已經和元從係臣子沒有區別。
不過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成為天子門生的。
各個頂級書院的第一屆學生,作為大漢新的教育體製成功建立起來的象征,自然都是天子門生,他們都是受到過李藎忱親自接見,甚至聆聽過陛下教誨的。
尤其是李淵等人,那是真的曾經追隨陛下平定江南世家叛亂的。
有從龍之功。
在此之後,每個書院之中都隻有學習最優秀或者在某些方麵最為突出的,才能獲得如此殊榮,而且每個人也都需要經過李藎忱的親自考核。
畢竟李藎忱需要的,是精兵強將,是能夠服眾並且可以維持秩序的人。元從係起的就是朝中定海神針的作用,人多了不見得就有用。
李淵,顯然就是李藎忱選定的元從係重要接班人之一。
這家夥雖然不是個老實人,但是李藎忱不能白白丟下如此人才不管不問,更何況曆史上李淵應該還是屬於比較穩重的那種。
隋朝都已經亂七八糟了,結果他作為一方重臣,造個反還得屬下設套、半推半就。
因此李藎忱相信,隻要大漢國祚穩定,那麽李淵永遠都隻會甘心為大漢效勞。
尤其是現在站在李藎忱麵前的李淵,雖然身著官府,但是人甚是瘦削精幹,皮膚曬得黝黑,風吹日曬的,臉上都有了些褶皺。
這活脫脫一個勤勞樸實的老農啊。
經曆不同,心境不同,人生的選擇,自然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