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有各自的主見,這就意味著將領和將領之間往往很難形成配合,或許隻有父子兄弟之間才知道對方如此排兵布陣到底在想什麽。
這就導致戰鬥之前大家都得商量好,我把陣型這樣一擺,是為了讓你怎樣怎樣配合,你要是跑錯了方向,那就搞出事情了。
這自然極大的限製了將領的臨陣變通能力,而或者就需要考察大家的默契程度了。
假如一邊不按照商量的變陣,另外一邊也得手忙腳亂的跟著變陣,這既是看默契,也是看臉啊。
若是換在原來也的確,亂世之中將門出征往往都是帶著自家的部曲,上陣也是父子齊上,老(*)子和兒子當然學的是一套兵法,再加上麾下的兵馬也都是自家訓練的兵馬,這沒有什麽問題。甚至不需要老(*)子下令,兒子就知道自家老爹想幹什麽。
商量?這麽簡單的事兒子還需要和老爹商量?打完仗之後少不得要家法伺候了。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漢軍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整編,早就已經不是某一家某一戶的軍隊,而是大漢的軍隊、是隻忠誠於陛下的軍隊,所以各軍將領之間,在一場戰鬥爆發之前很有可能根本並不熟悉,甚至都沒有見過麵,比如這一次韋圓成和薛汪,在此之前一個駐守西北、一個一直在北伐戰場作戰,別說是見麵了,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尤其是在缺少一名主帥居中指揮的情況下,在戰場上貿然變陣或者沒有商量就直接布陣,往往有可能直接導致露出破綻、被敵人抓住後趁虛而入。
而軍事學院存在的意義自然就是指導將領們熟悉一些最基本的布陣以及變陣的方法,這樣大家使用相同的方法以應對比較常見的敵情,自然也就能夠相互配合。
畢竟能夠讓你抓住破綻並且一戰功成的可能性往往還是比較小的,在華夏五千年曆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可是最終可稱為名將的又有多少?可稱為經典戰役的又有多少?
在大多數情況下,戰爭還是你來我往、你攻我守,傷敵一千則自損八百。
因此通過吸取前人經驗總結出的標準化的排兵布陣方式,自然要比根據自己的喜好操作一通來得好。
再者,隨著火器等新式武器逐漸列裝軍中,如何指揮裝備有新式武器的漢軍將士作戰,而不是單純的亂打一通,憑借武器的強大碾壓過去——當己方人數不夠多或者新式武器的列裝不多的時候,你想象之中的碾壓很可能反過來被敵人更加占據優勢的兵力粉碎。而且主動送上門去,跑可能都沒得跑。
更何況在火槍和火炮等等還沒有列裝的情況下,將領們尚且可以說自己早就已經有屢戰屢勝的經曆在身,排兵布陣怎麽操作,還用得著學院來教?尤其是學院裏往往還有很多曾經的手下敗將,難道反過來教書不覺得自己害臊?
可是現在有了這些新式武器,誰都說不出個反對來了。
給你一百名火槍手,如何發揮出來最大的威力,如何應對敵人數倍於己的進攻?
好多之前連火槍都沒有摸過的將領,自然是瞠目結舌,最後隻能乖乖上課。
今日韋圓成和薛汪之間的默契,也並不是來源於兩個人都是究竟戰陣的沙場宿將,知道對方是怎麽打算的,而是之前接受培訓的時候,就被教授過這種情況,此時自然而然的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在組建軍事學院的時候,李藎忱也曾經考慮到這樣是不是會導致漢軍作戰過於僵硬的問題,也有不少將領提出過如此擔憂。再加上李藎忱作為後來人很清楚,曆史上真的有那麽一位曾經坐著驢車逃跑的皇帝,最喜歡的就是畫好了陣圖讓將領拿著去打仗,以不變應萬變,最後都是以戰敗告終。
李藎忱無從判定畫陣圖這種事到底是不是導致軍隊屢戰屢敗的主要原因,但是隻要有這種可能,自己就不能再明知故犯了。
不過後來負責軍事學院教學的吳明徹、韋孝寬等人指出,軍事學院所教授的排兵布陣之法,並不是讓學生之後拿著固定不變的陣圖去打仗,而是讓學生知道應對不同的戰況而應該如何排兵布陣,在具體細節上當然都可以根據實際的地形地勢和敵人的陣型做出調整,但是又不至於直接亂布陣,導致友軍無所適從。
而且再想想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眾多兵法圖冊,實際上上麵也都明確記載了很多排兵布陣的方法,古代聖賢們難道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麽?實際上可想而知,他們所畫的這些陣圖之類的,也都隻是作為一個參考罷了,以不變應萬變,則總有一天會讓敵人想到應對之法,先賢們也不可能每天抱著一樣的陣勢就可以橫掃千軍。
後人當學其骨,知道先賢為什麽要這樣排兵布陣,有哪些優缺點,然後再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及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整,保留其精髓而因局勢變化,這便足以發揮出來整個陣勢的最佳作用。
此時薛汪和韋圓成轉眼之間共同構成的這個陣勢便是如此。這個陣勢顯然來源於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賴以成名的卻月陣,隻是河流變成了山壁。劉裕麾下本身缺少騎兵,而漢軍既然有騎兵,自然就不能縮在陣中又占據地方,而應在外圍遊弋,一來掩護沒有了河流而暴露出來的側翼,二來也可以伺機出擊。
“韋將軍!”薛汪翻身下馬,上前拱手見禮。
韋圓成已經迎了上來,笑著說道:“薛將軍廝殺凶猛,餘佩服矣!”
雖然心裏已經把薛汪罵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是韋圓成也知道,薛汪能夠在和敵人屢次激戰之後尚且全身而退,是有本事的。之前斥候已經傳回了消息,正是因為薛汪麾下的騎兵在幾處渡口往返衝殺、幾乎耗盡了箭矢和彈藥,方才為漢軍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不然的話韋圓成是絕對不可能挺進到現在這個位置並且還能占據地勢排兵布陣的。
而且薛汪本人還能夠帶著這麽多兵馬全身而退,本身也說明他的能力很不錯了。
這就導致戰鬥之前大家都得商量好,我把陣型這樣一擺,是為了讓你怎樣怎樣配合,你要是跑錯了方向,那就搞出事情了。
這自然極大的限製了將領的臨陣變通能力,而或者就需要考察大家的默契程度了。
假如一邊不按照商量的變陣,另外一邊也得手忙腳亂的跟著變陣,這既是看默契,也是看臉啊。
若是換在原來也的確,亂世之中將門出征往往都是帶著自家的部曲,上陣也是父子齊上,老(*)子和兒子當然學的是一套兵法,再加上麾下的兵馬也都是自家訓練的兵馬,這沒有什麽問題。甚至不需要老(*)子下令,兒子就知道自家老爹想幹什麽。
商量?這麽簡單的事兒子還需要和老爹商量?打完仗之後少不得要家法伺候了。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漢軍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整編,早就已經不是某一家某一戶的軍隊,而是大漢的軍隊、是隻忠誠於陛下的軍隊,所以各軍將領之間,在一場戰鬥爆發之前很有可能根本並不熟悉,甚至都沒有見過麵,比如這一次韋圓成和薛汪,在此之前一個駐守西北、一個一直在北伐戰場作戰,別說是見麵了,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尤其是在缺少一名主帥居中指揮的情況下,在戰場上貿然變陣或者沒有商量就直接布陣,往往有可能直接導致露出破綻、被敵人抓住後趁虛而入。
而軍事學院存在的意義自然就是指導將領們熟悉一些最基本的布陣以及變陣的方法,這樣大家使用相同的方法以應對比較常見的敵情,自然也就能夠相互配合。
畢竟能夠讓你抓住破綻並且一戰功成的可能性往往還是比較小的,在華夏五千年曆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可是最終可稱為名將的又有多少?可稱為經典戰役的又有多少?
在大多數情況下,戰爭還是你來我往、你攻我守,傷敵一千則自損八百。
因此通過吸取前人經驗總結出的標準化的排兵布陣方式,自然要比根據自己的喜好操作一通來得好。
再者,隨著火器等新式武器逐漸列裝軍中,如何指揮裝備有新式武器的漢軍將士作戰,而不是單純的亂打一通,憑借武器的強大碾壓過去——當己方人數不夠多或者新式武器的列裝不多的時候,你想象之中的碾壓很可能反過來被敵人更加占據優勢的兵力粉碎。而且主動送上門去,跑可能都沒得跑。
更何況在火槍和火炮等等還沒有列裝的情況下,將領們尚且可以說自己早就已經有屢戰屢勝的經曆在身,排兵布陣怎麽操作,還用得著學院來教?尤其是學院裏往往還有很多曾經的手下敗將,難道反過來教書不覺得自己害臊?
可是現在有了這些新式武器,誰都說不出個反對來了。
給你一百名火槍手,如何發揮出來最大的威力,如何應對敵人數倍於己的進攻?
好多之前連火槍都沒有摸過的將領,自然是瞠目結舌,最後隻能乖乖上課。
今日韋圓成和薛汪之間的默契,也並不是來源於兩個人都是究竟戰陣的沙場宿將,知道對方是怎麽打算的,而是之前接受培訓的時候,就被教授過這種情況,此時自然而然的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在組建軍事學院的時候,李藎忱也曾經考慮到這樣是不是會導致漢軍作戰過於僵硬的問題,也有不少將領提出過如此擔憂。再加上李藎忱作為後來人很清楚,曆史上真的有那麽一位曾經坐著驢車逃跑的皇帝,最喜歡的就是畫好了陣圖讓將領拿著去打仗,以不變應萬變,最後都是以戰敗告終。
李藎忱無從判定畫陣圖這種事到底是不是導致軍隊屢戰屢敗的主要原因,但是隻要有這種可能,自己就不能再明知故犯了。
不過後來負責軍事學院教學的吳明徹、韋孝寬等人指出,軍事學院所教授的排兵布陣之法,並不是讓學生之後拿著固定不變的陣圖去打仗,而是讓學生知道應對不同的戰況而應該如何排兵布陣,在具體細節上當然都可以根據實際的地形地勢和敵人的陣型做出調整,但是又不至於直接亂布陣,導致友軍無所適從。
而且再想想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眾多兵法圖冊,實際上上麵也都明確記載了很多排兵布陣的方法,古代聖賢們難道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麽?實際上可想而知,他們所畫的這些陣圖之類的,也都隻是作為一個參考罷了,以不變應萬變,則總有一天會讓敵人想到應對之法,先賢們也不可能每天抱著一樣的陣勢就可以橫掃千軍。
後人當學其骨,知道先賢為什麽要這樣排兵布陣,有哪些優缺點,然後再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及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整,保留其精髓而因局勢變化,這便足以發揮出來整個陣勢的最佳作用。
此時薛汪和韋圓成轉眼之間共同構成的這個陣勢便是如此。這個陣勢顯然來源於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賴以成名的卻月陣,隻是河流變成了山壁。劉裕麾下本身缺少騎兵,而漢軍既然有騎兵,自然就不能縮在陣中又占據地方,而應在外圍遊弋,一來掩護沒有了河流而暴露出來的側翼,二來也可以伺機出擊。
“韋將軍!”薛汪翻身下馬,上前拱手見禮。
韋圓成已經迎了上來,笑著說道:“薛將軍廝殺凶猛,餘佩服矣!”
雖然心裏已經把薛汪罵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是韋圓成也知道,薛汪能夠在和敵人屢次激戰之後尚且全身而退,是有本事的。之前斥候已經傳回了消息,正是因為薛汪麾下的騎兵在幾處渡口往返衝殺、幾乎耗盡了箭矢和彈藥,方才為漢軍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不然的話韋圓成是絕對不可能挺進到現在這個位置並且還能占據地勢排兵布陣的。
而且薛汪本人還能夠帶著這麽多兵馬全身而退,本身也說明他的能力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