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兩淮的發展,大漢就算是在其餘各方麵放緩腳步也不是不可以。
不然,若是不能快速振興兩淮,大漢南方先進的文化和思想沒有辦法傳達到北方,或者南方的商品不能快速向北占領北方市場,那麽大漢就隻能通過關中和襄陽對北方施加影響力。
襄陽到南陽這一帶直通洛陽倒還好,再加上荊州久為漢土,發展的不錯。而關中那邊也不過是剛剛有了振興的苗頭,自顧不暇,哪裏還有心思去管中原的富裕與否?
隻靠一個荊州,就等於南北之間有一個瓶頸,當然是不安全的。
鮑興繼續說道:“最後,兩淮巡撫並工部還提出是時候修建運河,從淮水直接抵達洛陽,在兩淮那邊,有穎水和汝水可以利用,而在中原還有鴻溝舊河道,所以真正需要開挖的河段並不算多。一旦運河疏浚修通,從嶺南、江南而來的糧食和貨物就可以經由運河北上,不必再從許昌進行轉運,可以直接抵達洛陽城,甚至進入大河,依托大河的支流支援北方戰事。”
李藎忱的手輕輕抖動一下,即使是見識過太多的風雲,此時他也難以按捺內心的激動。
大運河,終於要來了。
李藎忱雖然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有了開挖大運河的設想,但是他遲遲沒有在正式場合提出過這個設想,歸根結底還是李藎忱自己有所顧慮。開挖運河,牽扯眾多,尤其是會占用大量的勞動力並且需要支出高額的錢財,隋煬帝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李藎忱又何嚐不怕自己會成為又一個隋煬帝呢?
有的時候李藎忱自己也不得不自嘲,自己總覺得華夏曆史上很多明君也都缺少在社會製度上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勇氣,而事實上人坐在九五這個位置上,當真是如履薄冰,誰又願意去冒甚至有可能直接丟掉皇位的風險呢?
李藎忱作為一個後來人,有著足夠的曆史經驗,尚且不是什麽事都敢放手去做,更何況根本就沒有曆史經驗的古人。
尤其是大運河牽扯太多,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一下子讓大漢的經濟多年一蹶不振。畢竟這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
但是如果這件事由民間、由群臣一起提出,那李藎忱的處境可能還會好一些,文武和百姓一致認為大漢需要這麽一條運河來滿足經濟發展以及南北交流的時候,大運河就不再是李藎忱驕奢淫逸的象征,而會變成一項為了滿足生民需求的大工程。
同樣名載史冊的鄭國渠,為什麽沒有引來秦國百姓的憤怒,反而在經過幾度磨難之後成為大秦一統六國的底氣所在呢,就是因為秦國的百姓已經認識到了這條鄭國渠對於他們來說意義在哪裏,能夠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好處,所以即使是他們這一代人需要付出更多,他們也無怨無悔,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都江堰。
因此在民智沒有完全覺醒之前,李藎忱不敢貿然有所行動。
而民智覺醒以及經濟也發展到需要這麽一條運河的時候,就算是李藎忱或者李藎忱的繼任者沒有想要挖運河的心思,也必須要采取行動了。
李藎忱看著與圖,幻想著和曆史上一樣的那條運河出現在眼前的情景。那將會是大漢的血脈,將會是李藎忱真正把南北天下掌握在手中的底氣所在!
輕輕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李藎忱叮囑道:“此事還需要從長計議,切不可斷下決定。”
鮑興點了點頭,又補充一句:“另外兩淮巡撫也提到了海運,臣以為大運河的修建耗費頗多,現在大漢仍然未有一統,的確有些困難,而海運的確可以對現在南北之間貨物來往的需求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短期耗費又在運河之下。”
李藎忱看著輿圖上右側一片白茫茫,那就是大海。
這個時代對於海洋的了解並不多,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航海技術遠沒有那麽發達,所以即使是亂世,戰火熊熊,人們也沒有辦法東渡去探索更加遼闊的世界。
大漢已經開始開發南洋,諸如朱崖、夷洲等靠近海岸的大島嶼都已經被發現,而南洋的不少島嶼也陸續出現在大漢的版圖上——反正漢軍戰船和大漢商船所到一處,就是把大漢的旗幟插上去,然後和當地的土著進行“友好”的交涉,他們願意成為大漢的屬民,那麽大家以後就是一家人了,他們要是不識相的話,那就是火槍開路,擋道的殺掉,不擋道的抓走,南方新開辟的那麽多田地都還等著青壯年勞動力去開墾呢。
李藎忱並不知道這些家夥是怎麽和語言根本不通的當地土著交談的,他也沒有興趣知道。對於南洋各個島嶼上的土著,李藎忱本來就沒有什麽好感,同樣也不介意他們把這些土著全部抓走。
每個民族的崛起都注定是站立在其餘民族的血淚上的,尤其是在現在,大漢需要更多的財富、需要更多的人去完成變革,因此李藎忱對敵人心慈手軟,就是對自己心狠手辣。
不過這隻是南洋,從南洋沿著海岸線向北,後世所謂的東海區域,現在大漢所了解的並不多,一來海軍的重點一直在南方,二來李藎忱也清楚,從海岸線向東,得一直到扶桑才能又看到陸地,雖然一路上還有諸如琉球列島的存在,但是對大漢來說,南洋有更多的礦產和財富需要去“尋找”,所以把注意力轉移到東邊去顯然得不償失。
更何況扶桑,李藎忱不找他們,他們也會自己來的。
曆史上日本在漢代也開始出現國家體製,比如在很多三國小說裏麵都提及到的邪馬台女王卑彌呼,就曾經派遣使者前來朝拜曹魏君主魏明帝曹叡。但是那隻是派遣使者,日本真正開始大規模和華夏進行交流,要到隋唐,遣隨使和遣唐使的出現,讓日本廣泛地學習隋唐發達的文化和技術,雙方之間的交流達到了曆史上的頂峰。
李藎忱相信,當自己一統南北的消息傳過去之後,日本肯定要開始派遣使者前來,就和曆史上隋唐時期如出一轍。
不然,若是不能快速振興兩淮,大漢南方先進的文化和思想沒有辦法傳達到北方,或者南方的商品不能快速向北占領北方市場,那麽大漢就隻能通過關中和襄陽對北方施加影響力。
襄陽到南陽這一帶直通洛陽倒還好,再加上荊州久為漢土,發展的不錯。而關中那邊也不過是剛剛有了振興的苗頭,自顧不暇,哪裏還有心思去管中原的富裕與否?
隻靠一個荊州,就等於南北之間有一個瓶頸,當然是不安全的。
鮑興繼續說道:“最後,兩淮巡撫並工部還提出是時候修建運河,從淮水直接抵達洛陽,在兩淮那邊,有穎水和汝水可以利用,而在中原還有鴻溝舊河道,所以真正需要開挖的河段並不算多。一旦運河疏浚修通,從嶺南、江南而來的糧食和貨物就可以經由運河北上,不必再從許昌進行轉運,可以直接抵達洛陽城,甚至進入大河,依托大河的支流支援北方戰事。”
李藎忱的手輕輕抖動一下,即使是見識過太多的風雲,此時他也難以按捺內心的激動。
大運河,終於要來了。
李藎忱雖然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有了開挖大運河的設想,但是他遲遲沒有在正式場合提出過這個設想,歸根結底還是李藎忱自己有所顧慮。開挖運河,牽扯眾多,尤其是會占用大量的勞動力並且需要支出高額的錢財,隋煬帝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李藎忱又何嚐不怕自己會成為又一個隋煬帝呢?
有的時候李藎忱自己也不得不自嘲,自己總覺得華夏曆史上很多明君也都缺少在社會製度上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勇氣,而事實上人坐在九五這個位置上,當真是如履薄冰,誰又願意去冒甚至有可能直接丟掉皇位的風險呢?
李藎忱作為一個後來人,有著足夠的曆史經驗,尚且不是什麽事都敢放手去做,更何況根本就沒有曆史經驗的古人。
尤其是大運河牽扯太多,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一下子讓大漢的經濟多年一蹶不振。畢竟這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
但是如果這件事由民間、由群臣一起提出,那李藎忱的處境可能還會好一些,文武和百姓一致認為大漢需要這麽一條運河來滿足經濟發展以及南北交流的時候,大運河就不再是李藎忱驕奢淫逸的象征,而會變成一項為了滿足生民需求的大工程。
同樣名載史冊的鄭國渠,為什麽沒有引來秦國百姓的憤怒,反而在經過幾度磨難之後成為大秦一統六國的底氣所在呢,就是因為秦國的百姓已經認識到了這條鄭國渠對於他們來說意義在哪裏,能夠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好處,所以即使是他們這一代人需要付出更多,他們也無怨無悔,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都江堰。
因此在民智沒有完全覺醒之前,李藎忱不敢貿然有所行動。
而民智覺醒以及經濟也發展到需要這麽一條運河的時候,就算是李藎忱或者李藎忱的繼任者沒有想要挖運河的心思,也必須要采取行動了。
李藎忱看著與圖,幻想著和曆史上一樣的那條運河出現在眼前的情景。那將會是大漢的血脈,將會是李藎忱真正把南北天下掌握在手中的底氣所在!
輕輕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李藎忱叮囑道:“此事還需要從長計議,切不可斷下決定。”
鮑興點了點頭,又補充一句:“另外兩淮巡撫也提到了海運,臣以為大運河的修建耗費頗多,現在大漢仍然未有一統,的確有些困難,而海運的確可以對現在南北之間貨物來往的需求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短期耗費又在運河之下。”
李藎忱看著輿圖上右側一片白茫茫,那就是大海。
這個時代對於海洋的了解並不多,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航海技術遠沒有那麽發達,所以即使是亂世,戰火熊熊,人們也沒有辦法東渡去探索更加遼闊的世界。
大漢已經開始開發南洋,諸如朱崖、夷洲等靠近海岸的大島嶼都已經被發現,而南洋的不少島嶼也陸續出現在大漢的版圖上——反正漢軍戰船和大漢商船所到一處,就是把大漢的旗幟插上去,然後和當地的土著進行“友好”的交涉,他們願意成為大漢的屬民,那麽大家以後就是一家人了,他們要是不識相的話,那就是火槍開路,擋道的殺掉,不擋道的抓走,南方新開辟的那麽多田地都還等著青壯年勞動力去開墾呢。
李藎忱並不知道這些家夥是怎麽和語言根本不通的當地土著交談的,他也沒有興趣知道。對於南洋各個島嶼上的土著,李藎忱本來就沒有什麽好感,同樣也不介意他們把這些土著全部抓走。
每個民族的崛起都注定是站立在其餘民族的血淚上的,尤其是在現在,大漢需要更多的財富、需要更多的人去完成變革,因此李藎忱對敵人心慈手軟,就是對自己心狠手辣。
不過這隻是南洋,從南洋沿著海岸線向北,後世所謂的東海區域,現在大漢所了解的並不多,一來海軍的重點一直在南方,二來李藎忱也清楚,從海岸線向東,得一直到扶桑才能又看到陸地,雖然一路上還有諸如琉球列島的存在,但是對大漢來說,南洋有更多的礦產和財富需要去“尋找”,所以把注意力轉移到東邊去顯然得不償失。
更何況扶桑,李藎忱不找他們,他們也會自己來的。
曆史上日本在漢代也開始出現國家體製,比如在很多三國小說裏麵都提及到的邪馬台女王卑彌呼,就曾經派遣使者前來朝拜曹魏君主魏明帝曹叡。但是那隻是派遣使者,日本真正開始大規模和華夏進行交流,要到隋唐,遣隨使和遣唐使的出現,讓日本廣泛地學習隋唐發達的文化和技術,雙方之間的交流達到了曆史上的頂峰。
李藎忱相信,當自己一統南北的消息傳過去之後,日本肯定要開始派遣使者前來,就和曆史上隋唐時期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