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號喊得響亮,新政推行的花裏胡哨,但是大家想看的依舊還是結果,因此耕田自然就沒有去工坊或者商鋪之中打零工來的合適了,賺點錢多換點東西,保不齊哪一天大漢就被鮮卑人給打回去了。
久在北魏以及鮮卑人的旗幟下,北方的華夏人對於南方來的漢人並沒有太多的信任,哪怕大家都有類似的相貌並且說著相同的語言。
對此李藎忱也能夠理解,畢竟真正的漢人以及華夏民族意識在曆史上要到盛唐時期才能形成,人們以能夠成為唐人而自居,後來隨著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朝開始從開放走向封閉,華夷之間的矛盾自然也就變得更加鋒銳,也間接促進了炎黃華夏從一個泛泛的地域說法開始轉變為一個民族的代稱。
所以對於這個時代的漢人來說,南方來的王朝和北方來的王朝並沒有什麽區別,他們需要的不是因為血脈相傳而衍生出來的歸屬感,而是安全感和能夠溫飽。
因此李藎忱給黃琦的任務就是盡快加大南北、東西之間的貿易,現在大漢在江南、關中等地都已經建立起來了完善的貿易網絡,以錢莊為支撐點,以集市為觸角,一點一點的向基層延伸,現在這樣的網絡也必須要盡快在北方鋪開,解決如今北方的大多數集市都是因為北伐時軍隊經過而自發形成的混亂局麵,將整個北方的貿易網絡納入大漢朝廷的掌控之中。
同時,也要通過貿易網絡讓大漢各地的商品快速進入到北方空白的市場之中。當然了,說是空白倒也有些不妥,畢竟大漢之前通過和北方的貿易就已經在想辦法讓南方的商品影響北方的市場,但是說到底這還是在北周的地盤上操作,所以就算是有所影響也隻是對一些大中型城鎮有影響,往基層鄉鎮去,就沒有人知道了,而在城市化很低的這個時代,基層無數的村落才是主體,而這些地方的市場大多數都是空白的。
通過這些商品,大漢可以快速的培養百姓對於大漢貿易網絡的依賴,一旦這種依賴形成,那麽百姓就像是附著在網上的一個個節點,或者說難聽一點就是一個個獵物,想要再脫身就沒有那麽容易了。為了維護這樣的網絡和這樣的秩序,在敵人來臨的時候,這些百姓肯定也會為了保護大漢而戰。
想象一下如果後世超市之中除了本地土特產之外什麽東西都沒有,老百姓不拚命才怪。
其實李藎忱腹誹,自己這麽做有點經濟殖民的感覺,不過反正是對自己人,又不是想要害他們。
“維持好物價,現在軍糧已經足夠支撐到元日,”李藎忱叮囑黃琦幾句,“所以潁水、汝水和渦水等淮水支流可以用來轉運南方的貨物,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既然有市場,就有物價。
物價波動太頻繁,自然不利於市場的穩定,也會讓百姓對此失去信心。
黃琦也不是白丁了,在關中主持貿易這麽長時間,雖然也有犯錯,但是經驗已經越來越豐富,這種低級錯誤李藎忱相信他應該不會再犯,但是他還是有必要再強調一下。
現在李藎忱對於北方的每一個政策都有可能影響到大漢能不能在北方站穩腳跟,所以他絲毫不敢鬆懈。
“臣遵旨!”黃琦急忙應道。
而李藎忱又看向禮部侍郎李德林,這也是一個來自於北方的老臣了,雖然身為禮部侍郎,但是實際上長安行轅的一切和禮部相關的事情都是他在負責的,江總和他之間與其說是上下級倒不如說是同僚搭檔。這一次李德林本來是應該入建康府述職的,結果半路上大漢開始北伐,他便和李藎忱匯合,負責禮部的事情。
這樣一來免得朝廷再抽調禮部官員,二來也能夠完成他述職的任務,一舉兩得。
“洛陽大捷必須要盡快公告天下,另外加強大漢新政的宣傳,無論是科舉製還是大漢律法更或者商貿,要讓北方的百姓盡快的明白這些概念。”李藎忱沉聲說道。
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報紙已經變成了朝廷宣傳政策的大好渠道,但是報紙雖然好,卻有一個缺點,就是總歸是要人能看得懂字才可以,在亂世之中文盲率那麽高,這本來就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報紙的傳播。
大漢南方多年來義學、書院等等的設立以及隱居名士的出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尤其是一些工坊和商鋪等等,本身就有讓工人夥計認字的需求,更是積極響應朝廷的號召,組織夜學之類的,但是在北方,自然沒有這個基礎條件,義學和書院等等雖然都已經有條不紊的開始建設,不過畢竟隻是剛剛起步,大多數的百姓在這戰火之中顛沛流離這麽多年,識字自然就無從談起。
掌控輿論,抓緊確立大漢的正統性並且宣揚大漢就是天下之主、是天命所歸,單單依靠傳統的報紙——沒錯,這家夥在南方發展了這麽多年,的確已經算得上比較傳統的方式了,尤其是對比於新興的戲劇、評書等等——恐怕還是遠遠不夠的。
“能不能掌控輿論,也是一場惡戰,朕需要禮部在兩天之內拿出來切實的方案,”李藎忱徑直說道,“可否?”
李德林早就已經有所腹稿,隻不過還需要和所屬吏員商量並且需要其餘部門的配合,因此兩天時間還是綽綽有餘的:“臣以為可也,請陛下放心!”
李藎忱微微頷首,江總雖然是禮部尚書,比侍郎大一層,但是李藎忱不得不說這個家夥除了忠心耿耿——要不是李藎忱保著他,想要他腦袋的可不少——所以是一條非常能叫喚的好狗之外,的確在能力上還是差了不少,畢竟這就是個阿諛奉承的小人,真的指望他能夠幹出來什麽大事未免有些癡人說夢。
這種事情,還是得靠李德林這種有實幹之才。
其實這也不是一個非常難解決的問題,戲劇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曆史上戲劇真正開始登上舞台要到隋唐之後並且在明清達到全盛,實際上已經類似於後世的電影。
久在北魏以及鮮卑人的旗幟下,北方的華夏人對於南方來的漢人並沒有太多的信任,哪怕大家都有類似的相貌並且說著相同的語言。
對此李藎忱也能夠理解,畢竟真正的漢人以及華夏民族意識在曆史上要到盛唐時期才能形成,人們以能夠成為唐人而自居,後來隨著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朝開始從開放走向封閉,華夷之間的矛盾自然也就變得更加鋒銳,也間接促進了炎黃華夏從一個泛泛的地域說法開始轉變為一個民族的代稱。
所以對於這個時代的漢人來說,南方來的王朝和北方來的王朝並沒有什麽區別,他們需要的不是因為血脈相傳而衍生出來的歸屬感,而是安全感和能夠溫飽。
因此李藎忱給黃琦的任務就是盡快加大南北、東西之間的貿易,現在大漢在江南、關中等地都已經建立起來了完善的貿易網絡,以錢莊為支撐點,以集市為觸角,一點一點的向基層延伸,現在這樣的網絡也必須要盡快在北方鋪開,解決如今北方的大多數集市都是因為北伐時軍隊經過而自發形成的混亂局麵,將整個北方的貿易網絡納入大漢朝廷的掌控之中。
同時,也要通過貿易網絡讓大漢各地的商品快速進入到北方空白的市場之中。當然了,說是空白倒也有些不妥,畢竟大漢之前通過和北方的貿易就已經在想辦法讓南方的商品影響北方的市場,但是說到底這還是在北周的地盤上操作,所以就算是有所影響也隻是對一些大中型城鎮有影響,往基層鄉鎮去,就沒有人知道了,而在城市化很低的這個時代,基層無數的村落才是主體,而這些地方的市場大多數都是空白的。
通過這些商品,大漢可以快速的培養百姓對於大漢貿易網絡的依賴,一旦這種依賴形成,那麽百姓就像是附著在網上的一個個節點,或者說難聽一點就是一個個獵物,想要再脫身就沒有那麽容易了。為了維護這樣的網絡和這樣的秩序,在敵人來臨的時候,這些百姓肯定也會為了保護大漢而戰。
想象一下如果後世超市之中除了本地土特產之外什麽東西都沒有,老百姓不拚命才怪。
其實李藎忱腹誹,自己這麽做有點經濟殖民的感覺,不過反正是對自己人,又不是想要害他們。
“維持好物價,現在軍糧已經足夠支撐到元日,”李藎忱叮囑黃琦幾句,“所以潁水、汝水和渦水等淮水支流可以用來轉運南方的貨物,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既然有市場,就有物價。
物價波動太頻繁,自然不利於市場的穩定,也會讓百姓對此失去信心。
黃琦也不是白丁了,在關中主持貿易這麽長時間,雖然也有犯錯,但是經驗已經越來越豐富,這種低級錯誤李藎忱相信他應該不會再犯,但是他還是有必要再強調一下。
現在李藎忱對於北方的每一個政策都有可能影響到大漢能不能在北方站穩腳跟,所以他絲毫不敢鬆懈。
“臣遵旨!”黃琦急忙應道。
而李藎忱又看向禮部侍郎李德林,這也是一個來自於北方的老臣了,雖然身為禮部侍郎,但是實際上長安行轅的一切和禮部相關的事情都是他在負責的,江總和他之間與其說是上下級倒不如說是同僚搭檔。這一次李德林本來是應該入建康府述職的,結果半路上大漢開始北伐,他便和李藎忱匯合,負責禮部的事情。
這樣一來免得朝廷再抽調禮部官員,二來也能夠完成他述職的任務,一舉兩得。
“洛陽大捷必須要盡快公告天下,另外加強大漢新政的宣傳,無論是科舉製還是大漢律法更或者商貿,要讓北方的百姓盡快的明白這些概念。”李藎忱沉聲說道。
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報紙已經變成了朝廷宣傳政策的大好渠道,但是報紙雖然好,卻有一個缺點,就是總歸是要人能看得懂字才可以,在亂世之中文盲率那麽高,這本來就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報紙的傳播。
大漢南方多年來義學、書院等等的設立以及隱居名士的出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尤其是一些工坊和商鋪等等,本身就有讓工人夥計認字的需求,更是積極響應朝廷的號召,組織夜學之類的,但是在北方,自然沒有這個基礎條件,義學和書院等等雖然都已經有條不紊的開始建設,不過畢竟隻是剛剛起步,大多數的百姓在這戰火之中顛沛流離這麽多年,識字自然就無從談起。
掌控輿論,抓緊確立大漢的正統性並且宣揚大漢就是天下之主、是天命所歸,單單依靠傳統的報紙——沒錯,這家夥在南方發展了這麽多年,的確已經算得上比較傳統的方式了,尤其是對比於新興的戲劇、評書等等——恐怕還是遠遠不夠的。
“能不能掌控輿論,也是一場惡戰,朕需要禮部在兩天之內拿出來切實的方案,”李藎忱徑直說道,“可否?”
李德林早就已經有所腹稿,隻不過還需要和所屬吏員商量並且需要其餘部門的配合,因此兩天時間還是綽綽有餘的:“臣以為可也,請陛下放心!”
李藎忱微微頷首,江總雖然是禮部尚書,比侍郎大一層,但是李藎忱不得不說這個家夥除了忠心耿耿——要不是李藎忱保著他,想要他腦袋的可不少——所以是一條非常能叫喚的好狗之外,的確在能力上還是差了不少,畢竟這就是個阿諛奉承的小人,真的指望他能夠幹出來什麽大事未免有些癡人說夢。
這種事情,還是得靠李德林這種有實幹之才。
其實這也不是一個非常難解決的問題,戲劇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曆史上戲劇真正開始登上舞台要到隋唐之後並且在明清達到全盛,實際上已經類似於後世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