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漢第一年舉行科舉,春闈之後便是在京城之中舉行的秋闈,而秋闈之後便是殿試,殿試舉行的時間是將要入冬的時候。


    相比於曆史上的科舉考試,大漢第一次舉行的科舉考試總體持續的時間更長一些,之所以這樣,主要還是因為第一次的緣故,很多細節上的問題禮部也不敢貿然做決定,得和皇帝陛下以及當朝的重臣們多加商議才可以。


    當然主要還是因為主持禮部的江總和孔範心裏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這種事他們可不敢獨斷乾綱。


    多商量商量,李藎忱當然是不反對的。


    科舉製是大漢未來的國策不說,也直接決定著大漢的人才選拔質量好壞,而李藎忱對於科舉製也不過就是記得一個輪廓罷了,裏麵的具體內容還需要官員們根據現在大漢的實際情況進行填充調整,曆史上隋朝實行科舉製,就有一種過於倉促的感覺,最後甚至成為了王朝內部矛盾爆發的導火索,白讓李淵撿了個便宜。


    所以今年的殿試並沒有在秋闈放榜之後就著手舉行,而是將時間放在了一個半月之後。在此期間,李藎忱自然也不是讓這些士子們在建康府內遊手好閑、無所事事的,他給他們一個月的時間,就是期望他們能夠在建康府內外多走走、多轉轉。


    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的建康府稱為整個大漢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沒有任何問題,基本上所有的新鮮事物、新鮮製度都最先出現於建康府內,比如慈善堂、又比如醫院,還有朝廷的一些新政策,也一般以建康府作為試點。


    可以說這裏就是大漢發展的晴雨表。


    對於那些來自於五湖四海的士子們來說,在建康府自然應該能夠看到和自己家鄉不一樣的東西。


    這個不一樣當然不是指秦淮兩岸的聲色犬馬、燈紅酒綠,而是指朝廷的時政方針上和這裏更加交融的文化上。


    大漢的科舉當然不會是八股取士,所有的題目全部都要和時政相掛鉤的,李藎忱並不介意這個時代的人們議論時政,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如果什麽都不讓人們說的話,那這些話憋在心裏,隻會成為對大漢的不滿,而最終人們很有可能會選擇通過暴力的手段宣泄出來,換句話說就是很有可能引發動亂乃至於暴動,這是李藎忱必須要避免的。


    而如果人們針砭時弊、說的有道理的話,朝廷當然也可以采納,畢竟現在朝廷各項新製度都是推翻了原本的製度重新製定的,必然會有很多缺陷在,一千個讀者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一千個百姓的心中自然也有一千個意見,從中遴選出來能夠采納和改良的,自然就能夠填補上朝堂中人製定政策的時候想不到的窟窿。


    當然了,廣開言路也是有程度限製的,否則天下所有的百姓都為了自己的利益叫喚兩句,甚至往往還都自相矛盾,那李藎忱豈不是自己找麻煩麽,到時候應該聽誰的、不聽誰的,將會成為大問題。


    所以這一次言論自由的範圍實際上還主要局限在這些士子們身上,他們有能耐進京趕考,就說明他們還是有一定的眼界和見識的,自然不會說出來什麽自相矛盾的話來。


    因此秋闈的時候,李藎忱親自擬定的題目就是讓考生們議論現在大漢的律法製度是否合適,是否有存在缺漏的部分。這個題目不但緊跟時代,而且還直切朝廷現在推行的法治製度,當初李藎忱擬定題目的時候,就在朝堂上引起議論,不過李藎忱力排眾議,再加上徐陵等人背書,這個題目才算是成為正式的行文題目。


    而秋闈的時候,就有兩個人脫穎而出,位列一甲第一名和第二名。


    第一的人喚作房彥謙,現在已經三十多歲了,在考生裏麵絕對不算年輕的——最老的倒是算不上——此人出身曆城房氏,祖輩多出仕北齊,但是等到他登場的時候,北周和北齊一通混戰,北方亂作一團,所以他帶著親眷南下,躲入江表,本來這種初來乍到的北地人,在南方幾乎隻有立錐之地,若在從前,能夠入哪個將領或者王爺的幕中就已經算謝天謝地了,不過朝廷現在開科舉,不論出身,自然就給了老房一個出頭的機會。


    曆城房氏,多出清正官吏,對於吏治和法治自然有獨到的見解,脫穎而出在情理之中。


    曆史上的曆城房氏倒是並沒有南下,而是西進入關中,成為了北周的臣子,但是在這個時代,北方動亂不休,想要尋求和平穩定的曆城房氏,舍棄西方的北周而選擇南方的大漢,也在情理之中。


    而第二名要比房彥謙年輕一些,喚作杜淹。房彥謙是自己跑來的,杜淹則不一樣,是被楊堅攆過來的。他和楊堅一向不合,但是又不想投奔宇文憲,所以一路被貶謫向南,最後連楊堅都懶得管他死活了,給他掛了一個所謂的廣陵太守——反正廣陵也不在北周的地盤上,你愛去哪兒去哪兒——北周國內沒有立足之地,杜淹索性直接投了南朝,趁著這次機會同樣一鳴驚人。


    當然了,杜氏也不是什麽小門小戶,杜陵杜氏發跡於三國末年,雖然遠比不上弘農楊氏、聞喜裴氏這些大家族,但是也因為誕生了杜預這樣的名將,因此並非無名之輩,家族傳承在,杜淹學問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而批改試卷的時候,占有很大判分分量的李藎忱,看到這兩個名字之後,倒是有刻意加分的意思。


    並不是因為他們兩個的文章真的讓別人望塵莫及——同樣放出光彩的文章也不在少數,主要還是因為這兩個人的後輩。


    曆史上,房彥謙有一個很著名的兒子,叫房玄齡。而杜淹則有一個同樣著名的大侄子,叫杜如晦。


    房謀杜斷,相輔相成,方有貞觀之治。


    李藎忱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把現在還在繈褓之中的杜如晦和應該不過七八歲的房玄齡在未來都收入囊中,也得把這老房和老杜握緊了,可不能讓他們跑掉,更何況這兩個人也的確展露出來了值得李藎忱重視的能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權傾南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然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然籇並收藏權傾南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