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一代人的努力和犧牲,是為了為後世的子子孫孫提供更多的經驗和教訓。
在這個平均壽命隻有二三十年的時代,一代人所能主導風雲的時間很短,就算是諸如徐陵這種活到了六七十的古稀老人,他主導整個南方朝政的時間實際上也不過就是陳頊中後期,並且對短暫的陳叔寶時期和大漢初期有影響罷了,加起來也就是十年的樣子。
但是大漢以及組成大漢的華夏民族,所能走的路,還很長久。
一代人的經驗和教訓,將會造福千千萬萬代人。
因此哪怕是犧牲一代人,李藎忱也願意。
在這種民族延續的事情上,李藎忱從無婦人之仁。
作為目前大漢的主導者,李藎忱希望的大漢,是成為這世間最大的一棵樹木,屹立在大地和蒼穹之間,能夠經受得住千百年世界風雲的磨煉。
因此大漢也不可能什麽都一帆風順,一帆風順的王朝是不可能經受得住外界考驗的。縱觀華夏五千年曆史,又何嚐不是充滿血火的曆史,甚至華夏的近代史,說是建立在瓦礫和廢墟上的也沒有錯。
新的一代華夏人即使是麵對斷壁殘垣,也頑強不息,最終能夠在廢墟上重新站起來。
這是為什麽,因為從五千年流傳下來的骨氣和傳承,讓這個民族從來不想著幹脆分崩離析,可以擰成一股繩,也因為五千年祖祖輩輩走過的彎路,告訴後世的人們,這個民族是一個整體,分裂既是滅亡,所以麵對外來的威脅,這個民族隻會愈發的團結和堅強。
能夠自己走的路,哪怕是彎路,李藎忱也希望大漢能夠自己走一走,自己經曆一下。
如果自己把所有都給了大漢,那麽大漢就像是繈褓中的嬰兒剛生下來就想要跑步不說,真的在未來摔一跤,將會更加疼痛。
所以無論是大漢的工業發展、經濟發展還是現在醫學的發展,李藎忱隻是指導和引領,至於大漢最終走向何方,不是李藎忱自己就能夠決定的。
他不是王莽,也不想成為那個什麽都想改一改,甚至就連地名不好聽都想改一改,一切都想控製在自己手中的王莽。
————————
大漢新元三年八月,隨著人類曆史上第一場標準化的手術在大漢的都城建康府完成,原本的皇家藥房也隨之擴張成了醫院,華夏的醫療模式從原本的郎中上門診斷加上藥房抓藥,轉變成了醫生在醫院坐診,患者取藥房抓藥或者進行手術。
這也是“醫生”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曆史長河之中,畢竟郎中已經很難再簡單概括現在的醫生所需要做的事情,而用這些醫生的職務“太醫”稱呼的話,那豈不是僭越?
不過醫院的建立,受益最多的實際上不是這些醫生們,而是之前飽受爭議的看護隊。
所謂的看護隊,實際上就是李藎忱按照後世的護士標準來組建的。
但是在這個時代,這種思想似乎還是超前了一些,不過形勢所迫,李藎忱也不得已而為之。畢竟說一千道一萬,如果沒有辦法在即將到來的北伐之中戰勝對手,那麽什麽都是白搭。
隻不過李藎忱沒有想到,原本已經做好了被那些就知道吹胡子瞪眼噴吐沫的衛道士們大力抨擊準備的他,卻發現事情因為醫院的組建出現了變化。
皇家醫院的招牌打出去之後,前來看病的人越來越多,當然可不是隻有男人才來看病,女人,尤其是現在富貴人家的女人,有病之後也不能不看,可是把脈之類的還好,要進行手術的話,那是要換上專門清洗消毒的衣服之後,至少傷口部位還要裸露出來進行消毒和開刀子的。
以這個時代的思想,別說是那些男人了,就是女人們自己也堅決不能接受讓男性的醫生來給自己開刀子,甚至他們都不能在一邊看著。否則要是對敏感(和諧)部位開刀的話,那豈不是被夫君以外的人白占便宜?
所以在被幾個女患者大哭小叫鬧得頭痛不已之後,陳宣華和孫思邈也隻能另外想辦法。
雖然陳宣華也看過不少手術,甚至還曾經自己在模型上動過手,但是孫思邈知道她也就充其量算個理論派,是個不折不扣的二把刀。
主要以她身份的尊貴,一來誰敢讓她上台,萬一血啊什麽的噴一身嚇到了陳宣華,誰能擔得起責任?陛下問罪下來,怕是整個皇家醫院的醫生都得挨一頓罵——當然李藎忱應該還不至於對陳宣華回護到這個程度,但是大家想一想還是不要排除這個可能的好。
二來如果別人主刀出了什麽問題,患者家屬還能有膽量鬧一鬧,如果陳宣華主刀出了問題,患者家屬可一聲都不敢吭,所以患者家屬們也不期望陳宣華來動手。
因此孫思邈就果斷的把主意打到了兩類人身上,一類是穩婆,建康府中年紀稍微輕一些、腦袋靈光的穩婆都被集中起來,另一類便是楊妙手中那些已經學會了簡單醫療救護技巧的看護士們了,也是從中抽調心靈手巧的出來。
這兩類人集中在一起培訓,總算是有五六個脫穎而出的,經過一個多月的加急訓練,能夠做一些小手術了,而剩下的自然也不能浪費,全部都成為了護士——這個名字和陛下親自賜下來的醫生不一樣,還是陳宣華和楊妙一商量,叫看護士實在是太累贅,叫看士又有些詞不達意的感覺,不如就叫護士吧。
這些護士雖然上不了手術台,但是端盤子、遞東西以及看護女性病人還是沒問題的,這樣自然就解決了女性病人住院期間的不少涉及私密性的問題,另外做手術的時候也不能讓新的女醫生自己在台上忙來忙去不是?
或許這些多數出身青樓的女子們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人生竟然會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這樣的轉折。
“救死扶傷,勝造七級浮屠。”李藎忱在陳宣華和楊妙一左一右的陪伴下穿過皇家醫院的庭院,庭院中不少醫生和太醫院學徒人來人往,當然患者更多,“這點思想一定要貫徹下去,朕不希望醫院之中出現因為私人矛盾和糾紛而引發的事故。”
在這個平均壽命隻有二三十年的時代,一代人所能主導風雲的時間很短,就算是諸如徐陵這種活到了六七十的古稀老人,他主導整個南方朝政的時間實際上也不過就是陳頊中後期,並且對短暫的陳叔寶時期和大漢初期有影響罷了,加起來也就是十年的樣子。
但是大漢以及組成大漢的華夏民族,所能走的路,還很長久。
一代人的經驗和教訓,將會造福千千萬萬代人。
因此哪怕是犧牲一代人,李藎忱也願意。
在這種民族延續的事情上,李藎忱從無婦人之仁。
作為目前大漢的主導者,李藎忱希望的大漢,是成為這世間最大的一棵樹木,屹立在大地和蒼穹之間,能夠經受得住千百年世界風雲的磨煉。
因此大漢也不可能什麽都一帆風順,一帆風順的王朝是不可能經受得住外界考驗的。縱觀華夏五千年曆史,又何嚐不是充滿血火的曆史,甚至華夏的近代史,說是建立在瓦礫和廢墟上的也沒有錯。
新的一代華夏人即使是麵對斷壁殘垣,也頑強不息,最終能夠在廢墟上重新站起來。
這是為什麽,因為從五千年流傳下來的骨氣和傳承,讓這個民族從來不想著幹脆分崩離析,可以擰成一股繩,也因為五千年祖祖輩輩走過的彎路,告訴後世的人們,這個民族是一個整體,分裂既是滅亡,所以麵對外來的威脅,這個民族隻會愈發的團結和堅強。
能夠自己走的路,哪怕是彎路,李藎忱也希望大漢能夠自己走一走,自己經曆一下。
如果自己把所有都給了大漢,那麽大漢就像是繈褓中的嬰兒剛生下來就想要跑步不說,真的在未來摔一跤,將會更加疼痛。
所以無論是大漢的工業發展、經濟發展還是現在醫學的發展,李藎忱隻是指導和引領,至於大漢最終走向何方,不是李藎忱自己就能夠決定的。
他不是王莽,也不想成為那個什麽都想改一改,甚至就連地名不好聽都想改一改,一切都想控製在自己手中的王莽。
————————
大漢新元三年八月,隨著人類曆史上第一場標準化的手術在大漢的都城建康府完成,原本的皇家藥房也隨之擴張成了醫院,華夏的醫療模式從原本的郎中上門診斷加上藥房抓藥,轉變成了醫生在醫院坐診,患者取藥房抓藥或者進行手術。
這也是“醫生”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曆史長河之中,畢竟郎中已經很難再簡單概括現在的醫生所需要做的事情,而用這些醫生的職務“太醫”稱呼的話,那豈不是僭越?
不過醫院的建立,受益最多的實際上不是這些醫生們,而是之前飽受爭議的看護隊。
所謂的看護隊,實際上就是李藎忱按照後世的護士標準來組建的。
但是在這個時代,這種思想似乎還是超前了一些,不過形勢所迫,李藎忱也不得已而為之。畢竟說一千道一萬,如果沒有辦法在即將到來的北伐之中戰勝對手,那麽什麽都是白搭。
隻不過李藎忱沒有想到,原本已經做好了被那些就知道吹胡子瞪眼噴吐沫的衛道士們大力抨擊準備的他,卻發現事情因為醫院的組建出現了變化。
皇家醫院的招牌打出去之後,前來看病的人越來越多,當然可不是隻有男人才來看病,女人,尤其是現在富貴人家的女人,有病之後也不能不看,可是把脈之類的還好,要進行手術的話,那是要換上專門清洗消毒的衣服之後,至少傷口部位還要裸露出來進行消毒和開刀子的。
以這個時代的思想,別說是那些男人了,就是女人們自己也堅決不能接受讓男性的醫生來給自己開刀子,甚至他們都不能在一邊看著。否則要是對敏感(和諧)部位開刀的話,那豈不是被夫君以外的人白占便宜?
所以在被幾個女患者大哭小叫鬧得頭痛不已之後,陳宣華和孫思邈也隻能另外想辦法。
雖然陳宣華也看過不少手術,甚至還曾經自己在模型上動過手,但是孫思邈知道她也就充其量算個理論派,是個不折不扣的二把刀。
主要以她身份的尊貴,一來誰敢讓她上台,萬一血啊什麽的噴一身嚇到了陳宣華,誰能擔得起責任?陛下問罪下來,怕是整個皇家醫院的醫生都得挨一頓罵——當然李藎忱應該還不至於對陳宣華回護到這個程度,但是大家想一想還是不要排除這個可能的好。
二來如果別人主刀出了什麽問題,患者家屬還能有膽量鬧一鬧,如果陳宣華主刀出了問題,患者家屬可一聲都不敢吭,所以患者家屬們也不期望陳宣華來動手。
因此孫思邈就果斷的把主意打到了兩類人身上,一類是穩婆,建康府中年紀稍微輕一些、腦袋靈光的穩婆都被集中起來,另一類便是楊妙手中那些已經學會了簡單醫療救護技巧的看護士們了,也是從中抽調心靈手巧的出來。
這兩類人集中在一起培訓,總算是有五六個脫穎而出的,經過一個多月的加急訓練,能夠做一些小手術了,而剩下的自然也不能浪費,全部都成為了護士——這個名字和陛下親自賜下來的醫生不一樣,還是陳宣華和楊妙一商量,叫看護士實在是太累贅,叫看士又有些詞不達意的感覺,不如就叫護士吧。
這些護士雖然上不了手術台,但是端盤子、遞東西以及看護女性病人還是沒問題的,這樣自然就解決了女性病人住院期間的不少涉及私密性的問題,另外做手術的時候也不能讓新的女醫生自己在台上忙來忙去不是?
或許這些多數出身青樓的女子們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人生竟然會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這樣的轉折。
“救死扶傷,勝造七級浮屠。”李藎忱在陳宣華和楊妙一左一右的陪伴下穿過皇家醫院的庭院,庭院中不少醫生和太醫院學徒人來人往,當然患者更多,“這點思想一定要貫徹下去,朕不希望醫院之中出現因為私人矛盾和糾紛而引發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