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這邊負責主持談判的楊素和陳叔慎雖然不對付,但是口徑是完全一致的。
割地,賠款,稱臣!
割地,割什麽地?潼關以內,全部關中之地。
賠款,賠什麽款?河北半年賦稅。
稱臣,稱什麽臣?宇文憲奉大漢天子李藎忱為帝,李藎忱封宇文憲為王,宇文憲向大漢俯首稱臣。
宇文憲自然是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條件的。他的條件也很簡單,同樣也不是大漢能答應的。
不割地,不賠款,大漢奉還大周皇帝宇文贇,雙方互為兄弟之國。
要是楊素和陳叔慎答應了這樣的條款,那麽他們兩個回去之後就可以告老還鄉了,否則還有何麵目見人?
不過有分歧歸分歧,在如今的局勢下,不談是不可能的,所以也隻能咬著牙關談,努力為自己這邊再爭取到一絲一毫的利益。
經過兩天的口水戰,雙方在充分交換了意見、表達了看法、理解了對方的立場之後,總算是有一點成績了。
大漢的割地、賠款和稱臣變成了割點地、賠點款和不稱臣。
所謂割點地,就是宇文憲向大漢移交華陰,但是保留潼關的控製權。所謂賠點款,就是宇文憲可以支付漢軍駐紮鴻門半個多月來的糧草軍餉,並且願意接受漢軍就鴻門之戰的死傷開出來的撫恤金。而不稱臣,就是很單純的字麵意思,宇文憲不向也不可能接受向大漢俯首稱臣,不過在大漢提出的歲幣概念上,宇文憲倒也願意向大漢退讓。
歲幣並不是什麽新鮮的事物,雖然這種概念最終誕生在總是要向外族低聲下氣的宋代,但是實際上在漢代對外和親的過程中就已經有給敵人貢獻錢幣的說法,隻不過這種恥辱的事,大家也就是心知肚明罷了,很少有人拿出來張揚,自然更不會說給這種上貢起一個好聽的名字。
畢竟北周大軍主力還在,宇文憲多少都還有一戰之力,如果李藎忱不想和宇文憲拚個你死我活,那麽最好還是不要逼迫宇文憲越過底線,因為那個時候宇文憲更有可能會選擇和李藎忱打個你死我活。
宇文憲能夠允許向李藎忱繳納歲幣以及割地,實際上就已經是非常大的退讓了,現在可不是李藎忱想打而宇文憲不想打,既然大家都不想打,那麽實際上大家是處於對等的位置上的,此時宇文憲願意讓步,李藎忱也不可能逼迫的太緊了。
因此最後楊素他們還是很容易和劉休征達成了一致,並且最終請求李藎忱定奪。
“啟稟陛下,雙方和約總共二十條款。”楊素大步走到李藎忱身邊,將手中已經擬定好的條款交給李藎忱。
李藎忱之前就已經得到了楊素的報告,這個時候也就是走個形式翻看一下。
宇文憲承諾在十天之內調走華陰的大軍,向大漢和平交接華陰,同時承諾將大漢和北周共同計算好數目的錢財和糧食在半個月之內於華陰交接。
同時宇文憲答應每年給予大漢十萬錢的歲幣。歲幣的數目對於掌控著中原、山東和河北的宇文憲來說當然微不足道,而對於坐擁從江南到西北的天下的大漢來說,更是九牛一毛,但是這其中的象征意義可是截然不同的,這代表著北周——如果現在宇文憲所代表的還能稱之為北周的話,正式向李藎忱服軟。
或許宇文憲還看不了那麽遠,但是李藎忱卻很清楚歲幣在曆史上意味著什麽。
這是恥辱。
宋代雖然富裕,但是因為年年歲幣而被多少後人戳脊梁骨?
實際上又有幾個人知道,宋朝用歲幣換來的雙方邊境榷場,每年的貿易順差可要遠遠大於歲幣的支出,也就是說宋朝用南方的貨物換來的利潤就已經足夠支付歲幣並且還有盈餘。
這些利潤隻會服務於一代或者幾代人,但是向異族低頭的恥辱,卻會銘記幾百代甚至幾千代人。
李藎忱絕對不會損害自己這一代人的利益,但是也不會讓自己遺臭萬年。不過他倒是不介意把宇文憲的名聲弄臭。
五胡亂華以來,曾經被漢族壓著打的異族崛起,漢人轉而淪為被奴役的階級,自從那之後,還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異族力量向漢人低頭服軟甚至還繳納歲幣,李藎忱應該很榮幸自己是第一個。
這也說明風水輪流轉,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而現在他們也將奪回三百年前丟回的土地,也奪回祖輩們丟掉的尊嚴。
除了這些明顯是宇文憲向大漢低頭的條款,也是雙方爭執最明顯的地方之外,其餘的倒是非常容易達成一致,最重要的還是大漢和北周之間將新開潼關、南陽等通商城鎮,這對於宇文憲來說也不能算是讓步,在雙方互相貿易交流的這麽長時間來,依靠向南方商人征稅,實際上宇文憲的收入也不少,而且北方也的確需要依賴南方的茶葉、絲綢等物品。
一旦雙方斷絕了通商的渠道,這些南方貨物之中的必需品,價格自然就會水漲船高,到時候牟利的還是居中控製甚至於走私的南方商人,宇文憲當然也不會讓南方人這麽占便宜。
除此之外,自然也就是雙方加強對軍隊的約束,沿著現在的戰線控製兩側駐軍數量,避免出現重兵雲集和軍事競賽。這也是現在的大漢和北周急需的,多年的戰爭讓大家都在竭澤而漁,百姓和朝廷都想著能夠喘口氣,因此盡可能的減少駐軍、避免衝突自然是大家都樂意看到的。
和平從來不是在朝堂上拍拍桌子就能實現的,既然想要和平,自然就要付諸行動。
對此李藎忱倒是並不在乎,以大漢軍隊現在的集結能力,也就是兩三天就能把大軍從內線拉到前線上去,再加上大漢第一線的重鎮,要麽就是諸如淮南的鍾離、梁郡這樣的軍事重鎮,要麽就是南陽、長安這樣的雄城深塹,所以用不到李藎忱擔心防線會一觸即潰。
深吸了一口氣,李藎忱提筆,又在上麵加上了一條。
雙方以兄弟稱,為兄弟之國。
這樣正好湊夠了二十一條。
條條款款,全部對大漢有利。
這也算是李藎忱的一點兒惡趣味。
割地,賠款,稱臣!
割地,割什麽地?潼關以內,全部關中之地。
賠款,賠什麽款?河北半年賦稅。
稱臣,稱什麽臣?宇文憲奉大漢天子李藎忱為帝,李藎忱封宇文憲為王,宇文憲向大漢俯首稱臣。
宇文憲自然是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條件的。他的條件也很簡單,同樣也不是大漢能答應的。
不割地,不賠款,大漢奉還大周皇帝宇文贇,雙方互為兄弟之國。
要是楊素和陳叔慎答應了這樣的條款,那麽他們兩個回去之後就可以告老還鄉了,否則還有何麵目見人?
不過有分歧歸分歧,在如今的局勢下,不談是不可能的,所以也隻能咬著牙關談,努力為自己這邊再爭取到一絲一毫的利益。
經過兩天的口水戰,雙方在充分交換了意見、表達了看法、理解了對方的立場之後,總算是有一點成績了。
大漢的割地、賠款和稱臣變成了割點地、賠點款和不稱臣。
所謂割點地,就是宇文憲向大漢移交華陰,但是保留潼關的控製權。所謂賠點款,就是宇文憲可以支付漢軍駐紮鴻門半個多月來的糧草軍餉,並且願意接受漢軍就鴻門之戰的死傷開出來的撫恤金。而不稱臣,就是很單純的字麵意思,宇文憲不向也不可能接受向大漢俯首稱臣,不過在大漢提出的歲幣概念上,宇文憲倒也願意向大漢退讓。
歲幣並不是什麽新鮮的事物,雖然這種概念最終誕生在總是要向外族低聲下氣的宋代,但是實際上在漢代對外和親的過程中就已經有給敵人貢獻錢幣的說法,隻不過這種恥辱的事,大家也就是心知肚明罷了,很少有人拿出來張揚,自然更不會說給這種上貢起一個好聽的名字。
畢竟北周大軍主力還在,宇文憲多少都還有一戰之力,如果李藎忱不想和宇文憲拚個你死我活,那麽最好還是不要逼迫宇文憲越過底線,因為那個時候宇文憲更有可能會選擇和李藎忱打個你死我活。
宇文憲能夠允許向李藎忱繳納歲幣以及割地,實際上就已經是非常大的退讓了,現在可不是李藎忱想打而宇文憲不想打,既然大家都不想打,那麽實際上大家是處於對等的位置上的,此時宇文憲願意讓步,李藎忱也不可能逼迫的太緊了。
因此最後楊素他們還是很容易和劉休征達成了一致,並且最終請求李藎忱定奪。
“啟稟陛下,雙方和約總共二十條款。”楊素大步走到李藎忱身邊,將手中已經擬定好的條款交給李藎忱。
李藎忱之前就已經得到了楊素的報告,這個時候也就是走個形式翻看一下。
宇文憲承諾在十天之內調走華陰的大軍,向大漢和平交接華陰,同時承諾將大漢和北周共同計算好數目的錢財和糧食在半個月之內於華陰交接。
同時宇文憲答應每年給予大漢十萬錢的歲幣。歲幣的數目對於掌控著中原、山東和河北的宇文憲來說當然微不足道,而對於坐擁從江南到西北的天下的大漢來說,更是九牛一毛,但是這其中的象征意義可是截然不同的,這代表著北周——如果現在宇文憲所代表的還能稱之為北周的話,正式向李藎忱服軟。
或許宇文憲還看不了那麽遠,但是李藎忱卻很清楚歲幣在曆史上意味著什麽。
這是恥辱。
宋代雖然富裕,但是因為年年歲幣而被多少後人戳脊梁骨?
實際上又有幾個人知道,宋朝用歲幣換來的雙方邊境榷場,每年的貿易順差可要遠遠大於歲幣的支出,也就是說宋朝用南方的貨物換來的利潤就已經足夠支付歲幣並且還有盈餘。
這些利潤隻會服務於一代或者幾代人,但是向異族低頭的恥辱,卻會銘記幾百代甚至幾千代人。
李藎忱絕對不會損害自己這一代人的利益,但是也不會讓自己遺臭萬年。不過他倒是不介意把宇文憲的名聲弄臭。
五胡亂華以來,曾經被漢族壓著打的異族崛起,漢人轉而淪為被奴役的階級,自從那之後,還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異族力量向漢人低頭服軟甚至還繳納歲幣,李藎忱應該很榮幸自己是第一個。
這也說明風水輪流轉,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而現在他們也將奪回三百年前丟回的土地,也奪回祖輩們丟掉的尊嚴。
除了這些明顯是宇文憲向大漢低頭的條款,也是雙方爭執最明顯的地方之外,其餘的倒是非常容易達成一致,最重要的還是大漢和北周之間將新開潼關、南陽等通商城鎮,這對於宇文憲來說也不能算是讓步,在雙方互相貿易交流的這麽長時間來,依靠向南方商人征稅,實際上宇文憲的收入也不少,而且北方也的確需要依賴南方的茶葉、絲綢等物品。
一旦雙方斷絕了通商的渠道,這些南方貨物之中的必需品,價格自然就會水漲船高,到時候牟利的還是居中控製甚至於走私的南方商人,宇文憲當然也不會讓南方人這麽占便宜。
除此之外,自然也就是雙方加強對軍隊的約束,沿著現在的戰線控製兩側駐軍數量,避免出現重兵雲集和軍事競賽。這也是現在的大漢和北周急需的,多年的戰爭讓大家都在竭澤而漁,百姓和朝廷都想著能夠喘口氣,因此盡可能的減少駐軍、避免衝突自然是大家都樂意看到的。
和平從來不是在朝堂上拍拍桌子就能實現的,既然想要和平,自然就要付諸行動。
對此李藎忱倒是並不在乎,以大漢軍隊現在的集結能力,也就是兩三天就能把大軍從內線拉到前線上去,再加上大漢第一線的重鎮,要麽就是諸如淮南的鍾離、梁郡這樣的軍事重鎮,要麽就是南陽、長安這樣的雄城深塹,所以用不到李藎忱擔心防線會一觸即潰。
深吸了一口氣,李藎忱提筆,又在上麵加上了一條。
雙方以兄弟稱,為兄弟之國。
這樣正好湊夠了二十一條。
條條款款,全部對大漢有利。
這也算是李藎忱的一點兒惡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