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既然是新的選拔人才的重點,那麽陛下對於書院上下包括山長和每一個先生在內,肯定都集中注意。
所以當徐家的人在外麵接待賓客的時候,徐陵躲在自己的大書房裏饒有興致的品茶。
說來這書房也有故事,正是當初李藎忱寫下《愛蓮說》並且和樂昌相見的地方。
彈指一揮間,想到當初的種種,徐陵不由得微笑。
當初的小男女現在也變成當今聖上和母儀天下的皇後了,而這書房真的也算是見證了一段有趣的曆史。
“給孝穆公拜年了!”聲音驟然響起,把徐陵從追憶中拉了回來。
雖然徐陵概不見客,但是有些人還是不能不見的。
微微抬眼,徐陵點了點頭:“季高,別來無恙。”
這一句話出來,沈君高也不由得動容。
別來無恙······上一次自己和徐陵見麵的時候還是李藎忱第一次入建康府誇功的時候吧,那個時候這建康府皇位上坐著的皇帝還是陳頊,當時的沈君高執掌東宮,眼見得陳頊駕崩之後就是不折不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徐陵更是本身就在左仆射這個位置上,哪怕是和陳頊貌合神離,但是這個“孝穆公”的名號是誰都不能小看的。
誰知道短短幾年之間,風雲變化,沈君高從被貶到變為階下囚,再到現在的重新回到朝堂,可以說經曆了此前從來沒有想過的大起大落,也徹底讓他從一個自視甚高的世家子弟經過大浪淘沙之後徹底變得成熟。
畢竟沈君高從當初繼承自己兄長的衣缽到執掌東宮,一步步走過來實在是太順暢了,以至於他本身實際上缺少很多應對挫折的能力的。而現在經曆這些磨難,再站在徐陵麵前的沈君高,兩鬢生華發,但是一雙眼睛之中炯炯閃爍著的依舊是勃勃英氣。
看著已經經年未見的沈君高,徐陵一時間竟然也有些恍惚。
似乎這還是那個當初石頭山上白衣飄然的林泉隱士。
不過······徐陵下意識的伸手摸了摸自己手上更多的老年斑和皺紋,自失的一笑。
歲月不饒人啊。
“孝穆公,別來無恙。”沈君高的話裏也依舊帶著相似的感慨,隻不過更多的是帶著的憤怒。
徐陵並沒有跟著李藎忱一起從巴蜀來到江南,而是一直留在成都教授學生,一直到去年年下才回來,回來之後也是閉門不出、概不見客。因此早就有問題要問徐陵的沈君高,即使是今天是大年第一天,也依舊氣勢洶洶的來了。
“來找老夫是有事?”徐陵緩緩起身。
沈君高下意識的想要上前攙扶,不過想到了什麽,手上的動作轉瞬又停下來了。察覺到了這個細節的徐陵隻是一笑,卻沒有多說什麽。
而沈君高沉聲說道:“餘想問孝穆公對陛下開設書院,並且逐漸以書院作為選賢舉能之根本的看法。”
徐陵瞥了他一眼,這個問題顯然他早就已經料到了:“老夫並沒有什麽看法,教書育人並沒有什麽錯,古之聖人以傳授學問為己任,老夫已經這把年紀了,自問無法比肩古之賢聖,卻也還算有些墨水,能夠把這滿腹學問傳授下去,老夫也就心滿意足了。”
一邊說著,徐陵一邊伸手推看半掩的窗戶,看著窗外的雪景。
風雪之中,幾株臘梅正迎風綻放,散發出時濃時淡的幽香,而遒勁的枝幹和白色、黃色的花朵和後麵的白牆黑瓦構成一幅完美的畫麵。似乎那黛瓦就是畫框,而白牆就是畫紙,揮毫潑墨之後,那花朵和樹枝栩栩如生。
沈君高顯然對於徐陵這個模棱兩可甚至直接回避了重點的回答很是不滿,他一揚袖子,大步繞到徐陵的正麵:“孝穆公,就算是您自己滿足了,可是您可曾考慮過偌大的徐家之後應該怎麽辦?難道所有人都能夠通過書院作為進身的途徑麽,陛下現在隻是卡住了我們這些家族直接提供人才的道路,誰知道在這之後又會不會······”
“又會如何?”徐陵徑直問道。
老人微微眯眼,目光甚是鋒銳。
而沈君高幾乎下意識的打了一個寒顫,仿佛站在眼前的還是當初那個在朝堂上把陳頊罵的狗血噴頭的年輕官員,一時間沈君高竟然不敢多說什麽。
徐陵回過頭,沉聲說道:“季高,老夫知道你在擔心什麽,三百年來,世家一直都是支撐一個王朝向前走的根本,其實很多人都意識不到,如果沒有世家在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和提供財富,無論是哪一個王朝實際上都不會長久。”
沈君高怔了一下。
這樣說的確也沒有錯,南北朝之所以長期以來能夠維持這樣勢均力敵的對抗,和世家的存在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一個王朝驟然間沒有了世家的支持,單單憑借幾乎沒有受到過什麽教育的百姓和更沒有什麽所謂的民族和國家意識的士卒,是沒有辦法對抗任何一個敵人的。
王朝的君主隻能通過世家才能把整個國家的所有力量匯聚成一個整體,當然了相應的,君主也必須要確保世家的存在。
與其說是世家在攫取權力,倒不如說是他們和王朝、皇權共生,他們依靠皇權來獲取利益,同時他們也把生長和進步的力量反哺給王朝和君主。
“既然如此······”沈君高瞪大眼睛。
“可是一切終歸需要改變。”徐陵淡淡的說道,“陛下天資過人,不可能不會明白,實際上世家的存在對於他的統治並沒有太大的威脅,但是他更明白,如果不改變的話,那麽就永遠不可能真的讓這個王朝變成一個諸如當年秦漢的整體。”
每一個世家都有著自己的利益,他們相互勾結、相互聯合又相互對抗,在這種製衡體製下,實際上最不需要擔心自己位置的就是皇帝陛下,比如當初看似是一個整體又相互製衡的王謝兩家,就是因為這種對抗的存在,讓他們必須需要一個皇帝站在中間。
這也是為什麽一個又一個的世家起起落落,但是王朝的更迭卻不會單純的和世家的更迭有關係。
而作為後果,這個王朝的大多數力量都消耗在了內耗之中,所以也永不可能向前走。
所以當徐家的人在外麵接待賓客的時候,徐陵躲在自己的大書房裏饒有興致的品茶。
說來這書房也有故事,正是當初李藎忱寫下《愛蓮說》並且和樂昌相見的地方。
彈指一揮間,想到當初的種種,徐陵不由得微笑。
當初的小男女現在也變成當今聖上和母儀天下的皇後了,而這書房真的也算是見證了一段有趣的曆史。
“給孝穆公拜年了!”聲音驟然響起,把徐陵從追憶中拉了回來。
雖然徐陵概不見客,但是有些人還是不能不見的。
微微抬眼,徐陵點了點頭:“季高,別來無恙。”
這一句話出來,沈君高也不由得動容。
別來無恙······上一次自己和徐陵見麵的時候還是李藎忱第一次入建康府誇功的時候吧,那個時候這建康府皇位上坐著的皇帝還是陳頊,當時的沈君高執掌東宮,眼見得陳頊駕崩之後就是不折不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徐陵更是本身就在左仆射這個位置上,哪怕是和陳頊貌合神離,但是這個“孝穆公”的名號是誰都不能小看的。
誰知道短短幾年之間,風雲變化,沈君高從被貶到變為階下囚,再到現在的重新回到朝堂,可以說經曆了此前從來沒有想過的大起大落,也徹底讓他從一個自視甚高的世家子弟經過大浪淘沙之後徹底變得成熟。
畢竟沈君高從當初繼承自己兄長的衣缽到執掌東宮,一步步走過來實在是太順暢了,以至於他本身實際上缺少很多應對挫折的能力的。而現在經曆這些磨難,再站在徐陵麵前的沈君高,兩鬢生華發,但是一雙眼睛之中炯炯閃爍著的依舊是勃勃英氣。
看著已經經年未見的沈君高,徐陵一時間竟然也有些恍惚。
似乎這還是那個當初石頭山上白衣飄然的林泉隱士。
不過······徐陵下意識的伸手摸了摸自己手上更多的老年斑和皺紋,自失的一笑。
歲月不饒人啊。
“孝穆公,別來無恙。”沈君高的話裏也依舊帶著相似的感慨,隻不過更多的是帶著的憤怒。
徐陵並沒有跟著李藎忱一起從巴蜀來到江南,而是一直留在成都教授學生,一直到去年年下才回來,回來之後也是閉門不出、概不見客。因此早就有問題要問徐陵的沈君高,即使是今天是大年第一天,也依舊氣勢洶洶的來了。
“來找老夫是有事?”徐陵緩緩起身。
沈君高下意識的想要上前攙扶,不過想到了什麽,手上的動作轉瞬又停下來了。察覺到了這個細節的徐陵隻是一笑,卻沒有多說什麽。
而沈君高沉聲說道:“餘想問孝穆公對陛下開設書院,並且逐漸以書院作為選賢舉能之根本的看法。”
徐陵瞥了他一眼,這個問題顯然他早就已經料到了:“老夫並沒有什麽看法,教書育人並沒有什麽錯,古之聖人以傳授學問為己任,老夫已經這把年紀了,自問無法比肩古之賢聖,卻也還算有些墨水,能夠把這滿腹學問傳授下去,老夫也就心滿意足了。”
一邊說著,徐陵一邊伸手推看半掩的窗戶,看著窗外的雪景。
風雪之中,幾株臘梅正迎風綻放,散發出時濃時淡的幽香,而遒勁的枝幹和白色、黃色的花朵和後麵的白牆黑瓦構成一幅完美的畫麵。似乎那黛瓦就是畫框,而白牆就是畫紙,揮毫潑墨之後,那花朵和樹枝栩栩如生。
沈君高顯然對於徐陵這個模棱兩可甚至直接回避了重點的回答很是不滿,他一揚袖子,大步繞到徐陵的正麵:“孝穆公,就算是您自己滿足了,可是您可曾考慮過偌大的徐家之後應該怎麽辦?難道所有人都能夠通過書院作為進身的途徑麽,陛下現在隻是卡住了我們這些家族直接提供人才的道路,誰知道在這之後又會不會······”
“又會如何?”徐陵徑直問道。
老人微微眯眼,目光甚是鋒銳。
而沈君高幾乎下意識的打了一個寒顫,仿佛站在眼前的還是當初那個在朝堂上把陳頊罵的狗血噴頭的年輕官員,一時間沈君高竟然不敢多說什麽。
徐陵回過頭,沉聲說道:“季高,老夫知道你在擔心什麽,三百年來,世家一直都是支撐一個王朝向前走的根本,其實很多人都意識不到,如果沒有世家在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和提供財富,無論是哪一個王朝實際上都不會長久。”
沈君高怔了一下。
這樣說的確也沒有錯,南北朝之所以長期以來能夠維持這樣勢均力敵的對抗,和世家的存在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一個王朝驟然間沒有了世家的支持,單單憑借幾乎沒有受到過什麽教育的百姓和更沒有什麽所謂的民族和國家意識的士卒,是沒有辦法對抗任何一個敵人的。
王朝的君主隻能通過世家才能把整個國家的所有力量匯聚成一個整體,當然了相應的,君主也必須要確保世家的存在。
與其說是世家在攫取權力,倒不如說是他們和王朝、皇權共生,他們依靠皇權來獲取利益,同時他們也把生長和進步的力量反哺給王朝和君主。
“既然如此······”沈君高瞪大眼睛。
“可是一切終歸需要改變。”徐陵淡淡的說道,“陛下天資過人,不可能不會明白,實際上世家的存在對於他的統治並沒有太大的威脅,但是他更明白,如果不改變的話,那麽就永遠不可能真的讓這個王朝變成一個諸如當年秦漢的整體。”
每一個世家都有著自己的利益,他們相互勾結、相互聯合又相互對抗,在這種製衡體製下,實際上最不需要擔心自己位置的就是皇帝陛下,比如當初看似是一個整體又相互製衡的王謝兩家,就是因為這種對抗的存在,讓他們必須需要一個皇帝站在中間。
這也是為什麽一個又一個的世家起起落落,但是王朝的更迭卻不會單純的和世家的更迭有關係。
而作為後果,這個王朝的大多數力量都消耗在了內耗之中,所以也永不可能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