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書姚察和侍郎宗元饒都在此處。
姚察無需多言,這宗元饒原本也是南陳舊臣,在吏政上頗有幾分才能,擔任吏部侍郎也算眾望所歸。在曆史上此人也曾經擔任過南陳的吏部尚書。
現在的大漢依舊使用的是延承自南陳的九品中正製度,簡而言之就是朝廷委任中正官到其原籍所在地查訪門第清白、有德有才的士人,按照其道德品行分為九個級別,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等,而朝廷就根據這些士人的等級給予官職。
九品中正製是在漢代的察舉製已經完全淪為世家把持朝政的工具的情況下誕生的,而其本身實際上隻是曹魏和世家的妥協產物。當初按照曹丕的設想,選拔人才應該是“唯才是舉”,不過這自然而然引起了世家的強烈不滿,最後隻能由德高望重的陳群出麵設定九品中正製,從原來察舉製的地方官員直接推薦人才變成中央派遣官員去地方選拔人才。
而且相比於察舉製,九品中正製也把所考察對象的才能作為重要的考核標準,而不僅僅是之前的“孝、廉”,也算是帶有“唯才是舉”的一點兒意味。不過世家可以把持察舉製,自然也可以稍加變通之後把持九品中正製。
若不是因為世家的確已經龐大的讓身為皇帝的曹丕也不得不後退一步,按照曹丕原本的想法,是根本不可能接受這樣改良版的察舉製的。而隨著南北朝的朝代更迭,世家也逐漸從幕後走到台前,更是徹底把九品中正製改變成自家子弟快速上升的通道,讓整個南北方官場都徹底淪為世家爭權奪利的角鬥場。
這也是為什麽隋唐兩代要堅決推行科舉,而偌大的一個萬方來潮的隋朝,卻猶如曇花一現一般轉瞬凋零,和隋朝兩代推行科舉製度並非沒有關係,因此李藎忱的動作可以說絕對算謹慎小心。
不過對於李藎忱來說,倒也不是一點兒可乘之機都沒有。在之前的侯景之亂中,整個江南世家都被侯景“洗牌”了,曾經的幾個主要的豪門迅速沒落,新崛起的吳氏、徐氏等,在根底上終究沒有辦法和之前的王謝大族相比。
而在曆史上對於隋唐來說也是一個大問題的關隴集團和山東世家,在這個時代一個已經分裂,半數投靠了李藎忱,而且初來乍到根基不穩,剩下的半個關隴世家和整個山東世家都還在北方。
對於這些初來者來說,想要從原本的東南士族和巴蜀世家嘴裏搶下來一塊肉,實際上科舉反而是他們的助力。楊素顯然就很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一點,所以直接把隨同他前來江南的李淵送入了金陵書院。
而李藎忱可以說又利用了徐陵和吳明徹等老人一手,既然他們主持創建了學院,那麽就算是家族之中對於世家的存在感到威脅,也不可能真的對自家老爺子的弟子動手。
當即姚察站出來說道:“啟稟陛下,吏部在年末已經審查考核了各地的中正官,等到年後,中正官就會前往各地選拔人才。一年之中我大漢拓地千裏,已經絕非昔日巴蜀一國可比,因此今年除了考核留任的前陳地方官員之外,還需要選拔大量的人才來彌補缺口。按照吏部的計劃,這些人才的主要組成為九比一,前一部分為地方選拔上來,而剩下的一部分則在已經建成的成都書院之中擇優錄取。”
李藎忱微微皺眉,九比一這個比例已經不算低了,尤其是隨著明年金陵書院和嶽麓書院的第一批學生也要走出來,肯定這個比例還要上調到八比二甚至是七比三。
但是這還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撼動九品中正製的根基。
“成都書院有多少可用人才?”李藎忱徑直問道。
大堂上的臣子們頓時都豎起耳朵,陛下直截了當的問這個問題,意思已經非常明確了,而鼻子靈敏的也早就已經在其中嗅到了風聲,看來陛下是真的打算對九品中正製動刀子了,而九品中正製就是世家紮在朝廷身上不斷吸血、甚至逐漸和朝廷融為一體的工具,也是世家能夠保持長盛不衰的根本之一,這就是對世家下手啊。
不過再想想也能明白,南朝這麽多年為什麽隻能偏安一方,和南朝內部各個世家之間的壓紮有著不可忽視的關係,不斷有舊的世家和新誕生的世家之間爆發衝突,甚至是世家和朝廷之間的衝突,各個勢力相互掣肘,集中全部力量北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晉人南渡,發出“風景不殊”的感慨,甚至王導還曾經發出“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的吼聲,然而一直到南陳,南朝在北方依然沒有立錐之地,反而完全偏安一方。
西北之戰中,隻是一個天水梁氏拖了後腿,其餘的世家好歹還算是糊弄了一下,再加上大漢本來在巴蜀的物資和兵馬都雄厚,方才勉強支撐過了難關,可是誰能知道下一次李藎忱大規模北上的時候,背後還會不會有人拖後腿?
西北之戰若是敗了,畢竟隻是丟掉西北、退守巴蜀,而若是李藎忱的北伐敗了,那大漢就完全喪失和北方爭雄之力了,因此在北伐之前李藎忱必須要狠狠打壓一下世家。
這也在預料之中。
想到這裏,大家心裏更多的是把天水梁氏來來回回罵上幾遍,這些家夥吃相也未免太難看了,也不看看當今坐在龍椅上這位和之前那些甚至還需要奉承巴結你們的地方官員乃至於小國君主能一樣?
“現在成都書院經過一年的培養,已經有可用之人百人,另外尚在讀書之中、年齡有所不夠的有兩三百人。”宗元饒急忙站起來說道,“此次朝廷需要官員三百人,以九比一的對比算來,會錄用成都書院人才三十人左右。”
“那其餘的七十人也都是出自成都書院孝穆公門下,難道沒有可取之處?”李藎忱皺了皺眉。
姚察也是當初成都書院的負責人之一,對於他來說實際上成都書院的學生若是能夠更多地進入朝廷,那肯定是好事。
姚察無需多言,這宗元饒原本也是南陳舊臣,在吏政上頗有幾分才能,擔任吏部侍郎也算眾望所歸。在曆史上此人也曾經擔任過南陳的吏部尚書。
現在的大漢依舊使用的是延承自南陳的九品中正製度,簡而言之就是朝廷委任中正官到其原籍所在地查訪門第清白、有德有才的士人,按照其道德品行分為九個級別,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等,而朝廷就根據這些士人的等級給予官職。
九品中正製是在漢代的察舉製已經完全淪為世家把持朝政的工具的情況下誕生的,而其本身實際上隻是曹魏和世家的妥協產物。當初按照曹丕的設想,選拔人才應該是“唯才是舉”,不過這自然而然引起了世家的強烈不滿,最後隻能由德高望重的陳群出麵設定九品中正製,從原來察舉製的地方官員直接推薦人才變成中央派遣官員去地方選拔人才。
而且相比於察舉製,九品中正製也把所考察對象的才能作為重要的考核標準,而不僅僅是之前的“孝、廉”,也算是帶有“唯才是舉”的一點兒意味。不過世家可以把持察舉製,自然也可以稍加變通之後把持九品中正製。
若不是因為世家的確已經龐大的讓身為皇帝的曹丕也不得不後退一步,按照曹丕原本的想法,是根本不可能接受這樣改良版的察舉製的。而隨著南北朝的朝代更迭,世家也逐漸從幕後走到台前,更是徹底把九品中正製改變成自家子弟快速上升的通道,讓整個南北方官場都徹底淪為世家爭權奪利的角鬥場。
這也是為什麽隋唐兩代要堅決推行科舉,而偌大的一個萬方來潮的隋朝,卻猶如曇花一現一般轉瞬凋零,和隋朝兩代推行科舉製度並非沒有關係,因此李藎忱的動作可以說絕對算謹慎小心。
不過對於李藎忱來說,倒也不是一點兒可乘之機都沒有。在之前的侯景之亂中,整個江南世家都被侯景“洗牌”了,曾經的幾個主要的豪門迅速沒落,新崛起的吳氏、徐氏等,在根底上終究沒有辦法和之前的王謝大族相比。
而在曆史上對於隋唐來說也是一個大問題的關隴集團和山東世家,在這個時代一個已經分裂,半數投靠了李藎忱,而且初來乍到根基不穩,剩下的半個關隴世家和整個山東世家都還在北方。
對於這些初來者來說,想要從原本的東南士族和巴蜀世家嘴裏搶下來一塊肉,實際上科舉反而是他們的助力。楊素顯然就很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一點,所以直接把隨同他前來江南的李淵送入了金陵書院。
而李藎忱可以說又利用了徐陵和吳明徹等老人一手,既然他們主持創建了學院,那麽就算是家族之中對於世家的存在感到威脅,也不可能真的對自家老爺子的弟子動手。
當即姚察站出來說道:“啟稟陛下,吏部在年末已經審查考核了各地的中正官,等到年後,中正官就會前往各地選拔人才。一年之中我大漢拓地千裏,已經絕非昔日巴蜀一國可比,因此今年除了考核留任的前陳地方官員之外,還需要選拔大量的人才來彌補缺口。按照吏部的計劃,這些人才的主要組成為九比一,前一部分為地方選拔上來,而剩下的一部分則在已經建成的成都書院之中擇優錄取。”
李藎忱微微皺眉,九比一這個比例已經不算低了,尤其是隨著明年金陵書院和嶽麓書院的第一批學生也要走出來,肯定這個比例還要上調到八比二甚至是七比三。
但是這還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撼動九品中正製的根基。
“成都書院有多少可用人才?”李藎忱徑直問道。
大堂上的臣子們頓時都豎起耳朵,陛下直截了當的問這個問題,意思已經非常明確了,而鼻子靈敏的也早就已經在其中嗅到了風聲,看來陛下是真的打算對九品中正製動刀子了,而九品中正製就是世家紮在朝廷身上不斷吸血、甚至逐漸和朝廷融為一體的工具,也是世家能夠保持長盛不衰的根本之一,這就是對世家下手啊。
不過再想想也能明白,南朝這麽多年為什麽隻能偏安一方,和南朝內部各個世家之間的壓紮有著不可忽視的關係,不斷有舊的世家和新誕生的世家之間爆發衝突,甚至是世家和朝廷之間的衝突,各個勢力相互掣肘,集中全部力量北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晉人南渡,發出“風景不殊”的感慨,甚至王導還曾經發出“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的吼聲,然而一直到南陳,南朝在北方依然沒有立錐之地,反而完全偏安一方。
西北之戰中,隻是一個天水梁氏拖了後腿,其餘的世家好歹還算是糊弄了一下,再加上大漢本來在巴蜀的物資和兵馬都雄厚,方才勉強支撐過了難關,可是誰能知道下一次李藎忱大規模北上的時候,背後還會不會有人拖後腿?
西北之戰若是敗了,畢竟隻是丟掉西北、退守巴蜀,而若是李藎忱的北伐敗了,那大漢就完全喪失和北方爭雄之力了,因此在北伐之前李藎忱必須要狠狠打壓一下世家。
這也在預料之中。
想到這裏,大家心裏更多的是把天水梁氏來來回回罵上幾遍,這些家夥吃相也未免太難看了,也不看看當今坐在龍椅上這位和之前那些甚至還需要奉承巴結你們的地方官員乃至於小國君主能一樣?
“現在成都書院經過一年的培養,已經有可用之人百人,另外尚在讀書之中、年齡有所不夠的有兩三百人。”宗元饒急忙站起來說道,“此次朝廷需要官員三百人,以九比一的對比算來,會錄用成都書院人才三十人左右。”
“那其餘的七十人也都是出自成都書院孝穆公門下,難道沒有可取之處?”李藎忱皺了皺眉。
姚察也是當初成都書院的負責人之一,對於他來說實際上成都書院的學生若是能夠更多地進入朝廷,那肯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