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個時代之後,李藎忱並不是沒有見過一些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徐陵、蕭摩訶等人也好,韋孝寬和尉遲迥等人也罷,甚至還有楊素和長孫晟,林林總總。
對於熟悉南北朝和隋代曆史的人來說,這些名字也算是如雷貫耳了,不過話雖如此,這些人畢竟在曆史上都是以臣子的身份出現的,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站在李藎忱的對立麵,因此李藎忱並不用擔心如何與他們相處,隻需要考慮怎麽擊敗他們就可以。
憑借李藎忱現在的能力和實力,就算是楊堅當麵,他也不會退縮,畢竟這個時候的楊堅,可遠遠不能與另外一個時空中的那個威風八麵的隨國公相比。
但是出現在李藎忱麵前的李淵可就不一樣了,李藎忱很清楚他都在曆史上做了什麽,說句實話,李藎忱並沒有控製李淵的把握,不過這個時候李淵既然已經送上門來,李藎忱肯定也不可能不愛惜人才。
想來也是,亂世出英雄,如果沒有隋煬帝的一通折騰,可能李淵到最後也都是唐國公,而且說不定因為其沉穩的性格而步步高升、宰執天下,最終在青史上留下自己忠臣的名聲。
本來曆史上對於李淵起兵就有很多重說法,不甘人後的劉文靜和裴寂等人的幫助、對天下野心勃勃的二兒子李世民的推動等等,似乎都將李淵的形象塑造成一個膽小怕事、完全被人推上皇位的樣子。
但是李藎忱對此並不太相信,一來這其中有小說家戲言夾雜在其中,久而久之已經難辨真偽;二來將李淵的形象塑造的仁德厚重,起兵奪得天下也完全是被逼無奈,對於唐王朝以及後世眾多以唐代李氏後裔自詡的大小朝廷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麽壞處。
至少李藎忱在這個時空之中經過自己的判斷,發現曆史還是有很多偏差和出入的,畢竟言簡意賅的史家隻是通過三言兩語去塑造一個人,這自然而然就會導致這個人的形象極其刻板而單調。可事實上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又怎麽可能一生之中隻有一種不變的性格呢?
比如李藎忱剛剛見到的李淵,又有誰能想到曆史上就是這個看上去頗有幾分英氣的少年最後奪得了天下?而如果不是了解這一段曆史,李藎忱是怎麽都不會將這個少年和史書上塑造的寬仁厚重的形象聯係在一起。
時勢造英雄,的確如此,有的時候時代浪潮的翻滾的確可以讓一個人改變很多。
李藎忱不確信自己的後代會不會給李淵這個機會——他現在也還沒有後代——但是他確信,至少在這裏這裏,隻會讓李淵作為一個忠厚老實的臣子存在,而不是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梟雄。
李淵帶著李藎忱的承諾走了,而既然李藎忱答應了,那麽必須要再等長安的回複,雲田的於翼和街亭的賀蘭師已經開始撤軍,而兵出陽平關的蕭世廉也將兵馬退入漢中。
除此之外,長孫晟和梁欒、牛通等人已經開始安排接收各地城池。
李藎忱不得不承認,長孫晟的確是一個搞地方民政和外交的能手,在他的斡旋下,幾乎所有的城池都平安落入李藎忱的手中,而原本因為利益分配的問題而一直都存在間隙的各大世家,至少現在在明麵上也都保持著“其樂融融”。
至少當李藎忱抵達安定的時候,街上一片祥和熱鬧,恐怕誰也不曾想到,就在短短的幾天前,這裏還曾經是戰場第一線,整座城池都差點陷入戰火之中。
先一步抵達安定的長孫晟和牛通正在等候李藎忱。從穩定天水局勢再到接收天水周邊郡縣,最後再到趕到安定,長孫晟這一路也可以說是馬不停蹄,因此當李藎忱見到長孫晟的時候,這個家夥的眼睛裏都是血絲,黑眼圈很明顯,衣服上也滿是灰塵泥濘,也不知道有多長時間沒有換過了。
當然了,實際上站在長孫晟身邊的牛通以及包括李藎忱在內,在場的所有人差不多都是這樣的。緊張的西北局勢讓所有為之奔波的人都沒有辦法好好休息。
“辛苦了。”李藎忱伸手攙扶住想要行禮的長孫晟,也不管尊卑,直接拉著他的手腕走上安定府衙的台階,而牛通和程峰等人不敢怠慢,快步跟上。李藎忱微笑著說道:“這一次能穩定西北,長孫老弟功莫大焉,功勞簿上當是首功!”
長孫晟怔了一下,簡直欣喜若狂,他沒有想到李藎忱竟然沒有將首功給任何一個在前線拚殺的將領,而是給他這個文官,雖然可想而知這其中也有李藎忱想要安撫身在長安的楊素等人,但是也必然有李藎忱對於他的努力的肯定!
這種肯定對於長久以來都覺得自己的出身比不上楊素,能力更是沒有他出眾的長孫晟來說,無異是一種鼓勵。
而李藎忱看著長孫晟臉上激動難以自持的神色,微微一笑,長孫晟這樣的神情顯然是李藎忱願意看到的,而且長孫晟的心思李藎忱又何嚐沒有發現一點兒端倪呢。
畢竟長孫晟也好,李淵也罷,這些年輕人現在都是和楊素站在一起的,可是楊素的能力和魅力實在是太過出眾,所以至少在限製按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和楊素比肩。年輕人最是爭強好勝,因此有落寞感也在情理之中。
想當初李藎忱逐漸超越蕭世廉和裴子烈的時候,他們兩個也多少心裏都會不舒服,隻不過這種不舒服並不是對李藎忱的嫉妒,而是一種對自己的無能的自責。
而隨著蕭世廉和裴子烈逐漸在之後的戰爭中取得戰果,他們這種想法自然也就越來越淡化,和李藎忱比肩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事實證明李藎忱絕對是這個時代的妖孽,但是他們兩個現在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同輩人之中的佼佼者。
李藎忱也是想通過對西北的征服來給予長孫晟一定的信心,對於這麽一個曆史上曾經一人穩定邊境長達兩代人四十年的政治家,李藎忱並不介意多加栽培。
作為一個後來人,李藎忱可是很清楚一個優秀的外交家可以給這個國家帶來怎樣的利益和機會。
對於熟悉南北朝和隋代曆史的人來說,這些名字也算是如雷貫耳了,不過話雖如此,這些人畢竟在曆史上都是以臣子的身份出現的,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站在李藎忱的對立麵,因此李藎忱並不用擔心如何與他們相處,隻需要考慮怎麽擊敗他們就可以。
憑借李藎忱現在的能力和實力,就算是楊堅當麵,他也不會退縮,畢竟這個時候的楊堅,可遠遠不能與另外一個時空中的那個威風八麵的隨國公相比。
但是出現在李藎忱麵前的李淵可就不一樣了,李藎忱很清楚他都在曆史上做了什麽,說句實話,李藎忱並沒有控製李淵的把握,不過這個時候李淵既然已經送上門來,李藎忱肯定也不可能不愛惜人才。
想來也是,亂世出英雄,如果沒有隋煬帝的一通折騰,可能李淵到最後也都是唐國公,而且說不定因為其沉穩的性格而步步高升、宰執天下,最終在青史上留下自己忠臣的名聲。
本來曆史上對於李淵起兵就有很多重說法,不甘人後的劉文靜和裴寂等人的幫助、對天下野心勃勃的二兒子李世民的推動等等,似乎都將李淵的形象塑造成一個膽小怕事、完全被人推上皇位的樣子。
但是李藎忱對此並不太相信,一來這其中有小說家戲言夾雜在其中,久而久之已經難辨真偽;二來將李淵的形象塑造的仁德厚重,起兵奪得天下也完全是被逼無奈,對於唐王朝以及後世眾多以唐代李氏後裔自詡的大小朝廷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麽壞處。
至少李藎忱在這個時空之中經過自己的判斷,發現曆史還是有很多偏差和出入的,畢竟言簡意賅的史家隻是通過三言兩語去塑造一個人,這自然而然就會導致這個人的形象極其刻板而單調。可事實上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又怎麽可能一生之中隻有一種不變的性格呢?
比如李藎忱剛剛見到的李淵,又有誰能想到曆史上就是這個看上去頗有幾分英氣的少年最後奪得了天下?而如果不是了解這一段曆史,李藎忱是怎麽都不會將這個少年和史書上塑造的寬仁厚重的形象聯係在一起。
時勢造英雄,的確如此,有的時候時代浪潮的翻滾的確可以讓一個人改變很多。
李藎忱不確信自己的後代會不會給李淵這個機會——他現在也還沒有後代——但是他確信,至少在這裏這裏,隻會讓李淵作為一個忠厚老實的臣子存在,而不是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梟雄。
李淵帶著李藎忱的承諾走了,而既然李藎忱答應了,那麽必須要再等長安的回複,雲田的於翼和街亭的賀蘭師已經開始撤軍,而兵出陽平關的蕭世廉也將兵馬退入漢中。
除此之外,長孫晟和梁欒、牛通等人已經開始安排接收各地城池。
李藎忱不得不承認,長孫晟的確是一個搞地方民政和外交的能手,在他的斡旋下,幾乎所有的城池都平安落入李藎忱的手中,而原本因為利益分配的問題而一直都存在間隙的各大世家,至少現在在明麵上也都保持著“其樂融融”。
至少當李藎忱抵達安定的時候,街上一片祥和熱鬧,恐怕誰也不曾想到,就在短短的幾天前,這裏還曾經是戰場第一線,整座城池都差點陷入戰火之中。
先一步抵達安定的長孫晟和牛通正在等候李藎忱。從穩定天水局勢再到接收天水周邊郡縣,最後再到趕到安定,長孫晟這一路也可以說是馬不停蹄,因此當李藎忱見到長孫晟的時候,這個家夥的眼睛裏都是血絲,黑眼圈很明顯,衣服上也滿是灰塵泥濘,也不知道有多長時間沒有換過了。
當然了,實際上站在長孫晟身邊的牛通以及包括李藎忱在內,在場的所有人差不多都是這樣的。緊張的西北局勢讓所有為之奔波的人都沒有辦法好好休息。
“辛苦了。”李藎忱伸手攙扶住想要行禮的長孫晟,也不管尊卑,直接拉著他的手腕走上安定府衙的台階,而牛通和程峰等人不敢怠慢,快步跟上。李藎忱微笑著說道:“這一次能穩定西北,長孫老弟功莫大焉,功勞簿上當是首功!”
長孫晟怔了一下,簡直欣喜若狂,他沒有想到李藎忱竟然沒有將首功給任何一個在前線拚殺的將領,而是給他這個文官,雖然可想而知這其中也有李藎忱想要安撫身在長安的楊素等人,但是也必然有李藎忱對於他的努力的肯定!
這種肯定對於長久以來都覺得自己的出身比不上楊素,能力更是沒有他出眾的長孫晟來說,無異是一種鼓勵。
而李藎忱看著長孫晟臉上激動難以自持的神色,微微一笑,長孫晟這樣的神情顯然是李藎忱願意看到的,而且長孫晟的心思李藎忱又何嚐沒有發現一點兒端倪呢。
畢竟長孫晟也好,李淵也罷,這些年輕人現在都是和楊素站在一起的,可是楊素的能力和魅力實在是太過出眾,所以至少在限製按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和楊素比肩。年輕人最是爭強好勝,因此有落寞感也在情理之中。
想當初李藎忱逐漸超越蕭世廉和裴子烈的時候,他們兩個也多少心裏都會不舒服,隻不過這種不舒服並不是對李藎忱的嫉妒,而是一種對自己的無能的自責。
而隨著蕭世廉和裴子烈逐漸在之後的戰爭中取得戰果,他們這種想法自然也就越來越淡化,和李藎忱比肩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事實證明李藎忱絕對是這個時代的妖孽,但是他們兩個現在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同輩人之中的佼佼者。
李藎忱也是想通過對西北的征服來給予長孫晟一定的信心,對於這麽一個曆史上曾經一人穩定邊境長達兩代人四十年的政治家,李藎忱並不介意多加栽培。
作為一個後來人,李藎忱可是很清楚一個優秀的外交家可以給這個國家帶來怎樣的利益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