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章:千古之迷,斷魂長平!
長平之戰最後合圍階段有幾個不合情理之處,最大的問題是趙括為什麽在四十六天之後才下令突圍,這明顯是喪失了最佳突圍時間。這是前麵提出增兵問題後的第二大疑點。
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秦、趙兩大政治集團對於此戰所持的態度。
就秦而言,東進戰略在連續四十年的軍事鬥爭中已經取得了極大的成果,韓、魏兩國可以說已經是瀕臨滅亡,而楚國已經是半壁淪喪、國勢大減,齊國剛剛復國不久、已經不能對天下大事起什麽大影響。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一統天下自然成了秦集團的新政治目標。而這一目標到了現在就隻有趙國才是秦國真正唯一的阻礙。
秦欲奪上黨實際上就是要為進攻趙國做前期準備。
而趙國方麵,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期以後以及前兩種外交企圖未成的結果之下,也同樣已經明確清楚了自己的地位和責任。所以在秦攻上黨期間,趙集團沒有坐等待斃,反而積極行動企圖先奪上黨以求安全。
趙軍主力二十萬進兵上黨,這意味著趙集團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搞些小動作、不想出頭的“閉門造車”者,也不再天真的以為三晉可以聯合抗秦了。出兵二十萬、再加此前的五萬,趙軍本打算以二十五萬精銳主力奪下上黨,放手與秦軍一搏,可以說趙國已經下定決心與秦集團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戰略決戰”。
就當時的政治環境而言,趙的這一決定即是事態所迫,同樣也是正確的決定。
但上黨郡大部失陷後,趙軍主將廉頗已經不能去接管上黨了。廉頗審時度勢,正確的做出防守上黨郡南的戰略要地——長平金門山關的決定。這不失為上黨失陷後趙軍所能做出的唯一合理行動。
在隨後將近三年的反覆相持階段中,秦趙兩國已經非常明確的感覺到:戰略決戰已經不可避免。
對於秦而言,如果退兵等於供手讓出上黨這條天然頻障,此前的一係列努力將付諸東流。連長平關的拿不下,又何以在以後拿下上黨防線?所以秦集團絕對應該堅決的打下去,絕年能退兵。
對於趙而言,秦集團沒有退兵的理由,那麽守他有責的趙軍就更加“無處可退”,長平之後百裏就是趙都邯鄲,而且就進入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長平是當之無愧的“趙之最後一線”,“三晉最後一線”,“天下最後一線”。
秦若獲勝,天下大勢將不可逆轉,秦國日後的統一道路將再無實質性的阻礙。
趙若獲勝,那麽不但能夠打擊秦集團,同樣此前秦國打擊韓、魏、楚三國的成果、甚至是燕國伐齊的戰果都將為趙所得。趙國將可順勢取得三晉領導大權直接想東、西兩向擴張,天下一統就有可能在趙手中完成。
所以,這場戰略大決戰不但是不可避免的,同樣也是最眾決定天下誰屬的“命運之戰”。
就上所述,長平之戰是必須反出勝負的決戰。換言之,交戰雙方都已經做好了隨時將全部國力軍力投入到此戰中的準備。而事實上兩國在相持階段中都已經做了近三年的決戰準備。
上述就是兩國政治集團對此戰所抱的態度,那就是:堅決一戰!
然後,我們談談整個戰局。
就秦而言,如果要對趙國發動全麵軍事進攻,上黨無疑是最佳的前沿基地。但長平要地被趙軍厄守之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上黨並不能成為真正的前沿基地了。
秦軍戰略要道,從關中東北方向出黃河,分別經過安邑為中心的魏河東取烏嶺、空倉嶺一線的西路,野王為中心的韓之南陽取羊腸阪、天井關一線的南路,然後從西、南兩麵通過太行山係對上黨之南的長平關成對進之勢。過長平則兵鋒直製華北平原!
所以,長平之戰秦軍的真正前沿基地是安邑(河東)和野王(南陽)。
當戰爭進入到了第三個年頭,對趙國而言,情況相對比秦國更為不利。就其自身而言,其地處華北平原,秦軍壓在最後一道防線上,背麵又是一個隨時可以直擊趙地的燕國。非常沒有安全感。
此外,全國守備力量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內始終保持著三十萬上下的規模(含長平),每天還得替換大量的兵員到長平補充損失。而趙方就大環境分析,秦軍根本沒有理由放棄此戰。所以讀趙國來說別說三年,就算十年也耗不走秦軍。秦軍不可能放棄,這一點趙集團算是心知肚明了。
趙國的國力耗不耗的起我們先不論,但有幾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趙集團一明白戰爭隻能靠決戰來結束,二明白自身的國家安全比秦危險。趙集團正在尋求結束戰爭的最佳方式。
最後趙集團所能找到的答案很簡單:發動全部男子投入戰爭,以五分之一的比例徵發軍隊,在秦軍增兵之前將長平當麵之敵短時間全數殲滅,隨後控製上黨全境!就趙而言,他的後勤線隻有百多裏地,看似的確能在秦軍增兵之前完成對秦一線兵團的進攻。但是,秦集團也同樣全麵分析了全局,得出了正確結論。
秦集團認為,此戰也是不可能出現一方退卻的方式結束,戰爭必須打到底。就環境而言,韓、魏兩國此前大多數戰略要地已經被秦所得,而且秦與這些國家都處與中國西部山區之中,有險可依。所以在後顧方麵秦要比趙好的多。
</br>
第十二章:千古之迷,斷魂長平!
長平之戰最後合圍階段有幾個不合情理之處,最大的問題是趙括為什麽在四十六天之後才下令突圍,這明顯是喪失了最佳突圍時間。這是前麵提出增兵問題後的第二大疑點。
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秦、趙兩大政治集團對於此戰所持的態度。
就秦而言,東進戰略在連續四十年的軍事鬥爭中已經取得了極大的成果,韓、魏兩國可以說已經是瀕臨滅亡,而楚國已經是半壁淪喪、國勢大減,齊國剛剛復國不久、已經不能對天下大事起什麽大影響。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一統天下自然成了秦集團的新政治目標。而這一目標到了現在就隻有趙國才是秦國真正唯一的阻礙。
秦欲奪上黨實際上就是要為進攻趙國做前期準備。
而趙國方麵,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期以後以及前兩種外交企圖未成的結果之下,也同樣已經明確清楚了自己的地位和責任。所以在秦攻上黨期間,趙集團沒有坐等待斃,反而積極行動企圖先奪上黨以求安全。
趙軍主力二十萬進兵上黨,這意味著趙集團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搞些小動作、不想出頭的“閉門造車”者,也不再天真的以為三晉可以聯合抗秦了。出兵二十萬、再加此前的五萬,趙軍本打算以二十五萬精銳主力奪下上黨,放手與秦軍一搏,可以說趙國已經下定決心與秦集團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戰略決戰”。
就當時的政治環境而言,趙的這一決定即是事態所迫,同樣也是正確的決定。
但上黨郡大部失陷後,趙軍主將廉頗已經不能去接管上黨了。廉頗審時度勢,正確的做出防守上黨郡南的戰略要地——長平金門山關的決定。這不失為上黨失陷後趙軍所能做出的唯一合理行動。
在隨後將近三年的反覆相持階段中,秦趙兩國已經非常明確的感覺到:戰略決戰已經不可避免。
對於秦而言,如果退兵等於供手讓出上黨這條天然頻障,此前的一係列努力將付諸東流。連長平關的拿不下,又何以在以後拿下上黨防線?所以秦集團絕對應該堅決的打下去,絕年能退兵。
對於趙而言,秦集團沒有退兵的理由,那麽守他有責的趙軍就更加“無處可退”,長平之後百裏就是趙都邯鄲,而且就進入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長平是當之無愧的“趙之最後一線”,“三晉最後一線”,“天下最後一線”。
秦若獲勝,天下大勢將不可逆轉,秦國日後的統一道路將再無實質性的阻礙。
趙若獲勝,那麽不但能夠打擊秦集團,同樣此前秦國打擊韓、魏、楚三國的成果、甚至是燕國伐齊的戰果都將為趙所得。趙國將可順勢取得三晉領導大權直接想東、西兩向擴張,天下一統就有可能在趙手中完成。
所以,這場戰略大決戰不但是不可避免的,同樣也是最眾決定天下誰屬的“命運之戰”。
就上所述,長平之戰是必須反出勝負的決戰。換言之,交戰雙方都已經做好了隨時將全部國力軍力投入到此戰中的準備。而事實上兩國在相持階段中都已經做了近三年的決戰準備。
上述就是兩國政治集團對此戰所抱的態度,那就是:堅決一戰!
然後,我們談談整個戰局。
就秦而言,如果要對趙國發動全麵軍事進攻,上黨無疑是最佳的前沿基地。但長平要地被趙軍厄守之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上黨並不能成為真正的前沿基地了。
秦軍戰略要道,從關中東北方向出黃河,分別經過安邑為中心的魏河東取烏嶺、空倉嶺一線的西路,野王為中心的韓之南陽取羊腸阪、天井關一線的南路,然後從西、南兩麵通過太行山係對上黨之南的長平關成對進之勢。過長平則兵鋒直製華北平原!
所以,長平之戰秦軍的真正前沿基地是安邑(河東)和野王(南陽)。
當戰爭進入到了第三個年頭,對趙國而言,情況相對比秦國更為不利。就其自身而言,其地處華北平原,秦軍壓在最後一道防線上,背麵又是一個隨時可以直擊趙地的燕國。非常沒有安全感。
此外,全國守備力量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內始終保持著三十萬上下的規模(含長平),每天還得替換大量的兵員到長平補充損失。而趙方就大環境分析,秦軍根本沒有理由放棄此戰。所以讀趙國來說別說三年,就算十年也耗不走秦軍。秦軍不可能放棄,這一點趙集團算是心知肚明了。
趙國的國力耗不耗的起我們先不論,但有幾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趙集團一明白戰爭隻能靠決戰來結束,二明白自身的國家安全比秦危險。趙集團正在尋求結束戰爭的最佳方式。
最後趙集團所能找到的答案很簡單:發動全部男子投入戰爭,以五分之一的比例徵發軍隊,在秦軍增兵之前將長平當麵之敵短時間全數殲滅,隨後控製上黨全境!就趙而言,他的後勤線隻有百多裏地,看似的確能在秦軍增兵之前完成對秦一線兵團的進攻。但是,秦集團也同樣全麵分析了全局,得出了正確結論。
秦集團認為,此戰也是不可能出現一方退卻的方式結束,戰爭必須打到底。就環境而言,韓、魏兩國此前大多數戰略要地已經被秦所得,而且秦與這些國家都處與中國西部山區之中,有險可依。所以在後顧方麵秦要比趙好的多。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