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秦國在伊闕之戰結束後給了韓、魏的一係列打擊,同時齊國又在樂毅的五國聯兵下經歷著國滅之危時,當時的天下隻有秦、楚、趙三國擁有真正強大的國力去爭奪日後的天下統一權。
秦國此時版圖日見闊張,北麵早已打過黃河,在太行山區與趙國相對;中間打過了伊洛一帶,緊緊壓著韓、魏;南麵在漢中地區與楚國交界。對於秦國而言,當時顯然要在趙、楚兩國中選擇一個打擊對手先行進攻。
在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南方的魏國國力猶在,燕、秦兩國對其成前後夾擊之勢,北方與林胡、樓煩、東胡等北方遊牧民族發生戰爭,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常來侵擾。時人稱趙為“四戰之國”,其形勢之險惡可以想見。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麵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趙武靈王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但是,我卻認為簡潔的服裝在當時的中國並不隻有趙國一家如此。在出土的齊國武士銅燈和秦兵馬傭來看,當時各國已經普遍改變原來的服裝形式了。隻不過在騎兵問題上趙國的確作的比其他各國要好的多。
公元前302年,武靈王採取軍事改革措施,學習西北方遊牧和半遊牧民族的服飾,學習騎馬射箭,史稱“胡服騎射”。 以此拉開了趙國一係列國家改革的序幕。
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遭到武靈王嚴力訓斥。趙武靈王抱著以胡製胡。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發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武靈王號令全國著胡服,習騎射,並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胡服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後,趙武靈王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戰疆場,並結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演習。同時,武靈王解放內地依附於吏大夫的奴隸,讓他們充實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開發了廣大邊地。趙國的騎兵部隊在頂盛時期可能達到了幾十萬,是一支數量相當可觀的騎兵部隊。在戰法上也以騎射為主,並不裝備戟、戈、矛一類的衝擊型兵器。而中國最早使用衝擊騎兵的可能是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戰國的騎兵部隊在主力決戰中應該依然是與戰車配合使用的,比如李牧破匈奴一戰中:“於是乃從全軍中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射手十萬人,皆勒令演習戰鬥。”
胡服騎射的第二年起,趙國的國力就逐漸強大起來。後來不但打敗了經常侵擾趙國的中山國,而且奪取林胡、樓煩之地,向北方開闢了上千裏的疆域,並設置雲中、雁門、代郡行政區,管轄範圍達到今天河套地區。
趙武靈王在穩定了北方局勢後,並不滿足,他是把主攻目標移到中原,以圖最終完成統一霸業。他已經意識到,當時具有統一實力的隻有秦、趙兩家,秦是他的真正對手。於是他於二十七年(前 299年),勇敢地打破了歷來國君死後始立新君的傳統,主動將王位讓給自己的幼子趙何,即趙惠文王,並讓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老臣肥義為相國,而自號為“主父”。這一點也是趙武靈王值得後人稱道的一點。在盛年之時,並且是手中權利相當穩固之時放棄王位,隻怕中國歷史上隻有他一人而已。他從煩瑣的政務中解脫出來,統率他親手締造的騎兵,準備從河套一帶南下襲秦。
正當趙主父雄心勃勃之時,趙國內部發生了政變。由於他在立趙何為王之後,仍在長子趙章與次於趙何誰為繼承王位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惠文王四年(前 296年),他又欲分趙為二,封趙何於趙,為趙王,封趙章於代,為代王。正當他猶豫未決之時,政變發生了。《史記·趙世家》記。“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
而楚國是一個疾病纏身的國家。他的變法由於強大的奴隸主貴族力量的反抗是各國變法中最不成功的。國家政治集團問題非常多。
與此相對比的是,趙國雖然經歷了惠文王、公子章爭位之亂,主父武靈王餓死沙丘宮之事,但趙國卻沒有因為內亂而衰弱。武靈王時期一係列改革措施大多被保留了下來。內亂還解決掉了一大批貴族,國家機器反而更加輕快有效。同時,趙國政治集團也是君明、臣賢、將智、兵勇,君臣和睦,政治清明,國力日盛。武靈王死去那年,秦國正式發動了對韓戰爭,第二年便爆發了伊闕之戰。此後趙國在穩定了國內局勢後便開始了避開秦、齊兩國對進鋒芒,選擇低調的以積極政治手段和軍事防禦手段求得發展,等待秦、齊兩國在爭戰中原的過程中消耗實力,然後尋求南下機會的“厚積”時期。
另外,楚國在體積上的確是非常龐大的,對於秦國而言,這個對手的威脅在當時顯然要比趙的威脅更大。一個減肥的胖子(楚)依然比一個增肥的瘦子(趙)大。而秦國在幾次打擊魏國的過程當中,甚至是直接對趙國邊界的打擊之中,趙國始終沒有太大的反映。這裏的原因也就可以做出解釋。
首先,是趙國政治集團非常清醒的認識到以下幾個問題,那就是秦國對韓、魏雖然已經給與了沉重打擊,但對趙而言還沒有到達完全失去南部屏障的危險地步。韓、魏位於中原地帶,在地緣上依然會位於趙之前成為秦的障礙。地處太行山區和華北平原的趙國還沒有到危在旦夕的地步;其次,東方齊國的威脅當時已不存在,秦國必然加快東進速度,但是在楚與趙之間到底先動誰秦國未必有肯定的答案。楚國在齊國大敗之後同樣也沒有了來自東方的遷製。如果能使得秦楚兩國來個兩強相征,打他一次戰略大決戰,無論誰勝誰負都將對趙國有利。趙國依然需要時間繼續去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
</br>
秦國此時版圖日見闊張,北麵早已打過黃河,在太行山區與趙國相對;中間打過了伊洛一帶,緊緊壓著韓、魏;南麵在漢中地區與楚國交界。對於秦國而言,當時顯然要在趙、楚兩國中選擇一個打擊對手先行進攻。
在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南方的魏國國力猶在,燕、秦兩國對其成前後夾擊之勢,北方與林胡、樓煩、東胡等北方遊牧民族發生戰爭,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常來侵擾。時人稱趙為“四戰之國”,其形勢之險惡可以想見。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麵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趙武靈王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但是,我卻認為簡潔的服裝在當時的中國並不隻有趙國一家如此。在出土的齊國武士銅燈和秦兵馬傭來看,當時各國已經普遍改變原來的服裝形式了。隻不過在騎兵問題上趙國的確作的比其他各國要好的多。
公元前302年,武靈王採取軍事改革措施,學習西北方遊牧和半遊牧民族的服飾,學習騎馬射箭,史稱“胡服騎射”。 以此拉開了趙國一係列國家改革的序幕。
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遭到武靈王嚴力訓斥。趙武靈王抱著以胡製胡。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發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武靈王號令全國著胡服,習騎射,並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胡服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後,趙武靈王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戰疆場,並結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演習。同時,武靈王解放內地依附於吏大夫的奴隸,讓他們充實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開發了廣大邊地。趙國的騎兵部隊在頂盛時期可能達到了幾十萬,是一支數量相當可觀的騎兵部隊。在戰法上也以騎射為主,並不裝備戟、戈、矛一類的衝擊型兵器。而中國最早使用衝擊騎兵的可能是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戰國的騎兵部隊在主力決戰中應該依然是與戰車配合使用的,比如李牧破匈奴一戰中:“於是乃從全軍中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射手十萬人,皆勒令演習戰鬥。”
胡服騎射的第二年起,趙國的國力就逐漸強大起來。後來不但打敗了經常侵擾趙國的中山國,而且奪取林胡、樓煩之地,向北方開闢了上千裏的疆域,並設置雲中、雁門、代郡行政區,管轄範圍達到今天河套地區。
趙武靈王在穩定了北方局勢後,並不滿足,他是把主攻目標移到中原,以圖最終完成統一霸業。他已經意識到,當時具有統一實力的隻有秦、趙兩家,秦是他的真正對手。於是他於二十七年(前 299年),勇敢地打破了歷來國君死後始立新君的傳統,主動將王位讓給自己的幼子趙何,即趙惠文王,並讓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老臣肥義為相國,而自號為“主父”。這一點也是趙武靈王值得後人稱道的一點。在盛年之時,並且是手中權利相當穩固之時放棄王位,隻怕中國歷史上隻有他一人而已。他從煩瑣的政務中解脫出來,統率他親手締造的騎兵,準備從河套一帶南下襲秦。
正當趙主父雄心勃勃之時,趙國內部發生了政變。由於他在立趙何為王之後,仍在長子趙章與次於趙何誰為繼承王位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惠文王四年(前 296年),他又欲分趙為二,封趙何於趙,為趙王,封趙章於代,為代王。正當他猶豫未決之時,政變發生了。《史記·趙世家》記。“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
而楚國是一個疾病纏身的國家。他的變法由於強大的奴隸主貴族力量的反抗是各國變法中最不成功的。國家政治集團問題非常多。
與此相對比的是,趙國雖然經歷了惠文王、公子章爭位之亂,主父武靈王餓死沙丘宮之事,但趙國卻沒有因為內亂而衰弱。武靈王時期一係列改革措施大多被保留了下來。內亂還解決掉了一大批貴族,國家機器反而更加輕快有效。同時,趙國政治集團也是君明、臣賢、將智、兵勇,君臣和睦,政治清明,國力日盛。武靈王死去那年,秦國正式發動了對韓戰爭,第二年便爆發了伊闕之戰。此後趙國在穩定了國內局勢後便開始了避開秦、齊兩國對進鋒芒,選擇低調的以積極政治手段和軍事防禦手段求得發展,等待秦、齊兩國在爭戰中原的過程中消耗實力,然後尋求南下機會的“厚積”時期。
另外,楚國在體積上的確是非常龐大的,對於秦國而言,這個對手的威脅在當時顯然要比趙的威脅更大。一個減肥的胖子(楚)依然比一個增肥的瘦子(趙)大。而秦國在幾次打擊魏國的過程當中,甚至是直接對趙國邊界的打擊之中,趙國始終沒有太大的反映。這裏的原因也就可以做出解釋。
首先,是趙國政治集團非常清醒的認識到以下幾個問題,那就是秦國對韓、魏雖然已經給與了沉重打擊,但對趙而言還沒有到達完全失去南部屏障的危險地步。韓、魏位於中原地帶,在地緣上依然會位於趙之前成為秦的障礙。地處太行山區和華北平原的趙國還沒有到危在旦夕的地步;其次,東方齊國的威脅當時已不存在,秦國必然加快東進速度,但是在楚與趙之間到底先動誰秦國未必有肯定的答案。楚國在齊國大敗之後同樣也沒有了來自東方的遷製。如果能使得秦楚兩國來個兩強相征,打他一次戰略大決戰,無論誰勝誰負都將對趙國有利。趙國依然需要時間繼續去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