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王在位期間,七次進攻鄭國,終於迫使與原霸主晉國結盟的鄭國和陳國在辰陵(今河南西華)簽約,正式表示服從楚國。公無前597年春,楚鄭戰爭已結束數月,救援鄭國的晉軍才姍姍來遲。楚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西北)地向敵發動突然襲擊。晉軍措手不及,死亡近半,爭渡黃河又淹斃無數。莊王在黃河岸邊祭祀河神,並修建了悼念先君的神廟。而後,率軍返回楚境。
邲之戰後,同年冬天,楚莊王乘勝攻滅蕭國。公元前595年至596年伐宋。宋向晉求救,晉國不敢出援,宋隧臣服於楚,出現了楚、晉南北並霸的局麵。莊王二十年(公元前594年),是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在蜀(今山東泰安西)開會結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楚莊王遂以“霸絕天下”名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一!
而在以晉楚兩國連年對郅,反覆征戰的兩百年間。地處西方的秦國,正在進行著他連續幾百年的“厚積勃發”,趁機東進戰略!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贏任好繼秦伯位。
穆公在位期間任用由餘、百裏奚、蹇叔、巫豹、公孫支等為謀臣,修明政治,國力強盛。即位當年就打敗戎族,其後又擊敗晉國,俘獲晉惠公,助晉公子重耳歸晉,並滅了梁、芮等國。在向東進展時,遭到晉的阻擊,失利較多,以至在崤(今河南陝縣東)全軍覆滅。秦國力不如晉,而晉恰好擋住秦東進的道路,使秦很難進入中原。因此,秦隻得向西發展,擊敗附近的戎人以增強自己的力量。秦穆公採納由餘關於伐戎王的正確謀略,收到了“益國十二,開地千裏”的戰果,穆公“遂霸西戎”。同時,秦與南麵的楚國加強聯繫,從穆公以後到春秋末,秦一直與楚共同與晉為敵。借晉楚兩大力量相互爭伐時期大力發展國力,等待時機,趁機東進!
可以說,歷時三百年的春秋時代,是齊桓公穩定華夏,晉楚爭霸中原,西秦厚積實力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時代。而這一局麵,即將因為兩件“意外事件”而發生根本的變化。
事件一:吳國破楚。
公元前515年,由於父親伍奢被楚平望冤殺,伍子胥投吳,助公子光謀殺吳王僚,公子光登位,即吳王闔閭。並向闔閭引見一代“武聖”孫武為將,獻兵書《孫子兵法》。
公元前506年,在孫武、伍子胥的輔佐下,吳王闔閭以三萬精甲破楚國二十萬大軍,攻破楚國都城,使楚昭王倉皇出逃。
後因秦軍助楚,吳國政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而使楚國得以保全。
秦國出兵救楚顯然是為了維護南北力量均橫而作出的行動。吳國雖勝,但國力終究不強。吳楚並存比起吳存楚亡對製橫北方晉國勢力南下更加有利。如果由於楚國滅亡而造成南北力量失橫,那麽晉國必然作大。這對需要以南北力量均橫而求得“厚積”機會的秦國而言顯然是不利的。吳楚並存的局麵很好的維持了南北力量均橫,同時也維護了秦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進行。
事件二:晉國分裂。
晉國的分裂實際上是在戰國初期發生的一件大事。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史稱戰國時代。由《戰國策》一書而得名。
公元前458年 十一年 ·晉國六卿互戰,知、趙、韓、魏四卿共滅範氏、中行氏 。
公元前453年 十六年 ·晉趙、韓、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領地 。
趙、魏、韓三國也因此並稱“三晉”。
做為南方第一大國楚國的削弱,北方第一大國晉國的分裂。秦國,這個在漫長的春秋時代奉行了三百年“厚積”時代的西戎之邦終於得到了“勃發”的機會。
隨後,趁著晉國三分,力量大減的絕佳時機,秦國隨即開始了他的“東進戰略”。盡占關中,奪得此前數百年間與晉國反覆爭奪的韓城、大荔、澄城、合陽、華縣,即“西河五城”,兵鋒直指中原!
可情況並不象秦國所想的那麽簡單。
前445年 二十四年 ·魏文侯即位。其在位期間任用李悝在魏國實行變法 。魏國國力急速上升。
不久,一個改變三晉衰弱之態,並被後人譽為與孫武共稱“兵家二聖”人忽然出現在兵峰東進的秦軍麵前。他的名字是——吳起!
自公元前413年開始,身為三晉之中國力最強的魏國的大將,吳起西出黃河,躍過秦晉大峽穀,主動進攻秦國。他料敵製勝,用兵如神,連戰皆捷。秦國傾盡全國之兵,合計五十餘萬,依然被吳起五萬人馬所破,一舉奪占了韓城、大荔、澄城、合陽、華縣等五座秦國城池,魏文侯將其地置為西河郡。這是魏國自對秦作戰以來,從未取得過的重大勝利,充分顯示了吳起作為軍事家的傑出才能。這也是魏文侯第一次取得疆土上的實質勝利,吳起立下了赫赫戰功,使魏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出現興旺景象,“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吳起把魏家的疆域,西推到陝西洛河以東,一條南北狹長,東西縱深150華裏的戰略要地,稱"西河之地",基本也就是從前晉惠公與秦穆公反覆爭奪的"河西五城",在過去的百多年裏,為秦國所有。吳起使晉人一舒百年之積怨,盡占西河之地,把戰略防禦前沿,推進到秦人腹地,使秦人喪失了函穀關等東部要塞的防禦優勢。隨後百年,魏、韓二國步步進逼,甚至占拒函穀以西,關中東部大片領土。
</br>
邲之戰後,同年冬天,楚莊王乘勝攻滅蕭國。公元前595年至596年伐宋。宋向晉求救,晉國不敢出援,宋隧臣服於楚,出現了楚、晉南北並霸的局麵。莊王二十年(公元前594年),是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在蜀(今山東泰安西)開會結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楚莊王遂以“霸絕天下”名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一!
而在以晉楚兩國連年對郅,反覆征戰的兩百年間。地處西方的秦國,正在進行著他連續幾百年的“厚積勃發”,趁機東進戰略!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贏任好繼秦伯位。
穆公在位期間任用由餘、百裏奚、蹇叔、巫豹、公孫支等為謀臣,修明政治,國力強盛。即位當年就打敗戎族,其後又擊敗晉國,俘獲晉惠公,助晉公子重耳歸晉,並滅了梁、芮等國。在向東進展時,遭到晉的阻擊,失利較多,以至在崤(今河南陝縣東)全軍覆滅。秦國力不如晉,而晉恰好擋住秦東進的道路,使秦很難進入中原。因此,秦隻得向西發展,擊敗附近的戎人以增強自己的力量。秦穆公採納由餘關於伐戎王的正確謀略,收到了“益國十二,開地千裏”的戰果,穆公“遂霸西戎”。同時,秦與南麵的楚國加強聯繫,從穆公以後到春秋末,秦一直與楚共同與晉為敵。借晉楚兩大力量相互爭伐時期大力發展國力,等待時機,趁機東進!
可以說,歷時三百年的春秋時代,是齊桓公穩定華夏,晉楚爭霸中原,西秦厚積實力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時代。而這一局麵,即將因為兩件“意外事件”而發生根本的變化。
事件一:吳國破楚。
公元前515年,由於父親伍奢被楚平望冤殺,伍子胥投吳,助公子光謀殺吳王僚,公子光登位,即吳王闔閭。並向闔閭引見一代“武聖”孫武為將,獻兵書《孫子兵法》。
公元前506年,在孫武、伍子胥的輔佐下,吳王闔閭以三萬精甲破楚國二十萬大軍,攻破楚國都城,使楚昭王倉皇出逃。
後因秦軍助楚,吳國政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而使楚國得以保全。
秦國出兵救楚顯然是為了維護南北力量均橫而作出的行動。吳國雖勝,但國力終究不強。吳楚並存比起吳存楚亡對製橫北方晉國勢力南下更加有利。如果由於楚國滅亡而造成南北力量失橫,那麽晉國必然作大。這對需要以南北力量均橫而求得“厚積”機會的秦國而言顯然是不利的。吳楚並存的局麵很好的維持了南北力量均橫,同時也維護了秦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進行。
事件二:晉國分裂。
晉國的分裂實際上是在戰國初期發生的一件大事。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史稱戰國時代。由《戰國策》一書而得名。
公元前458年 十一年 ·晉國六卿互戰,知、趙、韓、魏四卿共滅範氏、中行氏 。
公元前453年 十六年 ·晉趙、韓、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領地 。
趙、魏、韓三國也因此並稱“三晉”。
做為南方第一大國楚國的削弱,北方第一大國晉國的分裂。秦國,這個在漫長的春秋時代奉行了三百年“厚積”時代的西戎之邦終於得到了“勃發”的機會。
隨後,趁著晉國三分,力量大減的絕佳時機,秦國隨即開始了他的“東進戰略”。盡占關中,奪得此前數百年間與晉國反覆爭奪的韓城、大荔、澄城、合陽、華縣,即“西河五城”,兵鋒直指中原!
可情況並不象秦國所想的那麽簡單。
前445年 二十四年 ·魏文侯即位。其在位期間任用李悝在魏國實行變法 。魏國國力急速上升。
不久,一個改變三晉衰弱之態,並被後人譽為與孫武共稱“兵家二聖”人忽然出現在兵峰東進的秦軍麵前。他的名字是——吳起!
自公元前413年開始,身為三晉之中國力最強的魏國的大將,吳起西出黃河,躍過秦晉大峽穀,主動進攻秦國。他料敵製勝,用兵如神,連戰皆捷。秦國傾盡全國之兵,合計五十餘萬,依然被吳起五萬人馬所破,一舉奪占了韓城、大荔、澄城、合陽、華縣等五座秦國城池,魏文侯將其地置為西河郡。這是魏國自對秦作戰以來,從未取得過的重大勝利,充分顯示了吳起作為軍事家的傑出才能。這也是魏文侯第一次取得疆土上的實質勝利,吳起立下了赫赫戰功,使魏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出現興旺景象,“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吳起把魏家的疆域,西推到陝西洛河以東,一條南北狹長,東西縱深150華裏的戰略要地,稱"西河之地",基本也就是從前晉惠公與秦穆公反覆爭奪的"河西五城",在過去的百多年裏,為秦國所有。吳起使晉人一舒百年之積怨,盡占西河之地,把戰略防禦前沿,推進到秦人腹地,使秦人喪失了函穀關等東部要塞的防禦優勢。隨後百年,魏、韓二國步步進逼,甚至占拒函穀以西,關中東部大片領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