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開年第一件令崇禎帝頭疼的事就是,宇內的動亂有了燎原之勢。


    漢南王大梁,階州周大旺,宜川王左掛、飛山虎、大紅狼,洛川黑煞神,延川王和尚、混天王,慶陽韓朝宰、府穀王嘉胤、桂林楊夫人。


    除了這些人,如今又多了一個安塞高迎祥。


    這高迎祥可不是一般人,自稱闖王,如今在陝西可成了氣候,聚集在了安塞,趕走了縣令,占據了縣衙,更為囂張的是,把縣衙改成了聚義廳,廣結天下豪傑。


    崇禎帝拿起陝西上報的折子,看到關於高迎祥的內容,恨得是牙根癢癢,一個馬販子,居然把安塞當成了水泊梁山!


    崇禎帝心想,如果安塞是水泊梁山,自己豈不成了宋徽宗?宋徽宗,北宋可是斷送在了他的手裏!


    崇禎帝把折子放在一旁,向身邊王承恩問道:“王承恩,你覺得朕比那宋徽宗如何?”


    王承恩見崇禎帝有此一問,不覺一愣:“皇爺,您何出此言?宋徽宗雖然是書畫大家,宣和一人,可是在治國理政上,跟您可是差了不止一個十萬八千裏啊!”


    崇禎帝聽到王承恩如此回答,心中不免沾沾自喜,但還是故作矜持地問道:“朕比他強在哪裏?”


    “奴婢不敢說。”


    “朕恕你無罪!”


    “是。”王承恩說道,“從勤政上,皇爺日日披星戴月,此強之一也;從鏟除奸臣上,皇爺處置了閹黨,此強之二也;從用人上,皇爺遼東啟用袁崇煥,此強之三也;從學識上……”


    “停!既然說到用人,你覺得如今各地的動亂,尤其是陝西,我該啟用何人啊?”


    答不好就是送命題!


    “這個,奴婢就是一個中官,至於用誰不用誰,還得是皇爺決斷。”王承恩偷眼看了看崇禎帝,“莫不是皇爺心中有了人選?”


    崇禎帝毫不避諱,說道:“陝西亂局日漸嚴重,如今上報的折子是一封接著一封,陝西巡撫胡廷宴、延綏總兵嶽和聲,此二人一個用撫一個用剿,銀子是花了不少,可是毫無作用。左副都禦史楊鶴,給朕連上了好幾道折子,力陳利害,要求彈劾此二人,所以,朕想派他去陝西,主持亂局。”


    “皇爺聖明!”王承恩說道,“皇爺這用人當真是有諸葛孔明之機,既然楊鶴敢彈劾陝西巡撫胡廷宴、延綏總兵嶽和聲,想必他一定是有解決陝西動蕩的法子了。”


    左都副禦史,屬都察院次官。都察院,是由前代的禦史台發展而來,是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的部門。


    都察院不僅可以對其他機關進行監督,還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力,為明朝最高監察機構。


    聽上去好高大上,監察、彈劾、建議,但是細想,都察院養的這幫人,用現在的話說,不就是噴子麽?


    你叫一幫文人去監察百官,更多是風聞奏事,而非親眼所見,要證據找不到證據,要親眼見又沒錦衣衛飛簷走壁扒窗沿的本事,不靠風聞還能靠什麽?


    所以,都察院的官員沒朋友。不僅都察院的官員沒其他部門同僚朋友,就是在督察院內,這群人互相之間也不走動。


    監察機關,本身就是挑刺的,弄不好別人的刺沒挑好,再被自己人背後捅一刀子,得不償失。


    老虎和老虎之間,是做不了朋友的,隻有綿羊和綿羊,才會抱團取暖。


    然而,自嘉靖以來,朝廷的黨爭日甚一日,崇禎又親曆了閹黨之禍,都察院的這種不群不黨的做派,反而在他眼裏,顯得彌足珍貴。


    現代著名學者李敖,曾經在他的電視節目裏,講過一個故事。


    美國總統肯尼迪的弟弟,羅伯·肯尼迪,他哥哥被刺了之後,他也被刺了。羅伯·肯尼迪做過美國的司法部長,他說過:


    “所有的人民裏麵,都有五分之一的人,他什麽都反對。”


    這句話更深層次的意思是,在所有的人民裏麵,有五分之一的人,是虛無主義者,你說東他就說西,你說南他就說北,你怎麽樣好,他都不領情,什麽都反對,永遠在邊上講風涼話。


    督察院的這一幫人,就是羅伯·肯尼迪所說的,那五分之一的人。


    說風涼話誰不會,有能耐你上啊!就算你是個聽了三十年的老京劇迷,你也隻不過是個資深的觀眾而已,上不了台的。


    可是,崇禎帝卻不知道這裏邊的關節,他覺得,既然楊鶴彈劾陝西巡撫胡廷宴、延綏總兵嶽和聲,那麽一定有解決陝西的辦法。


    因為楊鶴曾經說過一段名言,朝野上下皆知。


    “謀求天下大治的要領在於培植元氣。自從進行大規模戰爭、兵役以來,經常不斷地對下邊進行加派,目前公私財力交困,百姓的元氣受到了傷害。自從遼左、貴州、四川兵敗失控後,暴骨成丘,封疆的元氣受到了傷害。自從朝廷裏縉紳結黨,彼此傾軋以來,謀逆的宦官乘機出來,打擊好人,士大夫的元氣受到了傷害。現在的國家就如同大病初愈,身上脈絡還沒調養好,風邪病毒容易侵染,治理的辦法在於培植元氣。”


    就是這“元氣”二字,讓崇禎帝動用了想啟用楊鶴的念頭。


    之所以朝綱不振,就是因為朝廷曆年的積弊,導致了“元氣”大損。這楊鶴既然說到了關鍵處,會看病,那就一定能治病了。


    崇禎帝在問王承恩之前,其實早就召見過楊鶴了,而且崇禎帝召見楊鶴的時候,王承恩就在身邊。


    所以,當崇禎帝說出,想啟用楊鶴時,王承恩才會回答,楊鶴一定有解決陝西動蕩的法子。


    當太監的,如果連皇上這點心思都看不出來,腦袋早就不知道掉幾回了!


    目前,陝西總督武之望剛剛去世,陝西這個爛攤子,崇禎帝在上朝時提過多次,可是無人肯去接任,反而楊鶴敢說出“元氣”大損的話,不如就讓楊鶴試一試。


    楊鶴,湖南武陵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崇禎元年才被提拔為左副都禦史。可見,他的官路似乎比常人都慢了許多。


    正是因為升官之路太慢,楊鶴才想著要靠建功立業,來讓自己未來的官路順暢一些。


    可是,靠打打殺殺,像武官一樣衝鋒陷陣,這對於文官出身的楊鶴來講,不太現實,所以他對待陝西亂局的態度,隻有一個字,撫。


    崇禎帝召見楊鶴時,特意問他,如果讓他去陝西,有何方略?


    “清慎自持,撫恤將卒而已。”


    當他說出此話後,見崇禎帝沉默不語,於是又追加道:


    “臣之所以用撫,乃是因為陝西流賊與遼東不同,他們舉旗造反,無非天災導致顆粒無收,說來說去,也都是陛下的子民。糧餉用之於剿,一去不返,況且殺人太多,也傷和氣。還不如用之於撫,救活一人就得一條性命。盜息民安,功德無量。


    “陛下事事勵精,臨軒麵質。但閣臣大吏,未必事事都知,有問必答;而六部諸臣,也未必能事事皆做,有求必應。這樣一來,陛下卻又要發怒生氣。因此,臣以為這些做法過分了。現今一切民生國計,吏治邊防,應該參照祖宗的成法,委任責成。寬嚴相濟,圖之以漸,鎮之以靜,何慮天下能不太平?”


    這番話深深打動了崇禎帝。


    用兵,也是浪費糧餉,安撫,也是浪費糧餉,那莫不如用同樣的錢讓陝西安定,這樣不費一兵一卒,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想到這裏,崇禎帝對王承恩說道:“傳朕的旨意,任命楊鶴為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全權處理陝西諸事。同時,罷免胡廷宴、嶽和聲之職,任命劉廣生為陝西巡撫,張夢鯨為延綏總兵,協助總督楊鶴,共同治理陝西。”


    “是。”王承恩徐徐退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水行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莫裏吧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莫裏吧唧並收藏山水行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