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功走的時候,高桂英給他帶了不少銀子,這些銀子足夠他和哥哥花上一年都綽綽有餘了。除了銀子之外,幹糧也給他帶了不少,以便路上吃喝。
本來有了銀子,高一功足可以挑最好的客棧,不必風餐露宿。可是他一想到壺蘆山的家中情況,便放心不下,日夜馬不離鞍。
東山上那個點燈,西山上得個明,四十裏那個平川了也不見人。
整個陝西,地勢蜿蜒崎嶇,溝壑縱橫,又由於近年幹旱少雨,一派貧瘠荒涼之景。
“哥,我回來了!”高一功牽著馬,在院外喊道。
“哎呦!我的好弟弟,走了這麽久可算回來了!”院中的高立功一聽弟弟回來了,連忙把門打開,“來,讓哥哥仔細看一看!在咱姐那怎麽樣?胖了還是瘦了?”
“在咱姐那還能虧了我嗎?”高一功把馬拴在院門口後,就把從嶽州帶來的銀子和幹糧往屋子裏搬。
“來,喝口水!”高立功遞過來一碗清水。
高一功一飲而盡。
“養胖了,人也白了許多,看來你這一趟沒少享福。”高立功說著,把弟弟讓到了院中坐下。
“哪裏享福去了?哥,說笑了。”
高一功把在嶽州城發生的事,一字不落地跟高立功講了一遍。
“那什麽六扇門居然盯上了咱姐的買賣。”高立功說完,拍了拍弟弟肩膀說道:“沒事,大不了咱姐回家,不在嶽州宛氏幹什麽破買賣了。”
“哥,怎麽家裏就你一個人?李哥呢!”高一功環顧了一下四周,說道。
“你說他呀,哎!”高立功歎了口氣,說道:“走了!”
“走了?為何?去哪了?”
高一功發起了靈魂三連問。
“這李哥,你說叫我說他啥好?年三十那天,我二人喝酒聊天,他說他年後想去隴西投軍,因為殺了人,又看咱家窮,不想連累咱。我當時還勸他呢,我說沒事,我弟弟一功去嶽州借銀子去了,叫他等你回來再定奪。”高立功說到這,一頓足,“結果你猜怎麽著?第二天一早,他給我留了一封信,人就不辭而別了!你說說,他是不是多心?”
“哥,這李哥也是好意,別多想了。”高一功勸慰道,“我到了咱姐那,把你在獄中看到李哥蛟龍盤身的事跟她說了一遍,你猜咱姐怎麽說?”
“她怎麽說?”
“她說,叫咱倆此事不要外傳,否則會帶來殺身之禍。”
“咱姐能這麽說,看來她也認為李哥不是凡人呐!”高立功感歎道。
這李自成自從給高立功留下一封書信後,就不辭而別,回到了家鄉。趁著夜黑風高之際,他找到他的侄兒李過,二人簡單收拾了一下行裝,便直奔隴西投軍而去。
李過,字補之,雖然是李自成的侄兒,但是從年齡上看,小不了李自成幾歲。
李過是李自成大哥的兒子,李自成又在家行二,按照陝西的叫法,李過管李自成叫二爹。
此時二人,正在去往隴西投軍的路上。
“二爹,我看隴西也不安全,要不然我們去甘州吧?”李過對走在身邊的李自成說道。
“嗯,我看也好,那咱們就改道去甘州,免得自生禍端。”李自成想了想,覺得李過說得有幾分道理。
甘州,相比於隴西更遠,位於河西走廊的中部,南依祁連山,北接阿拉善,說是大明王朝的西北邊陲也不為過。
明滅元後,廢除了甘肅行省,並入陝西行都司,甘州也隨著元朝的滅亡,隨甘肅一起並入。
陝西行都司,全稱為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掌一方之軍政,其下有衛所,稱衛所軍。
衛所就是軍政一體,兵民合一的軍事組織,以軍隸屬衛所,以屯田養兵。
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發明。
衛所,看上去像是邊疆的生產建設兵團,但是實際上又不一樣。
衛所,並不單單是軍事單位,也是地理單位。每個衛所,都管轄著大小不等的土地,這些土地不歸行政係統的布政使司,而歸軍政係統的隴西行都指揮使司。
說白了,明朝地理單位分兩種,一種是行政單位,一種是軍政單位。
行政單位有他的行政係統,就是六部、布政使司、直隸府、州府、州縣。
軍政單位有他的軍政係統,就是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行都指揮使司、直隸衛、衛、直屬都司的千戶所、千戶所。
太祖皇帝真夠麻煩的!
但這也是太祖皇帝朱元璋,逼不得已而為之的。
明朝初立,軍隊龐大,國庫緊張,為了解決這個局麵,而又能保證軍隊數量,於是,太祖皇帝想到了不如讓軍隊自給自足。
元末戰亂之後出現了大量荒田,衛所製度建立後,根據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最高指示,各衛軍士按不同比例分撥屯田。衛所的耕地不僅包括軍士的屯田,也包括劃歸衛所管轄的民戶,他們耕種的田地。
這些耕地都不在戶部管轄之下,所以他們的收入也並不計入每年的財政收入。
所以說,到了如今崇禎朝,國庫空虛,入不敷出,有他的祖宗朱元璋一份“功勞”。
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建立衛所製度的同時,還發明了衛籍。
如果衛所官兵的屯田能夠自給自足,還有結餘,那麽有老婆孩子的可以接來,跟著一起住,沒有老婆孩子的可以回原籍,娶一名未婚女子回來。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隻要是軍戶,你就世世代代當兵。
這些人,三分守城,七分種地。
每名官兵規定,給田五十畝及耕牛農具,收獲所得,十二石以內歸自己,多餘的上繳衛所,用於他們的俸糧和儲備。
所以,朝廷隻對屯田督察,不發餉銀。太祖皇帝朱元璋,十分得意,說道,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
但是為什麽到了崇禎朝,兵餉變得不足了呢?
因為時間一久,國家日漸升平,這些屯田就逐漸被軍官、當地的豪強、皇親國戚,以及內監強占了去。
衛所屯田,名存實亡。
強占屯田的哪個不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哪個不是朱家的血脈?又哪個不是皇帝仰仗的大臣呢?
所以,朝廷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每年不得已從財政收入中,撥出一部分錢,以充兵餉。
到了崇禎朝,遼東戰事吃緊,四處災荒頻發,各地又有農民起義,這給本來就不太富裕的國庫,雪上加霜。
所以,朝廷拖欠衛所兵餉的情況越來越多,拖欠數額也越來越大。越拖欠,就越有人克扣,因為誰知道下一次什麽時候發餉呢?不如多克扣一些,以備不時之需。
因為有戰事,兵無餉,卻不敢裁,所以就得加派稅收。加派稅收,農民又活不起,就得起義。農民起義,就更不敢裁軍了。不裁軍,又發不出兵餉,軍隊就時常嘩變。
死循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李自成和李過,要改道去的甘州,就是這麽一個地方。
什麽地方?
拖欠兵餉,無田可屯,軍隊時常嘩變,有槍便是草頭王。
當然,這種地方,對殺了人的李自成來說,正合適。
沒有人管的甘州,不是天堂,難道還是地獄嗎?
本來有了銀子,高一功足可以挑最好的客棧,不必風餐露宿。可是他一想到壺蘆山的家中情況,便放心不下,日夜馬不離鞍。
東山上那個點燈,西山上得個明,四十裏那個平川了也不見人。
整個陝西,地勢蜿蜒崎嶇,溝壑縱橫,又由於近年幹旱少雨,一派貧瘠荒涼之景。
“哥,我回來了!”高一功牽著馬,在院外喊道。
“哎呦!我的好弟弟,走了這麽久可算回來了!”院中的高立功一聽弟弟回來了,連忙把門打開,“來,讓哥哥仔細看一看!在咱姐那怎麽樣?胖了還是瘦了?”
“在咱姐那還能虧了我嗎?”高一功把馬拴在院門口後,就把從嶽州帶來的銀子和幹糧往屋子裏搬。
“來,喝口水!”高立功遞過來一碗清水。
高一功一飲而盡。
“養胖了,人也白了許多,看來你這一趟沒少享福。”高立功說著,把弟弟讓到了院中坐下。
“哪裏享福去了?哥,說笑了。”
高一功把在嶽州城發生的事,一字不落地跟高立功講了一遍。
“那什麽六扇門居然盯上了咱姐的買賣。”高立功說完,拍了拍弟弟肩膀說道:“沒事,大不了咱姐回家,不在嶽州宛氏幹什麽破買賣了。”
“哥,怎麽家裏就你一個人?李哥呢!”高一功環顧了一下四周,說道。
“你說他呀,哎!”高立功歎了口氣,說道:“走了!”
“走了?為何?去哪了?”
高一功發起了靈魂三連問。
“這李哥,你說叫我說他啥好?年三十那天,我二人喝酒聊天,他說他年後想去隴西投軍,因為殺了人,又看咱家窮,不想連累咱。我當時還勸他呢,我說沒事,我弟弟一功去嶽州借銀子去了,叫他等你回來再定奪。”高立功說到這,一頓足,“結果你猜怎麽著?第二天一早,他給我留了一封信,人就不辭而別了!你說說,他是不是多心?”
“哥,這李哥也是好意,別多想了。”高一功勸慰道,“我到了咱姐那,把你在獄中看到李哥蛟龍盤身的事跟她說了一遍,你猜咱姐怎麽說?”
“她怎麽說?”
“她說,叫咱倆此事不要外傳,否則會帶來殺身之禍。”
“咱姐能這麽說,看來她也認為李哥不是凡人呐!”高立功感歎道。
這李自成自從給高立功留下一封書信後,就不辭而別,回到了家鄉。趁著夜黑風高之際,他找到他的侄兒李過,二人簡單收拾了一下行裝,便直奔隴西投軍而去。
李過,字補之,雖然是李自成的侄兒,但是從年齡上看,小不了李自成幾歲。
李過是李自成大哥的兒子,李自成又在家行二,按照陝西的叫法,李過管李自成叫二爹。
此時二人,正在去往隴西投軍的路上。
“二爹,我看隴西也不安全,要不然我們去甘州吧?”李過對走在身邊的李自成說道。
“嗯,我看也好,那咱們就改道去甘州,免得自生禍端。”李自成想了想,覺得李過說得有幾分道理。
甘州,相比於隴西更遠,位於河西走廊的中部,南依祁連山,北接阿拉善,說是大明王朝的西北邊陲也不為過。
明滅元後,廢除了甘肅行省,並入陝西行都司,甘州也隨著元朝的滅亡,隨甘肅一起並入。
陝西行都司,全稱為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掌一方之軍政,其下有衛所,稱衛所軍。
衛所就是軍政一體,兵民合一的軍事組織,以軍隸屬衛所,以屯田養兵。
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發明。
衛所,看上去像是邊疆的生產建設兵團,但是實際上又不一樣。
衛所,並不單單是軍事單位,也是地理單位。每個衛所,都管轄著大小不等的土地,這些土地不歸行政係統的布政使司,而歸軍政係統的隴西行都指揮使司。
說白了,明朝地理單位分兩種,一種是行政單位,一種是軍政單位。
行政單位有他的行政係統,就是六部、布政使司、直隸府、州府、州縣。
軍政單位有他的軍政係統,就是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行都指揮使司、直隸衛、衛、直屬都司的千戶所、千戶所。
太祖皇帝真夠麻煩的!
但這也是太祖皇帝朱元璋,逼不得已而為之的。
明朝初立,軍隊龐大,國庫緊張,為了解決這個局麵,而又能保證軍隊數量,於是,太祖皇帝想到了不如讓軍隊自給自足。
元末戰亂之後出現了大量荒田,衛所製度建立後,根據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最高指示,各衛軍士按不同比例分撥屯田。衛所的耕地不僅包括軍士的屯田,也包括劃歸衛所管轄的民戶,他們耕種的田地。
這些耕地都不在戶部管轄之下,所以他們的收入也並不計入每年的財政收入。
所以說,到了如今崇禎朝,國庫空虛,入不敷出,有他的祖宗朱元璋一份“功勞”。
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建立衛所製度的同時,還發明了衛籍。
如果衛所官兵的屯田能夠自給自足,還有結餘,那麽有老婆孩子的可以接來,跟著一起住,沒有老婆孩子的可以回原籍,娶一名未婚女子回來。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隻要是軍戶,你就世世代代當兵。
這些人,三分守城,七分種地。
每名官兵規定,給田五十畝及耕牛農具,收獲所得,十二石以內歸自己,多餘的上繳衛所,用於他們的俸糧和儲備。
所以,朝廷隻對屯田督察,不發餉銀。太祖皇帝朱元璋,十分得意,說道,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
但是為什麽到了崇禎朝,兵餉變得不足了呢?
因為時間一久,國家日漸升平,這些屯田就逐漸被軍官、當地的豪強、皇親國戚,以及內監強占了去。
衛所屯田,名存實亡。
強占屯田的哪個不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哪個不是朱家的血脈?又哪個不是皇帝仰仗的大臣呢?
所以,朝廷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每年不得已從財政收入中,撥出一部分錢,以充兵餉。
到了崇禎朝,遼東戰事吃緊,四處災荒頻發,各地又有農民起義,這給本來就不太富裕的國庫,雪上加霜。
所以,朝廷拖欠衛所兵餉的情況越來越多,拖欠數額也越來越大。越拖欠,就越有人克扣,因為誰知道下一次什麽時候發餉呢?不如多克扣一些,以備不時之需。
因為有戰事,兵無餉,卻不敢裁,所以就得加派稅收。加派稅收,農民又活不起,就得起義。農民起義,就更不敢裁軍了。不裁軍,又發不出兵餉,軍隊就時常嘩變。
死循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李自成和李過,要改道去的甘州,就是這麽一個地方。
什麽地方?
拖欠兵餉,無田可屯,軍隊時常嘩變,有槍便是草頭王。
當然,這種地方,對殺了人的李自成來說,正合適。
沒有人管的甘州,不是天堂,難道還是地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