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說到這裏,關於大唐是怎麽由盛轉衰的,冷若霜基本上已經是說的很清楚了。
但是朱佑樘卻覺得冷若霜說的太籠統了,隻說是朝廷導致沒錢導致的安史之亂,中間的過程卻說的不是很清楚,便又詢問冷若霜,能不能再說清楚點。
冷若霜見這位大明帝國未來的掌舵人如此好學,心中也是欣慰,雖然此時的她已經有些累了,嗓子也有些不舒服,但是還是答應了朱佑樘的請求,願意給他講的再詳細的。
冷若霜喝了口水,潤了潤嗓子,便接著給朱佑樘講了起來。
冷若霜接著道:“就像任何一個朝代一樣,唐朝一開始的時候人少地多,就跟農民分地,農民拿到地之後按照人頭納稅,你家幾口子人就納多少稅。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兼並嚴重,國家稅越來越少。
怎麽理解呢?比如老王家人治病急需要錢,就去找地主借錢,地主說可以啊,不過利息高達30%,到了月底還不上就拿地抵債。老王沒招,不借要死人,借了可能還不上,事實上他肯定還不上,所以老王的地就被弄走了。這套玩法玩個幾十年,每個王朝都會出現這種趨勢的變化,土地越來越集中。
到後來,地都跑地主那裏去了,老王一家子隻好去地主家當佃農,地主家向國家隱瞞自己有幾口子人,所以老王一家子就消失了,不再納稅。
所以唐朝後期出現個奇怪事,國家人口越來越多,納稅人口卻越來越少。你肯定納悶了,這麽簡單個問題,很好解決啊,徹查不就行了?
大唐也想啊,當時鐵腕人物宰相宇文智要查清楚這些人,然後他就被地主們在朝中的代理給趕下台了。你好好體會下這種權力的運行方式。
那國家收不上來稅怎麽辦?唐朝最後沒辦法,讓節度使們自己解決,國家不撥款了。這下可把節度使們高興壞了,他們自己清楚自己地盤上的事,各種想招賺錢,比如做買賣,讓士兵們種地,采礦,這下財權和軍權都在節度使手裏,節度使權力越來越大。以前節度使敢鬧事分分鍾斷掉他的財源,現在好了,節度使根本不需要中央朝廷,成了獨立王國。
現在的局麵就是:國家既需要大兵團駐紮在北方防守遊牧民族南下,又沒錢,你說怎麽辦?
所以唐朝高層對安祿山等人充分放權,希望通過給安祿山放權來讓他把工作做好。一開始一片祥和,節度使們都比較安靜,沒人敢造次,擔心政府帶著其他幾個節度使過來揍他。
而且朝廷任憑安祿山跟他手底下的各種遊牧部落勇士結為養父子的關係,安祿山最重要的核心8000死士,叫“曳落河”,都跟他是父子關係。
關於“認兒子”這事,如果太宗活著,他肯定會提高警惕,李世民以前就在太原呆著,隋煬帝讓他爹去太原防著東突厥,太原那地方就是抵抗突厥的前線,李世民自己在太原城裏養突厥死士,所以知道遊牧部落的人對這事很認真,大規模認兒子,肯定沒安好心。但是唐朝建國已經過了一百來年,上層貴族誰還願意去了解草原野人怎麽想問題啊,所以坐視安祿山做大。
最後上來踹了一腳的人,是楊國忠。
楊國忠跟楊玉環他倆是遠房親戚,通過楊玉環進了城,他自己會玩一種高端遊戲,跟玄宗成了好哥倆。楊國忠和安祿山合不來,經常在玄宗麵前說安祿山的壞話,而且不止楊國忠,朝中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安祿山權力太大,遲早出事。
這讓安祿山越來越不淡定,再加上安祿山當時對朝廷應該也很鄙視,用來傳送軍情的快馬竟然用來給楊貴妃送荔枝,混混出身的楊國忠竟然當上了宰相,越看越要亡國。所以他們範陽那邊起兵了。
其實換個思路,安祿山的那個勢力規模,遲早會被唐玄宗猜忌,就算沒有楊國忠,他也會有一天造大唐的反,或者因為尾大不掉被修理。作為對比,你可以思考下嶽飛,嶽家軍跟安祿山的隊伍其實沒啥明顯差別,都是私人部隊,都不聽中央號令,都占到了帝國國防軍三分之一的編製。而且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打著深深的私人烙印,如果安祿山沒造反,那他就是嶽飛,如果嶽飛造了反,他就是安祿山。
如果隻是安祿山一個人想鬧事,安史之亂不會發展成那麽大規模,因為發動戰爭是個係統工程,需要人心,需要糧草,需要士氣。範陽起兵後,整個河北除了部分大地主,老百姓基本上都強烈支持叛亂,說明當時河北已經跟中央快要脫鉤了。有個反例很說明問題,當初武則天上位後,徐敬業造反,但是手底下的人不願意,很快就把他的腦袋給送朝廷去了。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收到安祿山造反的消息的時候,竟然很高興地跟楊貴妃說又有人說你兒子造反了(安祿山是楊貴妃的幹兒子,盡管安祿山大楊貴妃十幾歲)。
這裏能看出兩件事,一是唐玄宗經常收到別人檢舉安祿山,這也側麵證明我們剛才說的那件事,時間長了,檢舉的人越來越多,玄宗遲早懷疑安祿山。二是玄宗真老了,當年的神勇天子變傻逼了。
很快消息就被確認,大唐倉皇迎戰,精壯武士都在邊疆,所以隻能招募新兵倉促迎戰,由西域名將哥舒翰帶領新募集到的部隊到潼關抵抗叛軍。
一開始形勢還不錯,不過很快就內部出了事。
因為安祿山打出來的反叛旗號是“清君側”,也就是皇帝身邊有壞逼,說的就是楊國忠,安祿山他們武裝上訪是要去幫皇帝清理垃圾。”
但是朱佑樘卻覺得冷若霜說的太籠統了,隻說是朝廷導致沒錢導致的安史之亂,中間的過程卻說的不是很清楚,便又詢問冷若霜,能不能再說清楚點。
冷若霜見這位大明帝國未來的掌舵人如此好學,心中也是欣慰,雖然此時的她已經有些累了,嗓子也有些不舒服,但是還是答應了朱佑樘的請求,願意給他講的再詳細的。
冷若霜喝了口水,潤了潤嗓子,便接著給朱佑樘講了起來。
冷若霜接著道:“就像任何一個朝代一樣,唐朝一開始的時候人少地多,就跟農民分地,農民拿到地之後按照人頭納稅,你家幾口子人就納多少稅。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兼並嚴重,國家稅越來越少。
怎麽理解呢?比如老王家人治病急需要錢,就去找地主借錢,地主說可以啊,不過利息高達30%,到了月底還不上就拿地抵債。老王沒招,不借要死人,借了可能還不上,事實上他肯定還不上,所以老王的地就被弄走了。這套玩法玩個幾十年,每個王朝都會出現這種趨勢的變化,土地越來越集中。
到後來,地都跑地主那裏去了,老王一家子隻好去地主家當佃農,地主家向國家隱瞞自己有幾口子人,所以老王一家子就消失了,不再納稅。
所以唐朝後期出現個奇怪事,國家人口越來越多,納稅人口卻越來越少。你肯定納悶了,這麽簡單個問題,很好解決啊,徹查不就行了?
大唐也想啊,當時鐵腕人物宰相宇文智要查清楚這些人,然後他就被地主們在朝中的代理給趕下台了。你好好體會下這種權力的運行方式。
那國家收不上來稅怎麽辦?唐朝最後沒辦法,讓節度使們自己解決,國家不撥款了。這下可把節度使們高興壞了,他們自己清楚自己地盤上的事,各種想招賺錢,比如做買賣,讓士兵們種地,采礦,這下財權和軍權都在節度使手裏,節度使權力越來越大。以前節度使敢鬧事分分鍾斷掉他的財源,現在好了,節度使根本不需要中央朝廷,成了獨立王國。
現在的局麵就是:國家既需要大兵團駐紮在北方防守遊牧民族南下,又沒錢,你說怎麽辦?
所以唐朝高層對安祿山等人充分放權,希望通過給安祿山放權來讓他把工作做好。一開始一片祥和,節度使們都比較安靜,沒人敢造次,擔心政府帶著其他幾個節度使過來揍他。
而且朝廷任憑安祿山跟他手底下的各種遊牧部落勇士結為養父子的關係,安祿山最重要的核心8000死士,叫“曳落河”,都跟他是父子關係。
關於“認兒子”這事,如果太宗活著,他肯定會提高警惕,李世民以前就在太原呆著,隋煬帝讓他爹去太原防著東突厥,太原那地方就是抵抗突厥的前線,李世民自己在太原城裏養突厥死士,所以知道遊牧部落的人對這事很認真,大規模認兒子,肯定沒安好心。但是唐朝建國已經過了一百來年,上層貴族誰還願意去了解草原野人怎麽想問題啊,所以坐視安祿山做大。
最後上來踹了一腳的人,是楊國忠。
楊國忠跟楊玉環他倆是遠房親戚,通過楊玉環進了城,他自己會玩一種高端遊戲,跟玄宗成了好哥倆。楊國忠和安祿山合不來,經常在玄宗麵前說安祿山的壞話,而且不止楊國忠,朝中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安祿山權力太大,遲早出事。
這讓安祿山越來越不淡定,再加上安祿山當時對朝廷應該也很鄙視,用來傳送軍情的快馬竟然用來給楊貴妃送荔枝,混混出身的楊國忠竟然當上了宰相,越看越要亡國。所以他們範陽那邊起兵了。
其實換個思路,安祿山的那個勢力規模,遲早會被唐玄宗猜忌,就算沒有楊國忠,他也會有一天造大唐的反,或者因為尾大不掉被修理。作為對比,你可以思考下嶽飛,嶽家軍跟安祿山的隊伍其實沒啥明顯差別,都是私人部隊,都不聽中央號令,都占到了帝國國防軍三分之一的編製。而且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打著深深的私人烙印,如果安祿山沒造反,那他就是嶽飛,如果嶽飛造了反,他就是安祿山。
如果隻是安祿山一個人想鬧事,安史之亂不會發展成那麽大規模,因為發動戰爭是個係統工程,需要人心,需要糧草,需要士氣。範陽起兵後,整個河北除了部分大地主,老百姓基本上都強烈支持叛亂,說明當時河北已經跟中央快要脫鉤了。有個反例很說明問題,當初武則天上位後,徐敬業造反,但是手底下的人不願意,很快就把他的腦袋給送朝廷去了。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收到安祿山造反的消息的時候,竟然很高興地跟楊貴妃說又有人說你兒子造反了(安祿山是楊貴妃的幹兒子,盡管安祿山大楊貴妃十幾歲)。
這裏能看出兩件事,一是唐玄宗經常收到別人檢舉安祿山,這也側麵證明我們剛才說的那件事,時間長了,檢舉的人越來越多,玄宗遲早懷疑安祿山。二是玄宗真老了,當年的神勇天子變傻逼了。
很快消息就被確認,大唐倉皇迎戰,精壯武士都在邊疆,所以隻能招募新兵倉促迎戰,由西域名將哥舒翰帶領新募集到的部隊到潼關抵抗叛軍。
一開始形勢還不錯,不過很快就內部出了事。
因為安祿山打出來的反叛旗號是“清君側”,也就是皇帝身邊有壞逼,說的就是楊國忠,安祿山他們武裝上訪是要去幫皇帝清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