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冷若霜又接著道:“咱們華夏自古以來的進士們幾乎就沒有出身貧寒的。由此可見想要靠科舉製度,提高公平,削減貧富差距,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回到正題,權貴膨脹導致沒地可分,也就沒法增加府兵,府兵製搞不下去了,那就搞募兵。也就是國家財政出錢,養職業軍人,從此以後你也別種地了,安安心心打仗吧。這樣做有個明顯好處,大唐的軍隊戰力有了明顯提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府兵製立刻結束,改成了募兵製。而是邊疆搞募兵,腹地繼續搞“兵農合一”的府兵製,所以大唐邊軍戰力驚人,職業軍人嘛。腹地的農民兵就非常弱了,變成了預備役。
隨之而來一個新問題,以前養軍隊是不用花錢的,現在為了征兵花錢如流水,皇上很快有點繃不住了。
而且不大想給邊疆送糧食。因為給邊疆運糧,經常要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糧食消耗在路上。所以朝廷實在是不想給送了,想讓他們自己就地解決。
於是做了兩個很正常的操作,一是削減內地的農民兵,把省下來的錢給邊疆,畢竟國家安全壓倒一切嘛。
當時中國最大的威脅主要有兩個方向,你有空的話,可以翻開當時的地圖就能看到,中國北方有兩條通道通往北方遊牧部落,一條是河西走廊,主要對手是突厥人、吐蕃人。
另一條是遼西走廊,主要對手是契丹人,後來唐朝完蛋後契丹崛起,也就是遼國。
這兩條走廊軍事壓力最大,於是就形成了兩個軍事集團防守這兩個節點,東北的是安祿山所在的範陽,也就是現在的京城附近。這兩個軍事集團占據了大唐幾乎所有的精銳戰力。
然後唐玄宗又做了一個直接給王朝刨墳的操作,既然邊疆那麽缺錢,朝廷覺得節度使們也別閑著,自己想想辦法,最好就地解決,別整天等著朝廷從河南給你們運。
但是你讓人家想辦法,總得給權吧,於是把財權也給了節度使。此外也有一個關鍵考慮,邊疆戰事實在是太危急,不可能事事向朝廷請示,必須給他們足夠的自主裁量權。
這下節度使的權力爆炸了。因為整個中國曆史上,一直刻意把地方上的財權和軍權分開,一旦地方長官控製了這倆,其實就是土皇帝,比如漢朝後來的“州牧”,就是兵權財權一把抓,個個都是土皇帝。現在唐朝朝廷因為缺錢,把這個成例給破壞了。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朝廷依舊有後招。為了防止節度使瞎折騰,朝廷非常注意考察幹部忠誠,一般隻讓朝中的宰相或者親王去擔任重要地方的節度使。
多說一句,唐朝的宰相非常多,經常同時有三四個,類似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和清朝軍機處軍機,有一個首席,還有一堆輔助。而且唐朝盡管有科舉,但是規模不大。唐朝官員基本都是豪門出身,他們家眷也都在京城或者洛陽等超級城市待著,也就成了人質。
這樣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節度使製度發生變質,但是這套係統本身不穩定,遲早坍塌。
節度使製度被玩壞這事倒是不意外,隻是後來變壞的方向我是沒想到的。
這事跟李林甫有關,這人能力極強,毛病也很明顯,太過小肚雞腸,權力欲望極重,他怎麽能讓自己的宰相同僚去邊疆領兵嘛,唐朝宰相本來基本都出身豪門,那些大豪門出幾個節度使還了得?
所以他刻意扶持一些沒啥根基的胡人擔任節度使,比如咱們熟知的一堆人,安祿山(爹是粟特人,媽是突厥人),史思明(突厥人),高仙芝(高麗人),哥舒翰(突厥的突騎施部)就這麽上位了。
這些人無一例外能力非常強,通過在邊疆艱苦作戰,再加上苦心經營朝中關係,最終成了一方大員。而且他們根基很淺,非常好控製。
李林甫死後,新上任的是楊國忠,這人在曆史上名聲非常臭,他並不反對李林甫這麽幹,隻是看不慣邊疆將領都是李林甫的人。於是天天慫恿皇帝去修理那些位高權重的節度使,第一個下手的就是安祿山。
這個操作客觀上又把矛盾給激化了,造成了叛亂的加速。不過我認為叛亂隻是時間問題,差別隻是被什麽事給觸發。就好像一棟樓已經歪得不成樣了,坍塌是隨時的事,可能是因為小地震,也可能是因為被車撞了一下。
安祿山也糾結,皇帝寵信他,但是朝廷的官僚階層已經極度不信任他了,他自己也麵臨進退失據的問題,而且已經有人替他走了一次他想過的路,就是王忠嗣。
王忠嗣對大唐那是忠心耿耿,通過戰功升到了隴右和河西節度使,一個人身兼兩個節度使(後來幹到四個),和安祿山一模一樣,安祿山自己就是範陽和河東節度使。
這麽個人,後來竟然被汙蔑下獄,差點死在獄中,邊疆名將們集體作保,才放了出來,但是依舊被貶,沒幾年就死了。
某種意義上講,王忠嗣就是安祿山的鏡像,如果安祿山跟王一樣放下兵權,去朝廷服軟,大概率結果和王忠嗣差不多。而且王忠嗣是李隆基的養子,這都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別說其他人了。你打開唐朝曆史,那叫一個殺人如麻。
其實你想想,對於安祿山來說,他麵對的也是個死局。他經營大唐東北軍區這麽多年,勢力盤根錯節,朝廷早就已經對他不信任,尤其還有楊國忠這麽一個不講理的,皇帝也不是啥善茬,連自己兒子都殺,他的信用又值幾個錢呢?”
回到正題,權貴膨脹導致沒地可分,也就沒法增加府兵,府兵製搞不下去了,那就搞募兵。也就是國家財政出錢,養職業軍人,從此以後你也別種地了,安安心心打仗吧。這樣做有個明顯好處,大唐的軍隊戰力有了明顯提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府兵製立刻結束,改成了募兵製。而是邊疆搞募兵,腹地繼續搞“兵農合一”的府兵製,所以大唐邊軍戰力驚人,職業軍人嘛。腹地的農民兵就非常弱了,變成了預備役。
隨之而來一個新問題,以前養軍隊是不用花錢的,現在為了征兵花錢如流水,皇上很快有點繃不住了。
而且不大想給邊疆送糧食。因為給邊疆運糧,經常要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糧食消耗在路上。所以朝廷實在是不想給送了,想讓他們自己就地解決。
於是做了兩個很正常的操作,一是削減內地的農民兵,把省下來的錢給邊疆,畢竟國家安全壓倒一切嘛。
當時中國最大的威脅主要有兩個方向,你有空的話,可以翻開當時的地圖就能看到,中國北方有兩條通道通往北方遊牧部落,一條是河西走廊,主要對手是突厥人、吐蕃人。
另一條是遼西走廊,主要對手是契丹人,後來唐朝完蛋後契丹崛起,也就是遼國。
這兩條走廊軍事壓力最大,於是就形成了兩個軍事集團防守這兩個節點,東北的是安祿山所在的範陽,也就是現在的京城附近。這兩個軍事集團占據了大唐幾乎所有的精銳戰力。
然後唐玄宗又做了一個直接給王朝刨墳的操作,既然邊疆那麽缺錢,朝廷覺得節度使們也別閑著,自己想想辦法,最好就地解決,別整天等著朝廷從河南給你們運。
但是你讓人家想辦法,總得給權吧,於是把財權也給了節度使。此外也有一個關鍵考慮,邊疆戰事實在是太危急,不可能事事向朝廷請示,必須給他們足夠的自主裁量權。
這下節度使的權力爆炸了。因為整個中國曆史上,一直刻意把地方上的財權和軍權分開,一旦地方長官控製了這倆,其實就是土皇帝,比如漢朝後來的“州牧”,就是兵權財權一把抓,個個都是土皇帝。現在唐朝朝廷因為缺錢,把這個成例給破壞了。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朝廷依舊有後招。為了防止節度使瞎折騰,朝廷非常注意考察幹部忠誠,一般隻讓朝中的宰相或者親王去擔任重要地方的節度使。
多說一句,唐朝的宰相非常多,經常同時有三四個,類似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和清朝軍機處軍機,有一個首席,還有一堆輔助。而且唐朝盡管有科舉,但是規模不大。唐朝官員基本都是豪門出身,他們家眷也都在京城或者洛陽等超級城市待著,也就成了人質。
這樣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節度使製度發生變質,但是這套係統本身不穩定,遲早坍塌。
節度使製度被玩壞這事倒是不意外,隻是後來變壞的方向我是沒想到的。
這事跟李林甫有關,這人能力極強,毛病也很明顯,太過小肚雞腸,權力欲望極重,他怎麽能讓自己的宰相同僚去邊疆領兵嘛,唐朝宰相本來基本都出身豪門,那些大豪門出幾個節度使還了得?
所以他刻意扶持一些沒啥根基的胡人擔任節度使,比如咱們熟知的一堆人,安祿山(爹是粟特人,媽是突厥人),史思明(突厥人),高仙芝(高麗人),哥舒翰(突厥的突騎施部)就這麽上位了。
這些人無一例外能力非常強,通過在邊疆艱苦作戰,再加上苦心經營朝中關係,最終成了一方大員。而且他們根基很淺,非常好控製。
李林甫死後,新上任的是楊國忠,這人在曆史上名聲非常臭,他並不反對李林甫這麽幹,隻是看不慣邊疆將領都是李林甫的人。於是天天慫恿皇帝去修理那些位高權重的節度使,第一個下手的就是安祿山。
這個操作客觀上又把矛盾給激化了,造成了叛亂的加速。不過我認為叛亂隻是時間問題,差別隻是被什麽事給觸發。就好像一棟樓已經歪得不成樣了,坍塌是隨時的事,可能是因為小地震,也可能是因為被車撞了一下。
安祿山也糾結,皇帝寵信他,但是朝廷的官僚階層已經極度不信任他了,他自己也麵臨進退失據的問題,而且已經有人替他走了一次他想過的路,就是王忠嗣。
王忠嗣對大唐那是忠心耿耿,通過戰功升到了隴右和河西節度使,一個人身兼兩個節度使(後來幹到四個),和安祿山一模一樣,安祿山自己就是範陽和河東節度使。
這麽個人,後來竟然被汙蔑下獄,差點死在獄中,邊疆名將們集體作保,才放了出來,但是依舊被貶,沒幾年就死了。
某種意義上講,王忠嗣就是安祿山的鏡像,如果安祿山跟王一樣放下兵權,去朝廷服軟,大概率結果和王忠嗣差不多。而且王忠嗣是李隆基的養子,這都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別說其他人了。你打開唐朝曆史,那叫一個殺人如麻。
其實你想想,對於安祿山來說,他麵對的也是個死局。他經營大唐東北軍區這麽多年,勢力盤根錯節,朝廷早就已經對他不信任,尤其還有楊國忠這麽一個不講理的,皇帝也不是啥善茬,連自己兒子都殺,他的信用又值幾個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