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豈能不氣?可除了氣也再沒旁的辦法。江南之事牽一髮而動全身,皇帝即便怒氣衝天,卻也隻能暫時忍著。
調糧之事迫在眉睫,可人選卻難以定下。若是派去之人手段欠缺,調不來糧食,那災民一事就難辦了。皇帝沉吟片刻,眉間皺紋不由加深,道:“諸位愛卿可有合適人選舉薦?”
皇帝問完這句話,殿上眾臣皆靜默不語。去江南借糧可是一件棘手事,寧可無功也不能有過。
皇帝有些失望,他身子再不如往常,想要再提拔一批可用之人吶,也是有心無力了。可眼下眾臣皆明哲保身,毫無作為,他怎麽放心把大梁的江山託付給這麽一群隻顧自身的人。
皇帝越想越急,忍不住又重重咳嗽了幾聲。麵上神色也越發凝重,年輕時殺伐果斷的君王,此刻竟體驗到了深深的無力感。
“父皇!兒臣有一人舉薦。”身著團龍紫袍的肅王出列,朗聲道。
“皇兒舉薦何人?”皇帝聞言望向自己的第三子,麵上凝重稍緩。
“聚賢不避親。兒臣欲舉薦的,乃府中門客。”肅王回道,“此人姓蘇,名策。豐州綏遠城人士,年十八,卻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站在一旁的端王回頭,與蘇行逸對視一眼,暗含深意。
“十八啊.......”皇帝沉思片刻,略有些猶豫,“未免太過年輕了。江南......江南可不是個......”
後麵的話皇帝沒再說下去。可肅王明白,皇帝是擔心江南關係複雜,蘇策年紀尚輕,恐處理不好,反倒誤了事。
“父皇十四登基,十六親政。促革新,剿亂黨,平蠻夷。可見才智不在年高。況古人亦常言:英雄出少年。當年厲小將軍不也是未及弱冠,便立下赫赫戰功麽。”肅王語氣恭敬,一一列舉。
年老的君王憶起少年時光,雖坎坷艱難,卻也快意。當年的他承下這萬裏河山,也曾決心將大梁帶入一個空前盛世。可惜時間不等人,一轉眼他便老了,萬丈雄心不復。隻能寄希望於兒孫們達此宏願了。
“皇兒此言有理。可調糧一事非同兒戲......”皇帝還未下定決心。他環顧台階之下,朝臣大多圓滑老道,不願得罪江南世族。調糧之事一時還真挑不出合適人選。
“兒臣願為其擔保。望父皇放心!”肅王雙膝跪下,以示決心。
在皇帝眼裏,第三子肅王雖性子寬和,卻歷來辦事穩重靠譜。既然他如此大力舉薦,此人必有過人之才,可堪一用。
皇帝心中已有打算,便開口道:“如此,那便......”
“父皇!兒臣也有事要奏。”端王打斷了皇帝要開口的話。
皇帝有些訝然,什麽要緊事非得立馬就說不可。不過既然話已被打斷,皇帝也不打算多做計較,遂讓長子先說。
“父皇,兒臣要問問三弟,不僅窩藏罪臣之子,竟然還敢向父王引薦。是何居心?”端王冷笑道,語氣嘲諷。
皇帝一驚,忙追問:“這話怎講?”
“父皇,皇兄......”肅王欲辯解,可端王卻沒有給他開口的機會。
“父皇可還記得定北侯之子王望舒?”端王朗聲說道。
皇帝當然記得王望舒,此人幼時便極聰穎,也是本朝最年輕的狀元郎。後來自請外放,赴任安陽。皇帝也有心慢慢栽培。
可惜......皇帝心裏嘆道:可惜老二逼宮的事,令自己既悲又怒,理智全無,並因此做下不少糊塗事。
其實王望舒那時早已外放,與老二甚至無書信往來。皇帝冷靜之後,也有些後悔,不過那時王家上下都已魂歸地府。當然,當年因此事被無故牽連的人不在少數。
皇帝自詡聖明,此事卻實在辦得糊塗。因此在皇帝的有意遮掩下,隻有少數人知道真相。
“皇兒,可有此事?”乍聞王家還餘一子,皇帝倒寬慰些,定北侯一脈也算留了個後。可要讓皇帝向世人承認當年錯事,卻是萬萬不可能的。他雖有心放過那孩子,甚至存了補償的心理,卻是不能直言的。於是皇帝隻能佯裝動怒,道:“老三,你怎麽說。”
“回父皇,兒臣不敢隱瞞。確有此事。”肅王沉聲回道。
“三弟,你好大的膽子!”端王怎可放過這一好機會,“父皇,二弟當年一事,三弟不是不知。卻還是如此膽大包天,收留罪臣之子。其用意恐令人不得不深思。”端王壓下心裏的暢快得意,裝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樣。
端王有意將事情往大了說,皇帝本想敷衍過去,眼下卻是行不通了。
“皇上,肅王素日賢明,此事還需再查明。”說話的是刑部尚書。
“本朝曆法嚴明,罪臣之子應當速速處置。”吏部侍郎進言道。
工部尚書向前一步,反駁道:“周侍郎此言不妥。即便是罪臣之子也需仔細驗明,不然我大梁豈不平白折了位能人。”
“江尚書所言極是,萬萬不可匆忙下結論。”左丞相附和道。
“養虎為患,其禍端無窮。請聖上決斷!”
“皇上英明,自有聖斷!但此事非同小可,還請皇上查驗明白,再行決策。”
眾人分為兩派,爭執不停。皇帝不堪其擾,下了命令:將王玄策押入大牢,待一切查驗明白後再行決斷。肅王窩藏罪臣之子,罰幽閉一月,刑部統轄之權暫撤。
</br>
調糧之事迫在眉睫,可人選卻難以定下。若是派去之人手段欠缺,調不來糧食,那災民一事就難辦了。皇帝沉吟片刻,眉間皺紋不由加深,道:“諸位愛卿可有合適人選舉薦?”
皇帝問完這句話,殿上眾臣皆靜默不語。去江南借糧可是一件棘手事,寧可無功也不能有過。
皇帝有些失望,他身子再不如往常,想要再提拔一批可用之人吶,也是有心無力了。可眼下眾臣皆明哲保身,毫無作為,他怎麽放心把大梁的江山託付給這麽一群隻顧自身的人。
皇帝越想越急,忍不住又重重咳嗽了幾聲。麵上神色也越發凝重,年輕時殺伐果斷的君王,此刻竟體驗到了深深的無力感。
“父皇!兒臣有一人舉薦。”身著團龍紫袍的肅王出列,朗聲道。
“皇兒舉薦何人?”皇帝聞言望向自己的第三子,麵上凝重稍緩。
“聚賢不避親。兒臣欲舉薦的,乃府中門客。”肅王回道,“此人姓蘇,名策。豐州綏遠城人士,年十八,卻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站在一旁的端王回頭,與蘇行逸對視一眼,暗含深意。
“十八啊.......”皇帝沉思片刻,略有些猶豫,“未免太過年輕了。江南......江南可不是個......”
後麵的話皇帝沒再說下去。可肅王明白,皇帝是擔心江南關係複雜,蘇策年紀尚輕,恐處理不好,反倒誤了事。
“父皇十四登基,十六親政。促革新,剿亂黨,平蠻夷。可見才智不在年高。況古人亦常言:英雄出少年。當年厲小將軍不也是未及弱冠,便立下赫赫戰功麽。”肅王語氣恭敬,一一列舉。
年老的君王憶起少年時光,雖坎坷艱難,卻也快意。當年的他承下這萬裏河山,也曾決心將大梁帶入一個空前盛世。可惜時間不等人,一轉眼他便老了,萬丈雄心不復。隻能寄希望於兒孫們達此宏願了。
“皇兒此言有理。可調糧一事非同兒戲......”皇帝還未下定決心。他環顧台階之下,朝臣大多圓滑老道,不願得罪江南世族。調糧之事一時還真挑不出合適人選。
“兒臣願為其擔保。望父皇放心!”肅王雙膝跪下,以示決心。
在皇帝眼裏,第三子肅王雖性子寬和,卻歷來辦事穩重靠譜。既然他如此大力舉薦,此人必有過人之才,可堪一用。
皇帝心中已有打算,便開口道:“如此,那便......”
“父皇!兒臣也有事要奏。”端王打斷了皇帝要開口的話。
皇帝有些訝然,什麽要緊事非得立馬就說不可。不過既然話已被打斷,皇帝也不打算多做計較,遂讓長子先說。
“父皇,兒臣要問問三弟,不僅窩藏罪臣之子,竟然還敢向父王引薦。是何居心?”端王冷笑道,語氣嘲諷。
皇帝一驚,忙追問:“這話怎講?”
“父皇,皇兄......”肅王欲辯解,可端王卻沒有給他開口的機會。
“父皇可還記得定北侯之子王望舒?”端王朗聲說道。
皇帝當然記得王望舒,此人幼時便極聰穎,也是本朝最年輕的狀元郎。後來自請外放,赴任安陽。皇帝也有心慢慢栽培。
可惜......皇帝心裏嘆道:可惜老二逼宮的事,令自己既悲又怒,理智全無,並因此做下不少糊塗事。
其實王望舒那時早已外放,與老二甚至無書信往來。皇帝冷靜之後,也有些後悔,不過那時王家上下都已魂歸地府。當然,當年因此事被無故牽連的人不在少數。
皇帝自詡聖明,此事卻實在辦得糊塗。因此在皇帝的有意遮掩下,隻有少數人知道真相。
“皇兒,可有此事?”乍聞王家還餘一子,皇帝倒寬慰些,定北侯一脈也算留了個後。可要讓皇帝向世人承認當年錯事,卻是萬萬不可能的。他雖有心放過那孩子,甚至存了補償的心理,卻是不能直言的。於是皇帝隻能佯裝動怒,道:“老三,你怎麽說。”
“回父皇,兒臣不敢隱瞞。確有此事。”肅王沉聲回道。
“三弟,你好大的膽子!”端王怎可放過這一好機會,“父皇,二弟當年一事,三弟不是不知。卻還是如此膽大包天,收留罪臣之子。其用意恐令人不得不深思。”端王壓下心裏的暢快得意,裝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樣。
端王有意將事情往大了說,皇帝本想敷衍過去,眼下卻是行不通了。
“皇上,肅王素日賢明,此事還需再查明。”說話的是刑部尚書。
“本朝曆法嚴明,罪臣之子應當速速處置。”吏部侍郎進言道。
工部尚書向前一步,反駁道:“周侍郎此言不妥。即便是罪臣之子也需仔細驗明,不然我大梁豈不平白折了位能人。”
“江尚書所言極是,萬萬不可匆忙下結論。”左丞相附和道。
“養虎為患,其禍端無窮。請聖上決斷!”
“皇上英明,自有聖斷!但此事非同小可,還請皇上查驗明白,再行決策。”
眾人分為兩派,爭執不停。皇帝不堪其擾,下了命令:將王玄策押入大牢,待一切查驗明白後再行決斷。肅王窩藏罪臣之子,罰幽閉一月,刑部統轄之權暫撤。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