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做了決定,又怎麽能開頭就心軟?她輕聲對自己說。沒那麽難的,你能做到,一定可以的......
聚賢閣內,眾人各忙著處理手頭事務。王玄策端坐於書案前,懸腕提筆,卻遲遲未落下,紙上亦暈染開幾滴墨點。
“蘇策你在想什麽呀?”少年罕見的失神恰被江崇臨注意到。江崇臨為人不但自來熟,而且好奇心極強。他撂下手頭事務,湊了過去問道:“你今兒怎麽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樣。”
“你多心了。”王玄策回過神來,擱下手中毛筆,另鋪了一張幹淨的宣紙。言語舉止間還是那個清冷內斂的少年,似乎剛才的失神隻不是旁人的幻覺。
“從早上起,我就瞧你不對勁了。”江崇臨挑了挑眉,背倚著書案,一臉篤定地說道:“嘿,蘇策,你可瞞不過我。絕對有事!趙源你說是不是?”
三人位置離得近,趙源聞言抬起頭,也起身走了過去。“依我看吶,”摺扇輕敲手心,他語含深意開口道,“莫不是與阮姑娘有關。”
王玄策聞言動作一頓,復又如常。
“原來如此。”江崇臨一臉了悟,戲謔道,“怪不得原先聽人家道:情字惑人吶!”他雙手懶懶抱於胸前,頗有些感慨:“你這麽個性子竟也避不開。”
一心想要牢牢抓住,再不放開。又怎會起規避的念頭呢。
王玄策微微搖頭,淺笑不語。他提袖執筆而書,一行行墨字躍然紙上。
“女兒家心細,若是覺著受了冷落,免不得要賭上幾日氣。”趙源一副內行人的語氣。他神情自在地打開摺扇,扇麵繪有紅梅白雪,留白處題詩一首,倒頗為雅致。
近些日子來,確是不得閑。少年筆頭一頓,若有所思。許是在惱這個罷。隻是......隻是這也是不得已,不能再拖下去了。綿綿已及笄,他總想快一點、再快一點,早日解決一切。
“且聽我一句,好好哄著便是。”趙大公子搖起摺扇,端是一副濁世佳公子的模樣,“女兒家心細,卻也心軟。不算什麽要緊事。”
“蘇公子,王爺有請。”三人正說著,一小廝走上前來恭敬說道。
肅王爺的事自是不能耽擱。“得了,下次我再好好跟你說道說道。”趙源合起摺扇。
王玄策放下手中毛筆,微微頷首,隨小廝離去。
“王爺,蘇公子來了。”小廝站在書房外,恭敬稟報。
“請蘇公子進來,你且退下。”屋內傳來溫和卻不乏威嚴的聲音。
小廝躬身離開,王玄策亦緩步而入。
“王爺。”少年身姿如鬆,音色沉穩。
“蘇策,你來了。”肅王負身而立,聞言轉過身來,“你寫的賑災之策本王看了,很不錯。遣災民回返原址,以工代賑,於久旱處興修水利,洪水泛濫之地築起高堤。”
肅王略一停頓,復又開口道,“以災民之力治理災地,倒是妙計。”
“不過,”肅王眉心皺起,似是有些為難,“要從江南借調餘糧,怕是難行吶。”
肅王踱了幾步,沉聲道:“江南稻米一年三熟,糧倉向來充足。但久居江南的那些世家大族與鄉紳官吏,可不是輕易肯讓步的。”
王玄策立於下首,頷首抿唇,專心聽肅王之言。
“前些年亦有災荒,聖上數次派人去江南調糧,卻屢屢受挫,帶回的糧食猶如杯水車薪。”肅王嘆了口氣,“江南遠離京師,關係錯綜複雜。調糧一事談何容易!”
“王爺。”王玄策拱手啟口道,“若王爺不棄,蘇策願意一試。”少年聲音平緩卻堅定,眸中有光。
“眼下寒冬將至。就算借調到糧食,路上天寒地凍,運糧也不易。”肅王沉吟片刻,道:“等開春雪化了,再去罷,屆時本王派人隨你同行。眼下京中尚有餘糧,再撐上幾個月倒不是難事。”
王玄策應聲道是。
談完正事,肅王語氣放緩,聊起了家常,“蘇策,我兒清寧雖驕縱,性子卻不是壞的。本王看得出,她心悅於你。”肅王聲音溫和,又道:“本王亦是希望,有個如你這般的半子。”
“王爺......”王玄策拱手回道,卻被打斷。
“本王明白,你與阮姑娘彼此有意。”肅王略一抬手,止住了麵前少年的話。“但是蘇策,人總得有取捨。你可明白?”尾音略低,卻字字清晰。
少年未曾猶豫,隻垂眸沉聲應道,“若連患難之交都能棄之不顧,那蘇策,又怎麽能擔得起王爺信賴。”少年緩緩抬眼,目光堅定,不卑不亢。
肅王也不惱,倒是笑了:“是本王強求了。此事往後再論,你且去忙別的事罷。”
王玄策應聲離開。
“此人堪用,恭賀王爺得一賢才。”內室步出一人,青布長衫,頭戴儒生帽,比肅王還要再長上幾歲。“以工代賑,借災民之力興建水利,妙極,妙極!”
那人撫了撫鬍鬚,連聲稱讚道:“一則可避免災民變流民,減少動亂;二則築堤修庫於災民有益,偷工耍滑頭者必少,修築出來的河堤水庫也可牢固不少;三嘛,若日日救濟送糧,難免有人生了惰性,亦非長久之計,讓災民自食其力,有事可做,方為上策。”
</br>
聚賢閣內,眾人各忙著處理手頭事務。王玄策端坐於書案前,懸腕提筆,卻遲遲未落下,紙上亦暈染開幾滴墨點。
“蘇策你在想什麽呀?”少年罕見的失神恰被江崇臨注意到。江崇臨為人不但自來熟,而且好奇心極強。他撂下手頭事務,湊了過去問道:“你今兒怎麽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樣。”
“你多心了。”王玄策回過神來,擱下手中毛筆,另鋪了一張幹淨的宣紙。言語舉止間還是那個清冷內斂的少年,似乎剛才的失神隻不是旁人的幻覺。
“從早上起,我就瞧你不對勁了。”江崇臨挑了挑眉,背倚著書案,一臉篤定地說道:“嘿,蘇策,你可瞞不過我。絕對有事!趙源你說是不是?”
三人位置離得近,趙源聞言抬起頭,也起身走了過去。“依我看吶,”摺扇輕敲手心,他語含深意開口道,“莫不是與阮姑娘有關。”
王玄策聞言動作一頓,復又如常。
“原來如此。”江崇臨一臉了悟,戲謔道,“怪不得原先聽人家道:情字惑人吶!”他雙手懶懶抱於胸前,頗有些感慨:“你這麽個性子竟也避不開。”
一心想要牢牢抓住,再不放開。又怎會起規避的念頭呢。
王玄策微微搖頭,淺笑不語。他提袖執筆而書,一行行墨字躍然紙上。
“女兒家心細,若是覺著受了冷落,免不得要賭上幾日氣。”趙源一副內行人的語氣。他神情自在地打開摺扇,扇麵繪有紅梅白雪,留白處題詩一首,倒頗為雅致。
近些日子來,確是不得閑。少年筆頭一頓,若有所思。許是在惱這個罷。隻是......隻是這也是不得已,不能再拖下去了。綿綿已及笄,他總想快一點、再快一點,早日解決一切。
“且聽我一句,好好哄著便是。”趙大公子搖起摺扇,端是一副濁世佳公子的模樣,“女兒家心細,卻也心軟。不算什麽要緊事。”
“蘇公子,王爺有請。”三人正說著,一小廝走上前來恭敬說道。
肅王爺的事自是不能耽擱。“得了,下次我再好好跟你說道說道。”趙源合起摺扇。
王玄策放下手中毛筆,微微頷首,隨小廝離去。
“王爺,蘇公子來了。”小廝站在書房外,恭敬稟報。
“請蘇公子進來,你且退下。”屋內傳來溫和卻不乏威嚴的聲音。
小廝躬身離開,王玄策亦緩步而入。
“王爺。”少年身姿如鬆,音色沉穩。
“蘇策,你來了。”肅王負身而立,聞言轉過身來,“你寫的賑災之策本王看了,很不錯。遣災民回返原址,以工代賑,於久旱處興修水利,洪水泛濫之地築起高堤。”
肅王略一停頓,復又開口道,“以災民之力治理災地,倒是妙計。”
“不過,”肅王眉心皺起,似是有些為難,“要從江南借調餘糧,怕是難行吶。”
肅王踱了幾步,沉聲道:“江南稻米一年三熟,糧倉向來充足。但久居江南的那些世家大族與鄉紳官吏,可不是輕易肯讓步的。”
王玄策立於下首,頷首抿唇,專心聽肅王之言。
“前些年亦有災荒,聖上數次派人去江南調糧,卻屢屢受挫,帶回的糧食猶如杯水車薪。”肅王嘆了口氣,“江南遠離京師,關係錯綜複雜。調糧一事談何容易!”
“王爺。”王玄策拱手啟口道,“若王爺不棄,蘇策願意一試。”少年聲音平緩卻堅定,眸中有光。
“眼下寒冬將至。就算借調到糧食,路上天寒地凍,運糧也不易。”肅王沉吟片刻,道:“等開春雪化了,再去罷,屆時本王派人隨你同行。眼下京中尚有餘糧,再撐上幾個月倒不是難事。”
王玄策應聲道是。
談完正事,肅王語氣放緩,聊起了家常,“蘇策,我兒清寧雖驕縱,性子卻不是壞的。本王看得出,她心悅於你。”肅王聲音溫和,又道:“本王亦是希望,有個如你這般的半子。”
“王爺......”王玄策拱手回道,卻被打斷。
“本王明白,你與阮姑娘彼此有意。”肅王略一抬手,止住了麵前少年的話。“但是蘇策,人總得有取捨。你可明白?”尾音略低,卻字字清晰。
少年未曾猶豫,隻垂眸沉聲應道,“若連患難之交都能棄之不顧,那蘇策,又怎麽能擔得起王爺信賴。”少年緩緩抬眼,目光堅定,不卑不亢。
肅王也不惱,倒是笑了:“是本王強求了。此事往後再論,你且去忙別的事罷。”
王玄策應聲離開。
“此人堪用,恭賀王爺得一賢才。”內室步出一人,青布長衫,頭戴儒生帽,比肅王還要再長上幾歲。“以工代賑,借災民之力興建水利,妙極,妙極!”
那人撫了撫鬍鬚,連聲稱讚道:“一則可避免災民變流民,減少動亂;二則築堤修庫於災民有益,偷工耍滑頭者必少,修築出來的河堤水庫也可牢固不少;三嘛,若日日救濟送糧,難免有人生了惰性,亦非長久之計,讓災民自食其力,有事可做,方為上策。”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