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災民】
既然已經有了努力的方向,阮綿綿便每日琢磨。首先,如何保障王玄策的人身安全,讓他遠離那個變態舅舅蘇行逸的魔爪呢?
沒錢沒勢,又無武力值加身的阮綿綿暫時還沒頭緒,隻能先跳過。那就往另一方麵努力:在王玄策心裏深深植入“為百姓謀福祉”的偉大理想。
阮綿綿打算走“潤物細無聲,量變引發質變”的路線。其實簡單來說,就是讓王玄策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從政為民”的崇高思想。
阮綿綿有些發愁:“唔,筒子,其實按智商來說,王玄策給我洗腦還差不多。我想給他洗腦,灌點私貨,估計是懸。”
係統君並不贊同,它反駁道:“你想想,歷史上很多偉人不也是受親友影響很深嗎?可見不管是庸人還是天資聰穎的人,身邊人的影響總是不可忽略的。”
係統君繼續鼓勵中:“總之,宿主你可千萬別小瞧了自己。想想看,自打王家被抄家以來,是不是隻有你伴在左右。你對他的重要性吶,恐怕早超過了你自己的想像。”
這麽說好像也不全無道理。阮綿綿不再猶豫,說做就做,開始研究起策略。
王玄策這幾日愈發忙碌了。每晚伏案工作到深夜才睡去。王府中無人不曉,這位清冷少年已成為肅王器重之人。連帶著阮綿綿在王府裏的待遇也水漲船升,具體表現在夥食標準提高,僕從們見了也十分恭敬殷勤。
一直被忽略的阮綿綿總算體會了一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奇妙感覺。可她卻越發不安,誠然權力是美酒佳釀,卻也是穿腸毒藥。得勢時自然眾人追捧;可失勢後落井下石,看人下菜的小人也不在少數。
王玄策本就歷經坎坷,若是深陷權力深淵,身邊還盡是趨炎附勢之人。那他以後難免會對人性失望,進而憤世嫉俗,心腸冷漠。
阮綿綿不打算從這些人身上給王玄策找希望。他們自己都早已從內部腐蝕,難以掙脫了。指望他們,隻會跟著
沉淪。
阮綿綿打算從底層百姓入手。在王玄策尚未平步青雲前,令其遍覽民生艱苦,生出憐憫之心,進而影響他以後的從政思想。
恰逢肅王派王玄策去城郊災民點施粥。這正是大好時機,阮綿綿自是不能錯過。於是便哀求著同去。
自蘇行逸一事後,王玄策對阮綿綿看得很緊,她的活動範圍僅限於王府。念及阮綿綿多日未曾出門,而自己又忙於公務,少有時間陪她,那清冷的少年便驀地心軟了。
於是阮綿綿便以編外人員的身份,摻在了施粥隊伍中。
馬車載著米糧,一行人向城郊駛去。
種地一事,多是靠天吃飯。今年天公不作美,多地旱的旱澇的澇。百姓收成少,吃完餘糧便成了流民。京城是天子居所,自是富庶。為討一口飯吃,臨近的災民便紛紛往京城聚攏。
源源不斷的災民往京城趕,守官不敢輕易放行,唯恐衝撞了貴人。當今聖上是位有為君主,對災民一事極為看重。是以責令官員於四方城門外,各設立數處災民點。肅王辦事穩妥,深得皇帝器重,災民一事便托其處理。
皇帝已過天命之年,太子之位卻久懸未立。此次災民之事,不免含有考量的意味。肅王深諳帝心,此中關聯自是知曉。
於是近日來,災民一事便成了肅王府內的中心議題。而門客們也紛紛參與其中,替肅王出謀劃策。眾人心知肚明,誰能替肅王解此難題,寵信器重自會紛至遝來。
坦白來說,舉凡投於肅王座下的門客,多是抱著“曲線救國”以出人頭地的心思。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眾人豈能放過。於是大夥兒卯足了勁兒,希望在災民一事上有所作為。
王玄策雖年少卻頗負天資,處事穩當又勤勉少言。肅王極為看中,因此施粥一事,便特意派了他前來,順便實地看看災民情況,以謀對策。
馬車駛出城門,京城的繁華被盡數拋在身後。高高聳立的城牆就像兩個世界的分界線。一麵繁華熱鬧,一麵荒蕪淒涼。城內的體麵奢華,與城外的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形成強烈的對比。
時近深秋,樹木凋零,落葉遍地。入眼處一片蕭瑟。
災民點在城郊一處空曠平原。由木頭搭成的低矮屋舍比比皆是,這不是溫馨的家,隻不過是肉身暫時的庇護之所。木頭間隙不小,約能伸進三指,不少災民把帶葉樹枝塞在縫隙中,以禦寒風。
王玄策所領的那一行人,到了地方就有條不紊地架鍋熬粥。炊煙裊裊,米飯的香氣在空氣中瀰漫開來。
領粥的隊伍已經排得老長。排隊的災民中,男女老少皆有,他們衣著襤褸,頭髮枯燥淩亂。隻一樣是共同的,如出一轍的麻木神情,眼神空洞呆滯。可望向老人,孩子時,他們的眼神卻陡然有了生機,透著絲掙紮和對活下去的嚮往。
隊伍中還有一對母子,母親端著隻缺了個口的素色瓷碗,靜靜地排隊等待。在她身旁,是個三四歲大的小不點。那孩子瘦瘦的,越發顯得眼睛又大又圓,眼珠子漆黑,像上好的葡萄。
此時這孩子正歪著小腦袋瓜,好奇地打量著這些前來施粥的陌生人。他一手摟著母親的腿,另一隻手握成拳頭,隻餘拇指塞在嘴裏吸吮。小眼珠子轉啊轉啊,幹淨靈動。
</br>
既然已經有了努力的方向,阮綿綿便每日琢磨。首先,如何保障王玄策的人身安全,讓他遠離那個變態舅舅蘇行逸的魔爪呢?
沒錢沒勢,又無武力值加身的阮綿綿暫時還沒頭緒,隻能先跳過。那就往另一方麵努力:在王玄策心裏深深植入“為百姓謀福祉”的偉大理想。
阮綿綿打算走“潤物細無聲,量變引發質變”的路線。其實簡單來說,就是讓王玄策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從政為民”的崇高思想。
阮綿綿有些發愁:“唔,筒子,其實按智商來說,王玄策給我洗腦還差不多。我想給他洗腦,灌點私貨,估計是懸。”
係統君並不贊同,它反駁道:“你想想,歷史上很多偉人不也是受親友影響很深嗎?可見不管是庸人還是天資聰穎的人,身邊人的影響總是不可忽略的。”
係統君繼續鼓勵中:“總之,宿主你可千萬別小瞧了自己。想想看,自打王家被抄家以來,是不是隻有你伴在左右。你對他的重要性吶,恐怕早超過了你自己的想像。”
這麽說好像也不全無道理。阮綿綿不再猶豫,說做就做,開始研究起策略。
王玄策這幾日愈發忙碌了。每晚伏案工作到深夜才睡去。王府中無人不曉,這位清冷少年已成為肅王器重之人。連帶著阮綿綿在王府裏的待遇也水漲船升,具體表現在夥食標準提高,僕從們見了也十分恭敬殷勤。
一直被忽略的阮綿綿總算體會了一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奇妙感覺。可她卻越發不安,誠然權力是美酒佳釀,卻也是穿腸毒藥。得勢時自然眾人追捧;可失勢後落井下石,看人下菜的小人也不在少數。
王玄策本就歷經坎坷,若是深陷權力深淵,身邊還盡是趨炎附勢之人。那他以後難免會對人性失望,進而憤世嫉俗,心腸冷漠。
阮綿綿不打算從這些人身上給王玄策找希望。他們自己都早已從內部腐蝕,難以掙脫了。指望他們,隻會跟著
沉淪。
阮綿綿打算從底層百姓入手。在王玄策尚未平步青雲前,令其遍覽民生艱苦,生出憐憫之心,進而影響他以後的從政思想。
恰逢肅王派王玄策去城郊災民點施粥。這正是大好時機,阮綿綿自是不能錯過。於是便哀求著同去。
自蘇行逸一事後,王玄策對阮綿綿看得很緊,她的活動範圍僅限於王府。念及阮綿綿多日未曾出門,而自己又忙於公務,少有時間陪她,那清冷的少年便驀地心軟了。
於是阮綿綿便以編外人員的身份,摻在了施粥隊伍中。
馬車載著米糧,一行人向城郊駛去。
種地一事,多是靠天吃飯。今年天公不作美,多地旱的旱澇的澇。百姓收成少,吃完餘糧便成了流民。京城是天子居所,自是富庶。為討一口飯吃,臨近的災民便紛紛往京城聚攏。
源源不斷的災民往京城趕,守官不敢輕易放行,唯恐衝撞了貴人。當今聖上是位有為君主,對災民一事極為看重。是以責令官員於四方城門外,各設立數處災民點。肅王辦事穩妥,深得皇帝器重,災民一事便托其處理。
皇帝已過天命之年,太子之位卻久懸未立。此次災民之事,不免含有考量的意味。肅王深諳帝心,此中關聯自是知曉。
於是近日來,災民一事便成了肅王府內的中心議題。而門客們也紛紛參與其中,替肅王出謀劃策。眾人心知肚明,誰能替肅王解此難題,寵信器重自會紛至遝來。
坦白來說,舉凡投於肅王座下的門客,多是抱著“曲線救國”以出人頭地的心思。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眾人豈能放過。於是大夥兒卯足了勁兒,希望在災民一事上有所作為。
王玄策雖年少卻頗負天資,處事穩當又勤勉少言。肅王極為看中,因此施粥一事,便特意派了他前來,順便實地看看災民情況,以謀對策。
馬車駛出城門,京城的繁華被盡數拋在身後。高高聳立的城牆就像兩個世界的分界線。一麵繁華熱鬧,一麵荒蕪淒涼。城內的體麵奢華,與城外的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形成強烈的對比。
時近深秋,樹木凋零,落葉遍地。入眼處一片蕭瑟。
災民點在城郊一處空曠平原。由木頭搭成的低矮屋舍比比皆是,這不是溫馨的家,隻不過是肉身暫時的庇護之所。木頭間隙不小,約能伸進三指,不少災民把帶葉樹枝塞在縫隙中,以禦寒風。
王玄策所領的那一行人,到了地方就有條不紊地架鍋熬粥。炊煙裊裊,米飯的香氣在空氣中瀰漫開來。
領粥的隊伍已經排得老長。排隊的災民中,男女老少皆有,他們衣著襤褸,頭髮枯燥淩亂。隻一樣是共同的,如出一轍的麻木神情,眼神空洞呆滯。可望向老人,孩子時,他們的眼神卻陡然有了生機,透著絲掙紮和對活下去的嚮往。
隊伍中還有一對母子,母親端著隻缺了個口的素色瓷碗,靜靜地排隊等待。在她身旁,是個三四歲大的小不點。那孩子瘦瘦的,越發顯得眼睛又大又圓,眼珠子漆黑,像上好的葡萄。
此時這孩子正歪著小腦袋瓜,好奇地打量著這些前來施粥的陌生人。他一手摟著母親的腿,另一隻手握成拳頭,隻餘拇指塞在嘴裏吸吮。小眼珠子轉啊轉啊,幹淨靈動。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