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的是人嗎?已經畫完了這麽多的圖紙。”一位研究員在一旁吐槽,他們的工作現在極為飽滿,根本沒有休息時間,想要消化簡單的技術要點就會花費他們很多時間。


    “他當然不是人,最短三分鍾一張圖紙,我覺得他就是機器人。”另外一個研究員口氣中帶著無奈。


    “你會支持那種方式的設計?矢量噴管還是飛行翼?”


    “不知道,如果發動機推重比高的話,我覺得矢量噴管更加好,會減少雷達反射麵,還會降低被紅外探測的概率,發動機的噴射被包裹住的時候,泄露出來的熱就會少很多,這是很安全的一種做法。”


    “增加飛行翼,成本更低,高速飛行中的性能會更好一些,重量輕,對材質的要求也沒有噴管的要求高,這個技術更容易實現。”


    “但現在已經解決了高推重比發動機的難題和材質難題,采用矢量噴管的技術要更符合新型戰機的要求,雷達反射麵會更小,飛機的尺寸也會更小,機動性能會更強,試飛員不是說過了嗎?這種飛行的安全性要更強一些,增加飛行翼會增加控製的難度,對空戰並非是有利的。”


    整個小組都在討論,簡單給的圖紙太多,又幫他們解答了很多疑問,但更讓人擔憂的事情發生了,因為這些知識太多了,他們還沒有完全理清思路,在飛行翼的思路上走了很久,不知道兩種方式,那種會更好。“


    “太過於依賴某一種技術並非好事,我們需要為戰爭期生產做考慮,特種材料的生產畢竟是有限的,除非我們能夠完全解決材料生產的問題,無法量產的技術,根本沒用,飛行翼的維修成本也很高,不如矢量噴管技術的費用低,這也是一個問題,我們現在已經擁有了這方麵的技術,再討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試飛員反饋的情況還是值得參考的,因為思路不同,大熊國和山姆國因為技術方麵的不同,采用的都是矢量噴管技術,現在試飛之後,證明了這種技術的強大,調整飛行姿態的靈活性來看,飛行翼依然很有優勢,不過矢量噴管也不差,在躲避導彈的追蹤上,似乎更有優勢,可以通過空中姿態的變化,例如懸停,緊急停車,滑翔變向等各種技術動作來完成,這也是飛行翼無法做到的。“


    “現在不是討論兩個方案哪種好的,我們需要繼續保留飛行翼,畢竟這是我們的底牌,不過在隱形戰機上,我還是覺得采用矢量噴管技術要更符合隱身的技術要求。“


    “3馬赫速度,飛行姿態的調整,從試飛員的反饋來看,新式戰機的設計就很好,比以前的飛機更好調整,就好像開了一輛後驅車,擁有很強悍的推力情況下,做出的戰術動作,安全性更高,沒有那種無法控製的感覺,而采用飛行翼的設計,會讓他們有擔憂,會感覺很多動作無法完成。”


    “新型戰機是無法采用增加飛行翼的設計,你們看過進氣口設計沒有,形成極速渦流,能夠增加進氣的同時,會讓燃燒更加充分,就算是速度達到了極限,依然會讓空氣不流失,形成一個湍流,在這個地方減緩了空氣流速,在進氣口形成了一個壓縮腔體,可以保證進氣,這才是設計的特點吧。”


    空動小組的討論十分激烈,發動機小組的討論就更加激烈了,因為已經拿到了材料的清單,和推重比數據,這讓大家更加機動,艦載機使用的是8左右的推重比發動機,陸空型則采用了8.5的推重比發動機,雖然型號相同,但推力不同,設計上也略有差異,更加令他們感覺到恐怖的是運輸機的發動機,設計參數竟然達到了驚人的12,這個推重比幾乎是目前全球發動機的巔峰水平,雖然運輸機不強調速度,但這也是很恐怖的數據,絕對是最強航空發動機,還有轟炸機的發動機推重比也高達10,甚至還有更高數據,不同型號的發動機,不同的尺寸,不同的轉速,不同的材料,實在有太多的不同。


    “艦載機發動機最大選擇8.5,推重比越大,耗油量越大,尺寸也越大,進氣歧管就需要重新設計,按照現在的設計,空氣需量是足夠的,吸入氣量能夠滿足要求,一旦我們極大推重比,這個位置就需要重新設計,進氣量需求大,對然後的需求量也要加大,會讓戰鬥半徑縮小百分之十。“


    “飛機的重量和推重比是相關的,我同意你的說法,確實不能夠繼續增加,在艦載機上最大設計推重是8,這個數據我們不需要去超越,陸空型號自然可以做的更大,你看到了這個夾角沒有,差了0.6°,我想這個數據就是為了保證高推重比情況下的進氣,這是一個內部氣腔,相當於一個緩衝和保壓裝置,這樣會讓更多的氣在這個腔體內壓縮,會讓發動機的進氣更加順暢,特別是高速飛行的時候,還不會形成阻力。“


    指著圖紙的研究員,正在講解自己的理解,“你看這個速度與氣流的公式,就是為了證明設計,我們需要去理解這其中的十三個變量,這裏也寫明了速度與進氣量的關係,更是標注了發動機推重比與進氣量的關係,雖然是同一個基礎型號,但調整之後有尺寸的變化,包括葉片數量和旋轉速度,這些都有差別,這是葉片需求數量與動力的公式,他已經做了解答。“


    投影儀上正在翻看著各個公式,裏麵的內容太多了,他們需要輸入電腦來進行演算,靠人是肯定算不出來的。


    和他們討論同樣激烈的還有材料小組,太多的新型材料,包含了幾千個公式,還有大量的證明,如果不是簡單為他做解答,讓他們來研究,可能三五年才會有結果,有了簡單的解答,他們能夠理解公式的含義,然後進行驗證。


    從公式到工藝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要突破材料的桎梏,需要龐大的基礎學科的研究員做輔助,近十年來,國家在基礎學科的研究上投入的越來越多,也認識到了基礎學科的重要性,但從創新到創造也很難,破解原來的難題,創造出新東西來很難,西方用幾百年的積累,讓科學進步的很快,而龍國的大多數少年還受困於幾十年前的公式,還在應試教育的海洋裏遨遊,還沒有窺見基礎學科的高峰。


    資料從當初的上千頁,變成現在的上萬頁,但依然還沒有解決很多問題,可能變成十萬頁的時候,他們才能夠完全理解裏麵的內容,一個人從各個領域出發,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甚至有極為精深的研究,他如果真的願意在這條路上發展,他可能獲得很多獎,包括世界級的學科獎,隻不過這一切都隻能想想,或許他根本不在意這些吧。


    “從海空型,陸空型,到轟炸機,運輸機,你們可以看到龍骨結構的變化,尺寸的變化,采用的空氣動力設計的變化,我們要明白這種變化的具體含義,設計思路已經發給大家,這已經不是一個係列,雖然兩者之間的差異看似很微小,但思路方麵已經發生了變化,是對作戰需求的變化,這是為了讓我們不要模仿西區,走出自己的路,他采用的思路是對西區的設計思路的突破,不要再局限於原來的限製,我們應該跳出老前輩們設立的舒適區。“作為小組的領導,他也是專家,對於這些資料有自己的理解,簡單其實在幫助研究員們拓寬思路,包括采用反向掠翼的設計,同樣是如此。


    “這個細微的差別,我們從表麵上看是發動機的變化,材料的變化,進氣道的變化,但實際是思路的變化,如何能夠用最具性價比的方式來生產飛機,保證作戰性能的同時,又能夠保證以後生產的可能性。“副組長是參加過討論會的專家,他在現場聽過簡單的講解,沒有敢一絲鬆懈,憑借強大的記憶力,記住了不少簡單講解的內容,他雖然做不到完全理解,但可以完美的複述簡單講解的內容。


    “我們現在在理順思路,從設計開始,然後是發動機,模型,骨架,氣道,飛行翼,材料。“組長對於如此詳細的內容也感到害怕,簡單的畫圖的速度太快了,他們甚至來不及理解,就要進入到生產線來指導生產,要吃透每一個技術要點,才能夠指導生產,生產線的搭建速度太快了,包括機器人也已經快生產完了,很快就要放在生產線上。


    參與會議討論的還有王東,他並不懂專業領域的知識,但他作為試飛員,對於飛機太有發言權,幾乎所有的飛機他都飛過,每種飛機不同的感覺,優缺點他都知道,他覺得新型飛機是他飛過的最好型號,是很均衡的飛機,在同等級別的飛機種絕對是最強的存在,他現在已經不懼怕與任何人對抗。


    王東覺得這些人都是紙上談兵,在空中是靠著實戰來驗證,事實證明,目前國內的所有型號的戰鬥機都不是這款新型飛機的對手,無論是雷達技術,紅外技術,還是光學技術,這款飛機幾乎沒有短板,強大的性能,超越其他飛機的參數,還有飛機本身的安全性,都是遠超同類飛機,是一款十分均衡的飛機,各方麵都很強。


    如果真的和對手碰上,僅僅憑借遠程攻擊,他都可以先擊落對方,如果再發生東部海域事件,他又絕對的把握直接幹掉對手,僅僅憑借加速性能,就不是對手能夠跟上的,甚至還能夠在空中戲耍對手,可惜的是這款飛機出現的時間晚了十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都市故事之我的隨機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差差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差差差並收藏都市故事之我的隨機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