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讀書明理,去踐行道德,仁義禮智信。


    通過禮、樂、射、禦、書、數六藝陶冶心靈,清淨身心。


    在不斷踐行,修行的過程之中,不斷清淨性靈,使得性靈壯大,進而以性靈造化之力實現自己在修行之初的願望。


    整個過程,最艱難的一點就是:初心不改。


    若一個普通人修行此法,在開靈開智之後就開始修行,大約也就十多歲的年紀,在此時立下自己的誌向,往後年月始終求索如一,那麽最終得誌的幾率就會十分大。


    可是,人若是想初心不改,何其難也。


    正如兒時的願望或許隻是可以盡情奔跑玩耍,少年時的願望或許就成了要仗劍天涯自由自在,青年時欲望萌動就想要美人相伴,中年時財力艱難想要家財萬貫,老年時身體孱弱想要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亦或者,少年時不知天高地厚,立下了過於高遠的誌向當做修行目標,如天下太平,如拯救世界等等過於高遠的誌向,看起來很強大,但是在修行途中始終得不到絲毫進展之時,就會毀於一旦。


    要初心不改,能腳踏實地,要持之以恒,能刻苦拚搏,這是儒門修行的四大難關。


    聽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截然不同,但凡鬆懈一些,有一步走錯,那修成的難度就隨之倍增了。


    就好像抽煙,多少人在剛開始抽的時候,想的是自己隨便抽一下,以後想不抽就不抽了,但是結果這一步一旦踏出,又有幾人最終能夠回首?


    生活之中的許多小惡習,乃至多少踏錯,犯罪,在最初之時,想法不過是上我隻是做了這一點小錯,以後想不做就不做,先放縱一二痛快痛快又如何?


    但殊不知,心猿一旦放開,就一發不可收拾,底線就是這麽被一步一步的踏出的。


    不過也正是這一步步的難關,才能最終曆練出真正的得道者,雖是磨難卻也是考驗。


    李陽創出此法之後,自然不需要普通人那樣一步一步來,他的性靈早已在元嬰造化之下強大無比,輕易的就能找到,隻是依照所創造法門之方法一步一步的培養性靈,擦拭灰塵,沒多久就能使得性靈增長,以致隻需得誌就能性靈圓滿的程度。


    而李陽立下的誌向,便為:得道。


    何為得道?


    踐行己道,在自己追求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走在正確的路上是為得道。


    通透世間萬物道理,將外物置之度外,將天下置之度外,將生死置之度外是為得道。


    修成正果,一躍成仙,不老不死是得道。


    最終,李陽的答案是,自己心中滿意,就是得道。


    “我現在凡事上基本上全都已滿足,但是修行上距離除掉那個魔祖還有一段距離。”


    李陽心中暗動,他修行上的得道想要達成很難,但是卻並不擔心。


    因為,此門功法,是有其玄妙所在。


    他固然沒有自身得道,但是隻要不斷的踐行五德,修行六藝,最終就能通過這些修行所得的力量,促進他一舉得道。


    “性靈的力量。”


    李陽修行至此,所創造的儒門修行法也基本修行完畢,剩下的唯有日常不斷的培育性靈而已,他感受著自己所創造的功法的力量,心中不由自主的感歎。


    怪不得儒門能夠成為當世最頂級顯學,甚至有罷默百家獨尊儒術的決定。


    如果曾經真的存在修行,儒門修行法實在是太bug了,哪一個君王不想要這樣心想事成的力量?


    一群儒門修行者共同為一個目標而努力,那再宏偉的目標,都可以成功實現,以至改變天下,改變世界!


    這就是儒門修士的可怕之處。


    看似沒有道門神通,佛門心靈玄妙,也沒有武道的強力,但是正所謂神通不敵天數,縱使再強大的神通,就能保證,他的誌向和理想或者願望都一定能實現嗎?


    而儒門大修士,是定然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願望的。


    修行完畢,李陽心中感慨,他緊跟著心中一動,又將這門【德藝五行六誌經】傳遍了天下自身塑像,供天下人修行,多一條修行道路(前文寫成六德經,已修改)


    “道門修的是身神法力,佛門修的是心靈法力,武道修的是肉身寶船,儒家修的是性靈成真。”


    李陽將儒門修行法修行完畢,心中多了許多感悟,緊跟著又繼續探究,浮現了【墨家】的知識。


    墨家,諸子百家之一。墨家強調整體的概念,主張“兼愛”、“尚同”、節用、非樂、“尚賢”等。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司馬遷《論六家要旨》)


    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漢書·藝文誌》)


    《孟子》:“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證明了墨家曾經的輝煌。


    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麵,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


    墨家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di)(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團體,其首領稱“钜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光學等方麵有重要貢獻。


    墨子是華夏曆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曾擔任宋國大夫,不僅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還是科學家、軍事家。墨子出身於小手工業者,精通器械製造,並且是當時著名的軍事機械製造專家。技術與同代著名的公輸般(即魯班)齊名。


    墨家十大主張是: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誌,明鬼,非樂,非命。即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


    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麵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


    總體來說,墨家就是一個主張務實,同時有天下大同思想的學派。


    李陽感悟其中知識,最終參悟出來了一門【誌意大同天】


    此功法修行,主在修行意誌,以個人意誌融合眾人之意誌,乃至改變天下。


    其有兩個修行方向:結眾,遊俠。


    結眾者,隻要擁有同一理念的人越多,其力量就越強。


    遊俠者磨練己之意誌,以個人力量影響天下,最終達到巔峰。


    修煉到最高境界,意誌所向,天下歸之,這便是意誌的力量。


    李陽自然不會做什麽選擇題,他先後跑了幾趟末世世界和魔法世界,提出一些他本就十分認同的理念,並快速的大力推廣,輕而易舉的就在結眾狀態之中走到了巔峰,得到了頂級的意誌道果。


    隨後又修以個人意誌,一直達到意誌可改周身方圓之間的效果,這才滿意的將這一門墨家法傳了出去。


    墨家法之後,李陽緊跟著開始參悟【兵家】法。


    有人認為兵家源於九天玄女,有人認為兵家鼻祖是呂尚,也有人認為兵家源自法家,不過最讓當代人信服的說法就是兵家始於兵家至聖孫武。據《漢書·藝文誌》記載,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時孫臏、吳起、尉繚、趙奢、白起,漢初張良、韓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六韜》、《尉繚子》、《握奇經》等


    兵家修行的是軍中殺伐之氣,善軍陣,善戰,所向披靡,李陽參悟起來十分快。


    最終結合諸多兵家典籍和思想,創造出來一門【兵戰法】


    兵戰法,以軍中殺氣磨練周身,鑄造戰軀,大成者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修行此功,需要先研習武道,等到身軀有成,就要時時參悟軍中殺伐之氣,或是借兵勢,或是組成兵陣,或是建造兵器,通過種種方式,來提升自身之戰氣。


    達到極限,一念可滅任何敵。


    李陽不缺軍伍戰鬥經曆,再加上回到修仙世界之後,還要去邊疆戰鬥,因此修行【兵戰法】修行的很快,也練的很深,將種種兵戰之法的力量全都修行到了極限,養出了一身淩厲至極的戰氣,融於己身,不露於外。


    【兵戰法】修成之後李陽緊跟著就將功法繼續外傳,隨後開始研究【陰陽家】的功法。


    陰陽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陰陽說”和“五行說”。


    “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


    “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不斷循環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研究陰陽五行說,能從天體的運行的計算來製訂曆法,掌握世間萬象。


    到後來,發展出專門研究天體運行規律的“天文家”、研究曆法的“曆數家”後與“五行家”相結合。


    李陽借由此家知識修行陰陽五行之力,強壯己身修行,得了一本【日月五行功】


    此功以日月之力修陰陽二氣,淬煉身軀得神體,以五行之力修真氣融合天地,得造化之力。


    煉至高深處,陰陽五行之氣一出,則天下無匹,玄妙非常。


    【日月五行功】雖然修行的也有陰陽之力,但是卻很李陽在【合歡宗】功法之中修行的陰陽之力是不同的概念,一者是天地萬物的闡述,一者是男女合歡的行徑,雖皆為陰陽,卻是完全不同的力量。


    好在,李陽有基礎修行起來自也不難。


    李陽沉入修行之中,他有合歡宗以及一身神通之力為基礎,再修行這【日月五行功】也是輕鬆至極,一縷縷陰陽五行之氣飛快的被他修行而出,借月華之力蘊養元神,借大日之力淬煉身軀,日月陰陽交匯元嬰也更進一步。


    世界之五行結合,元嬰的身軀又真實了數分,一道道神通之力有了更強的支撐,足以爆發出更強大的力量。


    “…………”


    陰陽家之後,縱橫家,心學,農學……


    縱橫家創造出【九星演數】擁有獨特的計謀推演之力,其修行方式就是不斷的施展計謀手段達成自己的大大小小目標,隻要自己的計謀成功,修為就能不斷推進,到高深處有推演萬事之能。


    心學乃是明朝陳獻章開啟先河,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


    隨後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


    而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即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


    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裏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李陽從心學基礎上練就修行法——【天人致行篇】


    隻要肯努力修行,身心無垢,則人人皆可成仙!


    這就是【天人致行篇】的強大之處,隻講心性,而無關資質!


    農家與墨家頗為類似,其主要思想是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李陽以此為基礎,創造出【自然長生篇】


    【自然天人篇】隻需要人日常安然自得自行起立,無大爭之心,修為便能步步攀升,直至與世長存的仙人境界。


    在農家之後,李陽心中浮現了【法學】相關的知識。


    “法。”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世界雙穿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瀚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瀚陽並收藏我的世界雙穿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