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都在忙,洪濤剛有點發號施令的感覺,就被另一件事兒給打斷了。要說這件事兒並不大,根本輪不到他來親自處理。
可是吧,接替小鳥擔任社區居委會主任的瞎子嬸犯了一個錯誤,把一件本來很小的事情搞大了,大到她也束手無策的地步。
從零八年底開始,京城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煤改電!顧名思義,就是把以前燒煤的地方改成用電。
目前京城大部分樓房都是集**熱和供汽,取暖、做飯早就已經不用煤炭了。但在老城的平房區裏,以蜂窩煤為燃料的各種爐具還是各家各戶做飯、取暖的主力。
煤改電要取代的就是這部分燃煤,政府將提供一種蓄熱型電暖氣,當然了,不是白給,需要由居民購買,隻是在價格上會有些優惠。
另外還有電價,如果按照原來的價格,居民們是用不起這種電暖氣的。怎麽辦呢?俗話不是說了嘛,辦法總是比困難多。
每天從晚上二十一點開始到第二天早上六點,這段時間內的電價會非常低。蓄熱型電暖氣這時候開始用電蓄熱,白天隻散熱不用電。
這樣一來大部分家庭就可以承受了,少部分困難戶則由政府給予采暖補貼。不過就算有電價優惠,居民們的電采暖費用還是要高於燃煤,這就沒轍了,權當是為了空氣質量做貢獻吧。
說起空氣質量這個事兒,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有了霧霾這種說法,然後各種環保、低碳生活潮流就如雨後春筍般湧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要來和這頭小怪獸鬥一鬥。
比如說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安裝各種尾氣淨化設備、把京城所有單位的燃煤鍋爐都改成燃氣的、關閉或者遷移有可能造成汙染的廠礦企業,煤改電也是其中之一。
但折騰了半天,效果卻和抑製房價一樣沒啥大作用。房價是越來越高、霧霾跟著一年比一年嚴重。
政策當然也得一年比一年新穎,甚至連開飯館的都要花幾萬塊買一套油煙淨化裝置,否則不給批執照。合算偌大一座城市的空氣質量,都是廚師和小業主搞壞的。
這兩個職業有沒有那麽罪大惡極洪濤不清楚,有人打著環保、治理霧霾的旗幟沒少強買強賣、荷包裏塞得滿滿的,然後去海南島或者國外,找個山清水秀、空氣裏都帶著甜味兒的地方,買座大宅子倒是真的。
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京城人,洪濤是看著城市氣候一天天變化的。在他小時候,每到冬季就會有各種強度的西北風光臨。
它不光自己來,還呼朋喚友,帶著北方的沙塵呼嘯而至,把天空都刮成了暗黃色。人們想出門,不僅要穿得厚厚的,還得把嘴和鼻子檔好,否則就會弄一嘴沙子。
那時候的女人最明顯,她們會用一種叫做紗巾的東西把腦袋包裹得嚴嚴實實,既能看到路、又能防風沙、還可以作為一種服飾。
紅的、黃的、綠的、彩色的,一到冬天,大街上就會有各種顏色,也算是一道風景線。
但當年隻有風沙沒有霧霾,就算有也扛不住五六級西北風隔三差五的刮,早就被吹到渤海灣上麵去了。
霧霾這玩意到底是什麽時候來的洪濤沒關注過,但他有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把這個壞家夥帶來的好像不是燃煤爐子,也不是工廠的煙囪,而是大街上越來越多的汽車。
自打京城時不時開始嚴重堵車之後,原本在冬季裏常見的藍天就總是很害羞,大風不吹上多半宿絕不露麵。
大風也討厭,隨著城市越來越大,全球氣候越來越暖,它來京城串門的次數也一年比一年少。就算來也是匆匆而過,不願意多停留。
汽車尾氣越來越多、風力越來越小,再加上城市像攤煎餅般一圈一圈的往外擴大,廢氣積攢的也越來越快,消散的越來越慢,這恐怕才是霧霾的真正成因。
這個結論隻是洪濤自己總結出來的,專家們肯定不會同意。他們會拿出五花八門的數據、通過各種各樣的媒介、堅持不懈的告訴大家:霧霾是必然,想治就得花錢買設備。
至於那些數據是怎麽來的,不許問,更不許追根刨底。專家說有就得有,沒有也有!
不過有一件事兒洪濤是確定的,每年春節前後的大半個月時間裏,京城的大街上堅決不堵車。各單位、部委、機關的車輛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停了,私家車也出來的少了,然後京城的天空藍顏色就多了。
要說廠礦企業都停工了,這個理由也站得住。但老百姓總不能都把嘴縫上,不吃不喝不取暖吧。
正相反,在節日期間各家各戶烹炒煎炸、爐火熊熊的時間肯定比平時高好幾倍,飯館廚子們肯定也比平時忙了很多。
由此可見,霧霾好像和百姓的生活習慣、廚子們的烹飪方法沒啥必然關係,倒是和過多的機動車息息相關。
有這種想法的不光洪濤一個人,很多老鄰居們也覺得用電比較貴,隻能取暖不能做飯,很是抵觸。而且各家各戶都自己花錢安裝了土暖氣,突然說要全部拆掉,過慣了精打細算生活的人會很不舍得。
尤其是中老年人,他們節儉了大半輩子,每件物品能修就修、能湊合就湊合,好好的爐子和暖氣直接變成了廢鐵,特別心疼。
假如這件事兒可以慢慢推進,給大家一個選擇的餘地,效果會好很多。相對於中老年人而言,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舍得花錢。電暖氣也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它比較幹淨,更符合年輕人的生活。
讓他們先用,有什麽優缺點就會慢慢體現出來,是好東西總會發光的。順便再征收一些燃煤費用,把用電和燒煤的成本拉平甚至超出,這樣就能引導大家逐漸接受更清潔的能源。
燒煤的人數一少,製作爐具、蜂窩煤的工廠也就相應減少了,產量一少價格自然上升。等到燒煤比用電還貴,大部分人自然而然就會選擇電暖氣。
這麽做不僅能減少政府補貼,還能讓大家心裏舒服點,因為有了選擇,不是被強製。
可為什麽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情都是強製性的一刀切呢?兩個字,懶政!再來兩個字,利益!
一刀切比市場化簡單粗暴,很多官員的畢生精力都用在了升官發財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算愛因斯坦來了,他也不能既當政客又當經濟學家,同時還兼職科學家。
所以官員們對搞經濟、搞民生一竅不通,更不願意為了百姓的事兒去冒任何風險,弄一刀切的政策遠遠比用經濟手段引導來的容易,責任也少。
至於說老百姓樂意不樂意、難受不難受,誰在乎呢。不樂意你能咋滴?人家這個烏紗帽又不是百姓給的,憑什麽要讓你們滿意?
除了懶政之外,就是利益了。京城裏多了不敢說,十幾萬戶需要煤改電的總量還是有的。
電暖氣不像土暖氣,一個爐子可以帶好幾組暖氣片,房間多了頂多是費幾塊蜂窩煤。
每台電暖氣都有采暖麵積限製,大房間裏要裝一台功率大的、小房間就裝功率小的,反正你家有幾間房就得裝幾台,浴室除外。
這麽一算的話,每家最少也得購買兩三台。幾十萬台電暖氣,每台兩三千塊錢的采購價,粗算就是十多億的大單子。
這筆采購合同不管落到誰腦袋上都是個大餡餅,可是如果把這件事兒推向市場的話,這筆錢誰能拿到就不是領導可以左右的了。讓你當領導,該怎麽選擇還不是一目了然?
可是吧,接替小鳥擔任社區居委會主任的瞎子嬸犯了一個錯誤,把一件本來很小的事情搞大了,大到她也束手無策的地步。
從零八年底開始,京城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煤改電!顧名思義,就是把以前燒煤的地方改成用電。
目前京城大部分樓房都是集**熱和供汽,取暖、做飯早就已經不用煤炭了。但在老城的平房區裏,以蜂窩煤為燃料的各種爐具還是各家各戶做飯、取暖的主力。
煤改電要取代的就是這部分燃煤,政府將提供一種蓄熱型電暖氣,當然了,不是白給,需要由居民購買,隻是在價格上會有些優惠。
另外還有電價,如果按照原來的價格,居民們是用不起這種電暖氣的。怎麽辦呢?俗話不是說了嘛,辦法總是比困難多。
每天從晚上二十一點開始到第二天早上六點,這段時間內的電價會非常低。蓄熱型電暖氣這時候開始用電蓄熱,白天隻散熱不用電。
這樣一來大部分家庭就可以承受了,少部分困難戶則由政府給予采暖補貼。不過就算有電價優惠,居民們的電采暖費用還是要高於燃煤,這就沒轍了,權當是為了空氣質量做貢獻吧。
說起空氣質量這個事兒,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有了霧霾這種說法,然後各種環保、低碳生活潮流就如雨後春筍般湧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要來和這頭小怪獸鬥一鬥。
比如說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安裝各種尾氣淨化設備、把京城所有單位的燃煤鍋爐都改成燃氣的、關閉或者遷移有可能造成汙染的廠礦企業,煤改電也是其中之一。
但折騰了半天,效果卻和抑製房價一樣沒啥大作用。房價是越來越高、霧霾跟著一年比一年嚴重。
政策當然也得一年比一年新穎,甚至連開飯館的都要花幾萬塊買一套油煙淨化裝置,否則不給批執照。合算偌大一座城市的空氣質量,都是廚師和小業主搞壞的。
這兩個職業有沒有那麽罪大惡極洪濤不清楚,有人打著環保、治理霧霾的旗幟沒少強買強賣、荷包裏塞得滿滿的,然後去海南島或者國外,找個山清水秀、空氣裏都帶著甜味兒的地方,買座大宅子倒是真的。
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京城人,洪濤是看著城市氣候一天天變化的。在他小時候,每到冬季就會有各種強度的西北風光臨。
它不光自己來,還呼朋喚友,帶著北方的沙塵呼嘯而至,把天空都刮成了暗黃色。人們想出門,不僅要穿得厚厚的,還得把嘴和鼻子檔好,否則就會弄一嘴沙子。
那時候的女人最明顯,她們會用一種叫做紗巾的東西把腦袋包裹得嚴嚴實實,既能看到路、又能防風沙、還可以作為一種服飾。
紅的、黃的、綠的、彩色的,一到冬天,大街上就會有各種顏色,也算是一道風景線。
但當年隻有風沙沒有霧霾,就算有也扛不住五六級西北風隔三差五的刮,早就被吹到渤海灣上麵去了。
霧霾這玩意到底是什麽時候來的洪濤沒關注過,但他有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把這個壞家夥帶來的好像不是燃煤爐子,也不是工廠的煙囪,而是大街上越來越多的汽車。
自打京城時不時開始嚴重堵車之後,原本在冬季裏常見的藍天就總是很害羞,大風不吹上多半宿絕不露麵。
大風也討厭,隨著城市越來越大,全球氣候越來越暖,它來京城串門的次數也一年比一年少。就算來也是匆匆而過,不願意多停留。
汽車尾氣越來越多、風力越來越小,再加上城市像攤煎餅般一圈一圈的往外擴大,廢氣積攢的也越來越快,消散的越來越慢,這恐怕才是霧霾的真正成因。
這個結論隻是洪濤自己總結出來的,專家們肯定不會同意。他們會拿出五花八門的數據、通過各種各樣的媒介、堅持不懈的告訴大家:霧霾是必然,想治就得花錢買設備。
至於那些數據是怎麽來的,不許問,更不許追根刨底。專家說有就得有,沒有也有!
不過有一件事兒洪濤是確定的,每年春節前後的大半個月時間裏,京城的大街上堅決不堵車。各單位、部委、機關的車輛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停了,私家車也出來的少了,然後京城的天空藍顏色就多了。
要說廠礦企業都停工了,這個理由也站得住。但老百姓總不能都把嘴縫上,不吃不喝不取暖吧。
正相反,在節日期間各家各戶烹炒煎炸、爐火熊熊的時間肯定比平時高好幾倍,飯館廚子們肯定也比平時忙了很多。
由此可見,霧霾好像和百姓的生活習慣、廚子們的烹飪方法沒啥必然關係,倒是和過多的機動車息息相關。
有這種想法的不光洪濤一個人,很多老鄰居們也覺得用電比較貴,隻能取暖不能做飯,很是抵觸。而且各家各戶都自己花錢安裝了土暖氣,突然說要全部拆掉,過慣了精打細算生活的人會很不舍得。
尤其是中老年人,他們節儉了大半輩子,每件物品能修就修、能湊合就湊合,好好的爐子和暖氣直接變成了廢鐵,特別心疼。
假如這件事兒可以慢慢推進,給大家一個選擇的餘地,效果會好很多。相對於中老年人而言,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舍得花錢。電暖氣也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它比較幹淨,更符合年輕人的生活。
讓他們先用,有什麽優缺點就會慢慢體現出來,是好東西總會發光的。順便再征收一些燃煤費用,把用電和燒煤的成本拉平甚至超出,這樣就能引導大家逐漸接受更清潔的能源。
燒煤的人數一少,製作爐具、蜂窩煤的工廠也就相應減少了,產量一少價格自然上升。等到燒煤比用電還貴,大部分人自然而然就會選擇電暖氣。
這麽做不僅能減少政府補貼,還能讓大家心裏舒服點,因為有了選擇,不是被強製。
可為什麽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情都是強製性的一刀切呢?兩個字,懶政!再來兩個字,利益!
一刀切比市場化簡單粗暴,很多官員的畢生精力都用在了升官發財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算愛因斯坦來了,他也不能既當政客又當經濟學家,同時還兼職科學家。
所以官員們對搞經濟、搞民生一竅不通,更不願意為了百姓的事兒去冒任何風險,弄一刀切的政策遠遠比用經濟手段引導來的容易,責任也少。
至於說老百姓樂意不樂意、難受不難受,誰在乎呢。不樂意你能咋滴?人家這個烏紗帽又不是百姓給的,憑什麽要讓你們滿意?
除了懶政之外,就是利益了。京城裏多了不敢說,十幾萬戶需要煤改電的總量還是有的。
電暖氣不像土暖氣,一個爐子可以帶好幾組暖氣片,房間多了頂多是費幾塊蜂窩煤。
每台電暖氣都有采暖麵積限製,大房間裏要裝一台功率大的、小房間就裝功率小的,反正你家有幾間房就得裝幾台,浴室除外。
這麽一算的話,每家最少也得購買兩三台。幾十萬台電暖氣,每台兩三千塊錢的采購價,粗算就是十多億的大單子。
這筆采購合同不管落到誰腦袋上都是個大餡餅,可是如果把這件事兒推向市場的話,這筆錢誰能拿到就不是領導可以左右的了。讓你當領導,該怎麽選擇還不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