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林已經基本確定潘可為的身份,潘可為應該是國民黨複興社成員。


    複興社全稱為“中華民族複興社”。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內憂外患,為了加強對政府內部的控製、對日備戰和鎮壓中*共運動,實行更集中有效的統治,蔣介石授意由黃埔係精英人物賀衷寒、桂永清、康澤、戴笠等人於一九三二年三月一日成立中華民族複興社。複興社總社設在南京,下設支社、分社、小組。複興社成立初期即一九三二年四月,戴笠任複興社特務處處長,而複興社特務處就是以後大名鼎鼎的“軍統”前身。


    由於複興社幹部均穿藍衣黃褲,故又稱“藍衣社”。一九三三年九月,在該社領導下成立了一支諜報武裝部隊-別動總隊;一九三四年又建立了一個外圍組織-忠義救國會。


    複興社活動範圍最初在國民黨軍事係統,後來擴展到全社會各方麵。


    豫省地處中原腹地,自古以來就是產糧大省。豫省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民雖貧瘠,卻忠勇尚武,民風彪悍,實為中央政府所倚重的省份;自日本入侵東北以來,日軍依仗武力,對中國步步緊逼。民國二十三年,日本關東軍扶植的偽滿洲國恢複帝製,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又當上了康德皇帝,並宣布將“滿洲國”改為“大滿洲帝國”。目前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正虎視中原,中日大戰一觸即發,而豫省作為戰略後方,地位極為重要。


    一九三一年,蔣介石派心腹嫡係劉峙圍剿大別山紅四方麵軍鄂豫皖根據地,迫使紅四軍離開根據地,劉峙被任命為豫皖綏靖主任,三五年四月被任命為豫省省長。作為黃埔的精英、蔣介石的心腹,劉峙自然對複興社特別照顧,於是複興社勢力在豫省快速發展。


    據此,李青林可以確定潘可為就是複興社忠義救國會成員。鑒於他對日本在華經濟情報的熟悉,這次他應該是在執行對日情報工作,而且極有可能是被日本人所追殺。


    “該來的終於來了,該死的日本鬼子!”李青林心裏對自己說。


    日本鬼子,在前世這個詞匯對於李青林來說無比的熟悉,又無比的痛恨。熟悉這個詞匯並不是因為這個詞匯有多可愛,而是從小就從家鄉那些目不識丁的老人口口相傳的那些往事中熟悉的。在和這些老人交談中中,老人們對於自身所經曆的災害、貧窮、瘟疫等都是用一種平靜而又無奈的口氣敘述,但幾乎所有的老人對日本人在抗戰中的所作所為都用一種極為痛恨語氣描述,甚至有的老人提起那一幕幕慘景,還不由自主的全身顫抖。


    時光雖然流過了幾十年,但是歲月沒有讓這些老人忘卻那些禽獸不如的東西曾經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從他們那激動的神情、無言的憤怒,甚至恐怖的顫抖中,李青林體會到一個狂妄、殘暴、自大的民族給中華兒女帶來的災難有多麽巨大。


    中午吃飯的時候,舅舅對劉正生的事情還在嘟嘟囔囔的,李青林笑道:“舅舅,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覺得表哥做的不錯。不管這個人是不是騙子,最起碼表哥救了他的命吧?要是這個人不是騙子,我看他還會給表哥一大筆救命錢呢!”


    舅舅不以為然:“我看那就是個騙子!”


    李青林以前在網絡看過軍統發展史,現在隻記得這個時候複興社在開封設有總部,是以一個什麽通訊社的身份作掩護,總部具體地點已經不記得了,隻隱約記得是在東華門附近。


    於是他用確定的口吻對舅舅說:“那個人沒有說謊。我一個同學的叔叔也有一把一摸一樣的匕首,他說他叔叔就在開封東華門附近一個什麽通訊社做事,隻有通訊社的人才每個人都發那樣一把匕首。”


    “同學說的”、“書上看的”現在成了李青林的殺手鐧,李青林不好解釋的事情都推到這個上麵。反正莊戶人社交圈子小、也沒什麽文化,他們也不可能去證實李青林說的是不是真的。而最後往往李青林所說的都會被證實是真的,這樣別人就會越來越相信他所說的話。


    見李青林說的這麽確定,舅舅也有點將信將疑,對劉正生說:“過完年,你托人到開封打聽一下。人家要給救命錢就不必收了,把自己的十塊大洋拿回來就謝天謝地了,家裏還等著你的大洋給你娶媳婦呢!”


    吃完飯,劉正生拉著李青林,悄悄的問他:“青林,那人真的在開封?”


    看來連他自己都有點不相信潘可為會還錢給他。


    李青林笑道:“過完年,你托人打聽一下,我敢確定他就住在東華門附近。”


    劉正生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道:“青林,這次真的要謝謝你給我解了圍,要不然我爹要把我罵死!等潘可為找到了,我把你介紹給他,讓他帶你到城裏安排工作,像你這樣有文化,腦子又這麽好的人窩在村裏太可惜了。”


    李青林笑了笑,沒有答話。


    李青林是不可能加入複興社、軍統這樣的特務組織的。雖然抗戰時期軍統通過情報、暗殺、鋤奸、敵後遊擊等手段打擊日本侵略者,但是這種陰森恐怖的組織對李青林來說,是避之不及的。特別是作為長在紅旗下的現代青年,李青林已經知道曆史的走向,他不可能跟著必然會滅亡的國民黨政府一直走下去的。


    今年和往年一樣,拜完年的劉玉珍一家人不會在娘家留宿。因為還有十八裏路程,李萬全一家三口吃完午飯,早早的就踏上回程的路。


    劉玉珍還是騎在騾子上,和上午來的情況不一樣,這次李萬全沒有牽騾子,而是讓騾子自己馱著劉玉珍走在頭裏。


    前世的李青林小時候生活在南方農村,那時候農業機械化開始在農村普及,他看到在農村幹農活的牲口隻有耕牛,像騾子、馬、驢之類牲畜是沒有的,所以他對這類牲畜一點也不了解。


    李青林昨天第一次看到騾子,他還以為是一匹馬,後來在父母的對話中才知道這種象馬的動物叫騾子。李青林當時還慶幸沒有亂問,不然作為一個北方農村的孩子連騾子都不認識,那就成為一個大問題了。


    李青林家的騾子是匹青騾子。他看母親把韁繩隨意搭在騾子背上,也沒有像以前在影視劇裏看到的用“籲”、“駕”之類的口令指揮騾子,而騾子竟然自己往回程的路上走,並且方向一點都沒錯。他就感歎道:“咱家騾子好像認得路呢!”


    劉玉珍回頭對李青林說:“咱家這大青騾子可聰明呢,隻要是不太長的路,走過一遍兩遍它都記得。這條路它走過三回,現在即使我不騎著它,讓它自己獨自走也不會認錯回家的路!你爹這個人啊,一輩子被別人占便宜,但是這頭騾子啊,他可是占了別人便宜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抗戰之豫西北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枕石聽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枕石聽濤並收藏重生抗戰之豫西北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