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3日,因為看到了三匹戰馬的銅像,和自己的流年信息卦吻合,就在元大都遺址公園這裏確定了辦公地點。
2014年,甲午年,也是馬年,根據自己當年的卜居這裏,很多事情都得以應驗,我把這三匹馬的景觀,稱為三馬同槽。三匹馬在一個食槽裏吃草,比喻多人共處一個環境或共同參與某項活動。
三國時期,“三馬同槽”的典故與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有關。據《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在還未發達時,曹操曾兩次夢到“三馬同槽”,第一次夢到三馬同槽,把馬騰,馬鐵,馬休引誘到京城,殺了三人,後來又夢到三馬同槽,問賈詡,賈詡說這個好事,馬是祿的征兆,三馬歸祿,很好。後來司馬懿及其子司馬師、司馬昭逐漸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最終司馬炎建立晉朝,應驗了“三馬同槽”的夢境。
我認為,三馬同槽,可以好,可以壞,要看是什麽事。三生萬物,是一切事物成事的開始。
三馬同槽,景觀在健德門地鐵附近,這三匹馬的安置時間,我問過很多老人,他們說,從元大都時期,就留下來了。現在隻是遺址的景觀,這三匹馬見證了元朝的興衰,也見證了曆史的發展。
元大都遺址位於現今北京市市區,是元朝的都城遺址,始建於公元 1267 年,完工於 1276 年。 元大都在元朝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元大都的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對中國和世界的城市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今,元大都遺址成為了重要的曆史文化遺產,吸引著眾多遊客和學者前來參觀和研究。遺址內保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建築遺跡,如城牆、城門、宮殿基址等,這些都為我們了解元朝的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對元大都遺址的保護和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和傳承曆史文化,同時也為城市的發展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多年來,我養成了散步於元大都公園的習慣,對元的曆史,遼的曆史,金的曆史追根溯源,對劉秉忠,郭守敬,耶律楚材等大家的曆史進行了學習。為此特意到郭守敬博物館考察多次。
元朝的天子的老家,是元上都,2012年,我在電視看到了元上都也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就萌生了去元上都考察的想法。
2018年夏天,一個機會,烏蘭察布的李女士邀請我去勘察她家墓地,利用這個機會,我們開車去了千裏之外的元上都。
元上都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曾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汗城和元朝的首都。它始建於公元 1256 年,是世界曆史上最大帝國元王朝的首都,也是蒙元文化的發祥地。
如何處理元大都和元上都,元朝的先賢,搞了一個雙都巡幸。“雙都巡幸”可能指的是古代帝王到兩個都城進行巡視或巡遊。在中國曆史上,一些朝代會設立多個都城,皇帝會定期或不定期地前往這些都城,以展示皇權、了解民情、加強統治等。
明朝初期,朱元璋曾在南京建都,後來他的兒子朱棣遷都北京,但南京仍然保留了南都的地位。明朝皇帝有時會前往南京進行巡視,這種行為被稱為“南巡”。
應該說,明朝的兩都巡幸,是模仿了元朝的兩都巡幸。2021年,我們又到了古北口,特意考察了元朝的兩都巡幸路線。
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個人都會涉及到自己的居住地,必須處理好這兩個點。
處理不好這兩個點,好比狗熊掰棒子。
有個詞叫背井離鄉。這個詞匯常常讓人聯想到離別和遠行。它意味著離開熟悉的家鄉,遠離親人和朋友,去追尋更好的生活或機會。 背井離鄉的人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做出這個決定。有些人是為了追逐夢想,去到更大的城市或國外發展;有些人是為了工作,不得不離開家鄉到其他地方謀生;還有些人是為了求學,尋求更好的教育資源。 這種離害常常伴隨著挑戰和困難。
在新的環境中,人們可能會麵臨文化差異、語言障礙、孤獨和思鄉之情。他們需要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交圈子,找到歸屬感。 然而,背井離鄉也帶來了成長和機遇。它讓人們開闊了眼界,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和觀念。在陌生的環境中,人們不得不學會獨立、自主和應對各種困難,這培養了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那些背井離鄉的人來說,家鄉的記憶和情感會永遠縈繞心頭。他們可能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念故鄉的親人和朋友,懷念熟悉的風景和味道。但他們也會努力在新的地方紮根,建立自己的生活。 背井離鄉是一種勇氣和決心的體現,它需要人們放下舒適和熟悉,去麵對未知的世界。無論是為了夢想還是生活,這種經曆都將成為他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我則是不太一樣,一個是過上幾年就要回到故鄉,我們先看一個時間表。
1991年,畢業分到遼陽;
1993年,回到故鄉;
1996年,離開故鄉
1999年,回到故鄉
2004年,離開故鄉
2005年,回到故鄉’
2009年,離開故鄉。
我始終處理不好這個關係,兩都巡幸讓我豁然開朗。就是在故鄉和北京之間往返。因為故鄉是根。根不能少,在故鄉久了,就劫財,外地壓力大了,故鄉就是根。
需要說明的是,有些人在外地呆了半輩子,可是一旦回到家鄉,或者得病,或者去世,這叫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是一句流傳廣泛的俗語,它強調了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不同的地域環境、氣候、文化等因素,會塑造出不同的人群特點和生活方式。 水土是指一個地方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當地的文化和風俗習慣。
例如,山區的人們可能更善於爬山和耕種山地,沿海地區的人們可能更擅長捕魚和航海,草原地區的人們可能更擅長牧業和騎馬。 人在特定的水土環境中生活,會逐漸適應並形成與之相應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這些習慣和傳統往往與當地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密切相關。
比如,北方的寒冷氣候可能促使人們發展出獨特的保暖方式和飲食習慣;南方的豐富水資源可能孕育出獨特的水鄉文化。 此外,水土環境也會影響人們的性格和價值觀。
比如,艱苦的自然環境可能培養出人們堅韌不拔的品質;富饒的土地可能使人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和文化修養。
然而,這句俗語並不是絕對的。隨著交通和通訊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範圍逐漸擴大,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人們在適應本地水土的同時,也會受到其他地方文化的影響,形成多元的文化風格。
2005年我到廣西,特意鍛煉我的耐熱,1991年我在遼寧,特意鍛煉我的耐寒,2009來到北京,開始把這些智慧和傳統文化綜合起來,成為谘詢係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14年,甲午年,也是馬年,根據自己當年的卜居這裏,很多事情都得以應驗,我把這三匹馬的景觀,稱為三馬同槽。三匹馬在一個食槽裏吃草,比喻多人共處一個環境或共同參與某項活動。
三國時期,“三馬同槽”的典故與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有關。據《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在還未發達時,曹操曾兩次夢到“三馬同槽”,第一次夢到三馬同槽,把馬騰,馬鐵,馬休引誘到京城,殺了三人,後來又夢到三馬同槽,問賈詡,賈詡說這個好事,馬是祿的征兆,三馬歸祿,很好。後來司馬懿及其子司馬師、司馬昭逐漸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最終司馬炎建立晉朝,應驗了“三馬同槽”的夢境。
我認為,三馬同槽,可以好,可以壞,要看是什麽事。三生萬物,是一切事物成事的開始。
三馬同槽,景觀在健德門地鐵附近,這三匹馬的安置時間,我問過很多老人,他們說,從元大都時期,就留下來了。現在隻是遺址的景觀,這三匹馬見證了元朝的興衰,也見證了曆史的發展。
元大都遺址位於現今北京市市區,是元朝的都城遺址,始建於公元 1267 年,完工於 1276 年。 元大都在元朝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元大都的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對中國和世界的城市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今,元大都遺址成為了重要的曆史文化遺產,吸引著眾多遊客和學者前來參觀和研究。遺址內保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建築遺跡,如城牆、城門、宮殿基址等,這些都為我們了解元朝的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對元大都遺址的保護和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和傳承曆史文化,同時也為城市的發展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多年來,我養成了散步於元大都公園的習慣,對元的曆史,遼的曆史,金的曆史追根溯源,對劉秉忠,郭守敬,耶律楚材等大家的曆史進行了學習。為此特意到郭守敬博物館考察多次。
元朝的天子的老家,是元上都,2012年,我在電視看到了元上都也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就萌生了去元上都考察的想法。
2018年夏天,一個機會,烏蘭察布的李女士邀請我去勘察她家墓地,利用這個機會,我們開車去了千裏之外的元上都。
元上都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曾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汗城和元朝的首都。它始建於公元 1256 年,是世界曆史上最大帝國元王朝的首都,也是蒙元文化的發祥地。
如何處理元大都和元上都,元朝的先賢,搞了一個雙都巡幸。“雙都巡幸”可能指的是古代帝王到兩個都城進行巡視或巡遊。在中國曆史上,一些朝代會設立多個都城,皇帝會定期或不定期地前往這些都城,以展示皇權、了解民情、加強統治等。
明朝初期,朱元璋曾在南京建都,後來他的兒子朱棣遷都北京,但南京仍然保留了南都的地位。明朝皇帝有時會前往南京進行巡視,這種行為被稱為“南巡”。
應該說,明朝的兩都巡幸,是模仿了元朝的兩都巡幸。2021年,我們又到了古北口,特意考察了元朝的兩都巡幸路線。
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個人都會涉及到自己的居住地,必須處理好這兩個點。
處理不好這兩個點,好比狗熊掰棒子。
有個詞叫背井離鄉。這個詞匯常常讓人聯想到離別和遠行。它意味著離開熟悉的家鄉,遠離親人和朋友,去追尋更好的生活或機會。 背井離鄉的人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做出這個決定。有些人是為了追逐夢想,去到更大的城市或國外發展;有些人是為了工作,不得不離開家鄉到其他地方謀生;還有些人是為了求學,尋求更好的教育資源。 這種離害常常伴隨著挑戰和困難。
在新的環境中,人們可能會麵臨文化差異、語言障礙、孤獨和思鄉之情。他們需要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交圈子,找到歸屬感。 然而,背井離鄉也帶來了成長和機遇。它讓人們開闊了眼界,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和觀念。在陌生的環境中,人們不得不學會獨立、自主和應對各種困難,這培養了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那些背井離鄉的人來說,家鄉的記憶和情感會永遠縈繞心頭。他們可能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念故鄉的親人和朋友,懷念熟悉的風景和味道。但他們也會努力在新的地方紮根,建立自己的生活。 背井離鄉是一種勇氣和決心的體現,它需要人們放下舒適和熟悉,去麵對未知的世界。無論是為了夢想還是生活,這種經曆都將成為他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我則是不太一樣,一個是過上幾年就要回到故鄉,我們先看一個時間表。
1991年,畢業分到遼陽;
1993年,回到故鄉;
1996年,離開故鄉
1999年,回到故鄉
2004年,離開故鄉
2005年,回到故鄉’
2009年,離開故鄉。
我始終處理不好這個關係,兩都巡幸讓我豁然開朗。就是在故鄉和北京之間往返。因為故鄉是根。根不能少,在故鄉久了,就劫財,外地壓力大了,故鄉就是根。
需要說明的是,有些人在外地呆了半輩子,可是一旦回到家鄉,或者得病,或者去世,這叫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是一句流傳廣泛的俗語,它強調了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不同的地域環境、氣候、文化等因素,會塑造出不同的人群特點和生活方式。 水土是指一個地方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當地的文化和風俗習慣。
例如,山區的人們可能更善於爬山和耕種山地,沿海地區的人們可能更擅長捕魚和航海,草原地區的人們可能更擅長牧業和騎馬。 人在特定的水土環境中生活,會逐漸適應並形成與之相應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這些習慣和傳統往往與當地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密切相關。
比如,北方的寒冷氣候可能促使人們發展出獨特的保暖方式和飲食習慣;南方的豐富水資源可能孕育出獨特的水鄉文化。 此外,水土環境也會影響人們的性格和價值觀。
比如,艱苦的自然環境可能培養出人們堅韌不拔的品質;富饒的土地可能使人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和文化修養。
然而,這句俗語並不是絕對的。隨著交通和通訊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範圍逐漸擴大,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人們在適應本地水土的同時,也會受到其他地方文化的影響,形成多元的文化風格。
2005年我到廣西,特意鍛煉我的耐熱,1991年我在遼寧,特意鍛煉我的耐寒,2009來到北京,開始把這些智慧和傳統文化綜合起來,成為谘詢係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