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同光十三絕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 作者:孫長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戲劇的曲目大多都是曆史故事。
除了融合百家之長的京劇,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的戲曲。
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廣東的粵劇、發源於浙江的越劇、起源於湖北的黃梅戲等等等等。
每一個地方都不止隻有一個,就拿河北來說,就有河北梆子、評劇、保定老調等等好幾種。
正是因為如此燦爛的文化才發揚出了如此繁目的戲劇。
接下來我會將流傳最多的幾種戲劇大家來一個大集合。
第一個節目就是京劇大融合,節目名字叫做《同光十三絕》。】
同光十三絕?
光緒年間的北京前門,和以往的熙熙攘攘不同,今天各大店鋪全都閉門歇業。
雖然沒開門,但隻要喜歡書畫,誰不知道前門誠一齋鋪子裏畫著一幅畫,畫的名字就叫同光十三絕。
要說起這幅畫,那不隻是視覺享受,甚至還有聽覺享受。
這幅畫,畫的就是如今北京城聲名赫赫的戲劇演員,畫的不是他們本人,而是他們所扮演的角色。
可以稱得上是栩栩如生,和台上相比也不差啥。
沈蓉圃作為這幅畫的作者,此時也是笑的開懷。
隻見天幕端的一個富麗堂皇。
後麵的大屏幕上有一個栩栩如生的戲台,很多人以為那是真的,但也有不少人覺得那應該是假的。
節目還沒開始,兩波人就開始爭起來了。
別說,那戲台真的是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就連一向不喜歡這些花裏胡哨的前朝人也覺的有些好看。
前幾個朝代,以端莊、素雅、大氣為美,從建築風格也能看得出來。
很多人很嫌棄明清時期那些建築,他們覺得所有的東西都繪上了繁複的花紋,看的人眼暈。
可現在,這戲台子明顯也是花裏胡哨,繪滿了各種各樣不同的花紋,但他們卻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妥的地方。
美麗絕倫的戲台子上有兩塊兒做工精致的門簾,上麵用金黃色的繡線分別繡了出將、入相兩個字。
有人猜測這可能就是演員出場和退場的通道。
等欣賞完了戲台,舞台前麵的燈光一亮,原先那些看著暗淡的被人忽視了的戲曲演員,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他們的妝容、他們身上的衣服包括滿頭珠翠,真的太精致唯美了。
音樂一響,大多數演員都往舞台兩邊撤,後方一個穿著紫色衣服的演員成了主角。
看衣服,很像是宋明兩朝的裝束,衣服上的繡花端的是一個精美絕倫。
很多明清時期的戲曲演員看了看人家身上的戲服,再看看自己身上的,差距實在是有點大。
好想擁有那麽一套戲服呀?
大多數戲曲演員過得都不太好,平日裏奔波辛勞,哪兒有集會,哪兒有廟會就往那兒鑽。
他們的戲服通常都比較簡單,就算有一些好東西,也都是用了很多年,師傅傳徒弟,一代又一代,時間久了看著一點兒都不鮮亮難免灰撲撲的。
就這,已經是他們心中最重要的寶貝了。
還有很多藝人壓根兒就沒有正兒八經的戲服。
藝人前輩在這裏暗自羨慕,其餘人卻想看看,後世的這些演員唱的怎麽樣?比不比得上某某?
戲迷們誰不知道幾個有名的角兒?
至於明朝之前的,他們壓根完全沒有聽過這種類型的戲曲,隻想聽聽好不好聽?
隻見這演員一抬手,直接開始唱到,“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喚起我破天門壯誌淩雲。”
其實這一句還沒有唱完,很多人都已經被驚住了。
清朝很多人都聽過這一段,節目裏也都有字幕,大家能看明白,她唱的是穆桂英掛帥。
可、可怎麽是一個女子唱的。
在京劇誕生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旦角都是男子唱的。
很多人從來沒有聽過女子唱旦角,要是他們事先知道的話,可能還會不答應,心理上就接受不了。
可現在是聽了之後他們才反應過來這是女旦。
這樣的唱腔聞所未聞,他們聽過類似的劇目,但此時此刻的表演和他們原來聽到的一點兒都不一樣。
他們之前聽到的同樣的劇目是豫劇,京劇裏壓根兒就沒有這個戲目。
這應該是後人改的,不得不說,改的是真好聽。
聽過的人都能拋棄原有的固有印象,拋棄先入為主的感覺,直接喜歡上了新腔調,那些明朝之前的人更是聽得如癡如醉。
之前聽那些歌曲,歌詞雖然寫的很好,但確實太過於大白話。
這些戲曲不一樣,婉轉的腔調、文言的戲詞,都給了原來那些比較有文化的上層人士一種新的感覺。
乾隆本人更是拍手叫絕,直說好好好。
他很好奇京劇到底是什麽樣的?如今他還年輕,京劇自然不可能形成。
但如唐曉所說是在他80大壽那一年各地戲班入京開始慢慢形成,那他有生之年能不能聽到成熟的京劇還兩說呢。
各地戲曲融合是需要時間的。
可現在他聽到了,是真的好呀!
當演員在上麵唱到,“有生之日責當盡,寸土怎能夠屬於他人?”
再聯想到劇目的名字《穆桂英掛帥》,想必這位演員扮的就是穆桂英本人,一個女元帥。
“番王小醜何足論,我一劍能擋百萬的兵。”
這句一出來簡直將大家的好奇心勾到了最高潮。
演員隻唱了寥寥幾句,隻是一個大戲劇的小小一點點選段,大家都已經聽得如癡如醉。
在這背後,他們迫切的想知道穆桂英的故事。
作為一個女人,她是怎麽當元帥的。
有人意識到了,唐曉之前沒有提過,那這個穆桂英可能不是真人,很大可能上隻是一個戲劇人物。
隻要是戲劇人物,那她的故事定然是一波三折,蕩氣回腸的。
畢竟真要是編得太過平淡,那也不可能流傳那麽多年。
好好奇這個故事呀。
除了融合百家之長的京劇,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的戲曲。
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廣東的粵劇、發源於浙江的越劇、起源於湖北的黃梅戲等等等等。
每一個地方都不止隻有一個,就拿河北來說,就有河北梆子、評劇、保定老調等等好幾種。
正是因為如此燦爛的文化才發揚出了如此繁目的戲劇。
接下來我會將流傳最多的幾種戲劇大家來一個大集合。
第一個節目就是京劇大融合,節目名字叫做《同光十三絕》。】
同光十三絕?
光緒年間的北京前門,和以往的熙熙攘攘不同,今天各大店鋪全都閉門歇業。
雖然沒開門,但隻要喜歡書畫,誰不知道前門誠一齋鋪子裏畫著一幅畫,畫的名字就叫同光十三絕。
要說起這幅畫,那不隻是視覺享受,甚至還有聽覺享受。
這幅畫,畫的就是如今北京城聲名赫赫的戲劇演員,畫的不是他們本人,而是他們所扮演的角色。
可以稱得上是栩栩如生,和台上相比也不差啥。
沈蓉圃作為這幅畫的作者,此時也是笑的開懷。
隻見天幕端的一個富麗堂皇。
後麵的大屏幕上有一個栩栩如生的戲台,很多人以為那是真的,但也有不少人覺得那應該是假的。
節目還沒開始,兩波人就開始爭起來了。
別說,那戲台真的是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就連一向不喜歡這些花裏胡哨的前朝人也覺的有些好看。
前幾個朝代,以端莊、素雅、大氣為美,從建築風格也能看得出來。
很多人很嫌棄明清時期那些建築,他們覺得所有的東西都繪上了繁複的花紋,看的人眼暈。
可現在,這戲台子明顯也是花裏胡哨,繪滿了各種各樣不同的花紋,但他們卻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妥的地方。
美麗絕倫的戲台子上有兩塊兒做工精致的門簾,上麵用金黃色的繡線分別繡了出將、入相兩個字。
有人猜測這可能就是演員出場和退場的通道。
等欣賞完了戲台,舞台前麵的燈光一亮,原先那些看著暗淡的被人忽視了的戲曲演員,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他們的妝容、他們身上的衣服包括滿頭珠翠,真的太精致唯美了。
音樂一響,大多數演員都往舞台兩邊撤,後方一個穿著紫色衣服的演員成了主角。
看衣服,很像是宋明兩朝的裝束,衣服上的繡花端的是一個精美絕倫。
很多明清時期的戲曲演員看了看人家身上的戲服,再看看自己身上的,差距實在是有點大。
好想擁有那麽一套戲服呀?
大多數戲曲演員過得都不太好,平日裏奔波辛勞,哪兒有集會,哪兒有廟會就往那兒鑽。
他們的戲服通常都比較簡單,就算有一些好東西,也都是用了很多年,師傅傳徒弟,一代又一代,時間久了看著一點兒都不鮮亮難免灰撲撲的。
就這,已經是他們心中最重要的寶貝了。
還有很多藝人壓根兒就沒有正兒八經的戲服。
藝人前輩在這裏暗自羨慕,其餘人卻想看看,後世的這些演員唱的怎麽樣?比不比得上某某?
戲迷們誰不知道幾個有名的角兒?
至於明朝之前的,他們壓根完全沒有聽過這種類型的戲曲,隻想聽聽好不好聽?
隻見這演員一抬手,直接開始唱到,“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喚起我破天門壯誌淩雲。”
其實這一句還沒有唱完,很多人都已經被驚住了。
清朝很多人都聽過這一段,節目裏也都有字幕,大家能看明白,她唱的是穆桂英掛帥。
可、可怎麽是一個女子唱的。
在京劇誕生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旦角都是男子唱的。
很多人從來沒有聽過女子唱旦角,要是他們事先知道的話,可能還會不答應,心理上就接受不了。
可現在是聽了之後他們才反應過來這是女旦。
這樣的唱腔聞所未聞,他們聽過類似的劇目,但此時此刻的表演和他們原來聽到的一點兒都不一樣。
他們之前聽到的同樣的劇目是豫劇,京劇裏壓根兒就沒有這個戲目。
這應該是後人改的,不得不說,改的是真好聽。
聽過的人都能拋棄原有的固有印象,拋棄先入為主的感覺,直接喜歡上了新腔調,那些明朝之前的人更是聽得如癡如醉。
之前聽那些歌曲,歌詞雖然寫的很好,但確實太過於大白話。
這些戲曲不一樣,婉轉的腔調、文言的戲詞,都給了原來那些比較有文化的上層人士一種新的感覺。
乾隆本人更是拍手叫絕,直說好好好。
他很好奇京劇到底是什麽樣的?如今他還年輕,京劇自然不可能形成。
但如唐曉所說是在他80大壽那一年各地戲班入京開始慢慢形成,那他有生之年能不能聽到成熟的京劇還兩說呢。
各地戲曲融合是需要時間的。
可現在他聽到了,是真的好呀!
當演員在上麵唱到,“有生之日責當盡,寸土怎能夠屬於他人?”
再聯想到劇目的名字《穆桂英掛帥》,想必這位演員扮的就是穆桂英本人,一個女元帥。
“番王小醜何足論,我一劍能擋百萬的兵。”
這句一出來簡直將大家的好奇心勾到了最高潮。
演員隻唱了寥寥幾句,隻是一個大戲劇的小小一點點選段,大家都已經聽得如癡如醉。
在這背後,他們迫切的想知道穆桂英的故事。
作為一個女人,她是怎麽當元帥的。
有人意識到了,唐曉之前沒有提過,那這個穆桂英可能不是真人,很大可能上隻是一個戲劇人物。
隻要是戲劇人物,那她的故事定然是一波三折,蕩氣回腸的。
畢竟真要是編得太過平淡,那也不可能流傳那麽多年。
好好奇這個故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