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姓氏合流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 作者:孫長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今人們的名字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姓,一部分是名。
但在以前,不是這樣。
就像各位前輩的所在的朝代裏,大部分人的是有字的,再往前,那還有不同的形式。
首先,最大的變化就是姓氏,這要從很多很多年前的姓氏合流說起。】
許仲琳在聽到唐曉說過伯邑考名字的謬誤之處之後,就很想弄明白這位周文王的長子究竟叫什麽名字?
可在翻遍了史書之後,也沒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甚至還發現了更多他看不明白的名字。
姓氏合流唐曉雖然說過,可是以前這姓氏到底是怎麽合流的?
這可真是讓人頭大,也讓人有些汗顏。
明明是他們這些人離姓氏合流的時代更近一些,但對這方麵的知識還不如後世。
【根據考古分析,在夏、商、周時期,姓與氏完全分離的。
慢慢到了春秋,姓氏開始過渡,這段時間姓和氏的運用有一些混亂。
等到了戰國的中後期,姓氏慢慢合二為一。
秦漢兩朝已經基本確定下來,直到現在。
那麽這中間的變化是怎樣的呢?以前姓氏分離的時候,老祖宗們的名字全名是怎樣的呢?
也許就是因為姓氏合流太過久遠,從秦漢開始很多人都已經不明白姓與氏怎麽用,很多史書,包括小說,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給史書的批注,在姓與氏方麵都有謬誤。】
嘿,很多有大學問的人都有些不好意思,在這方麵他們是真的不太懂。
隻大略知道姓和氏是不一樣,但到底怎麽稱呼?
還真是有些不太明白。
【先說姓。
宋朝之後,有一本兒童啟蒙的書叫百家姓,很多人啟蒙的時候應該都背過。
這裏麵所列舉的姓是中國姓裏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現在,我國有多個姓,這其中占比更大的其實是雙字姓。
單字姓有將近7000個,雖然不是最多的姓氏,但是單字姓的人數最多,比如趙、錢、孫、李。
雙字姓有9000多個,像是上官、慕容、司馬等等。
剩下的有三字姓、四字姓、五字姓、六字姓、七字姓、十字姓。】
三次姓和四次姓及以上的姓確實觸及到大家的知識盲區了,絕大部分人活這麽多年也從來沒有聽說過。
像是上官、慕容、司馬、司空、尉遲這些姓倒還聽過,無非就是複姓。
誰家姓氏是三個字呀?
有人靈機一動,想到了後世不是有56個民族嗎?
那有多字姓也能說得通了,清朝的皇帝不是姓愛新覺羅嗎?這都是四個字的。
其他的少數民族有更多字數的姓,也很正常。
【大家有沒有想過姓是怎麽來的呢?
其實在先秦時期,我國大約隻有幾十個姓,隨著人變多,為了更好的區分,肯定要創造更多的姓。
左傳有這方麵的記載。
“先秦時期天子會分封有德行的人當諸侯,根據他們出生地的情況賜姓,根據分封的土地賜氏。
諸侯同樣也會給底下的人賜氏,通常會依據他們名字裏的個別字、或者官職、或者食邑來賜氏。”
這說的就還是挺明白的。
那時候的姓基本都是女字旁,像是姬、姚、嬴等等。
而根據封地、官職、祖名取的其實是氏,像是魯、宋、秦、司馬這些以前實際上是地名或者官名。】
東晉
愛給史書寫批注的徐眾老臉一紅,他前段時間剛剛給三國誌寫了有關姓氏的批注。
這麽看來他真的是完全搞錯了。
他記得他寫的是古之建姓,以明氏族,這完完全全就是搞錯了。
【姓氏合流之後,所有人的名字實際上是兩部分組成,都是姓加名。
但是在周朝的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
成年男子的全名是由四部分構成。
氏、行輩、名或字、性別。
當然這幾部分也不是必須完全不一樣,也可以有重疊,比如很多人的字就包含行輩和性別。
有這四個部分的全名是怎麽樣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青銅器上有這麽一個名字,稽伯羽父,就是典型的周朝成年男子的名字。
稽是此人的氏,而伯是他的行輩,意思就是老大,他的名字是羽,最後這個父字指明了他是男的,是當時對男子的一種美稱。
與成年男子不一樣,成年女子的名字更複雜,還要多加一部分。
她們的名字是由五部分組成。
氏、行輩、姓、名或字、性別。
後麵的大家也都知曉,最前麵這個是氏有兩種可能。
如果這位女子成年之後沒有出嫁,她前麵的就是自家的氏,如果出嫁了就是夫家的氏。
虢孟姬良母,這是一個女人的全名。
虢是夫家的氏,孟代表她是長女,和伯一樣,姬是她娘家的姓,良是他的名,母和剛才的父一樣,也代表了他的性別,同時也是對女人的美稱。
大家發現沒有?
那個時候男人和女人的名字就有區別,女人有姓而男人無姓。
這就是姓氏沒有合流時最顯著的用法。
男人稱氏不稱姓,女人主要稱姓。
對所有人都稱全名也太過麻煩了,所以在很多文獻以及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會用簡稱。
叫男子大多都是他的氏,加他的名或者字。
比如孔子,在他生活的年代,人們大概率會叫他孔丘。
孔是他的氏,丘是他的名,實際上孔子姓子。
至於他的後代們姓孔,這也是姓氏合流的結果。
而女子,則叫她的姓加名,和如今比較相似。】
嬴政對這方麵的東西還是有所了解,畢竟他現在還有少部分的人會姓氏混用,他倒是沒什麽要學習的。
後麵的很多朝代則都聽的很認真,很多人這才意識到原來史書上是真的搞錯了。
周天子的名字應該是錯的,他們家姓姬,按照這個規矩來,姬這個字是不能出現在他的名字裏的。
但在以前,不是這樣。
就像各位前輩的所在的朝代裏,大部分人的是有字的,再往前,那還有不同的形式。
首先,最大的變化就是姓氏,這要從很多很多年前的姓氏合流說起。】
許仲琳在聽到唐曉說過伯邑考名字的謬誤之處之後,就很想弄明白這位周文王的長子究竟叫什麽名字?
可在翻遍了史書之後,也沒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甚至還發現了更多他看不明白的名字。
姓氏合流唐曉雖然說過,可是以前這姓氏到底是怎麽合流的?
這可真是讓人頭大,也讓人有些汗顏。
明明是他們這些人離姓氏合流的時代更近一些,但對這方麵的知識還不如後世。
【根據考古分析,在夏、商、周時期,姓與氏完全分離的。
慢慢到了春秋,姓氏開始過渡,這段時間姓和氏的運用有一些混亂。
等到了戰國的中後期,姓氏慢慢合二為一。
秦漢兩朝已經基本確定下來,直到現在。
那麽這中間的變化是怎樣的呢?以前姓氏分離的時候,老祖宗們的名字全名是怎樣的呢?
也許就是因為姓氏合流太過久遠,從秦漢開始很多人都已經不明白姓與氏怎麽用,很多史書,包括小說,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給史書的批注,在姓與氏方麵都有謬誤。】
嘿,很多有大學問的人都有些不好意思,在這方麵他們是真的不太懂。
隻大略知道姓和氏是不一樣,但到底怎麽稱呼?
還真是有些不太明白。
【先說姓。
宋朝之後,有一本兒童啟蒙的書叫百家姓,很多人啟蒙的時候應該都背過。
這裏麵所列舉的姓是中國姓裏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現在,我國有多個姓,這其中占比更大的其實是雙字姓。
單字姓有將近7000個,雖然不是最多的姓氏,但是單字姓的人數最多,比如趙、錢、孫、李。
雙字姓有9000多個,像是上官、慕容、司馬等等。
剩下的有三字姓、四字姓、五字姓、六字姓、七字姓、十字姓。】
三次姓和四次姓及以上的姓確實觸及到大家的知識盲區了,絕大部分人活這麽多年也從來沒有聽說過。
像是上官、慕容、司馬、司空、尉遲這些姓倒還聽過,無非就是複姓。
誰家姓氏是三個字呀?
有人靈機一動,想到了後世不是有56個民族嗎?
那有多字姓也能說得通了,清朝的皇帝不是姓愛新覺羅嗎?這都是四個字的。
其他的少數民族有更多字數的姓,也很正常。
【大家有沒有想過姓是怎麽來的呢?
其實在先秦時期,我國大約隻有幾十個姓,隨著人變多,為了更好的區分,肯定要創造更多的姓。
左傳有這方麵的記載。
“先秦時期天子會分封有德行的人當諸侯,根據他們出生地的情況賜姓,根據分封的土地賜氏。
諸侯同樣也會給底下的人賜氏,通常會依據他們名字裏的個別字、或者官職、或者食邑來賜氏。”
這說的就還是挺明白的。
那時候的姓基本都是女字旁,像是姬、姚、嬴等等。
而根據封地、官職、祖名取的其實是氏,像是魯、宋、秦、司馬這些以前實際上是地名或者官名。】
東晉
愛給史書寫批注的徐眾老臉一紅,他前段時間剛剛給三國誌寫了有關姓氏的批注。
這麽看來他真的是完全搞錯了。
他記得他寫的是古之建姓,以明氏族,這完完全全就是搞錯了。
【姓氏合流之後,所有人的名字實際上是兩部分組成,都是姓加名。
但是在周朝的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
成年男子的全名是由四部分構成。
氏、行輩、名或字、性別。
當然這幾部分也不是必須完全不一樣,也可以有重疊,比如很多人的字就包含行輩和性別。
有這四個部分的全名是怎麽樣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青銅器上有這麽一個名字,稽伯羽父,就是典型的周朝成年男子的名字。
稽是此人的氏,而伯是他的行輩,意思就是老大,他的名字是羽,最後這個父字指明了他是男的,是當時對男子的一種美稱。
與成年男子不一樣,成年女子的名字更複雜,還要多加一部分。
她們的名字是由五部分組成。
氏、行輩、姓、名或字、性別。
後麵的大家也都知曉,最前麵這個是氏有兩種可能。
如果這位女子成年之後沒有出嫁,她前麵的就是自家的氏,如果出嫁了就是夫家的氏。
虢孟姬良母,這是一個女人的全名。
虢是夫家的氏,孟代表她是長女,和伯一樣,姬是她娘家的姓,良是他的名,母和剛才的父一樣,也代表了他的性別,同時也是對女人的美稱。
大家發現沒有?
那個時候男人和女人的名字就有區別,女人有姓而男人無姓。
這就是姓氏沒有合流時最顯著的用法。
男人稱氏不稱姓,女人主要稱姓。
對所有人都稱全名也太過麻煩了,所以在很多文獻以及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會用簡稱。
叫男子大多都是他的氏,加他的名或者字。
比如孔子,在他生活的年代,人們大概率會叫他孔丘。
孔是他的氏,丘是他的名,實際上孔子姓子。
至於他的後代們姓孔,這也是姓氏合流的結果。
而女子,則叫她的姓加名,和如今比較相似。】
嬴政對這方麵的東西還是有所了解,畢竟他現在還有少部分的人會姓氏混用,他倒是沒什麽要學習的。
後麵的很多朝代則都聽的很認真,很多人這才意識到原來史書上是真的搞錯了。
周天子的名字應該是錯的,他們家姓姬,按照這個規矩來,姬這個字是不能出現在他的名字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