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海蚌公主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 作者:孫長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讓在清水河放牧的這些漠北人種地,這怕是在癡人說夢。
很多人都這麽想,不是因為他們看不起女子,而是這實在是太難了。
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蒙古草原也不適合種地,就算是清水河一帶適宜種地,要讓這些放牧放了大半生的人突然之間改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是真這麽容易改變的話,草原上的那些人也不會一直想著搶掠了。
看看邊境,百姓們整日擔驚受怕,就是因為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衝進來一會兒騎馬的賊子,將他們辛苦攢下的糧食搶的幹幹淨淨。
四公主能有這樣的想法,確實是好的。
但幾乎所有人都不認為能成。
【四公主要幹成這一件大事,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搞定土地。
清水河一帶,本來就是漠南蒙古看在大清的麵子上借給這些人的,他們要在這兒種地,要在這兒紮根下去,沒有得到允許的話,恐怕不可能。
四公主在這方麵是真的很聰明,她直接給她的父親康熙寫了奏折,想讓父親允許她耕種清水河附近的四萬八千多畝田地。
對康熙來說,女兒的這份奏折也算是猝不及防。
康熙朝的阿哥們為了奪嫡整的不可開交,遠嫁蒙古的公主沒咋摻和進這件事裏。
公主們都挺聽話的,隻拿自己該拿的,而四公主完全不一樣,她直接要。
給出的理由很直接,為了漠北蒙古的安定。
提出此事的是自己的女兒,無論如何,心肯定是向著大清的,康熙沒有理由不同意。
土地搞定了,接下來就是搞定人。
可惜,四公主具體是怎麽做的,沒有什麽特別詳細的記載。
不過我可以負責任的給大家說,四公主的設想成功了。
她成功的讓一支從古至今以放牧為生的人改變了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學會了種地。
這些人在生活普遍變好之後,也將四公主奉為了他們內心的神明。】
嘶,這真是有些恐怖如斯。
改變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真不是說一嘴讓他們種地,那麽簡單的。
沒有幹過基層工作的人永遠不知道這些工作有多麽繁雜。
有的人的腦子真的就是一團漿糊,新的政令給他們說了千八百遍,他們就是記不住。
就算是一些於民有利的政策,在有些人的推動之下,就可能釀成一場慘劇。
華夏的百姓尚且如此,在大家看來,草原上的人肯定是比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們更加頑固不化。
麵對本朝百姓,教化還是有用的,但那些人,恐怕大羅神仙也沒用吧。
真不知道這位四公主究竟是怎麽做到的?
【要想改變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是往有更多好處的方向改變的話,倒也不是那麽難。
隻要是有智慧的生物,誰不想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呢?
人類作為地球上最聰明的存在,自然也一樣。
很多人墨守成規不願改變,不是因為他們蠢,而是凡是改變必然會有風險,有了風險,那就有失敗的可能。
誰也不想讓自己成為那個可能,因為一旦失敗,是真的會死。
墨守成規是一種更為保險的做法。
但如果真的出現了風險很低的改變方式,隻要有一部分人通過改變獲得了收益,不用說,其他人立刻就會跟著學起來。
到了這個時候,就算你不讓他學,他也不可能放棄。
這樣的人多了,改變也就完成了。】
這樣的道理大家在潛意識裏都是知道的,隻是內心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認知,唐曉這麽一說,仿若醍醐灌頂,連對世界的認知都清明了不少。
現在的所有朝代不正是這樣嗎?
大家可以不理會唐曉,照樣過原來的日子。
但沒有朝代那麽做。
皇帝在明知自己的皇權會被影響的前提下,還是前赴後繼的加入了唐曉的所謂技術庫遊戲。
上位者千百年來的認知被打破,從愚民變成了啟智。
皇帝難道不會擔憂百姓們知道道理和知識之後,來造反嗎?
以前底下的百姓們愚昧的時候,皇帝可以用天子,可以用君權神授來糊弄他們,來為自己的統治鍍上一層政治合法的金衣。
現在這一套完全行不通。
皇帝們之所以這麽幹,不是因為他們愛民如子,而是他們不得不這麽幹,幹下來會把損失降到更低,而且確實也得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改變就這麽悄然發生了。
【四公主在蒙古有一個稱號,叫做海蚌公主。
此海蚌並非比海蚌,它實際上是滿語,意思是參謀。
畢竟草原上沒有海,很多人壓根兒都沒有見過海蚌。
她這一生幹過的事情很多,流傳下來的卻很少。
不過在現在的呼和浩特當地還留存著一個古老的故事。
這個故事經過人們口口相傳,流傳了幾百年。
說四公主的馬從來不做標記,也不圈養,全都是放養模式。
每當馬兒跑的不回來的時候,她直接讓手底下的人去給歸化城的副都統傳話。
公主的原話是這樣的,“克,叫二小子找馬”。
沒過多久,當地的官員就派人把馬找回來了。
克是去的意思。
副都統是正二品官職,清朝在各地駐防的最高長官是都統,權力很大,軍事、行政都能管。
如果當地有專門的駐防將軍,那麽此地就會有副都統,隻受駐防將軍節製,權力還是很大的。
畢竟駐防將軍不可能管行政。
而這樣的一方大員在四公主嘴裏被稱為二小子,四公主的地位可見一般。】
唐曉在介紹四公主的時候,曾經說過她權傾漠南漠北,不少人當時隻覺得言過其詞。
現在看來,真的不是信口胡說。
她是真的厲害。
很多人都這麽想,不是因為他們看不起女子,而是這實在是太難了。
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蒙古草原也不適合種地,就算是清水河一帶適宜種地,要讓這些放牧放了大半生的人突然之間改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是真這麽容易改變的話,草原上的那些人也不會一直想著搶掠了。
看看邊境,百姓們整日擔驚受怕,就是因為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衝進來一會兒騎馬的賊子,將他們辛苦攢下的糧食搶的幹幹淨淨。
四公主能有這樣的想法,確實是好的。
但幾乎所有人都不認為能成。
【四公主要幹成這一件大事,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搞定土地。
清水河一帶,本來就是漠南蒙古看在大清的麵子上借給這些人的,他們要在這兒種地,要在這兒紮根下去,沒有得到允許的話,恐怕不可能。
四公主在這方麵是真的很聰明,她直接給她的父親康熙寫了奏折,想讓父親允許她耕種清水河附近的四萬八千多畝田地。
對康熙來說,女兒的這份奏折也算是猝不及防。
康熙朝的阿哥們為了奪嫡整的不可開交,遠嫁蒙古的公主沒咋摻和進這件事裏。
公主們都挺聽話的,隻拿自己該拿的,而四公主完全不一樣,她直接要。
給出的理由很直接,為了漠北蒙古的安定。
提出此事的是自己的女兒,無論如何,心肯定是向著大清的,康熙沒有理由不同意。
土地搞定了,接下來就是搞定人。
可惜,四公主具體是怎麽做的,沒有什麽特別詳細的記載。
不過我可以負責任的給大家說,四公主的設想成功了。
她成功的讓一支從古至今以放牧為生的人改變了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學會了種地。
這些人在生活普遍變好之後,也將四公主奉為了他們內心的神明。】
嘶,這真是有些恐怖如斯。
改變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真不是說一嘴讓他們種地,那麽簡單的。
沒有幹過基層工作的人永遠不知道這些工作有多麽繁雜。
有的人的腦子真的就是一團漿糊,新的政令給他們說了千八百遍,他們就是記不住。
就算是一些於民有利的政策,在有些人的推動之下,就可能釀成一場慘劇。
華夏的百姓尚且如此,在大家看來,草原上的人肯定是比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們更加頑固不化。
麵對本朝百姓,教化還是有用的,但那些人,恐怕大羅神仙也沒用吧。
真不知道這位四公主究竟是怎麽做到的?
【要想改變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是往有更多好處的方向改變的話,倒也不是那麽難。
隻要是有智慧的生物,誰不想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呢?
人類作為地球上最聰明的存在,自然也一樣。
很多人墨守成規不願改變,不是因為他們蠢,而是凡是改變必然會有風險,有了風險,那就有失敗的可能。
誰也不想讓自己成為那個可能,因為一旦失敗,是真的會死。
墨守成規是一種更為保險的做法。
但如果真的出現了風險很低的改變方式,隻要有一部分人通過改變獲得了收益,不用說,其他人立刻就會跟著學起來。
到了這個時候,就算你不讓他學,他也不可能放棄。
這樣的人多了,改變也就完成了。】
這樣的道理大家在潛意識裏都是知道的,隻是內心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認知,唐曉這麽一說,仿若醍醐灌頂,連對世界的認知都清明了不少。
現在的所有朝代不正是這樣嗎?
大家可以不理會唐曉,照樣過原來的日子。
但沒有朝代那麽做。
皇帝在明知自己的皇權會被影響的前提下,還是前赴後繼的加入了唐曉的所謂技術庫遊戲。
上位者千百年來的認知被打破,從愚民變成了啟智。
皇帝難道不會擔憂百姓們知道道理和知識之後,來造反嗎?
以前底下的百姓們愚昧的時候,皇帝可以用天子,可以用君權神授來糊弄他們,來為自己的統治鍍上一層政治合法的金衣。
現在這一套完全行不通。
皇帝們之所以這麽幹,不是因為他們愛民如子,而是他們不得不這麽幹,幹下來會把損失降到更低,而且確實也得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改變就這麽悄然發生了。
【四公主在蒙古有一個稱號,叫做海蚌公主。
此海蚌並非比海蚌,它實際上是滿語,意思是參謀。
畢竟草原上沒有海,很多人壓根兒都沒有見過海蚌。
她這一生幹過的事情很多,流傳下來的卻很少。
不過在現在的呼和浩特當地還留存著一個古老的故事。
這個故事經過人們口口相傳,流傳了幾百年。
說四公主的馬從來不做標記,也不圈養,全都是放養模式。
每當馬兒跑的不回來的時候,她直接讓手底下的人去給歸化城的副都統傳話。
公主的原話是這樣的,“克,叫二小子找馬”。
沒過多久,當地的官員就派人把馬找回來了。
克是去的意思。
副都統是正二品官職,清朝在各地駐防的最高長官是都統,權力很大,軍事、行政都能管。
如果當地有專門的駐防將軍,那麽此地就會有副都統,隻受駐防將軍節製,權力還是很大的。
畢竟駐防將軍不可能管行政。
而這樣的一方大員在四公主嘴裏被稱為二小子,四公主的地位可見一般。】
唐曉在介紹四公主的時候,曾經說過她權傾漠南漠北,不少人當時隻覺得言過其詞。
現在看來,真的不是信口胡說。
她是真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