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喪家之犬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 作者:孫長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孔子待在衛國這幾年是很難受的。
論語裏就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孔子無聊的在住的地方玩起了打擊樂,他玩的樂器叫“磬”,如今都已經失傳很久很久了。
大概傳出的聲音很落寞吧,有一個人經過的時候就聽出來了,他感覺這個聲音的主人有心事,聽了一會兒,他說了一句話。
“沒有人知道自己的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詩經上也說過,淌水的時候,水太深穿著衣服過去就行,水淺的話就可以撩著衣服。”
孔子隻回答了一句話,“道理就是這麽個道理,如果像這樣的話,那就沒有什麽難的了。”
跟隨著天下大勢,隨遇而安、獨善其身固然可以,但這絕對不是孔子想要的。】
這個篇章很多人都學過,隻是用後世那種太過尋常的白話說出來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他們讀書的時候也會有釋義,一般都是大儒寫的,或者就是夫子自己的理解。
這種理解也是需要學生們自己私下理解理解,才能懂得其中的意思,絕對不會說的這麽直白。
【公元前493年,這一年孔子已經59歲了,這一年衛靈公死了,孔子隻能又一次搬家。
在衛靈公死的前幾年,衛國太子就因為刺殺他後媽南子最終失敗,自己跑了。衛靈公死後,衛國的新任國君是衛國太子的兒子,這位就是衛出公。
衛國太子跑了之後投奔了晉國的趙氏,兩方就這麽狼狽為奸了,這次他趁著父親死了就回國,要跟兒子搶位置。
這位也真的是臉都不要,他跟他兒子作對,作了12年,最後還真把位置搶過來了,但隻當了三年國君,後來又被兒子搶過去了。
隻能說這時候真的是太亂了。】
嗯嗯,怎麽回事兒?
跟自己的兒子搶位置,這人還真是臉大,他兒子的位置可是他父親親自傳的呢。
百姓們捋了一下邏輯,就是老皇帝死了,但是太子沒在國內,他就把皇位傳給了皇太孫。
結果這孫子剛剛登上皇位,身為新皇爸爸的原太子,帶著別的國家的人過來搶皇位了。
最後雙方拉鋸了12年,竟然還真讓他搶過來了,結果後來死了,又讓皇太孫當上了。
真是堪稱魔幻呀!
有點像明朝那兄弟倆,但是比那兄弟倆還更炸裂一些。
【雙方要搶位置的話,那戰爭可謂是一觸即發,孔子在衛國就沒有待的必要了,他們不可能再任用孔子了。
沒辦法,孔子隻能往東走,他到了與衛國緊挨著的曹國,曹國這時候是個小國,隻是在夾縫中求存,上一任曹國國君還被逼死在了宋國。
不管怎麽說,孔子也是宋國血脈,自然不受待見。
孔子這人也識趣,人家沒理他,他也沒死皮賴臉,一行人就急匆匆的又去了宋國。
剛到宋國,還沒有走到人家國都呢,宋國的掌權者司馬桓魋就直接下令讓他們滾。
這位是宋國的權臣,自然不可能歡迎孔子。
光下令還不夠,他還派人把孔子趕走。
孔子在宋國講學的時候坐在樹下,那些人就直接把樹給鋸了,意思就是讓你趕緊走。
這幾次求職都沒有任何回應,還惹了人家老板,一路被人家攆著跑。
他們隻能從宋國往鄭國跑,其實一直就在河南、河北那塊兒打轉。
估計是一路上人家又攆,自己還跑的急,跑著跑著孔子就和他的弟子們失散了。
到了鄭國,他們就互相打聽對方在哪兒。
子貢在城裏打聽有沒有人見過他老師?
鄭國人說了這麽一句話,“是不是東門那個像喪家之犬的老頭兒?”
等子貢找過去,把這話如實的告訴給了孔子,連孔子都自嘲道,“可不是就像喪家之犬嗎?”】
讀過史記的人記得這段形容,“累累若喪家之狗。”
從齊國到魯國,再到衛國、曹國、宋國一連五個國家了,孔子這時候已經年近花甲了,仍舊沒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不就是像喪家之狗嗎?
想想可真悲哀。
可他是有本事的,有學識的呀,他治理地方也治理的很好呀。
諸葛亮還能遇見像劉備這樣的老大,而孔子始終遇不見欣賞自己的人。
【大家匯合之後準備去陳國這一年的年底終於到了。
大家還記得嗎?孔子第一次從衛國走的時候就想去陳國,隻是後來被追回去了。
陳國這個國家應當不是孔子求職的地方,有人猜測他想來這裏,估計是這裏的文化比較古遠一些。
陳國的國君是舜帝的後人,他們的國都據說是之前伏羲的國都。
雖然曆史久遠,但是從周朝開始就一直是個小國,到了春秋時期,在晉國和楚國的夾縫中生存。
春秋時期他是一會兒被滅,一會兒複國,來來回回,主打的就是一個趁著大國不注意尋求機會。
這樣的國家沒有那個本事實現孔子的政治目標,他自己都得仰人鼻息,但孔子也實在是沒得選了。
到了陳國,俸祿什麽的陳國國君給了,反正意見是實施不了一點。
這樣的日子和在衛國的那幾年很像,孔子實際上就相當於是食客,是那種吃白飯的。
雖然他主觀上不願意,但是客觀上已經成為了他最討厭的這種人。
人活著就得向現實低頭。
這樣的日子他又這麽過了幾年,估計他想的就是總有一天自己能打動國君,對方沒把話說死,那也算是有可能,即使有一點可能,那也值得等待。
可就在他63歲的這一年,陳國眼看就要完蛋,吳國的矯健士兵攻打了過來,孔子被迫又開始出走。】
“這完完全全就是在衛國的翻版呀。”
“按理來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孔子沒幹什麽事,人家給了他俸祿,結果國家有難,他又立馬收拾包袱跑路,感覺有點兒怪怪的。”
“這你就想岔了,那個時候各國林立,人才互相之間分的沒有那麽的清楚,大家在明麵上都是周天子的,和現在可不一樣。
再說了,孔子本來就是想尋求一個知己,想讓別人支持他的主張,最好能再次實踐,可惜一直沒有。
孔子常住在一些國家裏,肯定也會開班授課,播散儒學的種子。”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求職不成,東家因為欣賞你,每月給了你一點錢,你的工作就是陪他聊天或者培訓培訓他們店鋪的夥計。
等店鋪快黃的時候,你不可能拿出自己的全部身家去幫吧,實在沒到那個情分上。
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別的店鋪看看,還能不能找到一個活計。”
說出這些話的人,在自己的朝代裏從來不是那種大眾意義上的讀書人,隻是以前念過點兒書,又跟著直播學了一些東西,才能將孔子這個人與儒學中的聖人孔子稍稍分開一些。
狂熱的儒學子弟看到這些話都氣憤不已,認為這些人侮辱了孔夫子,可讓他們說侮辱哪兒了,他們又說不出來。
一些聰明人已經慢慢意識到了,這兩者的區別。
一個是他們想象的,而另外一個是這個人。
孔子本人其實不需要那麽多的美化,不需要成為一個神。
他隻是孔子而已。
論語裏就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孔子無聊的在住的地方玩起了打擊樂,他玩的樂器叫“磬”,如今都已經失傳很久很久了。
大概傳出的聲音很落寞吧,有一個人經過的時候就聽出來了,他感覺這個聲音的主人有心事,聽了一會兒,他說了一句話。
“沒有人知道自己的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詩經上也說過,淌水的時候,水太深穿著衣服過去就行,水淺的話就可以撩著衣服。”
孔子隻回答了一句話,“道理就是這麽個道理,如果像這樣的話,那就沒有什麽難的了。”
跟隨著天下大勢,隨遇而安、獨善其身固然可以,但這絕對不是孔子想要的。】
這個篇章很多人都學過,隻是用後世那種太過尋常的白話說出來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他們讀書的時候也會有釋義,一般都是大儒寫的,或者就是夫子自己的理解。
這種理解也是需要學生們自己私下理解理解,才能懂得其中的意思,絕對不會說的這麽直白。
【公元前493年,這一年孔子已經59歲了,這一年衛靈公死了,孔子隻能又一次搬家。
在衛靈公死的前幾年,衛國太子就因為刺殺他後媽南子最終失敗,自己跑了。衛靈公死後,衛國的新任國君是衛國太子的兒子,這位就是衛出公。
衛國太子跑了之後投奔了晉國的趙氏,兩方就這麽狼狽為奸了,這次他趁著父親死了就回國,要跟兒子搶位置。
這位也真的是臉都不要,他跟他兒子作對,作了12年,最後還真把位置搶過來了,但隻當了三年國君,後來又被兒子搶過去了。
隻能說這時候真的是太亂了。】
嗯嗯,怎麽回事兒?
跟自己的兒子搶位置,這人還真是臉大,他兒子的位置可是他父親親自傳的呢。
百姓們捋了一下邏輯,就是老皇帝死了,但是太子沒在國內,他就把皇位傳給了皇太孫。
結果這孫子剛剛登上皇位,身為新皇爸爸的原太子,帶著別的國家的人過來搶皇位了。
最後雙方拉鋸了12年,竟然還真讓他搶過來了,結果後來死了,又讓皇太孫當上了。
真是堪稱魔幻呀!
有點像明朝那兄弟倆,但是比那兄弟倆還更炸裂一些。
【雙方要搶位置的話,那戰爭可謂是一觸即發,孔子在衛國就沒有待的必要了,他們不可能再任用孔子了。
沒辦法,孔子隻能往東走,他到了與衛國緊挨著的曹國,曹國這時候是個小國,隻是在夾縫中求存,上一任曹國國君還被逼死在了宋國。
不管怎麽說,孔子也是宋國血脈,自然不受待見。
孔子這人也識趣,人家沒理他,他也沒死皮賴臉,一行人就急匆匆的又去了宋國。
剛到宋國,還沒有走到人家國都呢,宋國的掌權者司馬桓魋就直接下令讓他們滾。
這位是宋國的權臣,自然不可能歡迎孔子。
光下令還不夠,他還派人把孔子趕走。
孔子在宋國講學的時候坐在樹下,那些人就直接把樹給鋸了,意思就是讓你趕緊走。
這幾次求職都沒有任何回應,還惹了人家老板,一路被人家攆著跑。
他們隻能從宋國往鄭國跑,其實一直就在河南、河北那塊兒打轉。
估計是一路上人家又攆,自己還跑的急,跑著跑著孔子就和他的弟子們失散了。
到了鄭國,他們就互相打聽對方在哪兒。
子貢在城裏打聽有沒有人見過他老師?
鄭國人說了這麽一句話,“是不是東門那個像喪家之犬的老頭兒?”
等子貢找過去,把這話如實的告訴給了孔子,連孔子都自嘲道,“可不是就像喪家之犬嗎?”】
讀過史記的人記得這段形容,“累累若喪家之狗。”
從齊國到魯國,再到衛國、曹國、宋國一連五個國家了,孔子這時候已經年近花甲了,仍舊沒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不就是像喪家之狗嗎?
想想可真悲哀。
可他是有本事的,有學識的呀,他治理地方也治理的很好呀。
諸葛亮還能遇見像劉備這樣的老大,而孔子始終遇不見欣賞自己的人。
【大家匯合之後準備去陳國這一年的年底終於到了。
大家還記得嗎?孔子第一次從衛國走的時候就想去陳國,隻是後來被追回去了。
陳國這個國家應當不是孔子求職的地方,有人猜測他想來這裏,估計是這裏的文化比較古遠一些。
陳國的國君是舜帝的後人,他們的國都據說是之前伏羲的國都。
雖然曆史久遠,但是從周朝開始就一直是個小國,到了春秋時期,在晉國和楚國的夾縫中生存。
春秋時期他是一會兒被滅,一會兒複國,來來回回,主打的就是一個趁著大國不注意尋求機會。
這樣的國家沒有那個本事實現孔子的政治目標,他自己都得仰人鼻息,但孔子也實在是沒得選了。
到了陳國,俸祿什麽的陳國國君給了,反正意見是實施不了一點。
這樣的日子和在衛國的那幾年很像,孔子實際上就相當於是食客,是那種吃白飯的。
雖然他主觀上不願意,但是客觀上已經成為了他最討厭的這種人。
人活著就得向現實低頭。
這樣的日子他又這麽過了幾年,估計他想的就是總有一天自己能打動國君,對方沒把話說死,那也算是有可能,即使有一點可能,那也值得等待。
可就在他63歲的這一年,陳國眼看就要完蛋,吳國的矯健士兵攻打了過來,孔子被迫又開始出走。】
“這完完全全就是在衛國的翻版呀。”
“按理來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孔子沒幹什麽事,人家給了他俸祿,結果國家有難,他又立馬收拾包袱跑路,感覺有點兒怪怪的。”
“這你就想岔了,那個時候各國林立,人才互相之間分的沒有那麽的清楚,大家在明麵上都是周天子的,和現在可不一樣。
再說了,孔子本來就是想尋求一個知己,想讓別人支持他的主張,最好能再次實踐,可惜一直沒有。
孔子常住在一些國家裏,肯定也會開班授課,播散儒學的種子。”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求職不成,東家因為欣賞你,每月給了你一點錢,你的工作就是陪他聊天或者培訓培訓他們店鋪的夥計。
等店鋪快黃的時候,你不可能拿出自己的全部身家去幫吧,實在沒到那個情分上。
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別的店鋪看看,還能不能找到一個活計。”
說出這些話的人,在自己的朝代裏從來不是那種大眾意義上的讀書人,隻是以前念過點兒書,又跟著直播學了一些東西,才能將孔子這個人與儒學中的聖人孔子稍稍分開一些。
狂熱的儒學子弟看到這些話都氣憤不已,認為這些人侮辱了孔夫子,可讓他們說侮辱哪兒了,他們又說不出來。
一些聰明人已經慢慢意識到了,這兩者的區別。
一個是他們想象的,而另外一個是這個人。
孔子本人其實不需要那麽多的美化,不需要成為一個神。
他隻是孔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