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敦煌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 作者:孫長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說都是儒學門人,每個人個性不同,感興趣的事情也不同。
這些人裏有人像宋應星一樣喜歡理學,也有如徐霞客一般的旅行家,當然,在唐曉還沒有出現的時候,這種行為一般被大家稱之為不務正業。
傳統文人最大的愛好就是收集古籍畫本,這種事不僅雅,而且還顯得高深。
任何時代都不缺那種打腫臉自稱文化人的人,這些人一般都頗有家底,別人視之如珍寶的書籍在他們這些人手裏,就隻是裝點書架的道具,是他們炫耀的資本。
有這樣的人,那定然就有潛心研究的人。
允禮就是這麽一個人。
汗阿瑪還在世的時候,他就不受重視,後來娶的妻子還是阿靈阿的女兒。
因為年紀小,那些哥哥們爭來爭去的時候,他從頭到尾都沒插上一手。
在皇宮裏生存,不是母以子貴,就是子以母貴。
可他母親偏偏是一個軟弱性子又出身不高。
外祖父陳秉直是個大人物,可惜他去的太早,舅父個個都不爭氣。
允禮從小就知道,他雖是阿哥,比不上幾位哥哥握有實權又有滿蒙大族當靠山,中間也比不上十五、十六和十八,人家的母妃至少得寵。
從小身體虛弱的他在騎射方麵沒有什麽天賦,這和滿洲巴圖魯的作風相悖。
等略微長大了,周圍人都在說,隻要娶了福晉就好了。
一個滿洲大姓的福晉足以彌補他在出身上的不足,也足以讓他在這場權力的遊戲裏稍微多一點兒本錢。
本朝和前朝不一樣,前朝的皇子壓根兒就不愁吃喝,至少也是個王爺。
反觀本朝,任憑你是皇帝的兒子又怎麽樣?
汗阿瑪可是有20多個長成的兒子呢,要是沒本事,可能連一個貝勒都混不上。
最開始的時候他也期待能被大家注意到,到了後來,這種期待就變成了惶恐,反而最害怕被人家注意到了。
成親之後沒幾年,他那鈕祜祿氏的嶽丈就沒了。
這是他命不好,他認命,此後的好幾年,他將身心全部都放在了佛法經書裏。
萬萬沒想到,最後登臨大寶的竟然是很少見麵的四哥,當他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堪比五雷轟頂。
誰人不知道他嶽丈一家是八哥的擁躉,更是炮製了好幾次針對四哥的陰謀。
四哥這性子在他們這些弟弟心中一直是不討喜的,是令人畏懼的。
正當他惶恐不安的時候,遇上一個心軟的神,也是他今生的救贖。
十三哥真的是個好人,他就提了一嘴,自己直接從一個光頭阿哥成了果郡王,工作的部門還是理藩院。
按後世來說的話,這是純純的專業對口。
默默無聞的幾年裏,他一直都對各地的經書很感興趣,也自學了很多其他民族的語言。
藏經洞裏那麽多東西,要是能一覽為快,也算是不虛此生了。
雍正也想到了這處,他個人對佛法本來就有研究,也知道十七弟癡迷佛道。
藏經洞裏的寶貝還是存放在京城裏較為安全,至少這幾十年裏是無虞的。
【有位學者曾經說過,在世界尺度來看,曆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係、影響深遠的文化就隻有四個。
分別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
神奇的是,這四個文化體係是有過交匯的,交匯的點正是我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
當然,這些東西是後人總結出來的,當時的人未必有這個意識。
但至少他們能明白古籍是珍貴的,是值得保護的。
在現在提起敦煌,很多人認為王道士該為敦煌的慘劇負最大責任,他稱得上是千古罪人,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這話連大清的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雍正放下手中的折子,冷哼了一聲。
“亂世之中能保全自身已是不易,又怎能苛求他保全5萬多件經書呢。”
說到底還是後世子孫可惡,該負責的不是王道士,而是大清。
【王道士是一個普通的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弱點,譬如貪財、愛享受、想過更好的生活。
但這些弱點無傷大雅,到了後來那種地步,他也是被逼無奈。
當他意識到這些東西是寶貝的時候,王道士沒有想著據為己有,這一點已經比絕大多數普通人覺悟高多了。
最開始的時候,王道士並不知道這些東西很珍貴,他是農民出身,大字不識幾個,好點說叫質樸憨厚,差點說就是愚昧無知。
為了自己的日常所需,他偶爾將那些經卷賣出幾件,他心裏應該意識到了這些東西不簡單,隻是不知道不簡單在哪裏。
那個時候發展信徒,無非就是給好處,發一些包治百病的藥,一些假和尚、道士都在宣傳香灰能治百病。
王道士也是這麽做的,他說這些經卷都是貴重物品,燒了以後和水吞服對人的身體隻有好處。
就這樣,有幾卷經書最開始就化成了灰燼。
最開始在莫高窟停留的時候,王道士的信仰就很虔誠,那些布施得來的錢財,他從不妄動,全都用作清理流沙、翻新道觀了。
這時候這麽幹應該真的是逼不得已了。
沒過幾天,可能是經人指點,王道長意識到了這些東西的寶貴之處,他也不敢再私自處理,想著報告給上官。
他靠著一雙腿走了50多裏地,終於走進了敦煌縣城,拜見知縣。
可這位大人看了一眼王道士帶來的兩卷經文,直接嗤笑出聲。
他不懂這些東西,認為這些千百年前留下來的文化瑰寶和廢紙沒有什麽兩樣。
他隻認為王道士這是沒事找事,直接將他趕出了府衙。
沒人管,王道士也隻能以一己之力慢慢收拾整理那些經書,就這麽過了兩年。
1902年,敦煌縣來了一位新的知縣,這位倒是有點兒來頭,至少是個進士出身,他倒是認得這些東西,但他不願意出頭,隻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看了經卷,聽了故事,厚顏無恥的新知縣跟著王道士到了藏經洞,白拿了幾卷經書,又在口頭上囑咐王道士守好這些經書,這事也就這麽過去了。
很多人到了這裏估計也就放棄了,但王道士並沒有。】
唉,老百姓最明白那種你推我、我推你的狀態了。
這兩個知縣,一個草包、一個假道學,將心比心,他們可能做的還不如王道士。
隻是王道士確實有些愚昧了,幸好也算是迷途知返,總體來說也算是個好人。
很多人從王道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過去的影子,大字不識一個的普通人之所以被叫做睜眼瞎,不就是很多人覺得他們愚昧嗎?
可這些難道就是百姓的錯嗎?
【第三次上報,王道士思忖良久選了一位大人物。
他選中的人正是安肅地區的兵備道台廷棟,這位可是一個大官。
聽這名字大家也能聽出來這是滿洲人,而且還出自皇帝統禦的鑲黃旗,這是妥妥的上三旗之首。
想好了就出發,王道士挑出了兩箱相對來說價值比較高的經卷,趕著他的小毛驢,一路上晃晃悠悠的趕去了肅州。
當時正值亂,這路上的土匪沙盜可不少。
他顛顛簸簸冒著生命危險,總共趕了800多裏路,又使了不少銀錢,終於見到了廷棟大人的麵。
要說這位廷棟大人,在滿洲人裏麵也算是個才子,至少他的詩比那位乾隆也還是好上不少。
這位大人看了看精心挑選出來的書卷,隻說了一句話。
“這字寫的一般,還不如我的書法呢。”
第三次上報又無疾而終。
沒辦法,王道士隻能守著這些經書。
就這樣又過了兩年,這一次,有一位官員看到了經書的價值,也動用了自己的力量,讓省城下令保管這些經書。
但卻隻是原地保管。
這時候正是1904年,而注意到這些文物的人是甘肅學政。
要是在前些年,這位大人說話是能頂事的,學政管理著一地的科舉事宜,也算是個高官了。
1905年,實行了1000多年的科舉製正式廢除,就算這時候還沒廢除,那他本人也沒什麽大的權利了。
希望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落空,王道士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他還是選擇了留下來。
當然,留下來可能也不僅僅隻是因為放心不下經書,可能也有一點點想靠著經書成名的願景。
但這也是正常的,他是發現者理應被曆史記住,理應得到一些東西。
純粹的大公無私是不存在的。
這一次他準備賭一把大的,要給皇宮中的慈禧太後寫一封信,報告一下這裏發生的一切事情。
密信的走向我不知曉,反正結果是泥牛入海,沒有任何音信。
也許那封信壓根就沒有進到皇宮,也許進了,但是沒有人注意,那個時候大清已經可以稱得上一句兵荒馬亂了。
王道士又在莫高窟等了三年,時間也來到了1907年。】
這確實是時代的悲哀,百姓們看著也是揪心不已。
人無論幹什麽事情都是有所圖的,隻是有人圖財,有人圖名罷了。
從根本上來說,隻要是正當途徑得來的東西,沒有所謂的高低貴賤之分。
隻是可惜了王道士,就這樣在莫高窟守著這些經書,守了七年。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他能守住那些經書,已經算是頗為能耐了。
胤禛心裏也明白,那些官員一貫鬼精,都是一些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
沒有莫大的好處,他們都是能推就推。
太平年代尚且如此,亂世之中發生什麽奇怪的事情,他都不覺得意外。
【1907年的春天,英國人斯坦因來到了莫高窟,莫高窟的劫難就此拉開了序幕。
這時候的清政府已經算是氣若遊絲,行將就木了。
百姓們意識到了我們這方麵行不通,就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也沒有得到什麽大的作用。
朝廷們開始了對西洋人的跪舔,一些在他們當地混不下去的所謂探險家、文化學者一批一批的來到了我國。
像是斯坦因就是這種情況,他來我國名為考察,實則就是來偷東西的,可怕的是這竟然還是光明正大。
這種人一般還會受到清政府的保護,還會給配備一整個團隊,這真的是開了眼了。
當知道了經書的存在之後,斯坦因就像蒼蠅一樣揮之不去了。
他提出想看看所有經書,王道士自然對他有所提防,隨行的師爺又幾經交涉,王道師的態度也慢慢有些軟化。
那些人打著上麵人的旗號,炫著洋人的威風。
後來斯坦福直接現編了一個故事,他說唐僧當初都去西天取經了,他也是他們國家的唐僧,來中華就是為了取回偉大的僧人留下的經書。
這種行為是當時那些西方人和日本人的通病,他們想要一個東西,先買,不行就騙,實在不行就搶。
這樣一番自圓其說的說辭,竟真的讓王道士完全敞開了心扉、卸下了心防。他從心底裏認為斯坦福是了不起的唐僧。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這也和我國的傳統觀念有關,行萬裏路的人無疑都是有大意誌力的人,都是被人敬仰的。
這位斯坦福能從遙遠的英國來到這裏在王道士的眼中就已經了不起了,也是他這番話的一個佐證。】
這、這,真是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了。
大家也全都看了《西遊記》,此時也是一整個哭笑不得。
想必王道士也真心實意的覺著唐僧乃至玄奘是一個偉大的人,他確實是沒心眼過頭了,竟然信了洋番的這種鬼話。
用這種說法他也不怕遭報應。
玄奘記的他東歸時好像經過了敦煌,隻是可惜沒能去看一眼,當時正好有幾家大族組織人手挖鑿洞窟,不便觀看。
他已經很懊悔了,也有了再次西行的想法。
這次的目的就是莫高窟。
那個所謂的斯坦因竟然以自己的名頭去行騙,那些經書想必是保不住了。
唉,就算已經深研佛法多年,聽到這個消息他還是免不了情緒波動。
知道原委,隻怕是佛陀也忍不住要動怒。
這些人裏有人像宋應星一樣喜歡理學,也有如徐霞客一般的旅行家,當然,在唐曉還沒有出現的時候,這種行為一般被大家稱之為不務正業。
傳統文人最大的愛好就是收集古籍畫本,這種事不僅雅,而且還顯得高深。
任何時代都不缺那種打腫臉自稱文化人的人,這些人一般都頗有家底,別人視之如珍寶的書籍在他們這些人手裏,就隻是裝點書架的道具,是他們炫耀的資本。
有這樣的人,那定然就有潛心研究的人。
允禮就是這麽一個人。
汗阿瑪還在世的時候,他就不受重視,後來娶的妻子還是阿靈阿的女兒。
因為年紀小,那些哥哥們爭來爭去的時候,他從頭到尾都沒插上一手。
在皇宮裏生存,不是母以子貴,就是子以母貴。
可他母親偏偏是一個軟弱性子又出身不高。
外祖父陳秉直是個大人物,可惜他去的太早,舅父個個都不爭氣。
允禮從小就知道,他雖是阿哥,比不上幾位哥哥握有實權又有滿蒙大族當靠山,中間也比不上十五、十六和十八,人家的母妃至少得寵。
從小身體虛弱的他在騎射方麵沒有什麽天賦,這和滿洲巴圖魯的作風相悖。
等略微長大了,周圍人都在說,隻要娶了福晉就好了。
一個滿洲大姓的福晉足以彌補他在出身上的不足,也足以讓他在這場權力的遊戲裏稍微多一點兒本錢。
本朝和前朝不一樣,前朝的皇子壓根兒就不愁吃喝,至少也是個王爺。
反觀本朝,任憑你是皇帝的兒子又怎麽樣?
汗阿瑪可是有20多個長成的兒子呢,要是沒本事,可能連一個貝勒都混不上。
最開始的時候他也期待能被大家注意到,到了後來,這種期待就變成了惶恐,反而最害怕被人家注意到了。
成親之後沒幾年,他那鈕祜祿氏的嶽丈就沒了。
這是他命不好,他認命,此後的好幾年,他將身心全部都放在了佛法經書裏。
萬萬沒想到,最後登臨大寶的竟然是很少見麵的四哥,當他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堪比五雷轟頂。
誰人不知道他嶽丈一家是八哥的擁躉,更是炮製了好幾次針對四哥的陰謀。
四哥這性子在他們這些弟弟心中一直是不討喜的,是令人畏懼的。
正當他惶恐不安的時候,遇上一個心軟的神,也是他今生的救贖。
十三哥真的是個好人,他就提了一嘴,自己直接從一個光頭阿哥成了果郡王,工作的部門還是理藩院。
按後世來說的話,這是純純的專業對口。
默默無聞的幾年裏,他一直都對各地的經書很感興趣,也自學了很多其他民族的語言。
藏經洞裏那麽多東西,要是能一覽為快,也算是不虛此生了。
雍正也想到了這處,他個人對佛法本來就有研究,也知道十七弟癡迷佛道。
藏經洞裏的寶貝還是存放在京城裏較為安全,至少這幾十年裏是無虞的。
【有位學者曾經說過,在世界尺度來看,曆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係、影響深遠的文化就隻有四個。
分別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
神奇的是,這四個文化體係是有過交匯的,交匯的點正是我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
當然,這些東西是後人總結出來的,當時的人未必有這個意識。
但至少他們能明白古籍是珍貴的,是值得保護的。
在現在提起敦煌,很多人認為王道士該為敦煌的慘劇負最大責任,他稱得上是千古罪人,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這話連大清的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雍正放下手中的折子,冷哼了一聲。
“亂世之中能保全自身已是不易,又怎能苛求他保全5萬多件經書呢。”
說到底還是後世子孫可惡,該負責的不是王道士,而是大清。
【王道士是一個普通的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弱點,譬如貪財、愛享受、想過更好的生活。
但這些弱點無傷大雅,到了後來那種地步,他也是被逼無奈。
當他意識到這些東西是寶貝的時候,王道士沒有想著據為己有,這一點已經比絕大多數普通人覺悟高多了。
最開始的時候,王道士並不知道這些東西很珍貴,他是農民出身,大字不識幾個,好點說叫質樸憨厚,差點說就是愚昧無知。
為了自己的日常所需,他偶爾將那些經卷賣出幾件,他心裏應該意識到了這些東西不簡單,隻是不知道不簡單在哪裏。
那個時候發展信徒,無非就是給好處,發一些包治百病的藥,一些假和尚、道士都在宣傳香灰能治百病。
王道士也是這麽做的,他說這些經卷都是貴重物品,燒了以後和水吞服對人的身體隻有好處。
就這樣,有幾卷經書最開始就化成了灰燼。
最開始在莫高窟停留的時候,王道士的信仰就很虔誠,那些布施得來的錢財,他從不妄動,全都用作清理流沙、翻新道觀了。
這時候這麽幹應該真的是逼不得已了。
沒過幾天,可能是經人指點,王道長意識到了這些東西的寶貴之處,他也不敢再私自處理,想著報告給上官。
他靠著一雙腿走了50多裏地,終於走進了敦煌縣城,拜見知縣。
可這位大人看了一眼王道士帶來的兩卷經文,直接嗤笑出聲。
他不懂這些東西,認為這些千百年前留下來的文化瑰寶和廢紙沒有什麽兩樣。
他隻認為王道士這是沒事找事,直接將他趕出了府衙。
沒人管,王道士也隻能以一己之力慢慢收拾整理那些經書,就這麽過了兩年。
1902年,敦煌縣來了一位新的知縣,這位倒是有點兒來頭,至少是個進士出身,他倒是認得這些東西,但他不願意出頭,隻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看了經卷,聽了故事,厚顏無恥的新知縣跟著王道士到了藏經洞,白拿了幾卷經書,又在口頭上囑咐王道士守好這些經書,這事也就這麽過去了。
很多人到了這裏估計也就放棄了,但王道士並沒有。】
唉,老百姓最明白那種你推我、我推你的狀態了。
這兩個知縣,一個草包、一個假道學,將心比心,他們可能做的還不如王道士。
隻是王道士確實有些愚昧了,幸好也算是迷途知返,總體來說也算是個好人。
很多人從王道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過去的影子,大字不識一個的普通人之所以被叫做睜眼瞎,不就是很多人覺得他們愚昧嗎?
可這些難道就是百姓的錯嗎?
【第三次上報,王道士思忖良久選了一位大人物。
他選中的人正是安肅地區的兵備道台廷棟,這位可是一個大官。
聽這名字大家也能聽出來這是滿洲人,而且還出自皇帝統禦的鑲黃旗,這是妥妥的上三旗之首。
想好了就出發,王道士挑出了兩箱相對來說價值比較高的經卷,趕著他的小毛驢,一路上晃晃悠悠的趕去了肅州。
當時正值亂,這路上的土匪沙盜可不少。
他顛顛簸簸冒著生命危險,總共趕了800多裏路,又使了不少銀錢,終於見到了廷棟大人的麵。
要說這位廷棟大人,在滿洲人裏麵也算是個才子,至少他的詩比那位乾隆也還是好上不少。
這位大人看了看精心挑選出來的書卷,隻說了一句話。
“這字寫的一般,還不如我的書法呢。”
第三次上報又無疾而終。
沒辦法,王道士隻能守著這些經書。
就這樣又過了兩年,這一次,有一位官員看到了經書的價值,也動用了自己的力量,讓省城下令保管這些經書。
但卻隻是原地保管。
這時候正是1904年,而注意到這些文物的人是甘肅學政。
要是在前些年,這位大人說話是能頂事的,學政管理著一地的科舉事宜,也算是個高官了。
1905年,實行了1000多年的科舉製正式廢除,就算這時候還沒廢除,那他本人也沒什麽大的權利了。
希望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落空,王道士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他還是選擇了留下來。
當然,留下來可能也不僅僅隻是因為放心不下經書,可能也有一點點想靠著經書成名的願景。
但這也是正常的,他是發現者理應被曆史記住,理應得到一些東西。
純粹的大公無私是不存在的。
這一次他準備賭一把大的,要給皇宮中的慈禧太後寫一封信,報告一下這裏發生的一切事情。
密信的走向我不知曉,反正結果是泥牛入海,沒有任何音信。
也許那封信壓根就沒有進到皇宮,也許進了,但是沒有人注意,那個時候大清已經可以稱得上一句兵荒馬亂了。
王道士又在莫高窟等了三年,時間也來到了1907年。】
這確實是時代的悲哀,百姓們看著也是揪心不已。
人無論幹什麽事情都是有所圖的,隻是有人圖財,有人圖名罷了。
從根本上來說,隻要是正當途徑得來的東西,沒有所謂的高低貴賤之分。
隻是可惜了王道士,就這樣在莫高窟守著這些經書,守了七年。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他能守住那些經書,已經算是頗為能耐了。
胤禛心裏也明白,那些官員一貫鬼精,都是一些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
沒有莫大的好處,他們都是能推就推。
太平年代尚且如此,亂世之中發生什麽奇怪的事情,他都不覺得意外。
【1907年的春天,英國人斯坦因來到了莫高窟,莫高窟的劫難就此拉開了序幕。
這時候的清政府已經算是氣若遊絲,行將就木了。
百姓們意識到了我們這方麵行不通,就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也沒有得到什麽大的作用。
朝廷們開始了對西洋人的跪舔,一些在他們當地混不下去的所謂探險家、文化學者一批一批的來到了我國。
像是斯坦因就是這種情況,他來我國名為考察,實則就是來偷東西的,可怕的是這竟然還是光明正大。
這種人一般還會受到清政府的保護,還會給配備一整個團隊,這真的是開了眼了。
當知道了經書的存在之後,斯坦因就像蒼蠅一樣揮之不去了。
他提出想看看所有經書,王道士自然對他有所提防,隨行的師爺又幾經交涉,王道師的態度也慢慢有些軟化。
那些人打著上麵人的旗號,炫著洋人的威風。
後來斯坦福直接現編了一個故事,他說唐僧當初都去西天取經了,他也是他們國家的唐僧,來中華就是為了取回偉大的僧人留下的經書。
這種行為是當時那些西方人和日本人的通病,他們想要一個東西,先買,不行就騙,實在不行就搶。
這樣一番自圓其說的說辭,竟真的讓王道士完全敞開了心扉、卸下了心防。他從心底裏認為斯坦福是了不起的唐僧。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這也和我國的傳統觀念有關,行萬裏路的人無疑都是有大意誌力的人,都是被人敬仰的。
這位斯坦福能從遙遠的英國來到這裏在王道士的眼中就已經了不起了,也是他這番話的一個佐證。】
這、這,真是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了。
大家也全都看了《西遊記》,此時也是一整個哭笑不得。
想必王道士也真心實意的覺著唐僧乃至玄奘是一個偉大的人,他確實是沒心眼過頭了,竟然信了洋番的這種鬼話。
用這種說法他也不怕遭報應。
玄奘記的他東歸時好像經過了敦煌,隻是可惜沒能去看一眼,當時正好有幾家大族組織人手挖鑿洞窟,不便觀看。
他已經很懊悔了,也有了再次西行的想法。
這次的目的就是莫高窟。
那個所謂的斯坦因竟然以自己的名頭去行騙,那些經書想必是保不住了。
唉,就算已經深研佛法多年,聽到這個消息他還是免不了情緒波動。
知道原委,隻怕是佛陀也忍不住要動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