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周之文明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 作者:孫長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完了處於夏朝早期的石峁遺址,接下來一趴就是,周朝。
大家看看這個展櫃上的玻璃試管。
這裏麵有一些碳化的高粱種子,就是周朝遺留到現在的種子。
也就是說至少在那個時候我們已經開始種植高粱了。
這個時候已經有了五穀,農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嗯!
夏呢?商呢?怎麽這麽輕鬆就被略過了。
這其中的底層邏輯不難理解,夏朝和商朝的起源之地可不在後世的陝西,人家當地的博物館肯定不會對這兩個朝代多做介紹。
百姓看了看家裏存著的種子,想到要是自家的種子能夠保留到幾千年後,說不定也能成為寶貝。
那些人對那顆高粱種子可真在意,用試管小心翼翼的裝好,還用棉花做了底,就怕那顆種子出意外。
再仔細看看光幕,他們也隻能想想了。
普通種子怎麽可能保留那麽多年?
這也算是那顆種子該著了,命中注定運氣好。
看看試管旁邊放著的卜骨和一些小物件,有些東西很明顯是一些大型物品的碎片。
大家有些明白了博物館是幹什麽的。
這些展出的東西主要就是為了展現曆史上那些祖先們怎麽生活的。
他們那時候吃的什麽,穿的什麽,和現在有什麽大的不同?
想明白了這些,那也說明自家的東西也很有可能出現在博物館的展櫃上。
再往深裏想一想,說不定這些東西就是從自己的墓裏挖出來的。
居住在長安的人最擔憂的莫過於此。
【周朝先祖們遷徙過很多地方,到第13代先祖的時候,他們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
說到這裏,聽過《封神演義》的人第一想法就是鳳鳴岐山。
博物館展出的東西並不深奧,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普通百姓也能看懂。
聽著唐曉的解說,他們不太明白那些曆史的朝代,隻能大致聽聽這是多少年前的東西。
現在,明清時期的很多百姓將周朝和他們以前的知識體係聯係在了一起。
以前沒有直播的時候,他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聽說書的先生說書,這也是他們僅有的娛樂方式。
說書不像唱戲,唱戲是一門苦功夫,都是從小練起,不知吃了多少苦才有資格登台。
說書這項技藝門檻更低一些,隻需要口才好、記性好,機靈點的人練練,基本都能上手。
除了唐曉所說過的名著,大家平日裏聽的最多的就是《封神演義》。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普通百姓都能聽的津津有味。
那些神仙、道人、法寶,哪一樣不叫人癡迷。
就算是腦子再笨的人,這些東西記不住,那蘇妲己和商紂王他們還是知道的。
在後世的博物館裏見到的一些東西能和他們以前聽過的故事聯係起來,這種滋味很不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舒坦。
【考古人員在周原這片土地裏挖掘出了不少瓦當和其它建築材料。
展台上擺放著的就是部分瓦當和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見過世麵的人有些不以為意,這些東西看著還是太過粗糙,沒什麽研究價值。
普通百姓看見隻覺得好看。
那些瓦當上描繪著複雜的紋飾,最關鍵的是那些瓦當可太大了,他們長這麽大,從沒見過這種瓦當。
土牆茅草頂,這是北方的標誌性建築。南方可能會用一些比較堅固的材料,他們那裏雨多,得擋雨。
沿海地區的房子就更厲害了,他們一般用石頭壘,這種屋子防台風、防暴雨,雖然造價高了一點,但很實用。
基本上是人死屋還在,沒什麽大事,能住很多代子孫。
隻要頭頂有瓦,就不算是條件很差的人家。
從瓦片的大小也能看出房屋的規製。
這麽大的瓦片,那房子得多大呀?
【瓦當旁邊擺放著的這種東西,看著很普通,但它的作用可不普通,它是下水道。
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我國就已經有了管道。
對於一個龐大的城鎮來說,下水道係統是很重要的。】
這一點大家都很認同。
各個朝代都有關於市容的法律規定,隨意亂倒垃圾是會被抓住打板子的,大的城鎮監管基本都挺到位。
那些髒物東西是絕對不允許出現在大街上的,不說難看,關鍵是惡心。
台子上放著這節下水道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各個朝代都有這種形狀的下水道。
隻是這種下水道隻在一些大型城市有,而且覆蓋的還不全麵,普通人自然是用不到的。
相比於後世,皇帝們心裏明白他們設施太不全麵了。
看看地圖,那麽大的地方,全都有管道,能讓幾乎所有人都能用上自來水。
相對於那些道路,這方麵反而更讓人心驚。
【生活環境的幹淨與否,其實也和我們的健康有關。
比較肮髒的地方容易滋生細菌,長期生活在這種地方,人也更容易生病。
大家要講衛生、愛幹淨,最好吃飯前洗洗手,免得病從口入。】
對自身有益的東西不管再麻煩,隻要把道理說清,大家都是願意聽的。
秦漢時期,城市裏百姓們的生活在短短幾個月就已經有了變化。
他們以前最難處理的東西就是廁所裏的汙物。
傳統的方法是挖個坑,然後在坑裏埋一個大甕,每次方便的時候都得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可能會栽進去。
等髒東西滿了,在統一運出城外,埋在地裏。
現在不一樣了。
皇帝陛下下詔說那些汙物有大用處,可以用來肥田,以後挨家挨戶都會有人收,還會象征性的給點錢財。
大家不是圖那一點點錢財,最讓大家感到方便的是,不用再處理汙物,家裏也不像以前那麽臭烘烘。
這個政策算是五贏。
增加了一個行業,不管是皇帝、城市百姓、農戶還是從業者,都有好處。
最好的就是發展了經濟,於國有益。
大家看看這個展櫃上的玻璃試管。
這裏麵有一些碳化的高粱種子,就是周朝遺留到現在的種子。
也就是說至少在那個時候我們已經開始種植高粱了。
這個時候已經有了五穀,農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嗯!
夏呢?商呢?怎麽這麽輕鬆就被略過了。
這其中的底層邏輯不難理解,夏朝和商朝的起源之地可不在後世的陝西,人家當地的博物館肯定不會對這兩個朝代多做介紹。
百姓看了看家裏存著的種子,想到要是自家的種子能夠保留到幾千年後,說不定也能成為寶貝。
那些人對那顆高粱種子可真在意,用試管小心翼翼的裝好,還用棉花做了底,就怕那顆種子出意外。
再仔細看看光幕,他們也隻能想想了。
普通種子怎麽可能保留那麽多年?
這也算是那顆種子該著了,命中注定運氣好。
看看試管旁邊放著的卜骨和一些小物件,有些東西很明顯是一些大型物品的碎片。
大家有些明白了博物館是幹什麽的。
這些展出的東西主要就是為了展現曆史上那些祖先們怎麽生活的。
他們那時候吃的什麽,穿的什麽,和現在有什麽大的不同?
想明白了這些,那也說明自家的東西也很有可能出現在博物館的展櫃上。
再往深裏想一想,說不定這些東西就是從自己的墓裏挖出來的。
居住在長安的人最擔憂的莫過於此。
【周朝先祖們遷徙過很多地方,到第13代先祖的時候,他們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
說到這裏,聽過《封神演義》的人第一想法就是鳳鳴岐山。
博物館展出的東西並不深奧,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普通百姓也能看懂。
聽著唐曉的解說,他們不太明白那些曆史的朝代,隻能大致聽聽這是多少年前的東西。
現在,明清時期的很多百姓將周朝和他們以前的知識體係聯係在了一起。
以前沒有直播的時候,他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聽說書的先生說書,這也是他們僅有的娛樂方式。
說書不像唱戲,唱戲是一門苦功夫,都是從小練起,不知吃了多少苦才有資格登台。
說書這項技藝門檻更低一些,隻需要口才好、記性好,機靈點的人練練,基本都能上手。
除了唐曉所說過的名著,大家平日裏聽的最多的就是《封神演義》。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普通百姓都能聽的津津有味。
那些神仙、道人、法寶,哪一樣不叫人癡迷。
就算是腦子再笨的人,這些東西記不住,那蘇妲己和商紂王他們還是知道的。
在後世的博物館裏見到的一些東西能和他們以前聽過的故事聯係起來,這種滋味很不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舒坦。
【考古人員在周原這片土地裏挖掘出了不少瓦當和其它建築材料。
展台上擺放著的就是部分瓦當和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見過世麵的人有些不以為意,這些東西看著還是太過粗糙,沒什麽研究價值。
普通百姓看見隻覺得好看。
那些瓦當上描繪著複雜的紋飾,最關鍵的是那些瓦當可太大了,他們長這麽大,從沒見過這種瓦當。
土牆茅草頂,這是北方的標誌性建築。南方可能會用一些比較堅固的材料,他們那裏雨多,得擋雨。
沿海地區的房子就更厲害了,他們一般用石頭壘,這種屋子防台風、防暴雨,雖然造價高了一點,但很實用。
基本上是人死屋還在,沒什麽大事,能住很多代子孫。
隻要頭頂有瓦,就不算是條件很差的人家。
從瓦片的大小也能看出房屋的規製。
這麽大的瓦片,那房子得多大呀?
【瓦當旁邊擺放著的這種東西,看著很普通,但它的作用可不普通,它是下水道。
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我國就已經有了管道。
對於一個龐大的城鎮來說,下水道係統是很重要的。】
這一點大家都很認同。
各個朝代都有關於市容的法律規定,隨意亂倒垃圾是會被抓住打板子的,大的城鎮監管基本都挺到位。
那些髒物東西是絕對不允許出現在大街上的,不說難看,關鍵是惡心。
台子上放著這節下水道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各個朝代都有這種形狀的下水道。
隻是這種下水道隻在一些大型城市有,而且覆蓋的還不全麵,普通人自然是用不到的。
相比於後世,皇帝們心裏明白他們設施太不全麵了。
看看地圖,那麽大的地方,全都有管道,能讓幾乎所有人都能用上自來水。
相對於那些道路,這方麵反而更讓人心驚。
【生活環境的幹淨與否,其實也和我們的健康有關。
比較肮髒的地方容易滋生細菌,長期生活在這種地方,人也更容易生病。
大家要講衛生、愛幹淨,最好吃飯前洗洗手,免得病從口入。】
對自身有益的東西不管再麻煩,隻要把道理說清,大家都是願意聽的。
秦漢時期,城市裏百姓們的生活在短短幾個月就已經有了變化。
他們以前最難處理的東西就是廁所裏的汙物。
傳統的方法是挖個坑,然後在坑裏埋一個大甕,每次方便的時候都得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可能會栽進去。
等髒東西滿了,在統一運出城外,埋在地裏。
現在不一樣了。
皇帝陛下下詔說那些汙物有大用處,可以用來肥田,以後挨家挨戶都會有人收,還會象征性的給點錢財。
大家不是圖那一點點錢財,最讓大家感到方便的是,不用再處理汙物,家裏也不像以前那麽臭烘烘。
這個政策算是五贏。
增加了一個行業,不管是皇帝、城市百姓、農戶還是從業者,都有好處。
最好的就是發展了經濟,於國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