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製度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 作者:孫長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葬在南園確實挺好的,那裏風景秀麗。
劉詢想著最近正好該為自己的陵墓選址。
決定了,就在南園吧。
【廟號是什麽東西大家應該都知曉,我就不多贅述了。
值得一提的是,漢朝皇帝的廟號名副其實。
兩漢這麽多皇帝,隻有七個皇帝有廟號。
不像後來有的朝代都加成塞子了,從唐朝開始,幾乎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他們基本把廟號當成諡號用了。
也是有些離譜在身上的。
這麽一來,漢朝的皇帝廟號彌足珍貴,含金量也最高。
西漢有四位皇帝有廟號,太祖劉邦、太宗劉恒、世宗劉徹和中宗劉詢。
這四位皇帝算是西漢的top4,在皇帝堆裏也屬於很厲害的幾位。
劉邦創造了大漢王朝,劉恒劉啟父子倆的文景之治讓大漢一步步強盛,劉徹一鼓作氣掃平匈奴、征服周邊小國,漢武盛世人人傳頌,劉詢的孝宣之治讓西漢王朝走向了巔峰。】
完了!
劉邦到劉詢這幾個皇帝都知曉接下來的發展了。
盛極必衰,這是天道常理,接下來的大漢該走下坡路了。
想倒是能想明白,不過,肯定是不甘心的。
四位皇帝能榜上有名,他們心裏還是喜滋滋的。
特別是劉恒和劉詢。
他們兩位從來就不是被選擇的那一個,所以隻能做的更好。
他們做到了,不是為了向別人證明什麽?
隻是為了向自己證明,自己可以。
【到達巔峰之後必然是要往下落的。
西漢王朝也就從下一任皇帝開始盛極轉衰。
劉詢和許平君的兒子劉奭,漢元帝,他就是下一任皇帝。
這個孩子人還行,就是太喜歡儒家了,耳根子軟,還優柔寡斷,關鍵是體弱多病。
應該就是當時生他的時候,許平君和劉詢年齡太小。
太子是這麽個性子,晚年的劉詢也看得明明白白。這畢竟是他和許平君的孩子,劉詢不忍心廢黜,他隻能在自己大限來臨之前好好用心教導太子。
劉詢的執政理念是以霸道王道雜之,但是太子劉奭聽不懂,他隻認儒家。
要是劉奭一個人沒本事就算了,可惜了,他的兒子就是先前我說過的漢成帝劉驁。
劉驁死的時候沒有兒子,過繼了侄子劉欣。
這位皇帝的諡號是哀。】
完犢子了。
大漢王朝是真的要完蛋了。
劉奭看著唐曉對他的評價,渾身不舒服。
他真的不對嗎?
在他看來,最賢良的大臣莫過於他的兩位師傅。
父皇留給他的三位大臣,為人太過冷硬,他是真的不喜歡。
【劉欣的開局和劉恒,劉詢是一樣的。
剛當上皇帝的時候,18歲的劉欣是想學習這兩位祖宗的,隻是可惜有太多的因素導致他沒能改革成功。
王朝建立之後,基本100年土地兼並就很嚴重了。
漢哀帝劉欣剛上台的時候也發布了許多限製土地兼並的政策。
可惜年輕的皇帝沒能抵得過權貴的反抗,計劃流產了。
朝政上他玩不轉,家庭上他過得也不好。
這和他的身世有很大的關係。
劉欣的父親名叫劉康,是漢元帝劉奭的兒子。
劉奭在後宮最寵愛的女人是傅昭儀,最愛的兒子也是他和傅昭儀的兒子劉康。
太子劉驁是皇後王政君的兒子,劉奭動過廢太子的念頭,最後還是放棄了。
劉康隻差一步就成了新的皇帝,傅昭儀肯定不甘心,這是她一生的痛。
跟隨兒子到了封地,沒幾年,兒子竟然撒手人寰。
這一下,她的全部希望就寄托在了孫子劉欣的身上。更巧的是,如今的皇帝一直沒有兒子。
這個女人如願了,他的孫子終於成了皇帝。
在名義上,劉欣算是劉驁的嗣子。
可這位傅昭儀仗著自己是新皇的祖母,在宮殿上撒潑打滾的,要一個太後的封號。
祖母要什麽,劉欣就給什麽。
後來甚至到了,一有什麽不順心的事,這個瘋婆子就去宮殿裏撒潑,當著滿朝大臣的麵撒潑。
親情的一次次pua,再加上朝政的不順利,劉欣直接崩潰了。
他不管了,這一攤子事,誰愛管誰管吧。
之後的每一日都和他的男朋友董賢在宮裏你儂我儂,還直接誕生了一個成語,叫斷袖之癖。
在他愈加荒唐的這幾年中,西漢王朝災異頻發,有大臣直接站出來說這是皇帝無德,在民間也多了很多傳言,說是劉氏不堪為皇帝。
劉欣這個大聰明想了個辦法,你們不是說姓劉的不能當皇帝嗎?那我把皇帝之位讓給我男朋友董賢,這樣皇位還是我們家的,隻不過是換了個主理人而已。
不得不說,他腦子是真的沒問題嗎?】
劉徹吐血的心都有了。
原本他以為他的子孫中有劉驁這樣的奇才,已經是極限了,沒想到有人比他還厲害。
真是給祖宗長臉啊。
劉詢也不想說什麽。
君權神授的概念,本來就是皇帝為了更好的統治臣民。
什麽天人感應,這都是董仲舒那時候留了一手。
儒家狡猾,給皇帝下了個套。
更離譜的是,這個套成功了。
這個劉欣,被民意裹挾,想把皇位禪讓出去。
這腦子是真的沒什麽問題吧?
儒家真是害人不淺。
【一片亂局之下,他自己突然死了,年僅24歲。
權臣王莽扶持了一個奶娃娃當皇帝之後直接篡了大漢江山。
西漢王朝也就這麽落幕了。
後世人都說漢以強亡,漢朝的強大顯而易見,可惜製度跟不上,別有用心的人一搞事,崩塌的也很快。】
製度,製度,還是製度!
劉邦、劉恒、劉徹、劉詢他們,最近思考最多的就是這兩個字。
唐曉那個時代的製度確實很不錯,可完全照搬?
這明顯在漢朝實現不了。
先不說有沒有人反對這個政策,光是執行就會遇到困難。
現代的消息傳播速度幾乎是以秒算的,他們呢?
皇帝下達一個命令,要傳遍全國,至少得十天半個月。
有些東西還是要根據現實情況做本土化的改動。
不過,不知唐曉那裏有沒有什麽可以加快通訊的東西?
劉詢想著最近正好該為自己的陵墓選址。
決定了,就在南園吧。
【廟號是什麽東西大家應該都知曉,我就不多贅述了。
值得一提的是,漢朝皇帝的廟號名副其實。
兩漢這麽多皇帝,隻有七個皇帝有廟號。
不像後來有的朝代都加成塞子了,從唐朝開始,幾乎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他們基本把廟號當成諡號用了。
也是有些離譜在身上的。
這麽一來,漢朝的皇帝廟號彌足珍貴,含金量也最高。
西漢有四位皇帝有廟號,太祖劉邦、太宗劉恒、世宗劉徹和中宗劉詢。
這四位皇帝算是西漢的top4,在皇帝堆裏也屬於很厲害的幾位。
劉邦創造了大漢王朝,劉恒劉啟父子倆的文景之治讓大漢一步步強盛,劉徹一鼓作氣掃平匈奴、征服周邊小國,漢武盛世人人傳頌,劉詢的孝宣之治讓西漢王朝走向了巔峰。】
完了!
劉邦到劉詢這幾個皇帝都知曉接下來的發展了。
盛極必衰,這是天道常理,接下來的大漢該走下坡路了。
想倒是能想明白,不過,肯定是不甘心的。
四位皇帝能榜上有名,他們心裏還是喜滋滋的。
特別是劉恒和劉詢。
他們兩位從來就不是被選擇的那一個,所以隻能做的更好。
他們做到了,不是為了向別人證明什麽?
隻是為了向自己證明,自己可以。
【到達巔峰之後必然是要往下落的。
西漢王朝也就從下一任皇帝開始盛極轉衰。
劉詢和許平君的兒子劉奭,漢元帝,他就是下一任皇帝。
這個孩子人還行,就是太喜歡儒家了,耳根子軟,還優柔寡斷,關鍵是體弱多病。
應該就是當時生他的時候,許平君和劉詢年齡太小。
太子是這麽個性子,晚年的劉詢也看得明明白白。這畢竟是他和許平君的孩子,劉詢不忍心廢黜,他隻能在自己大限來臨之前好好用心教導太子。
劉詢的執政理念是以霸道王道雜之,但是太子劉奭聽不懂,他隻認儒家。
要是劉奭一個人沒本事就算了,可惜了,他的兒子就是先前我說過的漢成帝劉驁。
劉驁死的時候沒有兒子,過繼了侄子劉欣。
這位皇帝的諡號是哀。】
完犢子了。
大漢王朝是真的要完蛋了。
劉奭看著唐曉對他的評價,渾身不舒服。
他真的不對嗎?
在他看來,最賢良的大臣莫過於他的兩位師傅。
父皇留給他的三位大臣,為人太過冷硬,他是真的不喜歡。
【劉欣的開局和劉恒,劉詢是一樣的。
剛當上皇帝的時候,18歲的劉欣是想學習這兩位祖宗的,隻是可惜有太多的因素導致他沒能改革成功。
王朝建立之後,基本100年土地兼並就很嚴重了。
漢哀帝劉欣剛上台的時候也發布了許多限製土地兼並的政策。
可惜年輕的皇帝沒能抵得過權貴的反抗,計劃流產了。
朝政上他玩不轉,家庭上他過得也不好。
這和他的身世有很大的關係。
劉欣的父親名叫劉康,是漢元帝劉奭的兒子。
劉奭在後宮最寵愛的女人是傅昭儀,最愛的兒子也是他和傅昭儀的兒子劉康。
太子劉驁是皇後王政君的兒子,劉奭動過廢太子的念頭,最後還是放棄了。
劉康隻差一步就成了新的皇帝,傅昭儀肯定不甘心,這是她一生的痛。
跟隨兒子到了封地,沒幾年,兒子竟然撒手人寰。
這一下,她的全部希望就寄托在了孫子劉欣的身上。更巧的是,如今的皇帝一直沒有兒子。
這個女人如願了,他的孫子終於成了皇帝。
在名義上,劉欣算是劉驁的嗣子。
可這位傅昭儀仗著自己是新皇的祖母,在宮殿上撒潑打滾的,要一個太後的封號。
祖母要什麽,劉欣就給什麽。
後來甚至到了,一有什麽不順心的事,這個瘋婆子就去宮殿裏撒潑,當著滿朝大臣的麵撒潑。
親情的一次次pua,再加上朝政的不順利,劉欣直接崩潰了。
他不管了,這一攤子事,誰愛管誰管吧。
之後的每一日都和他的男朋友董賢在宮裏你儂我儂,還直接誕生了一個成語,叫斷袖之癖。
在他愈加荒唐的這幾年中,西漢王朝災異頻發,有大臣直接站出來說這是皇帝無德,在民間也多了很多傳言,說是劉氏不堪為皇帝。
劉欣這個大聰明想了個辦法,你們不是說姓劉的不能當皇帝嗎?那我把皇帝之位讓給我男朋友董賢,這樣皇位還是我們家的,隻不過是換了個主理人而已。
不得不說,他腦子是真的沒問題嗎?】
劉徹吐血的心都有了。
原本他以為他的子孫中有劉驁這樣的奇才,已經是極限了,沒想到有人比他還厲害。
真是給祖宗長臉啊。
劉詢也不想說什麽。
君權神授的概念,本來就是皇帝為了更好的統治臣民。
什麽天人感應,這都是董仲舒那時候留了一手。
儒家狡猾,給皇帝下了個套。
更離譜的是,這個套成功了。
這個劉欣,被民意裹挾,想把皇位禪讓出去。
這腦子是真的沒什麽問題吧?
儒家真是害人不淺。
【一片亂局之下,他自己突然死了,年僅24歲。
權臣王莽扶持了一個奶娃娃當皇帝之後直接篡了大漢江山。
西漢王朝也就這麽落幕了。
後世人都說漢以強亡,漢朝的強大顯而易見,可惜製度跟不上,別有用心的人一搞事,崩塌的也很快。】
製度,製度,還是製度!
劉邦、劉恒、劉徹、劉詢他們,最近思考最多的就是這兩個字。
唐曉那個時代的製度確實很不錯,可完全照搬?
這明顯在漢朝實現不了。
先不說有沒有人反對這個政策,光是執行就會遇到困難。
現代的消息傳播速度幾乎是以秒算的,他們呢?
皇帝下達一個命令,要傳遍全國,至少得十天半個月。
有些東西還是要根據現實情況做本土化的改動。
不過,不知唐曉那裏有沒有什麽可以加快通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