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後唐皇都。這裏有著當世最高大最堅固的城池,上千萬的人口帶來的是無盡的繁華,不論是商貿經濟、文化底蘊、軍事力量,都是當之無愧的五國第一。無數的文人墨客、江湖俠士匯聚於此,想要在這遍地黃金之地闖出一番作為。有的人落寞離去,有的人魚躍龍門,在這裏雖有無數機會,但同樣競爭慘烈。
年關將至,上京城內處處張燈結彩,爆竹聲此起彼伏,大街之上一片歡騰景象。
一輛駟車從主道上緩緩行來,趕車之人刻意控製了馬速,以免撞到大街上的一些普通百姓。
“我的司徒大人,你就別賣關子了,三位皇子都已回京,這太子之位年前肯定是要定下來了。現在滿朝上下都人心惶惶,生怕站錯了隊,押錯了寶。陛下到底心中是怎麽想的,你倒是給老哥我透個底呀。”車中說話之人乃是後唐現任禦史大夫韓雨生,駟車的主人正是當今後唐第一權臣中書令,大司徒王浩。
“你身為禦史大夫,陛下想什麽你心中沒數?”王浩撩著窗帷看著街上的行人說道。
“我要心中清楚,今日就不來蹭你這車駕了。”韓雨生答道。
“那你說說,你對這太子的人選有什麽看法。”王浩問道。
“按禮製來說大皇子李陽當是首選,李陽自小好武,勇猛過人,若在亂世之中的確是一上佳的帥才。可他為人太過直率,缺少謀略,帝王權術光靠勇武可不行呀。再加上這次北燕突襲,丟了武州,估計在陛下心中會減分不少吧;二皇子李修,頭腦靈活,聰明過人,但聰明反被聰明誤,當著陛下一套背後又是另一套。前些年珍妃陷害李彥一案,明眼人都清楚這背後是誰,陛下雖然不說但並不代表他不清楚。李修想爭這太子之位,難;三皇子李彥,做事深謀遠慮,這些年來將西京治理得井井有條,征西軍更是在他的管理下,軍製森嚴,賞罰分明,特別是這次西征北府,竟然拿下了九原斬殺了兀顏術,雖最後在蔣嘯天大軍逼迫下撤軍,但也大振了我後唐國威。陛下對此次西征也是讚賞不已呀;四皇子尚還年幼,應該不在太子的人選之列;所以這樣看來三皇子李彥最有希望,也最符合陛下的心意吧。”韓雨生不愧為當朝老臣,一通分析處處點中關鍵。
“你既然都清楚,還來問我做甚?”王浩拿話噎他。
“今日陛下召見我等老臣,十有八九是想聽聽我們對冊立太子一事的意見,你是當朝百官之首,我也是想聽聽你有什麽高見嘛。”韓雨生說道。
“你看看他們,其實百姓們所想的都是一些柴米油鹽的瑣事,所求不過幾頓飽飯,幾身新衣,至於誰做太子誰當皇帝,對他們來說並無區別。隻要能保得一方平安,少些苛捐雜稅那就是好皇帝。我們為官一世,不求榮華富貴,但求無愧於心,多為百姓們想想,能得他們幾句好話便不枉此生了。”王浩指著窗外的百姓說道。
聽完王浩的話,韓雨生沉默了。
“聽君一席話,使我羞愧不已,我雖年長你幾歲,但這為官之道你當為我師。司徒大人為國為民令人敬佩,是我落了下乘,慚愧,慚愧。”韓雨生有感而發。
駟車一路駛入皇宮,下車後二人在內侍地帶領下來到了紫宸殿。
“啟稟陛下,司徒王大人和禦史大夫韓大人到了,現在殿外等候。”內侍入殿向一身常服的李釗義稟報。
“宣。”李釗義手握紫毫正在專心致誌地寫著字帖。
“微臣叩見陛下。”二人進入殿內行了大禮。
“此非正殿,兩位愛卿不必多禮。來人,賜座。”李釗義說道。
“兩位愛卿先用茶,容我先將這幅‘蔬菜貼’臨摹完成。”李釗義前些日子得了一副字帖的仿品,愛不釋手,每日都會臨摹數次。據獻貼之人所說,此“蔬菜貼”乃是書聖的關門弟子,東吳玉書公主所寫,是她名氣最大的一幅字帖。
放下宣筆,李釗義滿意地看了看自己的傑作,從書桌後走了出來。
“兩位愛卿,可知朕今日宣你們來所為何事?”李釗義問道。
“微臣愚鈍,請陛下示之。”王浩躬身說道。
“陽兒,修兒,彥兒都已回京,你們二人對他們有何評價?韓愛卿你先說說。”李釗義問道。
“陛下,老臣為官隻願上對得起陛下的信任,下對得起黎民百姓,每日所思所想都是能為百姓多做點什麽,至於三位皇子,乃是陛下的家事,老臣不敢僭越。”韓雨生路上聽完王浩的為官之道後,決定不站隊,不表態,安心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
“嗬嗬,你呀,老狐狸。”李釗義打趣道。
“王愛卿有什麽可說嗎?”李釗義看向王浩。
“陛下,臣有話說,還請陛下恕臣妄言之罪。”王浩答道。
“今日當是與愛卿聊些家常,無需顧慮,有話盡管說來。”李釗義很在意王浩的意見。
“臣知陛下是為冊立太子一事煩心,身為臣子當直言進諫,若是不合陛下心意,就當微臣妄言了。”王浩接著說道。
“大皇子雖勇武過人,但太過剛直,帝王之術乃是治國之道,需要眼光長遠思維縝密,此次武州有失雖非大皇子之過,但朝中上下畢竟人言可畏,若此時立為太子怕是不能服眾;二皇子聰慧過人,但工於心計,缺少陛下的容人之量,他日若為帝王,怕是滿朝百官無人敢赤誠相對;三皇子為人剛柔並濟,治政治軍均卓有成效,此次西征更是立下我朝十餘年來的最大功績,在百官之中口碑甚佳,微臣覺得三殿下乃是太子的最佳人選。”王浩直言不諱,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所支持的人選。
韓雨生差點沒背過氣去,這不就是他在車上的分析嗎,心中腹誹:“你不是說不為榮華富貴,一心隻為百姓著想嗎,怎麽到了陛下麵前立刻這麽堅定地站隊選邊了,陛下說的這老狐狸應該是你吧。”
“愛卿直言不諱,忠心可鑒,你的話朕會認真考慮的。”李釗義聽完王浩的話若有所思。
“對了,東吳和南蜀的使團快要到了,韓愛卿,這接待事宜就辛苦你去安排一下了,既不能失了禮數,也要彰顯我大唐的威嚴。”李釗義吩咐道。
“是,老臣領命,定按陛下吩咐去辦。”韓雨生躬身領命。
“還有,聽說此次西征的首功是一位叫遊明遠的年輕將領,大小三十餘戰無一敗績,更是親手斬下了兀顏術的人頭,朕要親自犒賞這位新晉的長勝將軍,他到上京後就麻煩王愛卿安排一下了。”李釗義向王浩說道。
“臣遵旨。”王浩回道。
“好了,沒什麽事你們先退下吧,朕還要再練練這‘蔬菜貼’。”李釗義回到書桌前。
“臣告退。”二人躬身退步而出。
“王大司徒,你可真行,不是讓我不表態的嗎,你倒好自己先站隊了。”韓雨生忿忿地說道。
“我什麽時候讓你不表態了,我隻是讓你多為百姓做些實事。”王浩說道。
“那你為什麽押寶?”韓雨生問道。
“要為百姓做事,手裏得有權力呀,我是要把權力牢牢地握住,否者將權力交到一個不為百姓做事的人手中,那百姓豈不是遭殃了。”王浩說得很有道理。
“我反正說不過你,下次麻煩你別給我下套了。”韓雨生還是有些不忿。
“好啦,韓老哥,你是我大哥,我請你喝酒還不行嗎。”王浩連連賠罪。
“你說的,最貴的,管夠。”韓雨生終於露出了笑臉。
年關將至,上京城內處處張燈結彩,爆竹聲此起彼伏,大街之上一片歡騰景象。
一輛駟車從主道上緩緩行來,趕車之人刻意控製了馬速,以免撞到大街上的一些普通百姓。
“我的司徒大人,你就別賣關子了,三位皇子都已回京,這太子之位年前肯定是要定下來了。現在滿朝上下都人心惶惶,生怕站錯了隊,押錯了寶。陛下到底心中是怎麽想的,你倒是給老哥我透個底呀。”車中說話之人乃是後唐現任禦史大夫韓雨生,駟車的主人正是當今後唐第一權臣中書令,大司徒王浩。
“你身為禦史大夫,陛下想什麽你心中沒數?”王浩撩著窗帷看著街上的行人說道。
“我要心中清楚,今日就不來蹭你這車駕了。”韓雨生答道。
“那你說說,你對這太子的人選有什麽看法。”王浩問道。
“按禮製來說大皇子李陽當是首選,李陽自小好武,勇猛過人,若在亂世之中的確是一上佳的帥才。可他為人太過直率,缺少謀略,帝王權術光靠勇武可不行呀。再加上這次北燕突襲,丟了武州,估計在陛下心中會減分不少吧;二皇子李修,頭腦靈活,聰明過人,但聰明反被聰明誤,當著陛下一套背後又是另一套。前些年珍妃陷害李彥一案,明眼人都清楚這背後是誰,陛下雖然不說但並不代表他不清楚。李修想爭這太子之位,難;三皇子李彥,做事深謀遠慮,這些年來將西京治理得井井有條,征西軍更是在他的管理下,軍製森嚴,賞罰分明,特別是這次西征北府,竟然拿下了九原斬殺了兀顏術,雖最後在蔣嘯天大軍逼迫下撤軍,但也大振了我後唐國威。陛下對此次西征也是讚賞不已呀;四皇子尚還年幼,應該不在太子的人選之列;所以這樣看來三皇子李彥最有希望,也最符合陛下的心意吧。”韓雨生不愧為當朝老臣,一通分析處處點中關鍵。
“你既然都清楚,還來問我做甚?”王浩拿話噎他。
“今日陛下召見我等老臣,十有八九是想聽聽我們對冊立太子一事的意見,你是當朝百官之首,我也是想聽聽你有什麽高見嘛。”韓雨生說道。
“你看看他們,其實百姓們所想的都是一些柴米油鹽的瑣事,所求不過幾頓飽飯,幾身新衣,至於誰做太子誰當皇帝,對他們來說並無區別。隻要能保得一方平安,少些苛捐雜稅那就是好皇帝。我們為官一世,不求榮華富貴,但求無愧於心,多為百姓們想想,能得他們幾句好話便不枉此生了。”王浩指著窗外的百姓說道。
聽完王浩的話,韓雨生沉默了。
“聽君一席話,使我羞愧不已,我雖年長你幾歲,但這為官之道你當為我師。司徒大人為國為民令人敬佩,是我落了下乘,慚愧,慚愧。”韓雨生有感而發。
駟車一路駛入皇宮,下車後二人在內侍地帶領下來到了紫宸殿。
“啟稟陛下,司徒王大人和禦史大夫韓大人到了,現在殿外等候。”內侍入殿向一身常服的李釗義稟報。
“宣。”李釗義手握紫毫正在專心致誌地寫著字帖。
“微臣叩見陛下。”二人進入殿內行了大禮。
“此非正殿,兩位愛卿不必多禮。來人,賜座。”李釗義說道。
“兩位愛卿先用茶,容我先將這幅‘蔬菜貼’臨摹完成。”李釗義前些日子得了一副字帖的仿品,愛不釋手,每日都會臨摹數次。據獻貼之人所說,此“蔬菜貼”乃是書聖的關門弟子,東吳玉書公主所寫,是她名氣最大的一幅字帖。
放下宣筆,李釗義滿意地看了看自己的傑作,從書桌後走了出來。
“兩位愛卿,可知朕今日宣你們來所為何事?”李釗義問道。
“微臣愚鈍,請陛下示之。”王浩躬身說道。
“陽兒,修兒,彥兒都已回京,你們二人對他們有何評價?韓愛卿你先說說。”李釗義問道。
“陛下,老臣為官隻願上對得起陛下的信任,下對得起黎民百姓,每日所思所想都是能為百姓多做點什麽,至於三位皇子,乃是陛下的家事,老臣不敢僭越。”韓雨生路上聽完王浩的為官之道後,決定不站隊,不表態,安心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
“嗬嗬,你呀,老狐狸。”李釗義打趣道。
“王愛卿有什麽可說嗎?”李釗義看向王浩。
“陛下,臣有話說,還請陛下恕臣妄言之罪。”王浩答道。
“今日當是與愛卿聊些家常,無需顧慮,有話盡管說來。”李釗義很在意王浩的意見。
“臣知陛下是為冊立太子一事煩心,身為臣子當直言進諫,若是不合陛下心意,就當微臣妄言了。”王浩接著說道。
“大皇子雖勇武過人,但太過剛直,帝王之術乃是治國之道,需要眼光長遠思維縝密,此次武州有失雖非大皇子之過,但朝中上下畢竟人言可畏,若此時立為太子怕是不能服眾;二皇子聰慧過人,但工於心計,缺少陛下的容人之量,他日若為帝王,怕是滿朝百官無人敢赤誠相對;三皇子為人剛柔並濟,治政治軍均卓有成效,此次西征更是立下我朝十餘年來的最大功績,在百官之中口碑甚佳,微臣覺得三殿下乃是太子的最佳人選。”王浩直言不諱,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所支持的人選。
韓雨生差點沒背過氣去,這不就是他在車上的分析嗎,心中腹誹:“你不是說不為榮華富貴,一心隻為百姓著想嗎,怎麽到了陛下麵前立刻這麽堅定地站隊選邊了,陛下說的這老狐狸應該是你吧。”
“愛卿直言不諱,忠心可鑒,你的話朕會認真考慮的。”李釗義聽完王浩的話若有所思。
“對了,東吳和南蜀的使團快要到了,韓愛卿,這接待事宜就辛苦你去安排一下了,既不能失了禮數,也要彰顯我大唐的威嚴。”李釗義吩咐道。
“是,老臣領命,定按陛下吩咐去辦。”韓雨生躬身領命。
“還有,聽說此次西征的首功是一位叫遊明遠的年輕將領,大小三十餘戰無一敗績,更是親手斬下了兀顏術的人頭,朕要親自犒賞這位新晉的長勝將軍,他到上京後就麻煩王愛卿安排一下了。”李釗義向王浩說道。
“臣遵旨。”王浩回道。
“好了,沒什麽事你們先退下吧,朕還要再練練這‘蔬菜貼’。”李釗義回到書桌前。
“臣告退。”二人躬身退步而出。
“王大司徒,你可真行,不是讓我不表態的嗎,你倒好自己先站隊了。”韓雨生忿忿地說道。
“我什麽時候讓你不表態了,我隻是讓你多為百姓做些實事。”王浩說道。
“那你為什麽押寶?”韓雨生問道。
“要為百姓做事,手裏得有權力呀,我是要把權力牢牢地握住,否者將權力交到一個不為百姓做事的人手中,那百姓豈不是遭殃了。”王浩說得很有道理。
“我反正說不過你,下次麻煩你別給我下套了。”韓雨生還是有些不忿。
“好啦,韓老哥,你是我大哥,我請你喝酒還不行嗎。”王浩連連賠罪。
“你說的,最貴的,管夠。”韓雨生終於露出了笑臉。